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藝術達人] 訪問 : 吳統雄顧問
台新員工藝術達人推廣方案,鼓勵同仁藉由參與藝文展演等活動,讓員工能透過與藝術接觸經驗,帶動有開創性的企業文化、擴散藝術的感染力。
藝術達人─吳統雄
年青時,我的個性內向、不善與他人交談,心想自己既然不是屬於群體互動的人,便轉而由生活的豐富化去追尋自我;而喜好音樂及文學,便成為啟發自己進入人文藝術殿堂的一把鑰匙。受到教會環境的耳濡目染,又因緣際會帶領唱詩班唱聖歌,加上60年代廣播電台嘗試開始播放Hi-Fi立體環繞音響的出現,種種的巧合,讓我對音樂產生極大的興趣。高中、大學擔任刊物主編的機緣,也讓自己在文學創作領域開創內心世界的探索。
年青時就非常愛聽歌、唱歌,當時我的音域還可以寬到超過2個八度。雖然沒有接受過正統的聲樂訓練,但是在教會唱詩班及電台合唱團的磨練之下,讓自己在音樂詮釋與欣賞的領域有了更深的體驗。大學畢業後,碰巧彰化銀行在台北的各分行組織了一個合唱團,找我充數擔任指揮,使我更進一步涉入聲樂的領域。高中時,高雄新生報(南部版)藝文版的音樂活動新聞,亦提供了我一個從欣賞的角度去撰寫評論的機會,從而把這些美的事物生活化,與生活緊密結合。攝影也是我從高中到現在持續存在的興趣。和繪畫不同的是,攝影可以自己完全掌握環境,憑藉著自己敏銳的反應,可以在瞬間透過視野構思畫面及情境。透過鏡頭掌握光、影的變化以及畫面的和諧,再加上瞬間內心觸動的感覺,就可以拍出心目中的影像。從前攝影是靠經驗、判斷力和暗房技巧;可惜現在數位相機的科技日新月異,按鍵功能選擇多,學起來相當複雜,掌握技巧的功力就大不如前了。
很多人認為人文藝術欣賞需要專精,但是我對於藝文活動的形式是沒有任何設限與界定,祇是自然而然地把人文藝術當作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就像每天吃飯一樣,是生活必需品。身為一個現代人,除了需要飲食的味覺享受外,視覺、嗅覺、觸覺及聽覺等另外的四覺也都要獲得滿足;對我來說,這些人文藝術活動便成為精神和心靈上富足的泉源。
經常聽到有人說聽不懂音樂?其實我認為每個人不需要都搞懂音樂,只要問自己:喜不喜歡聽好聽的聲音、美好悠揚的旋律?抱持著這個心態去聆聽、欣賞就好了。未必每個人都需要像專家一樣,一聽就能說出曲目、作曲者及演奏者。專精固然很好,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走這條路;喜歡聽音樂就夠了,不必費神專注在這些專業的細節上。
我的醫生曾告誡我說:人只要生病就有時間了!人為什麼非要等到生病才有所頓悟?時間是可以讓自己安排出來的。無論工作多麼繁忙,我總會設法將人文藝術活動及旅遊安排在第一順位,到時候自然就能擠出時間來。在眾多的藝術表演中,我盡量優先掌握聆聽古典音樂節目的機會,其他表演形式如戲劇類的屏風表演班及果陀劇場演出,百老匯音樂劇及傳統的古典歌劇如波西米亞人、杜蘭朵公主也是我的喜愛;音樂劇“悲慘世界”劇情中情誼關於承諾的履行及律法、情感的衝擊最讓我感動;甚至於荒誕、叛經的現代劇場也會試著體會。只要有機會,不論在國內或國外,這些我都有興趣或願意嘗試去觀賞及感覺。有趣的是,隨著年紀增長,反而接受度越來越廣泛。每個人的接受度不同,感動之處也就因人而異。我認為每個人的興趣、嗜好只要隨興就好,不必勉強趕流行、追逐時髦而去接受特定的事項。
之前去日本旅遊時,在箱根附近的小鎮「強羅」,偶然的機緣參觀了一個戶外純自然雕塑公園--「雕刻之森」自然博物館*。在綠草如茵、遼闊清新的緩坡大地上,擺放著知名雕刻大師羅丹、米羅和畢卡索等四百多件作品,內在心靈與外在環境彼此交融的完美呈現,頓時間讓人覺得非常感動;其後又多次重臨現場,每一次感動的收穫都不同。從那時候起,我又迷上了雕刻。現在這是我新的興趣,還在嘗試中。
達人小檔案:
台新金控資深顧問
我的藝術寶典:
● 從單純地感動去欣賞藝術
● 保持自己五觀的敏銳度
● 不設限任何人文藝術活動的形式
● 人文藝術與生活工作密切相關—人文藝術生活化
*日本「雕刻之森」自然博物館:http://www.hakone-oam.o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