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台新藝術獎
Taishin Arts Award 2019/20
訊息發布
第18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表演及年度大獎揭曉
2020年06月06日
第18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表演及年度大獎揭曉
視覺藝術獎 │ 陳以軒《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
表演藝術獎 │ 王世偉《群眾》@2019 松菸Lab新主義
年度大獎 │ 再拒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得獎作品《委託製作》,藝術家陳以軒(左一);年度大獎得獎作品再拒劇團《明白歌》,領獎人曾彥寧、黃思農、林欣怡(左二至左四);表演藝術獎得獎作品《群眾》,領獎人李慈湄、王序平、Heimi Fita與田孝慈(右一至右四)
以獎勵卓越藝術性、人文關注與時代精神的台灣當代藝術指標性獎項「台新藝術獎」,6月6日從17組入圍作品當中,揭曉「第18屆台新藝術獎」得主,分別為獎金各100萬元的視覺及表演藝術獎,以及獎金150萬元的年度大獎:
視覺藝術獎 │ 陳以軒《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
表演藝術獎 │ 王世偉《群眾》@2019 松菸Lab新主義
年度大獎 │ 再拒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由於全球性疫情影響,今年決選團首度全數由國內委員組成,由紀錄片導演也是首屆台新藝術獎得主黃明川擔任主席,獨立策展人徐文瑞、舞蹈學者陳雅萍、劇評人陳正熙、鋼琴家王佩瑤,以及本屆提名團代表─文化評論人吳介祥與劇評人白斐嵐等專業人士組成決選團,兩日決選會議中,七位委員針對入圍作品展開多輪辯論,從作品藝術性、思維與形式之創新、與受眾的能量動態、環境空間的運用,同時思索作品如何反映藝術之於當代社會的映照關係,三大獎項由此應運而生。
第一個揭曉頒布的「視覺藝術獎」,由陳以軒於鳳甲美術館個展《委託製作》獲獎,是藝術家試圖反轉委託主與接案者,俗稱甲方與乙方之間關係的幽默之作;反應出當前藝文工作者時常面臨的主顧關係與生存樣態。評選團認為:「陳以軒的《委託製作》從藝術家的創作處境出發,反思藝術生態現實,藝術家們彼此連結奧援,除了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同儕情誼外,也在創作生涯上,共同形成一個橫跨不同文化生產領域的斜槓世代,是藝術界的現實切面,更是當代社會的縮影。作品結合參與式的共作、誇張的表演、對「專業格式」的反諷、流動的鏡頭、細膩搭配音樂與動作影像,讓錄像裝置空間變成電影畫面般的生動場景,把現實世界帶入美術館,也使藝術空間交纏在影像社會的網絡中。」
視覺藝術獎作品 陳以軒《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
林曼麗董事頒發獎項予視覺藝術獎得主-陳以軒《委託製作》
第二個揭曉頒布的是「表演藝術獎」,由劇場導演王世偉主創,與編舞家田孝慈、聲音設計李慈湄、及燈光設計Helmi Fita共同完成的劇場作品《群眾》獲獎, 評選團認為:「王世偉主創的《群眾》集結優秀藝術家,發揮豐沛創作能量,精彩實踐集體創作,整體製作完整卓越,並能充分運用空間潛能;由遠觀欣賞到近身相伴,邀請觀眾鼓勇面對社會運動中,幽微的個人生命情境,在激昂對抗與孤獨壓抑之間,召喚繼續堅持的希望。演出真摯動人,並能從獨特視角,切入審視個人在群體中的自我意識,激情、疏離,又不落入政治表態窠臼,謹慎避免沈溺自憐,回應騷動的全球局勢,體驗並重新省思抗爭之個人與社會意義。」
表演藝術獎 王世偉《群眾》@2019 松菸Lab新主義
吳靜吉董事(左一)頒發獎項予表演藝術獎作品-《群眾》,由共創團隊代表(左二至右) 舞者田孝慈、製作人王序平、聲音設計李慈湄、燈光設計Heimi Fita領獎,現場並與位於巴黎的王世偉連線
「年度大獎」由再拒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從十七組入圍作品中獲得桂冠。《明白歌》由黃思農身兼導演及編劇,蔣韜負責音樂設計暨樂手,同時也參與編劇,與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合作,走訪當年故事現場,將信件、自白書、遺書、審訊筆錄等白色恐怖政治檔案與歷史口訪紀錄,藉由民間唸歌、說書並結合當代戲劇形式,串接成多音交響的對話場域。評選團一致認為:「再拒劇團《明白歌》 將沉重的白色恐怖文獻,轉化為流暢深刻、節奏明晰的聲音劇場。作品結合口語文化、民謠唸唱和報告劇,以簡易的舞台、準確的符號意象,與四位表演者的靈活調度,藉由說演與吟唱再述無數受難者檔案,素樸地還原文獻的原始視角,傳遞了複雜糾纏的時空因素和政治環境。《明白歌》重返現場,讓個體的傷痛在經歷時代噤聲之後,明白召喚出以聲述史的傳承力量,抗拒遺忘與冷漠,舉重若輕地完成艱困的歷史敘事。」
