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集錦|【2023台新好藝巴士】忠泰美術館《亻─生而為人》

好藝Art分享─同仁心得集錦

▍活動時間:2023/07/12 (三)

▍報名資格:以台新同仁本人為主。


在午休時間參加公司舉辦的藝文展覽活動,這次的參觀讓我深思人生所會遇到的各種情形,還有每個人看待人生角度的不同,透過藝術家的作品,我看到了人生的多樣性和可能經歷的困難性,每幅畫作、雕塑、影片、照片都傳達作者對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激發了我對於人生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與他人的不同,感受現在生活中的美好,開心的是,與幾個同事利用午休的時間一起參加活動,也是一種美好。

—— 邱奕喨(環貿金融處環貿三區北一組)


很喜歡公司辦的活動,欣賞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感動!而且每次拿著公司精心準備的餐點,都有去外出郊遊野餐的興奮感。

—— 洪彩雲(金融交易作業部衍生性商品清算組)


收到活動資訊時,對於「生而為人」這個主題就被深深的吸引,迅速報名參加,也號召身邊的好同事們一起。從報名成功的那一刻起,就非常期待活動日的到來!

這次的展覽內容,從主視覺設計到實際展覽的作品,透過不同的表現方式引導我們思考人類「存有在這裡(Dasein)」的意義。並能夠觀賞到國內外藝術家們,分別透過身體、內在、群我關係、網絡四個面向去進行一場哲學思考之旅。

有別於過去參與過台新藝文巴士的活動,先讓同仁們觀賞本次展覽的作品,用自己的想法去詮釋、解讀,體會創作者們想要表達的想法。然而,哲學的省思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幾的,一開始看到這些作品時,會有點看不懂、產生許多困惑,腦海裡對於有些作品能夠很快的產生許多想法、有些卻只有一片空白。於是我便來來回回、一次又一次的反覆欣賞。最後導覽員為大家說明時,便能夠具備自己的眼光、同時又能夠更加理解每一個作品的意涵,這樣的引導方式也是從來沒有體會過的,新奇、也更加耐人尋味。

印象中最特別的作品,是一走上樓時的第一幅作品,來自Candy Bird的〈專心(102天)〉,透過牆上的冊子一天一天消失,隱喻著生命中的稍縱即逝。盡管無常,卻也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如同牆上的殘膠般,無法抹去的存在著。

一直以來對於台新藝術基金會舉辦的活動都很有信心,透過午休時間進行一場靈魂的省思之旅,除了讓思維升等,也讓上班的心情昇華! 

—— 洪瑜文(客群經營處潛力客戶經營部信用卡客戶組)




自從離開母親子宮之後,我們在生命之中持續地探索,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個生命階段對自身的存在、與外界的關係均有不同的體悟,而在外界環境快速變動的近代,面對AI已打敗世界圍棋冠軍、可理解並使用自然語言與人類對話、可短時間產製絢麗CG圖畫的現在,打破了人們原本界定自己與動物、機器最大的不同─人是具有創造力的,對於定位的迷惘讓人們又陷入了焦慮,人類究竟是什麼? 我們必須變成什麼,才能成為真正的人類?

本次展覽分別從「身體政治與禁錮」、「內在對話」、「群我關係的構築」、「不存在的存在」四個議題進行生而為人的詮釋及討論,其中我很喜歡陳永賢的《斗室棲居》攝影作品,及崔廣宇的〈當代生活習作:沒有表演〉錄像作品,從影像中可以看出台灣人在特定場域的生活軌跡,環境與社會型塑生物輪廓,作品影像傳達的細節對同為台灣人的我十分有共鳴。

展覽中最被大家所注目的作品莫過於德國藝術家Wolfgang Stiller的《火柴人》,這個作品讓我感受到對人生辛苦面的消極感受,因此心中有種排斥的感覺。不過各個火柴上的人頭雕塑造型各有特色,表情有的苦澀有的平靜,在空間呈現出非現實的氛圍,十分吸睛,因此雖然感受上有些排斥,還是拿起手機留下了多張影像紀錄。

本次展覽《亻─生而為人》中使用了「亻」,也就是人字邊的部首,除了巧妙地點出華語語文世界觀中有將人作為文字構成元素的邏輯之外,也提醒了華語使用者的我,目前使用的有著「亻」字邊的文字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祖先們在生活體悟後所造出的字。想到現在使用的文字是過去祖先反思人及宇宙之間關係後的紀錄,有著各自不同的故事,就覺得一個個文字都很浪漫。

——陳惠娟(數位創新部)



本次主題是【亻-生而為人】,看到了關於人的本質的描述與人可以和各種素材作結合,而形成人生內容。

離開了美術館之後,沒想到印象最深刻的是崔廣宇的作品《當代生活習作:沒有表演》,記得導覽老師提到的「框」。作品是在超商的座位上演一齣野台布袋戲,舞台本身就是一個框架,透過玻璃牆觀看,又隔了一層框架,人的眼睛也是一個框架。提示著人的內在有主客之間的關係,讓人思索著哪一個才是自己。

再來包括作品《織》、《火柴人》讓我想到時間與人的關係,《織》作品的結構剛好是12個節點,簡直就像是時鐘,作者親自在影片中順時鐘轉動,編織著每一個點,辛勤著過著自己的時間。火柴人是畫面讓我感受最強烈的作品,可能是因為看到人臉吧,「臉」同時也幾乎是一個人的代表,人頭又代表火柴的頭,火柴棒被燃燒、消逝,一生就過去了,好像很短又很長。

《See U》、《斗室棲居》、《合群系列I&II》《潑》與《染》等作品很明顯表示著工作建構出的人生,在社會裡努力生存,與人們互取所需,有「你們」才有「我」,顯現出另一種對人的看法;看到別人做著不同的工作,想想自己,又激盪出不同的感受,最後在《北海岸》的畫作當中,以很高的視角看到其中一小點的自己,處在大自然當中。

非常感謝基金會舉辦活動,讓我在工作之間能夠利用時間參與藝文活動!不管在生活上或工作上都能有良好的刺激。

——詹哲維(客群經營處財管客戶經營部客群分析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