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活動: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大展 + 百變旗幟工作坊

[ 員工藝術達人] 好藝ART分享 ─ 陳育汎

參與同仁|陳育汎(資訊服務處財務金融系統部財務金融核心組)
參與活動|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大展 + 百變旗幟工作坊
參與時間|2015/07/18



以前在路上看到活動旗幟,都只會有「好浪費、真不環保」這類的想法,想到的改善方式,也頂多是想,如果可以透過傳媒宣導活動,不需要用到旗幟吧?但,台新藝術基金會與美麗台灣關懷協會合作,卻能在不改變大家的習性現狀之下,將原本過了14天活動期就會被燒毀的旗幟,透過啟能中心以及二度就業婦女的巧手製作成環保袋、筆袋、圍裙、狗狗的衣服等等日常用品,真的是一個很有巧思且兼具環保跟公益的想法。環保布袋工作坊,在縫紉布袋時,縫紉的線常常會不聽使喚的歪掉,雖然喜佳老師很巧手的把線拉回來,如期完成一個布袋,但啟能中心朋友以及二度就業婦女他們裁縫時的認真謹慎影片畫面,在我腦中一閃而過…在裁縫領域裡,他們,比我強多了。



在參加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大展時,陳伯義 的《紅毛港遷村實錄–家》以及袁廣鳴的《不舒適的明日》,讓我印象深刻…

真實確切的歷史, 當時的群眾做了哪些事情,又是在甚麼情況下留下那些痕跡,不一定是從書本上的文字才能理解,陳伯義 《紅毛港遷村實錄–家》就是一個案例。陳伯義透過當時的民眾使用的生活用品以及蒐集的物品,以實際物體去表達紅毛港遷村的當下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也透過照片,去紀錄當時遷村的實境;原來,當一棟房子的牆面中間被打了一個大洞時,表示這棟房子即將化為一攤礫石,透過房子大洞看到的工廠,竟會有一種淡淡的哀傷;照片裡,屋內牆壁留下的痕跡,可以揣測出原本這間房子的室內設計擺設,端倪出屋主生活品味,進而得知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

在北師美術館的B1,袁廣鳴《不舒適的明日》,作者將自己親身經歷的物品,以6比1的比例製作出小模型,放置在水中進行爆破的拍攝,從完整美好的家,到爆破時的殘破不堪,再由殘骸倒帶回原本完好如初的家,再被爆破,一直循環著這完整>>爆破>>完整>>爆破,我無法得知袁廣鳴想訴說的是爆破後恢復的家,還是原本風平浪靜的家忽然間被爆破…或者,其實,是兩者。

當我看到爆破畫面時,腦子一剎那閃過高雄氣爆,現在平靜的生活不知道何時會忽然一瞬間崩盤,讓我忽然好難過,可是當我看到倒帶的畫面時,心中有湧現一種堅強的勇氣,感覺到不管發生甚麼事情,只要慢慢的修復,有一天一定會回到原始的狀態的,就像影片一樣,一磚一瓦的慢慢恢復。

爆破,以袁廣鳴對於家的想法,幸福跟毀滅都是在水裡面做呈現,這次的「語音學伴」特別企劃,邀請知名歌手徐佳瑩分享對作品的詮釋,她對於北師美術館的B1展覽的想法則是「來自未來的勒索」。有機會想再去一次,聽聽看徐佳瑩的導覽,畢竟,多接觸藝術,讓自己的心也能輕盈了起來,不舒適的明日,雖然有淡淡的憂傷,但在恢復原貌時,卻也很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