跨域的十二夜 跨域的十二夜
論壇
  • 發佈日期 2025.02.17
  • 地點 台新仁愛大樓 (台北市仁愛路四段1號12樓) 復興南路口/福華飯店斜對面

跨域的十二夜

什麼時候,我們學會在網路上喧囂,在公共空間裡沈默

什麼時候,留言串的攻擊,淹沒了辯論的耐性

什麼時候,安全的答案,多過於勇敢的問題

 

這是一個對話的空間

也是一段聆聽的時閒

即使只剩下十二個夜晚,也要在入睡之前,期待明天的故事

 

一、講座說明:

 

「跨域的十二夜」將於2025年3月起連續十二個月,展開十二場與跨領域和藝術有關的對話。邀請各界藝術家、策展人、評論人、研究者、獨立接案者和場館人員,共同討論大地藝術季、策展的地緣政治、難以歸類的聲音藝術、閒置空間的消失、文化研究的興衰等議題。希望將台新長期耕耘的網路書寫能量,延伸成為公共空間的討論。更希望打破同溫層,讓相異的聲音可以產生真實的碰撞,並在每一次碰撞中,持續這個社會的民主練習。

 

二、時間及地點:

 

時間:2025年3月開始,每月第二個週三,晚上7點到9點


2025/03/1204/0905/1406/1107/0908/1309/1010/0811/1212/10


2026/01/0702/11


地點:台新仁愛大樓1201會議室(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號12樓)復興南路口/福華飯店斜對面

 

三、討論及主持:

 

計畫主持人:郭亮廷

現場主持人:郭亮廷、吳思鋒、林怡秀,輪番主持。

 

四、主題及講者:

 

2025/03/12() 7-9pm 報名截止


【一】迎向全域式策展時代! 點此查看文字紀錄


從視覺藝術到表演藝術,從機構設施到山林原野,從國際到離島,「策展」幾乎無所不在。策展不僅是「跨域」,而變成「全域式」、全方位的。然而,策展背後是否有充足的文化準備、軟體和硬體資源?策展的主流化帶來什麼樣的新局和困境?它所面對的國際情勢和地緣政治是什麼?


主持:郭亮廷(藝評人及譯者)

講者:郭昭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專任副教授)、耿一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2025/04/09() 7-9pm 報名截止


【二】聲音藝術的跨域性  點此查看文字紀錄


做為一種在本質上具跨領域性,亦在不同藝術範疇中現身,或曾被視為擺盪於視覺造型和音樂之間的聲音藝術,創作者們除了從概念與美學方面進行各種實驗與探索,也不斷開展出與過往不同的反抗狀態與主動性,而在感官敘事、感知與聆聽之外,當代的創作者又如何回應時代轉變的真實現場?


主持:林怡秀(影像研究與藝術評論、文字創作者)

講者:李慈湄(獨立音樂創作者)、馮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規劃組助理研究員)



 

2025/05/14() 7-9pm 報名截止


【三】當我們在當代談原民藝術  點此查看文字紀錄


在藝術前面冠上特定族群的名稱,是藝術的理由,還是族群治理?近年,圍繞或親近原民的藝術詞語,像是原民性、泛靈論、人類世,或更早的南島等等,是否都仍在這般的藝術實踐與文化治理之間擺盪?而當美術館和雙年展也都張開雙手擁抱原民藝術的時候,探尋原民藝術的去殖民性,還有必要嗎?

拆開來看,當代、原民、藝術,各皆具有複雜的意涵,當三者同時組裝在一個句子裡,彷彿順理成章。抑或,正因為如此,需要重新把它們倒出來,離開前述那些漂浮的新興詞語,沉降下去,猶如未來是朝向背後。


主持:吳思鋒(劇場工作者)

講者:Labay Eyong林介文(藝術家)、徐文瑞(策展人)、王墨林(文化評論人)




2025/06/11() 7-9pm 報名截止


【四】當音樂成為表演   點此查看文字紀錄


上美術館、進劇場的觀眾再多,都無法與音樂的廣大聽眾相比。然而,比之藝評和劇評,音樂類節目的好與壞,卻是很少也很難被討論的。音樂家是否必須跨界合作,增加它的表演性和視覺性,才更容易進入當代評論人的視野?音樂的跨界,和美術、舞蹈或戲劇的跨界,又有何不同?這一場,我們邀來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總監簡文彬,以及台大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楊建章,一起來談談訴諸聽覺的音樂,在成為訴諸視覺的表演之後,讓我們多聽、多看見了什麼。


主持:郭亮廷(藝評人及譯者)

講者:簡文彬(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總監)、楊建章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2025/07/09() 7-9pm 報名截止


【五】誰的地景,誰的藝術?  點此查看文字紀錄


當藝術走出展館、進入地景,藝術家作品與觀眾身體也回應著場域的廣闊與移動。本講座以「麻豆大地藝術季」及「浪漫台三線」為例,討論近年來在地方藝術季與文化慶典中「垂直」與「水平」模式所觸及的時間經濟學問題。而在這樣的場外藝術/藝術節,以及針對臨時性場域/特定場域(site-specific)的討論中,策展人與藝術家們又如何透過解構人、物、環境的分界,發展出對於「地方」的重新認識?


