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集錦|【2025台新好藝巴士】2025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 │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好藝Art分享——同仁心得集錦
▍活動時間:2025/9/17(三)、9/18(四)
▍活動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報名資格:以台新同仁本人為主。
林涵青(人力資源處)
昨天抽空參觀了台灣國際攝影節,由於時間有限,只能專注於「Gerhard Steidl 與 Robert Frank: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這個展區。儘管如此,這次的觀展體驗卻讓我收穫滿滿,對攝影藝術有了全新的認知。
原本對攝影書這個媒介沒有太深入的理解,總以為就是將照片印刷裝訂成冊而已。但這次展覽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Gerhard Steidl 作為德國知名出版商,他對紙質選擇的細膩、印刷工藝的精湛講究令人驚豔。每一頁紙張的觸感、厚度,甚至是墨色的濃淡都經過精心計算,配合 Robert Frank 標誌性的黑白街頭攝影美學,整體呈現效果相當震撼。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攝影書不僅是作品的載體,更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
Robert Frank 的攝影風格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他的《美國人》系列完全顛覆了我對傳統攝影構圖的既定印象——那些看似隨意的構圖、略顯模糊的焦點,以及刻意的傾斜角度,反而營造出一種raw且真實的美感。展覽中特別有趣的是,我們能看到他拍攝眾多作品後,如何在底稿上進行挑選的過程,這種創作歷程完全袒露在觀看者面前,讓人感受到藝術創作的真實面貌。
Frank 鏡頭下的美國絕非明信片式的完美景象,而是帶有某種疏離感和批判性凝視的真實記錄。從汽車後視鏡中映照的風景,到路邊餐廳裡形形色色的人群,每一張照片都透露出一種存在主義式的孤獨感。這種反傳統的攝影語言在1950年代相當具有革命性,對後來的街頭攝影發展影響深遠。
最令我感動的是策展總監的解說,讓我了解到這次展覽背後的深層意義。為了讓大眾能夠普及接觸 Robert Frank 的攝影作品,選擇不以傳統博物館珍藏的形式展示,而是用繩索將作品懸吊在半空中,讓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並在展期結束後全面銷毀這些複製品。這種做法讓我深深震撼——原來能夠親眼看到 Robert Frank 的攝影作品是如此珍貴而不容易的體驗!
這樣的策展理念完美呼應了「藝術民主化」的主題。攝影書作為一種相對平價且易於流通的載體,確實打破了傳統藝術收藏的門檻,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大師級的攝影作品。在數位化的今天,實體攝影書反而展現出獨特的觸感體驗和不可替代的價值。
雖然這次只參觀了一個展區,但對我而言已是一場豐富的藝術饗宴。從 Steidl 的工藝精神到 Frank 的視覺革命,從攝影書的物質性到藝術的民主化實踐,這次觀展讓我對攝影作為一種民主媒介,以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有了更深層的思考和認識。
陳遠銘(銀行金融交易處)
這次搭乘好藝巴士到原空軍總部內的C-LAB參加2025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主要參觀的是在美援大樓展演空間由格哈德.史泰德策展的美國攝影大師羅伯.法蘭克的攝影作品展-民主的相機。
根據官網的介紹:C-LAB美援大樓是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開始援助中華民國,而當時中華民國空軍的裝備及訓練幾乎都來自美國,美援大樓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由美軍所建造的。而美國攝影大師羅伯.法蘭克的最重要的攝影作品「美國人」也是在1955年起在古根漢基金會的支持下,展開長程美國公路旅行,沿路所拍攝下來的作品。在C-LAB美援大樓這幢斑駁建築物中,欣賞著同一個年代另一空間創作的攝影作品,也別有另一番味道。
