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活動:從「林」開始認識「偶」: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 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

[ 員工藝術達人] 好藝ART分享 ─ 劉佩宜

參與同仁|劉佩宜(通路營運事業處營運管理部分行支援組)
參與活動|從「林」開始認識「偶」: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 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
參與時間|2015/09/19


印象中,玩偶在恐怖小說及電影中扮演著畫龍點睛,也具有誇大的戲劇張力,因此從小對戲偶這樣的角色存著敬畏之心及距離。有了小孩後,發現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不同大小、角色的「偶」而有不同反應:八個月時看到時瞠目結舌,一歲多時看到會大哭、二歲多時則會追著大型動物偶跑、吵著要抱抱……這些反應和變化讓我覺得好笑,也發現「偶」對於人們想像力的影響力真大。

這趟從「林」開始認識「偶」的輕旅行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利生醫院及無獨有偶的產房。位於利澤簡的歷史古蹟-利生醫院,我站在懸掛在開放式藥瓶陳列櫃前的捷克懸絲偶,呆看了許久。這三位全身上下充實異國風情的外國人偶靜靜地飄浮在半空中,與四週如此不搭,但空氣卻像是凝結住似的。我望著他們,心中竟出奇地恬靜。他們「專業地」面無表情、敬業地要做完這場表演,像是說著:「歡迎你們來,我們準備很久了,我們不急著回家,請好好享受這趟旅程。」穿梭在古老建築裡觀賞著各式各樣的偶、觀察他們的臉、關節、身段、服飾……我不再害怕,而是想更靠近。

到了「無獨有偶」的「產房」,在製偶教室中看到從半成品到成品的偶,有如看著嬰兒出生般的感動。每個偶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偶都是被賦予生命的,而且在每場戲中展現不同的角色及個性。抬頭看到一塊牌子上寫著:「表演是練功,製偶是修行」在這小方地之間,處處看得出來藝術工作者從瓦礫中發芽的韌性!由穀倉一磚一瓦改造而成的木工間、製偶教室、劇場、排演場、廁間、自耕菜園……深刻感受到表演者的堅強意志及追求天命的快樂與自由。

進入表演場觀賞小劇場是令我最驚喜的!近距離貼身觀賞表演劇一直是我最愛的休閒活動,對我來說這是整趟旅程中最大的禮物!也是3歲兒子和11歲乾女兒看小劇場的初體驗!表演過後,在表演藝術家的指導下,兒時簡單的「東南西北」摺紙玩意兒,我們歡樂的幫它變身為「牠」。有的像年獸、像獅子、像狗又像貓……無論是什麼,都在大人變成孩子、孩子變成魔術師的手中活了起來~!我們用手指操偶、我們也會玩偶了!

謝謝台新藝術基金會,因為您們一路上的導覽及無微不至的照顧,使我們不分年齡都能用藝術充電,最重要的是能讓更多人體驗到藝文可以如此貼身、隨手可得。如此奢侈的輕旅行,我們真的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