年度大獎 再拒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台新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吳東亮 (右一) 揭曉並頒發年度大獎予再拒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左起) 行銷曾彥寧、製作人林欣怡、編導黃思農
劇場導演李建常擔任今年頒獎典禮現場總策劃,以環形劇場的結構,參與式錄影棚的形式,賦以繽紛溫馨的色彩,帶來團聚與春天的意象;曾獲金鐘獎綜合節目主持人獎的曾寶儀擔任今年典禮主持人,典禮現場表演節目,邀請布拉瑞揚舞團以2019年獲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作品《路吶Luna》中重要橋段《我的報戰功》,轉化為儀典特別演出,八位舞者在現場古調繚繞,藉由作品也祝福所有的入圍者。「第18屆台新藝術獎」專網可欣賞頒獎實況影片,並追蹤了解所有入圍及得獎作品。
第18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邀請布拉瑞揚舞團演出去年大獎作品《路吶Luna》中重要橋段《我的報戰功》
第18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環形劇場設計
第18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 三大獎得主與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評選委員合影
第18屆台新藝術獎專網:http://18award.taishinart.org.tw/
第18屆台新藝術頒獎典禮實況:https://youtu.be/UL8g0UVXcKo
第18屆台新藝術頒獎典禮側記: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award/bulletin/2020060803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SHINART/
第18屆台新藝術獎 空間裝置
2020年05月04日
第18屆台新藝術獎 空間裝置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
台新金控一樓空間裝置
展示時間│5/4 (一)-6/12 (五) 每日 9:00am-7:00pm
展示地點│台新金控一樓大廳(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18號)
在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宣布與頒獎之際,全球也在新冠肺炎疫情威脅之中,曾經是藝術展區的台新金控一樓大廳成為嚴密的防疫通道,因此台新藝術基金會邀請「彡苗空間實驗」團隊借力使力,運用圈限人群進出,量測體溫的紅龍圍籬延伸向上,以伸縮帶交叉組構,讓台新金控一樓大廳的防疫通道化身為藝術長廊,醒目的結構鐵件勾勒出第十八屆的羅馬數字,期盼藝術的枝枒在艱難的時刻繼續生長,在台新大樓裡宣示及綻放。
規劃及設計團隊:彡苗空間實驗
“我們以赤子之心觀察生命、物質及社會,盡可能地探索空間六感的最大可能性。”
身為空間創作者,彡苗的靈感來自於生活中的細微感動,並企圖將這份感動下苗於各式媒材的空間體驗,讓創作為人事物、自然、環境及城市之間帶來新的關係,回饋給當代文化及社會。
彡苗空間實驗主要經營項目為地景裝置、室內空間、公共藝術與各式硬體整合,在專業的累積外更藉著跨域合作,企圖勾勒、發想作品的創新與可能性,切實地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第18屆台新藝術獎專網:http://18award.taishinart.org.tw/
第18屆台新藝術獎專網
2020年04月20日
第18屆台新藝術獎專網
2020第18屆台新藝術獎──藝術讓我們在日常中堅強
在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宣布與獎項揭曉之際,全球卻瀰漫於新冠肺炎疫情威脅之中,因此本屆藝術獎以「藝術讓我們在日常中堅強」為主題,映照個體靈魂的主觀性對世界的客觀性的凝視與對話。
由九位提名觀察人組成的「台新藝術獎」評選團,歷經2019年全年度展演觀察、評論書寫、季評會議獨立提名,到複選會議的共議討論,從94件被提名並同意參選作品中,合議選出17組入圍作品,包括6組視覺藝術,11組表演藝術,將競逐「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獎金各100萬元),以及不分類的「年度大獎」(獎金150萬元)三大獎項。
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獨具風格,並且具有某種指標意義,因此在入圍公布之後,特別製作本屆活動專網,希望透過網路傳播以及線上活動的參與,邀請大眾能夠輕鬆解讀入圍作品,掌握最新資訊,更能透過網路活動,為心中所屬投下鼓舞的一票。還有,請鎖定2020年6月6日下午2:00,與我們同步見證獎項揭曉的網路直播!
