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集錦|【2025台新好藝巴士】北師美術館─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
好藝Art分享——同仁心得集錦
▍活動時間:2025/3/19(三)、3/20(四)、3/26(三)
▍活動地點:北師美術館
▍報名資格:以台新同仁本人為主。
薛宜珊(法金產品行銷處交易融資商品部應收帳款產品組)
本次參加午間巴士《北師美術館─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收穫很多,除了見到最期待的粉色黑點的大型氣球,更驚訝於草間彌生的生平,不困於身體疾病造成的幻聽幻覺,勇於追求藝術成就,年輕獨自遠赴美國,海洋相關的畫作大量出現,「無限的網」之概念也首次出現,而後在高度競爭的紐約展露頭角,1962年,她的作品由平面轉為立體,製作大量的軟雕塑,構成「積累」之作品,到1968年甚至策畫大量「乍現」行動,在演出者皮膚繪製圓點的行為,將其消融,再搭上她手工縫製的服裝作為演出服與商品,狂放大膽且不畏挑戰,她亦可在瘋狂過後面對自己,靜心休養遠離人群,再於身心恢復後重回大眾視野,至今亦可見其拓延「自我消融」及「無限的網」概念的行為演出。
另有趣的是她對於通心麵的厭惡,竟也可以在不同作品中現身,又聽到介紹員說曾有一次展覽,地上放滿通心麵,參觀的人們踩碎麵造成的嘎滋聲響此起彼落,甚至還有寵物狗在其中奔跑,創造出荒謬又有趣的情境。
本次參觀展覽超出原本我認知的圓點之作,更令人佩服的是今年草間彌生屆齡96歲,但不受年齡及身體的限制,依舊持續投入藝術創作,讓人十分佩服。謝謝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策畫此次午間巴士,透過短暫午休時間,即能吸收大量藝術資訊,非常值得!
張智傑(財務管理處投資交易部)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展覽帶給我許多深刻的震撼與感動。走進草間彌生的展場,迎面而來的是她被許多人熟悉的標誌性圓點,讓人一看到便彷彿進入了一個既絢麗又內省的異想世界。這場展覽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草間彌生人生與心靈的縮影,也讓許多參觀者重新思考創作與生命的關聯。
展覽以多個子題相互串聯,卻又可個別獨立觀賞,從展覽的入場開始,便可感受到草間彌生特有作品中那股奇特蓬勃的生命力,多個螢光粉紅氣球上的黑色圓點,充滿著可愛但又帶著些許詭異,彷彿在訴說著她對秩序與混亂的獨特詮釋。
「Love Forever」展區的多個大型裝置與服裝設計,則展現了草間對愛與永恆的追尋。
這場展覽最觸動我的是草間彌生如何用她特有的藝術觸覺面對人生困境。展前有先在網路上搜尋作過一些功課,圓點是草間彌生對宇宙的想像,也是自我消融的象徵。這些作品不僅是視覺享受,更是一場心靈對話,讓我感受到藝術如何成為救贖的力量。展覽尾聲,我也感受到一種靜謐的溫暖,彷彿她用創作跨越了痛苦,留下永恆的奇跡。
整體而言,這場展覽不僅展現了草間彌生的藝術成就,也讓我看到一位女性如何在逆境中綻放光芒。她的軌跡是奇跡的證明,而我也在這場旅程中找到共鳴——藝術不僅是美的追求,更是心靈的出口。
葉怡君(會計部)
「草間彌生」大家既熟悉又有點陌生的名字,實際參訪才發現他的魅力所在!每一件作品都是如此的耀眼,對於每個細節更是不可馬虎,駐足於作品前,彷彿停留在藝術的圈圈裡。
聽館方人員介紹,才知道原來他從小飽受幻覺、幻聽之擾,必須藉由藝術抒發,此外因父親的關係又有「性行為恐懼」。他將這些病因,輾轉成藝術作品的創作來源,其中我最喜歡他的代表作:「無限的網」,利用油彩繪畫的方式,將看似單一的「網」,實則是因為幻覺產生的創意作品,看得出來她下了非常多的苦心。
草間彌生運用:繪畫、軟雕塑、行動藝術與裝置藝術等,於作品中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善用高彩度對比的色彩以及圓點,展部於生活家居用品中,組成一面無限大的捕捉網,也代表她的幻覺及她對藝術的堅持!
