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新員工藝文課程】10/14 超親密小戲節─加蚋仔
好藝Art分享─郝名媛
參與同仁|郝名媛(綜合企劃處公共關係組)
參與活動|【2018台新員工藝文課程】10/14 超親密小戲節─加蚋仔
加蚋仔散步-2018超親愛小戲節
又來「超親愛小戲節」,上周去「艋舺」(龍山寺),本周來「加蚋仔」(南萬華)。這次集合地點選在「東園國小」對面的保德公園,第一站是《穿梭水路的聲景記憶》,由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主持人范欽慧用語音導覽,帶大家漫步走東園街,接長泰街,繞萬大路,最後到寶興街,沿途介紹周遭環境、並踏查已遭掩蓋的昔日沼澤水路。
從30分鐘的語音導覽,讓身為萬華人的我,重新認識居住的周遭。原來,東園國小這區在平埔族語是「加蚋仔」,就是沼澤的意思,難怪文史工作者力爭把捷運「萬大線」的原「東園/萬大國小」站,改成「加蚋仔」站。這裡曾是台北的茉莉花園,因為地緣廣大,所以分成東園及西園,就是以前的「雙園」區由來。而「加蚋仔」還有三寶,豆芽菜、麻竹筍及茉莉花(或碎豬肉)。
茉莉花及小竹林(但已沒麻竹筍)目前還栽種在各社區的小公園,偶見芳蹤;而豆芽菜依然隱藏在果菜市場附近的堀仔頭、客仔厝境內,約有三十多戶從事孵豆芽菜的事業,供應大台北地區所需。因為曾是沼澤區,聽說老一輩的人,還曾看過海獺出沒,從牆畫上還可看見它的蹤跡。
走完水路,就來到「東龍宮」,來看薛美華的小偶劇-《植豆》,看加蚋人如何從事孵豆芽的小買賣。最後再回到東園街上的「Cura Pizza」,在《加蚋棧》瞭解在地人如何回家創業,把拿坡里道地的烤爐運來,在此販售Pizza,要振興加蚋文化。吃著店主特製的「加蚋仔」Pizza,除了有起士外,還加入豬肉末、豆芽菜及麻竹筍,若再加上茉莉花茶,就更棒了!
走出「Cura Pizza」,特別看了周遭,雖然店主說他的祖父母輩在此開了「萬中藥局」,但我完全不知道有這家店鋪。走在新舊交集的「東園街」,打開了我的記憶匣子,這裡雖然已有「萬囍」、「萬花園」及「大都市花園」豪宅林立,但仍有打死不退的老商家,依然屹立,而加蚋仔的今昔新舊,正不斷互相衝擊。雖然家住「西園國小」附近,但「東園街」的繁華盛況,曾在國中時熱烈參與。最常踩單車去的是東園圖書館(仍在),因為要苦拼聯考的壓力;還有繆內科(已不復存在),全家的感冒、外傷全在此一併解決。東園街上的棉被店、傢俱行、金飾舖及書局…都曾一一光顧過,當時名氣最大的就數「英吉利眼鏡鐘錶店」(仍在),店主的女兒是華江同年級同學(卻不認識),還有後面的復興戲院(已不存在)更是老萬華人看電影的地方,而旁邊的夜市,曾是下課後與同學祭五臟廟的好去處,尤其懷念黑胡椒鐵板通心粉加蛋的味道(因為學生吃不起牛排)…而如今皆已紛紛改建成新建築,面對老社區的汰換變化,也只能在點點未變中,努力拼湊某些殘存的記憶。
走了一趟「加蚋仔散步」,心得良多,做為萬華人,深感慚愧,原來,我不認識萬華!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