第18屆台新藝術獎專網:http://18award.taishinart.org.tw/
*** 「我心目中得主」4月30日下午3點至6月5日中午12點開放投票,投票抽獎禮用心至深,請多多參與並協助推廣
*** 獎項揭曉暨頒獎典禮請鎖定6月6日下午2點專網直播
第18屆台新藝術獎 入圍名單
2020年03月31日
第18屆台新藝術獎 入圍名單
台灣當代藝術大獎「台新藝術獎」公布第18屆入圍名單,由九位提名觀察人于善祿、白斐嵐、吳介祥、林育世、高俊宏、陳宜貞、孫松榮、鄭文琦、魏琬容組成的評選團,歷經2019年全年度展演觀察、評論書寫、季評會議獨立提名,到複選會議的共議討論,從94件被提名並同意參選作品中,合議選出17組入圍作品,競逐「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獎金各100萬元),以及不分類的「年度大獎」(獎金150萬元)三大獎項。
17組入圍作品中,6組為視覺藝術,11組為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部分,相較於近年大型策展案頻頻受矚目,今年則均為個展藝術家入圍,展現個人靈魂的主觀性對世界的客觀性的凝視與對話;表演藝術部分,更見跳脫傳統形式語彙,呈現個體生命面對親族、家國、社會,甚或藝術純粹性的深沉探索與反思張力。
17組入圍名單為:(依視覺、表演入圍作品筆劃序排列)
入圍作品 /入圍者 | 入圍理由 |
《STILL ALIVE:區秀詒個展》 | 區秀詒的創作,經常透過多重而複雜的影像交喻以及疊加,形成了一群解構國族與歷史的跳接式敘事,藉以批判僵化的國族意識,探討個人幽微的處境。《STILL ALIVE》一作沿著此一脈絡,藉由三組彼此獨立又相互牽連的錄像與裝置,進一步以馬來西亞為軸心,夾入台灣、日本、泰國等元素,探討亞洲民族國家概念背後的流動性、破碎性。《STILL ALIVE》除了是創作者自陳的「近三年來作品的精神圖景」以外,更代表了當代藝術「幽靈文獻」的類型。 (主筆/高俊宏) |
《再見》林冠名個展 | 個展五件作品由錄像藝術與攝影組成,探索數位影像紀年中關於影像拍攝、編碼及感覺邏輯之間的轉換與辯證關係。藝術家透過影像化的大自然景觀與宇宙視像思辨永恆命題,彰顯出經由軟體操作的圖像處於懸而未決、匱缺、模糊與矛盾狀態,以此詰問影像與觀視、生命與時間之間的種種向度。在此影像充斥甚至由影像決定個人感官的年代,《再見return—林冠名個展》以近乎想望的情懷,動人地反思影像與個人私密記憶之間的想像與曖昧。 (主筆/孫松榮) |
《冷鍊-侯怡亭個展》 | 「冷鏈」係指供應鏈中全程維持低溫以確保品質的冷藏物流,這個概念也成為當代社會控制的隱喻。《冷鏈─侯怡亭個展》緊扣著藝術生產、交易系統,及藝術家對刺繡技藝與女性勞動的長期關注,從委託女子監獄自營工廠受刑人代工的繡字成品(第一工場),招募參與者於展覽契約期間於殖民檔案帆布上刺繡的現場表演(第二工場),到被排除外於全球經濟體系的雅加達街頭縫紉車等替代經濟(第三工場),展覽貫穿殖民身體規訓、勞務對價交換、全球化秩序等不同層次的複雜佈局,為藝術家歷年來最完整的一次呈現。 (主筆/鄭文琦) |
《我欠你的畫》謝牧岐個展 | 此次個展不但是藝術家對於繪畫做為藝術的類型,長久以來的實驗和探討之結論,也同時是面對現代性下,繪畫性(painterliness)所面臨的質疑和挑戰。謝牧岐的作品影射了繪畫技法和擬真能力的有用或無用,同時也引用了台灣藝術史裡幾個關鍵性的藝術家和作品,包括林玉山、李石樵、蔡雲巖等藝術家為迴避政權侵害而塗改的作品,做為個人對台灣藝術史深沉的內化和反思方式。個展也同時以3D列印插香器的方式,和藝術史的現成物及(不)可複製性論述做對話,有和西方強勢論述頡頏的意味。 (主筆/吳介祥) |