此外因為不喜歡日本的社會風氣,在家人的反對下,仍毅然決然出走去美國闖蕩,進行現代式及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及在街道上從事相關裸體繪畫工作表演,但也因為這些活動,和日本相對保守之社會風氣大相徑庭,也不被家人認可,這使她感到非常得挫敗及孤獨;但也因為愛人及父親離世,對她而言,生活備受雙重打擊,因病重新返回日本療傷。
相隔十七年才回到日本的草間彌生而言,一直無法適應日本的高度壓抑情緒及性慾的社會文化, 不過草間彌生仍通過各種媒體製作藝術品,並通過出版許多圖書,開展相關藝術文學事業。
展覽現場再現藝術家將地板灑滿通心粉的場景
林涵青(人資處)
這次參觀北師美術館的「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展覽,讓我對這位藝術家的生平與創作有了更深的理解。草間彌生不僅是當代藝術的重要代表,更是一位將個人生命經驗融入藝術、勇於挑戰社會框架的藝術家。透過這場展覽,可以看到她如何從個人的心理困境出發,發展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並最終成為國際藝壇舉足輕重的人物。
草間彌生從小就受到幻覺困擾,經常看到圓點與網狀圖案覆蓋世界,這些影像雖然讓她感到恐懼,卻也成為她創作的靈感來源。展現了這些強迫性的視覺元素,當時她的畫風仍較為抽象,卻已能看出圓點與無限延伸的概念開始出現在她的作品中。
1960年代,她遠赴紐約發展,並積極投入行為藝術的創作,試圖打破社會對身體與自由的限制。展覽中透過影像與紀錄文件呈現了她在街頭的抗議活動與「身體彩繪」行動,這些作品除了表達她對個人自由的追求,也帶有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我發現,這一時期的她不只是藝術家,更像是一名社會運動者,她用藝術作為武器,挑戰當時主流價值觀。
然而,在紐約的創作雖讓她獲得關注,她卻始終感到孤獨與壓力。回到日本後,她選擇自願入住精神療養院,並持續創作。這一時期的作品,色彩雖然仍然鮮明,卻帶有某種沉靜的情感,彷彿是在與內心對話。我認為這一階段的作品,展現出她創作上的成熟,她不再只是挑戰世界,而是在藝術中尋找與自己和解的方法。
展覽最後以她近期的代表作品作結,包括大型裝置藝術與鮮豔的圓點雕塑,象徵著她的藝術走向大眾,成為國際上廣受歡迎的創作風格。我特別喜歡那顆巨大的粉紅色圓點氣球,色彩與造型都充滿童趣,彷彿是她多年創作與人生歷程的總結——從痛苦與孤獨出發,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與希望。
這次展覽讓我深刻體會到,藝術不僅是視覺上的美感表現,更是一種與內心世界的對話。草間彌生的作品,從早期的個人痛苦,到後來的社會挑戰,再到如今的繽紛歡樂,都展現了她如何透過藝術與世界對話,也讓我重新思考藝術的價值——它可以是情緒的出口,可以是社會的回應,更可以是生命力量的展現。
陳家仁(法金作業處金融交易作業部)
「北師美術館-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蹟」展覽,無疑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震撼之旅。草間彌生,這位日本當代藝術大師,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創新精神,成為全球藝術界的璀璨明星。此次展覽不僅讓我深入了解她的藝術歷程,也讓我對草間彌生在藝術創作中所展現的無限創意與堅持感到由衷的敬佩。
展覽中的作品,從草間彌生早期的畫作,到後期的裝置藝術,無一不展示出她對無窮宇宙、心理現象以及自我探索的關注。尤其是在她的圓點系列作品中,那些密集的圓點圖案,象徵著無限的延伸,讓人感受到一種深邃的視覺震撼。每一個圓點都彷彿在向觀者講述著宇宙中無數的細節與神秘。這種形式上的簡單卻充滿無限可能的表現方式,深刻地反映了草間對於存在、生命與自我探索的理解。
