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藝術達人] 訪問:李並光

台新員工藝術達人推廣方案,鼓勵同仁藉由參與藝文展演等活動,讓員工能透過與藝術接觸經驗,帶動有開創性的企業文化、擴散藝術的感染力。 


藝術達人  李並光(公共關係主管)



「台新合唱團」的幕後推手—李並光:「熱情,是成立、維繫一個社團的必要因素!」

「和聲,永遠是我的夢想世界*」 –愛德華。葛利格 (1843-1907)
葛利格是挪威國民樂派之父,影響力橫跨地區藩籬,音樂家如柴可夫斯基、德布西等皆受其影響。眾多音樂表演方式當中,最能構築他夢想世界的莫過於集結多聲部的合唱團,在葛利格逝世一世紀後,台新合唱團於2007年6月誕生。由熱愛音樂的董事長特助李並光所召集成立的合唱團,目前約近廿名團員,即便工作繁重,他們依舊維持隔週至少練唱一次,也連續兩年舉行耶誕合唱會,今年還邀請台大EMBA合唱團一同在金控大樓二樓元廳舉辦了溫馨耶誕合唱之夜,也吸引了來自內湖、中山的同仁、台新的客戶以及EMBA的師生。

熱情,是成立、維繫一個社團的必要因素,當談到對音樂的熱情何時萌芽?
「我在學生時代就參加合唱團,周邊的同儕朋友很多都喜歡音樂,相互感染,很自然的就累積興趣。我覺得音樂能夠很直接地傳遞情感,還能塑造出各中心情的氛圍,不論是寧靜放鬆、激情歡樂、憂傷哀怨,在這紛擾的生活中,隨時可以自己選擇。」李並光闡釋著音樂迷人地方。

學生時期,除了讀書、考試、課外活動以外,有無從事其他跟藝術相關的活動?

「當然有!一個來自鄉下的土學生,進到城裡來,大一時,故宮就在學校附近,大二時,校區轉到靠近史博館,有利的地緣,讓我有機會三不五時會溜去參觀,記得初次看到館藏展示,實在令人印象深刻,沒想過有那麼多的書法、水墨、歷代藝術創作的極品。後來有位朋友在故宮上班,這位朋友告訴我說,我們去故宮所看到的展示品 還不到典藏數量的十分之一,可見其中的寶藏,有太多可能我們這輩子都無緣一窺其貌。」

這麼說來,最喜愛的視覺藝術作品是書法和水墨嗎?
「比較起來,我最喜歡的是雕塑,尤其是線條俐落、意境深遠的作品,例如羅丹的沈思者、朱銘的太極系列、楊英風的鳳凰等。雕塑作品所營造的氣勢與氛圍,常會讓人有難以形容的感動。我們經常可在各種空間中發現, 往往因為有了一件雕塑品,而使整個空間創造全新的感覺。」

「我常想藝術神奇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感染力。每個人對作品都有自己的解讀,正因如此,大家會聚在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觀感。音樂也是,微笑和音樂是世界的共通語言,像莫札特、貝多芬、德布西、巴赫的文化背景與我們大不同,他們譜出的樂章還是深深感動我們。」。其實,為了這樣的感染力,李並光在合唱團的背後投注很多,從招募合唱團團員、尋找指導老師和伴奏、行政事務...等全都樂於投入,連合唱音樂會去年的布條和今年的投影片都是自己規劃的,真的是「校長兼撞鐘」。

「一點都不辛苦!我所想的是 希望在台新這樣嚴肅又繁忙的工作環境中,讓同仁多一個機會能親自參與並體會到音樂的美好。譬如說。去年的合唱會曲目裡,我個人就很喜歡耶誕聖歌『聖善夜』以及電影真善美的『攀越群山』,唱這兩首歌的時候心情特別愉快,很希望傳遞這樣的感覺給聽眾。」

他認為藝術不僅具感染力,更是亙古的心靈養份。「前面講過的歐洲音樂家是近兩三百年的,上千年歷史的如王羲之書法作品、敦煌莫高窟的雕像,都是人類文化藝術的瑰寶。人們會永遠知道圓舞曲大王史特勞斯,都會陶醉於「藍色多瑙河」的傳世音樂中,但絕大部分記不起奧地利的那一位國王;大家可能不知道晉朝皇帝有哪幾位,可是卻知道王羲之是誰。」這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那麼藝術又是怎麼『純淨』?
「現代人崇尚物質的程度和我們心靈的滿足幾乎成反比,藝文活動似乎沒那麼重要,但若肯撥點時間多接觸藝術就能沈澱心情,忘掉一些世事的紛擾或不愉快。現在有很多免費藝文活動可以參加,如果懶的出門,在家聽兩首自己喜愛的音樂,也是在接觸藝術啊!也能沉澱心靈!」

就像每一首曲子都有一個終止符,我們的訪問時間也必須結束了。

最後,依慣例要請李特助說一句最想與大家分享的話。

他很快的回答,「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順便附贈一個小插曲。

「我有一把西班牙拉米雷斯(RAMIREZ)的古典吉他,做工音色都非常棒,有一次我去參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發現樂器館藏中,也有一把同樣廠牌,…」

「呃…特助家那把吉他…應該所費不貲吧?!」他顯然看到我寫滿『?#%*!』的表情。

「不是同一把,是同一個maker,.....」真是把我嚇死了。「但想到我家有一把和大都會博物館出自同廠的吉他,偶而拿出來摸彈一下就覺得很爽,哈哈!」

*The realm of harmonies was always my dream world- Edvard Grieg (1843-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