《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 | 《委託製作》建立在八頻道錄像藝術形態,以鳳甲美術館為特地場域,邀請二十幾位年輕影像創作者擔任演員,透過他們手持攝影機即興擺動與移動身體,集體表演十八種舞譜。此作的精彩與突出,一方面體現於後設性,音像構成與訪問的自我揭露等表徵相互結合;另一方面,則藉由「委託」影像工作者的協力創作過程來辯證接案、藝術創作乃至美術館之間的層層階序。《委託製作_陳以軒個展》有別於過往臺灣錄像藝術的表現樣貌,推陳出新,展現嶄新視野。 (主筆/孫松榮) |
《馴國-吳權倫個展》 | 吳權倫個展《馴國》結合馴育動物與國族主義兩大主題,前者是德國狼犬從物種(犬)到品種(牧羊犬)的育種歷程,後者從臺灣鶯歌的陶瓷狼犬撲滿,追溯至德國納粹御用陶瓷廠也是集中營的勞動項目;透過日本、德國同為軸心國的背景,連結帝國在台徵用狼犬的集體記憶。展覽主體包含狼犬的瓷偶品系與造型,呈現人與犬之間依存關係的文件及其美學詮釋,並藉著納粹育種的優生學論述指涉國族神話建構、戰爭與殖民史等議題。儘管手法相當質樸,卻開創出本地罕至的創作險路。 (主筆/鄭文琦) |
《#是否》/布拉瑞揚舞團
| 舞作使用耳熟能詳流行歌曲,看似容易,但其實不然,如何讓歡樂背後有餘韻,考驗編舞家功力。《#是否》的出色,可歸納於兩方面:一、取材和裁剪:作品結合舞者生命故事與歌曲,舉重若輕地折射了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個人面對壓迫的解方;二、調度與編排:保留表演者個人特質,每一位表演者都搶眼,整體又十分均衡,濃淡合宜,實屬不易。布拉瑞揚舞團以原住民題材起家,行至《#是否》,既延續舞團特色,又更上一層樓,觸及更廣,更顯氣度包容。 (主筆/魏琬容) |
《八八》/林廷緒(2019相遇舞蹈節) | 《八八》源自編舞家林廷緒在踏察甲仙鄉之後,對生命消逝與存在的叩問;也是尋覓與創痛共存的可能,以舞作形式呈現的超拔儀式。三位舞者的演繹爆發力十足,舞蹈身體時而宛若受神秘力量由內而外地驅使震動,時而因外在力量無情壓迫下彎折纏繞。現場擊樂與電子聲響能量強大,撼動觀眾的聽覺與體感。這是一齣在觀賞後即使經過相當時間沈澱,卻依然後座力強勁的舞作。 (主筆/陳宜貞) |
《不要臉》/李貞葳(2019 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 | 一部反思主體、影像製造、凝視慾望的舞蹈作品。從長髮覆面、匍匐扭曲的無名身體闖入四散錯落的觀眾群開始,李貞葳就不斷藉由正眼對視、現場直播、搔首弄姿、挑逗神情、反射鏡像,遊走在觀看與被觀看的視覺慾望和消費之中,到最後,身體雖然從匍匐中站立,卻陷溺於手機自拍與影像修圖之中,從中攫獲身體存在的意義。舞作對於當代主體的複製與瀰散,提出極具深度與力度的思考。 (主筆/于善祿) |
《永恆的直線》/謝杰樺X安娜琪舞蹈劇場 | 作品由生命的終結做為開端,儀式性的場景揭示了死生一事是本作的基礎提問。編舞謝杰樺大膽地透過虛擬往生者中陰身的視野「體驗」,建構了瑰麗詭異的旅途情境,「再現」了連通生、死兩界之間從無生者能以身往還的甬道。途徑中有著「彼岸花」喻意的「赤團華」,最終再以設計精準的煙霧與光束將觀眾包含入內的造境,巧妙地將「彼岸」/「死後的終點」具現於觀眾集體第一人稱的體驗與想像交疊之中。本作一方面藉著引靈台灣俗民文化中的生死觀基底,將「作為世界中的身體」此一舞蹈命題實踐了新詮,更成功借喻意念與想像超越死生界限之可能。 (主筆/林育世) |
《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驫舞劇場 | 驫舞劇場的「自由步」系列作品,與其說是一連串風格近似的舞碼發展,毋寧說是編舞蘇威嘉與舞者們共同持續發展的深度舞蹈身體思辯計畫。驫舞劇場的「自由步」有如將舞蹈身體做現象學式的還原,中止所有龐雜與舞蹈相關的外在概念,而只回歸到身體本身,及身體受意識引領,在時間中不斷產生的運動、節奏及身體圖式。「自由步」系列從周書毅、陳武康到今年的《一盞燈的景身》中的方妤婷,蘇威嘉及其舞者們以不可窮盡的身體構型極限描述了舞蹈概念的全新地平線。 (主筆/林育世) |
