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好藝—展覽
  • 時間 2014.05.12-2014.06.28
  • 地點 台新金控大樓一樓大廳

毫宅計畫─戴翰泓個展

自由參加

展期 2014/05/12 - 2014/6/28  8:30-20:00
地點 台新金控大樓一樓大廳

 
毫宅計畫─戴翰泓個展

年輕藝術家戴翰泓擁有建築藝術與設計背景, 2002年退伍後便親自前往鹿港、台南拜師,學習「榫接」傳統,在一凹一凸木工接合技巧間,連結傳統與現代,透過木材以「界線」為藝術創作核心,開啟材料的時空辯證。
2010年八八風災,工作室從600坪瞬間縮減到2.3坪,地點從南台灣遷到台北近郊。這個親手打造的創作基地,麻雀雖小卻是五臟俱全,小空間讓藝術家擁有更強烈的空間感,並笑稱是座「毫」宅。
今年應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之邀,戴翰泓在金控大樓一樓大廳展出《毫宅計畫》,選在住商混合的台北東區,讓出入捷運、電梯與空調的高樓中的人們,體驗藝術家空間的觀點。


藝術家─戴翰泓
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M.F.A.) 、大葉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B.S.),目前工作生活於台灣台北,。曾獲「2012 台北美術獎」入選 、「2012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 。作品收藏於澳洲白兔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

 

 

 

創作說明

這是與一群志工們在台灣最昂貴的土地上蓋出一棟棟小房子的計畫,在豪宅裡蓋毫宅以明志,希望藉由此計畫喚起一些什麼。
毫宅計畫中的作品單元是由木材角料急縮削細成更小尺寸的房子所構成,它反映出我五年前從南部鄉間到台北來,從偌大的工作生活空間急速縮減成狹小的現狀,但卻也更清楚了滿足生活需求的空間或許不需要太大的事實,也是對如何充分運用手頭上僅有資源的一種挑戰。
計畫一開始是從單件的雕塑出發,然後逐漸發展到大型裝置上的,我在第一件此計畫的雕塑作品完成時,曾寫道:


  屋宅之大小永遠在我們心裡。

  作品的發想正是來自我小小的工作室,我稱之為毫宅的工作室。

  「毫」宅有兩個指涉,一個是相對於「豪」宅的一種反思、一種反動,另一個是以小喻大,像槓桿原理,從小的地方出發,卻產生極大的力量。

  它提供一種限制中的滿足,細微總藏存於習見之中。我們的外在正以各種方式集結成一龐然大物,相對於內在所佔據的反而是想像不到的微小。

從南到北我經歷了一些空間限制的問題,我常想如果全台灣都有毫宅計畫所觸及的精神和概念就好了,大家可以用自己或多或少的資源,更深刻的體會生活、生命的本質。謹以此作品獻給那些資源條件比我豐富、能力比我好的朋友們,不是要大家都住進小房子裡面,而是希望你們能更妥善運用手上的資源,做一些我所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您已經在做,非常感恩的請您繼續保持。

特別感謝對此展協助或參與的各位:

王德瑜、袁廣鳴、吳季璁、陳浚豪、黃郁仁、陳維峰、何仲昌、瑪麗卡.康斯坦丁諾、李育瑄、周慧紅、呂季璇、邱薏璇、楊傑懷、林永淇、許筑鈞、李瑜雯、薛元皓、簡誌忠、翁羽汝、劉文琦、吳挺嘉、童怡靜、阮心慈、陳韋綸、段俐岑、呂佳縉、單任捷、洪維均、徐之陽、曾彥慈、張哲軒、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關渡美術館。

 

許多朋友對我作品中使用的木材種類感到興趣,總想問問是什麼種類的木材,在此我想說: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些名貴的木材樹種,可能要令你失望了,我所使用的僅僅只是在木材行中我可以取得的、當下供給平民百姓所使用的國民家具用材,是進口的實木木材,產地來源不一。我特意在作品的材質說明中只寫下「木」來強調運用的材料本質而非材料本身的價值。對材料本身而言,去承載我所賦予它的藝術價值的能力上,已非常足夠。

台灣的知名木材的確是世界上最好的材料之一,但對我而言,從政府禁採台灣的原木林之後,它便不再代表台灣了,一方面是我們尚不知如何永續經營我們的森林讓它生生不息,另一方面我認為,真正的台灣精神正是有什麼用什麼,當我們只能取得某些資源時,我們應當思考如何去賦予新價值,而不是回頭去強求使用某種材料、去依靠材料本身的價值。台灣的木材如同台灣的一切一樣是我的至愛,對我而言已是一種象徵,我更想見到它們重新回到台灣森林中聳立著,而不是在我的作品中。我仍會在某些機緣如友人的贈與、或從某些舊家具門窗中拆解獲得它,但運用這些材料對我而言不是一種常態,更不是用來強調我的作品概念那種似是而非的方法,如果有天我強調運用名貴的木材來創作,那也一定是要去討論價值觀的問題。

ARTalks: 相關評論:http://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1405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