在所有作品中,讓我最震撼的就是「電車—紐澳良」所呈現出來的性別、年齡、種族的差異。如同導覽人也是這次展覽的總監曹良賓在導覽這幅作品點出來的:在當時電車上座位一定是男的白人、女的白人、白人的小孩,最後才是黑人這樣的區隔。反映出當時的種族議題。
最後謝謝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安排這樣有趣的活動。還有這次活動最重要的元素:導覽人暨展覽總監曹良賓,他甚至還到過羅伯.法蘭克家中作客過。使得他的導覽不僅有著攝影家的專業角度,也在導覽中更讓我們認識格哈德.史泰德和羅伯.法蘭克這兩位大師。
汪俊慶(消金業務處北二區業務部業務十一組)
很高興這次基金會舉辦的藝文活動,本次的主題:民主的相機(Democratic Camera),展出 Gerhard Steidl 與 Robert Frank 的攝影書及作品,讓我認識 Robert Frank 這位當代的攝影大師早年及晚年的心路歷程,其中對於作品<美國人>有著深刻印象,<美國人>描述當時的美國早期真實的社會現象,比方有一張坐火車的相片,相片裡有著白人、黑人、男性、女性、成人及小孩,卻反映出美國社會當時受到階級、膚色及性別的影響,這些因素塑造了當時的社會結構與權力分配的不平等,我看著 Robert Frank 的攝影作品彷彿進入了我在看一些早期美國電影的那種感覺。在導覽的過程中聽了 Robert Frank 早年及晚年的故事,沒想到 Robert Frank 竟然有來過台灣,且跟知名法國華人畫家-常玉,因為非常特殊的緣分而當了室友,也認知到 Robert Frank 對於藝文活動上的各種支持付出了極大的貢獻及犧牲。
雖然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在2019年已經逝世,他的作品對於20世紀的人們有著莫大的影響及省思,影響的是在 Robert Frank 簡單的攝影作品裡看出他想要表達及傳遞給人們的現實情況,為後世的人民時時刻刻有所省思。
Robert Frank 生平非常低調,在藝術上默默地付出所有,照片上有明有暗的效果就是對這個世界的反映,真的非常特別且精準。
時間真的不夠用,這次真的大開眼界,因為我自己也喜歡亂拍照,對於有意義的相片更能讓我感受到,有時候相片可以把自己帶入那個情境,照片拍攝的意義可能有很多解釋,當瞭解到作者想要表達的事物時,更會頭上有!的感覺。
感謝這次藝術基金會的藝文活動,讓我的視野又更開拓,非常棒。
林佳慧(風險管理處)
從來沒有參加過攝影展的我,第一次想說去看看攝影展,開拓一下視野,很幸運的有總監曹良賓先生親自導覽,在曹總監的解說下,我們了解了Robert Frank的生平,和藝術創作的理念,沒有講解底下,我們可能對一張張照片的認識只是社會的一角,生命的一個瞬間,但好的講解會讓一張照片發揮光和熱,讓我們了解到藝術家的創作對社會的關察和關懷,也許我們從未去注意到的,很感謝藝術基金會舉辦這樣的活動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世界級的攝影家的藝術創作,可惜時間有點短,來不及好好去品味藝術家想要對大家說的話,下次有機會會再自行前往 😊
楊春美(消金業務處北二區業務部業務十一組)
這是第二次參加基金會所舉辦的藝文活動,這次的主題:民主的相機(Democratic Camera),展出Gerhard Steidl與Robert Frank的攝影書及作品。
在繁忙的工作中,平日其實不太有機會有機會及時間來參觀,透過這次基金會的藝文活動中,讓我認識Robert Frank這位當代的攝影大師早年及晚年的心路歷程,參展的過程中,其中對有一幅作品<美國人>深刻印象,這幅攝影作品所描述的,是當時美國早期真實的社會現象,EX:有一張許多旅客搭乘火車的相片中,作品中同時有著白人、黑人、男性、女性、成人及小孩,從照片中可以反映出美國社會當時受到階級、膚色及性別的影響。透過這些攝影作品,很像以往在看一些美國老電影的感覺。
在導覽的過程中,有介紹到作者Robert Frank的故事,才發現原來作者曾經有來過台灣,跟我們土身土長的這塊土地還有淵源,同時,作者與知名法國華人畫家-常玉,有著非常特殊的緣分,也透過這次的參展,了解到作者對於藝文活動上的各種支持付出了極大的貢獻及犧牲。
這次參觀的作品,對於20世紀的人們有著莫大的影響及省思,透過簡單的攝影作品,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達及傳遞給人們的現實情況,為後世的人民時時刻刻有所省思。
感謝這次藝術基金會的藝文活動,每一次的參加都讓自已體會到不同的領域,讓自已的視野更加開拓,能夠工作以外,參予不同的藝文活動,真的是很棒的體驗!!有機會定會再參加!!^^
王姵心(資產負債管理部)
今天很幸運由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曹良賓總監導覽。在決定報名的當下其實不知道 Robert Frank 為何方神聖,直到在曹總監的導覽之中,拼湊出了攝影師的人生樣貌,包含他的願景、攝影理念和生活。