《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 | 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用聲音述史,可以是音樂,可以是語言, 可以是連結身體的聽覺記憶。面對隱晦不明的白色恐怖歷史,《明白歌》以兩位樂手兩位表演者精彩的說書和樂,穿梭於過去、未來與當下不同時空的歷史眼光中。此外,建構在音樂/聲音表現上的文本敘事更是令人驚艷,結合藍調、唸歌、客家民謠,以豐富直接的力量,衝擊封存檔案的遺忘與沉默不語,不只觸動人心,也讓歷史變得有血有肉,既遙遠又切身,若魔幻更真實。藉著每一次重返現場,《明白歌》明白召喚出以聲述史的傳承力量。 (主筆/白斐嵐) |
《春華秋水》德國 E-MEX 樂團與臺灣中青世代作曲家(李政蔚、陳立立、劉韋志、蕭慶瑜、林梅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 以臺灣為主題的音樂會,多半會沈湎於舊日情懷的套路,然而文化共同體不應該是一個扁平的想像,這場委創音樂會雖然標榜「以臺灣音樂或文化為素材進行創作」,作曲家並未因此受限於國族的狹窄定勢,反而體現對「臺灣」開闊而多元的詮釋:陳立立將笙與西方樂器無縫結合,細膩地描繪東海岸聲景;李政蔚從己身生命經歷出發;劉韋志的作品隱含政治議題,呼應當今社會的紛紜雜沓;蕭慶瑜由音樂記憶中汲取元素;林梅芳則植基於傳統,將南管曲韻轉譯至西方樂器。五位作曲家奮力突破陳舊的「臺灣音樂」框架,打開更自由寬廣的視野。 (主筆/陳宜貞) |
《悲傷ㄟ曼波》/圓劇團 | 在帆布搭棚的劇場空間裡,既不是婚喪,卻有喜慶氛圍,沒有那麼悲傷,因為有著雜技的曼波。圓劇團聚合了文化人類學、劇場、道場、雜技、音樂等多方菁英,戲仿道教科儀的身體圖像與引渡亡魂的表演文化,運用了殯喪、弄鐃、電子琴、爵士鼓、嗩吶等元素,展現詭異狂歡、群魔亂舞的異怪身體,夾雜插科打諢,憂傷與歡樂齊飛,五味雜陳,難以形容。既是生死臨界的走江湖特技雜耍,也是台式黑色幽默。 (主筆/于善祿) |
《感傷之旅》/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2019臺南藝術節) | 以旅館中三個一樣的房間做為一個事件因果的迴圈布局,影射明星攝影師和模特兒從權力關係發展出身體及尊嚴的藐視和性侵犯的事件。作品除了呼應近年的#MeToo運動之外,也透過情節的安排讓唯一的觀眾從過程中見證這種「合作的權力關係」是如何發展成形的。劇情利用床邊桌位、帶位員和手機的轉手,讓觀眾從事後現場反向回到事發當下,並在最後一刻被情節中受害者的角色人物直接以問句:「你還在阿?」置換成事件的證人。作品以最低限的素材,卻能鋪陳出不對等的權力和性別關係的結構,並能託引出對旁觀者位置的理解。 (主筆/吳介祥) |
《群眾》/王世偉(2019松菸Lab新主藝) | 孤寂卻堅毅的舞者身影在朦朧中現身,與空間裡的靜止之(觀)眾互為對應,是個體存在也是集體意識,是反抗也是壓抑,以此回應騷動的全球局勢,我們又能以何種姿態自處。舞蹈、聲音、燈光、煙霧各環節表現突出卻不突兀,恰如其分地鋪陳了包覆式的感官衝擊與辯證思考。《群眾》沒有政治表態,也非自我獨白,反以現場事件為背景素材,召喚著隱約留存的身體記憶,共振於末梢的激情與疏離,讓觀者得以用一種新的方式,重新經驗外面世界尚未止息的抗爭場景。 (主筆/白斐嵐) |