主持:林怡秀(影像研究與藝術評論、文字創作者)

講者:林怡華(策展人)、王聖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25/08/13() 7-9pm 報名截至


【六】應用劇場的跨域性



應用劇場與創作性的現代戲劇之間,好像一直有道審美的鴻溝,潛在地隱含差異的視框。到了文化平權後的劇場時代,社群的分類越加精細,卻沒有縮短這道鴻溝。

本場標題,要講的不是關於戲劇走入教育現場、博物館、地方創生等跨域趨向,而是嘗試返回視框的差異本身。就像從社區劇場到障礙劇場,都外溢出戲劇的框架,和心理學、社會學等有所連結,這是在高喊「跨領域」之前的跨領域藝術。


主持:吳思鋒(劇場工作者)

講者:鍾喬(差事劇團藝術總監)、蔡依仁(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副教授)

**本場原邀請之講者姚立群先生因故無法出席,感謝鍾喬先生同意出任講者



 

2025/09/10() 7-9pm 報名連結


【七】跨領域藝術與文化研究的生與死


文化研究具有豐富的跨學科能量,並深刻影響了跨領域藝術。解嚴以降,從精神分析到符號學,從女性主義到酷兒理論,從族裔論述到後殖民主義,眾生喧嘩的理論通過文化研究的仲介,被評論者和學者用來書寫文學、電影、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也刺激藝術家以新的方法,處理性別、族群、環境等現實議題。在藝術創作持續以旺盛的活力跨向多重領域的今天,文化研究又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主持:郭亮廷(藝評人及譯者)

講者:吳瑪悧(藝術家)、劉紀蕙(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批判理論及政治哲學學者)



 

2025/10/08() 7-9pm 報名連結


【八】錄像藝術與紀錄片


近年來,錄像藝術作品逐漸頻繁出現在影展單元中,紀錄片與實驗電影也成為美術館展演的重要內容,並在策展形式、觀眾分眾與評論書寫上產生不同影響。本場講座將聚焦錄像藝術、紀錄片與實驗電影的「美術館化」、「影展化」現象,進一步討論這些作品在不同場域中如何被觀看、書寫與定位,並思考其所揭示的敘事制度與邏輯。


主持:林怡秀(影像研究與藝術評論、文字創作者)

講者: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張世倫(影像評論工作者)




2025/11/12() 7-9pm 報名連結


【九】行為藝術,還是行動藝術?


行為藝術在台灣,自80年代以降便具有挑動中心化權力及其象徵秩序的動能,但就其命名,一路以觀念表演藝術、行動藝術、行為藝術、現場表演等不同面目問世,不僅涉及翻譯背後的文化政治,亦暗示行動主體的差異敘事與姿態。這一講,試圖在這些「翻譯」的間隙探亮行為藝術系譜的分進、岔出、接續,同時希望跳脫將其類型化的知識思維,迴返何謂行動的問題意識與未來路徑。


主持:吳思鋒(劇場工作者)

講者:高俊宏(藝術創作者)、林人中(臺北藝術節策展人)



 

2025/12/10() 7-9pm 報名連結(11月開放報名)


【十】白色恐怖到底哪裡恐怖?


近年來,「轉型正義」動員了大批視覺與表演藝術家。台灣如何面對這一波「新文藝運動」?


主持:郭亮廷(藝評人及譯者)

講者: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陳平浩(影評人、藝評人)



 

2026/01/07() 7-9pm 報名連結(11月開放報名)


【十一】美術館,當代舞蹈的新舞台?


當代舞蹈進入了視覺藝術策展之後,究竟是帶來了另一種空間解放,還是成為美術館的活物件?


主持:林怡秀(影像研究與藝術評論、文字創作者)

講者:吳孟軒(舞評人)、莊偉慈(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策展人)



 

2026/02/11() 7-9pm 報名連結(11月開放報名)


【十二】劇場的職業化,還是職業病?


曾經,台灣小劇場運動幾乎是業餘者打出來的天下;如今,劇團和舞團相繼成為國家品牌。如何評估這之間的得與失?


主持:吳思鋒(劇場工作者)

講者:黎煥雄(劇場導演)、傅裕惠(資深劇場工作者)



※活動免費,惟請事先報名,主辦單位保留活動內容變動權。

※12場次全勤參加者,將獲得活動特別紀念品,歡迎踴躍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