《The Americans》攝影集是1955 年 Robert Frank 得到古根漢美術館的贊助,開始為期兩年的公路之旅。在還沒有聽導覽之前,懸吊在眼前的相片揭露出美國60年代的混亂、歧視和悲傷,讓我認為拍攝者對於當下的社會環境是存有負面情感,如同這本攝影集一出版時,世人對他的評價。然而在聽曹總監轉述 Frank 的一句話 ” To transform destiny to awareness.”,說明攝影不是單只有美好和期待的轉述,更是可以表述眼前當下發生的現象,而這個現象可能是不合理的卻被世人忽視, Frank 透過相片將不合理凸顯出來,讓世人慢慢地感知,進而理解內化。從此可知, Frank 並非憎恨美國,他如實的紀錄自己看到的畫面,也帶著攝影史從普世走向個人。
《Good days quiet》是我在展中最喜歡的一部攝影集。Frank 記錄著自己的生活碎片,照片在光影角度的切入下,讓面無表情的人物們更顯靜謐且帶有希望;反之,在靜物上的拍攝,是顯現出一種頹廢和消融之感。對比之下,Frank 似乎要呈現物品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的破敗和被遺忘,然而與人之間的連結和情誼,則是更加地堅固以及充滿美好的。
李嘉璇(永續部)
很榮幸參加台新藝術基金會舉辦的「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活動。2025年首度舉辦的TIPF,是以「民主的相機」為主題的國際攝影節,透過主題展覽、國際論壇與公眾活動三大面向,呈現攝影藝術的多元面貌。作為台灣首個以台灣命名的國際攝影節,TIPF不僅邀請國內外重要藝術機構與專業人士參與,也給予本土創作新秀與公民團體展現作品的機會,促進跨文化對話與藝術民主化,讓更多人理解攝影、藝術與台灣的關聯。
「民主的相機」概念,強調攝影不再只是菁英或專業人士的專屬領域,而是人人皆可使用的創作工具。攝影成為表達個人觀點、記錄日常生活的方式,也能作為公共討論、守護記憶與啟發想像的媒介。與「專制的相機」形成對照,民主攝影更強調對話、同理與共感,讓影像呈現更真實、多元的社會面貌。
在展覽中,最令我震撼的作品是 Robert Frank 的《Trolley—New Orleans》(1955)。畫面中,電車窗格將乘客分割成一格格:白人男性、白人女性、白人小男孩、白人小女孩,以及非裔男性與非裔女性,各自神情冷峻、彼此隔絕。構圖生動呈現當時南方「吉姆・克勞法」下的種族隔離制度:同車而分隔,制度與觀念硬生生劃開界線。電車作為「共同移動的公共空間」,隱喻整個美國社會,窗格中的孤立與分裂,揭示自由與繁榮表象下的矛盾與不平等。這張影像不僅凝鍊了《The Americans》的核心意象,也成為戰後美國最具批判力的視覺見證。
參觀TIPF讓我深刻感受到攝影不只是藝術表現,也能成為理解社會、反思制度的重要媒介。民主的相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能透過影像,參與公共對話,展現日常生活中的多樣視角,這種力量正是藝術與社會對話中最珍貴的價值。
吳沛霖(環貿金融處)
這次TIPF主題展覽「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在創辦人曹良賓先生的導覽下,讓整個觀賞變得更加深動,也讓人感受當下的時空背景,讓人有種認同當時拍照的構思。而透過重新印出的照片,讓大家可以觀賞到所有的作品,真的覺得難得。
吳玉華(消金業務處北二區業務部業務十一組)
首次感謝公司讓我有機會參訪2025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民主的相機,一開始只是冒著利用午休時間看看展覽的心態前往,當抵達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由總監曹良賓娓娓道來藝術家 Robert Frank 而開始認識羅伯・法蘭克,一位瑞士人如何在美國出版「美國人」(The Americans)攝影集,第一張以電車為景,車窗內乘客膚色(白人/黑人)、年齡(成人/小孩)、樣貌各異(男性/女性),使人反思當代種族議題,另也到許多照片上面被勾勾或是紅色框線標示著,原來是法蘭克的抉擇,彩色線條則記錄了不同年代出版物對同一張底片的裁切變化。
法蘭克拍出上萬張底片中,精心挑選出構成《美國人》的最終83張作品,也讓我體會到當人在面臨選擇時所需捨棄的抉擇。
總監曹良賓提出歷史剪報說明 Robert Frank 與 常玉的關係
總監曹良賓跟台新同仁介紹 Robert Frank 的作品 Trolley--New Orleans
Robert Frank Trolley--New Orleans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