草間彌生的創作不僅是視覺的藝術,更是她內心世界的真實呈現。她曾長時間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而這些痛苦的經歷成為她創作的源泉之一。她將自己內心的恐懼與幻覺轉化為創意,並以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的創作背後,既有對自我的解放,也有對世界的反思與探索。
整體而言,「北師美術館-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蹟」展覽不僅讓我重新認識了草間彌生的藝術風格,更讓我深刻體會到她的創作理念所蘊含的深層情感與哲學思考。草間彌生的藝術,不僅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人重新思考生命、存在與宇宙之間的聯繫。在這場展覽中,我感受到了她獨特的藝術魅力,也感受到藝術的無限可能。
李倩瑜(風險管理處)
每次午間巴士都是秒殺,很開心這次有搶到活動門票,很感謝基金會每次都舉辦這樣有深度的藝文活動,讓員工得以增廣見聞,這次的展覽很棒,之前在金控大樓一樓,就有展覽過草間彌生的裝置藝術品,還有拍貼機,供員工拍照,當時就是粉紅色底加上黑色點點的裝置藝術品,感覺很有特色。
當時只是開啟了我對草間彌生懵懂的了解,她擅長以圓點的方式呈現她的創作作品,而透過這次的展覽,讓我們得以更深度了解草間彌生不同時期的創作理念,而且透過導覽員妙語如珠的介紹,讓我們得知原來草間彌生有嚴重的知覺認知問題,所謂的圓點,原來是原點,也是人與人之間點與點溝通,另外她透過無限得網,花卉,高跟鞋與南瓜,以及深海,森林等畫作或是裝置藝術,一再再傳達,溝通,連結,生與死,初始與宇宙,甚至是自然與解放。
很令人感動的是草間彌生現年已經是96高齡了,但她還是堅持持續創作,
即使她已經是當代藝術大師了,她的作品不僅有畫、裝置藝術、也有服飾,軟雕塑,還涉及文字書籍創作,真的是很多才多藝,做為一個藝術家能不斷堅持自己的理想這種精神也很令人敬佩。
透過這次的展覽,開闊了我的視野,也了解了草間彌生大師的一生,她出生富裕家庭,卻為了自己的理想離鄉背井到國外;她原本學習日本畫,但卻在不同時期,創作出不同風格的當代藝術;她有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時期,提倡愛情情慾的解放,也獲得很多不一樣的評價,但她為歷史也留下不可抹滅的創作,是他人無法容易忽視與模仿的,讓人為她的人生感到讚嘆。
劉佩宜(風險管理處)
這是我第2次在台灣透過近距離的展場,心中因能更貼近草間彌生的世界而悸動!“地球是圓的 太陽是圓的 月亮是圓的 你是一個點 我也是一個點 沒有一個圓可以獨立存在的 因為一個點所以會遇見另一個點…”
我很舒適地,在圓點女王將近70件作品的引領下,讓自己消融於海量的圓點中。圓象徵生命的輪迴,生命的原點不就是圓點?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因此不懼死亡。
我再次感受到草間彌生用生命創造出了無限流動的flow,萬物都是能量的振動,她把振頻都具象化,讓世人看到她所看到的,這便是她生命的唯一出口,因此她後半輩子要活在兩點一線間-不斷創造出網、點,並且樂此不疲。
我最喜歡:象徵暗地裡再生的「夜晚的花瓣」、將傍晚光點立體地呈現出看似排列有序,卻找不到邏輯的「夕照」,還有奇幻又無病無壓力的桃花源「香格里拉」。
畫網還是畫點?是什麼樣的執念、意志及專注力,畫網-編織出成如此重複卻又無比和諧,畫點-以鮮豔的顏色,搭配出如此濃厚存在感且令人印象深刻。
我愛她;喔...不對,我最愛她!因為草間彌生不限於平面畫作,立體的軟雕塑及裝置藝術,乃至於解放行為藝術,她從裡而外、全身上下、靜態及動態,都在向世界綻放、呼喊著:”我在這裡~我不能被雪藏、我不能被雪藏!”