《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余彥芳X黑眼睛跨劇團 | 拆解父親的日常,打散到位於板橋大觀路的劇場內外,散佈著鐵門、機車、刻印、籃球、投影老照片,夾雜著創作者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狀態。「潛身」或許是我們在這齣舞作裡面所掌握到的關鍵概念,除了劇場空間內場景調度,以及相關技術的準確拿捏之外,在《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裡最究竟的一點,在於其掀開了一種更為隱蔽、根本的,關於創作倫理問題——藝術如何連接「他人」,即便是最親近的父親,都是難題。在該舞作中,最私密的「他我」關係被精確地處理成一種擴散的感知,而不流於過度具體的私人紀念,是一齣有力量,會流動的編舞。 (主筆/高俊宏) |
17組入圍作品將於6月初進行國際決選,預定6月6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以及不分類的「年度大獎」三大獎項,並同步於本屆活動專網、台新藝術基金會臉書直播,邀請大眾關注獎項揭曉實況。
除了頒發獎項之外,基金會也將於4-5月期間規劃藝術獎系列推廣活動,包括入圍藝術家面對面、台新金控一樓大廳裝置展、影音及媒體系列專訪、「我心目中得主」網路票選活動等,歡迎透過「第18屆台新藝術獎」專網搜尋相關活動訊息。
圖一、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Still Alive-區秀詒個展》
圖二、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再見-林冠名個展》
圖三、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冷鍊-侯怡亭個展》
圖四、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我欠你的畫-謝牧岐個展》
圖五、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
圖六、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馴國-吳權倫個展》
圖七、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圖八、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林廷緒《八八》
圖九、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李貞葳《不要臉》
圖十、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謝杰樺X安娜琪舞蹈劇場《永恆的直線》
圖十一、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驫舞劇場《自由步 一盞燈的景身》
圖十二、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圖十三、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2019臺灣音樂憶像系列】《春華秋水》德國 E-MEX 樂團與臺灣中青世代作曲家(李政蔚、陳立立、劉韋志、蕭慶瑜、林梅芳)
圖十四、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圓劇團《悲傷ㄟ曼波》
圖十五、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感傷之旅》
圖十六、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王世偉《群眾》
圖十七、第1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余彥芳X黑眼睛跨劇團《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