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台新員工藝文課程】4/21 寶藏巖光節《野景》

好藝Art分享─藝術達人

參與同仁|陳彥錚(產經策略研究部總經研究組)
參與活動|【2019台新員工藝文課程】4/21 寶藏巖光節《野景》

在我印象中的公館,不是從一號出口坐236路公車前往政大,或漫步在椰林大道裡和朋友聊夢想,就是泡在文青咖啡廳裡享受人生,又或者是上水源劇場,脫離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進入劇場世界裡體會喜怒哀樂。不可否認的,最近喜愛上漫才的我,是被魚蹦興業吸引到的來參加藝術基金會的活動。

由一人吐槽,一人裝傻的互動,來講述笑話,進而逗笑觀眾,即是所謂的漫才。一直喜歡這種表演藝術的呈現方式,無論是從小時候就有看的相聲瓦舍,又或者是最近夯起來的博恩、達康.com或龍龍等等。魚蹦興業則是之前一直有在網路上看到影片,但一直沒有機會看現場,這次真心是值回票價。原本以為魚蹦的節目就是本次活動的亮點,讓我興起想要先行早退的念頭,但因天公不做美下起午後雷陣雨,原訂導覽活動暫緩,則由導覽人員開始聊起寶藏巖的歷史和光節由來。我才知道,這塊我以為不起眼的小角落,有著這麼百轉千回的歷史。

寶藏巖因位處新店溪隘口的重要戰略地位,成為駐軍要點。而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榮民、相關眷屬或外縣市來台北打拼的遊子,為了要在寸土寸金的台北找到可負擔的蝸居,進而找到寶藏巖,並從新店溪河床上尋覓建材,開始圈地建造住所,最高前期曾高達200多人居住在這裡,成為台北的違章建築群落之一。隨著政黨輪替與政策演進,為了住房安全及城市發展,開始取締違章建築;同時,為了居住正義以及維護自己的家園,寶藏巖居民和社會人士也起身抗議,相關爭執不斷。直至前文化局長龍應台的國際藝術村計畫,期望以「藝居共生」的方式,透過藝術來與居民對話,進而來調解公權力和民眾的衝突。

透過數十年的努力,寶藏巖漸漸從違章建築群蛻變成文青集散地,光節也逐漸放大聲量,被更多人知曉,甚至成為影劇學校的所在地。如果你不說這裡是臺灣,我還以為身處首爾梨花壁畫村漫步,怪不得每逢假日文青人潮總是絡繹不絕。說真的,我可能無法一一闡述每項藝術作品的創作意涵或是象徵意義,有時候也只是覺得美麗,但我真心感謝這次活動午後雷陣雨的阻擾,否則我會錯過了解這塊土地的魅力、人的活力與藝術的生命力的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