透過藝術基金會的好藝巴士、北師美術館的專業導覽,更深入了解草間彌生的兒時、對生命的體悟以及不認命的個性,不難想像她的前衛行為藝術,其實是再自然而然不過的表現啊!原來;草間彌生只不過是單純而已,是精神病;又如何?我最愛的草間彌生,只不過是堅持活出框架、做完整的自己罷了!
從去年年底就引頸期盼的員工藝文課程,要再次感謝台新藝術基金會、感謝台新是主力贊助銀行,為此;我驕傲!
陳惠娟(數位科技處數位創新部)
很榮幸能夠參與本次由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好藝巴士」活動,得以在短暫地午休時間一窺草間彌生的魅力。我一直很喜歡「好藝巴士」活動,過往都是從金控大樓發車,這次基金會有提供從仁愛大樓發車的場次,對在仁愛大樓辦公的同仁來說是一份美好的禮物,在午休時段搭上巴士前往展覽,心裡充滿期待與好奇,也希望未來能繼續有來自仁愛大樓發車的安排,讓更多仁愛同仁能夠便利地感受藝術的美好。
草間彌生已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符號,大眾對她的名字及代表性作品一點也不陌生。過去曾在書籍與媒體中,對草間彌生的成長故事和創作理念略知一二,在到日本旅行時,也曾在瀨戶內海的直島上看到她那標誌性的黃色和紅色南瓜雕塑,原以為色彩鮮明的點點圖案及南瓜雕塑應該足以代表她的全部,不過透過本次《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展覽超出我的預期。
本次展出的作品大多來自藝術家的私人收藏,以時間軸的方式呈現,從早期她在日本的平面繪畫,到美國發展後的軟雕塑、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回到日本療養後重新再出發的作品,每件作品都承載著她不同階段的情感和轉折,觀者彷彿跟隨草間的生命軌跡,走進她的藝術世界。
眾多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是《無盡的網》系列。長久以來,我以為這些「圖騰」系列作品的重點是「點」及其律動,在本次展覽聽了導覽員的解說,我才赫然發現,原來重點是由線條交織出的「網」,而那些我以為是重點的點點,其實只是圖地反轉下的視覺效果。我走進作品細看,線條流動彷彿有機體,充滿生命張力,十分迷人。獲知這是草間再現精神疾病帶來的幻覺時,就覺得這份美麗,背後充滿著壓抑與不安,讓我不由得思考:這些線條背後,究竟藏著多深的掙扎?
草間彌生將她的生命狀態——無論美好還是恐懼——誠實地呈現出來。從早期的灰暗內斂,到後期色彩的奔放,她的歡愉與不安、明亮與黑暗,都化為作品中的時間切片,讓觀者得以參與她某個時期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起已故音樂家坂本龍一自傳中的一段文字:「人不知道甚麼時候就死了,所以,活著的時候要對自己誠實,做誠實的音樂,還有,不要忘記每天看月亮。」也許,就是這一份對自己的誠實,讓草間彌生得以用藝術創作療癒了自己,也創造了這麼多充滿奇蹟、引發共鳴的作品。
台新同仁與藝術家大型裝置作品合影
台新同仁與藝術家大型裝置作品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