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集錦|【2025台新員工藝文課程】不二擊聲音製造所《寄聲之廟》
好藝Art分享——同仁心得集錦
▍活動時間:2025/06/28(六) 14:30
▍活動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報名資格:以台新同仁本人為主,每人至多可攜伴一名親友。
陳家仁(法金作業處金融交易作業部)
在觀賞《寄聲之廟》這件由不二擊聲音製造所創作的聲音藝術作品後,我感受到一次深層且多重感官的體驗。這不僅是一次單純的展覽參觀,而是一場聲音與空間、記憶與當下交織而成的精神旅程。
《寄聲之廟》以「聲音即記憶」為核心概念,透過空間的建構與聲音的設計,引導觀眾進入一個靜謐而富有儀式感的場所。步入展間的那一刻,環境音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由各種自然、人工與歷史聲響構成的混音場域。這些聲音彷彿是來自過去某個時刻的寄託,如同靈魂的低語,在空氣中緩緩流動、盤旋。
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品並未強迫觀者採取特定的觀看姿態,而是讓每個人自由在空間中移動,尋找與聲音共振的節點。這樣的自由度讓每一位觀者都成為聲音場中的「共鳴體」,不同角度、不同時間所接收到的聲響也會有所不同,進一步強化了「每個人對聲音的感受都獨一無二」這一觀念。
此外,《寄聲之廟》將「廟」的概念轉化為精神性容器,不是宗教性的崇拜,而是對聲音與記憶的敬意。聲音在此不再只是物理震動,而是成為觸發記憶、連結情感與文化的媒介。這樣的設計讓觀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一種近似默禱或沈思的狀態,從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記憶。
總結來說,《寄聲之廟》是一件兼具詩意與思辨的聲音裝置藝術。它喚起我們對聲音的敏感與尊重,並讓我們重新思考聲音在人類文化、記憶與情感之中的角色。這樣的作品提醒我們:聲音,不僅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更是一種存在的證明。
趙紹偉(法制部)
欣賞這場表演之前,其實對於這個主題的表演內容相當陌生,但基於給自己一個驚喜的想法,也就這樣不作什麼事前功課,就單純走進劇場看看表演者會端出什麼作品。表演者嘗試用視覺、聽覺來引領聽眾進入臺灣傳統廟宇的世界,開場即用強烈的光影及震耳欲聾的聲音,呈現出熱鬧廟會隨處可見的濃厚煙霧、鞭炮聲。當然,廟宇樂隊常見的大小鼓、鑼聲也充斥在表演當中,這就是臺灣人的日常。
而在表演結束後,藝術基金會也總是不僅止於單純安排大家欣賞表演而已,也會加上適時的導覽解說,或是映後訪談,讓觀眾心中的好奇心能夠獲得解答,也更能夠瞭解這些表演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及用心。例如這次在訪談中,表演者就說這次的表演動線,就是以傳統廟宇的參拜路線為靈感,按照天公、媽祖、中壇元帥、虎爺的順序,配合這些神明常見的要素來作演出(例如中壇元帥就呈現了非常多玩具,以童心的方式進行演奏),又或是表演者談論著過去直接在廟宇中演奏的趣聞,說著廟會中聲音是那麼多,但卻總是能亂中有序,形成獨樹一格的臺灣傳統廟宇聲音,以及幕後工作者如何讓這個作品在實驗劇場中完整呈現,為何這次會從遊走式改變成定點式等等。這些都能讓觀眾更深入的瞭解這個作品。
而在表演過程中,也穿插讓觀眾抽籤筒、上前念出每個人事先寫好的心願卡的環節,增加了互動性與趣味性,整體來說,這次的表演果然又超乎預期,也再次謝謝藝術基金會總是能夠篩選出這些精采的作品與我們分享。
伍麗璇 (作業服務處)
在看到《寄聲之廟》的宣傳時,明明是一張靜態的海報,卻讓我有種動態的錯覺,海報中看起來有很多物品在跳動,像是要跳出平台一般,周圍還有許多小水滴點綴,再加上黑色背景,感覺有點神祕,非常期待這次的作品。而這也是我第一次要觀賞兩廳院實驗劇場的演出,當天竟然在國家戲劇院裡找不到入口,詢問之後才在外面繞了近一圈,終於找到很具特色的藍橘色入口,看來之後該要特別找一下實驗劇場的演出來觀賞,讓我與它多多熟悉認識。
進到劇場前有一個參拜流程圖的立牌,標示各神祇位置及動線,進去之後看到地上有許多跪墊,感覺就真的像是進入廟宇參拜般,所以我也閉上眼睛先沉澱一下,有點期待用耳朵參拜的初體驗。開場乾冰如入仙境,也像是廟宇中的香煙裊裊,大鼓從直立改為平放,鼓面上許多鼓棒、鈴鐺隨著拍擊不規則跳動,我才發現原來海報中散在周圍的不是小水滴,而是小珠珠像下雨又像蜂炮的噴灑而下,讓就在大鼓前的我非常震撼。繞在場地中的玩具發出的歌聲似乎喚起心中的童趣,還有一些我不確定是什麼的小東西彈跳所發出的聲音,竟不是吵雜而是種和諧,在心中發出了讚嘆這些巧妙的安排。
仔細想想其實台灣廟宇不算少,可能就在身旁但卻不見得有時間前往參拜,今天讓我有機會用另一種不同的形式聽聽信仰的聲音,將廟宇用聲音的方式呈現,是個非常特別的饗宴,也說不定會讓我在下一次去廟宇拜拜時會有不同的新感受。
演出現場依參拜順序分別擺設不同的聲響樂器
擊樂家薛詠之演出畫面 |攝影:林政億|圖片來源:國家兩廳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