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台新

Taishin Arts Award 2017/18

訊息發布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表演及年度大獎揭曉

2018年06月02日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表演及年度大獎揭曉

視覺藝術獎:《巨神連線》姚瑞中個展

表演藝術獎:《無,或就以沈醉為名》布拉瑞揚舞團文化基金會

年度大獎:《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龔卓軍及協同策展團隊陳伯義、陳宣誠、陳盈瑛、黃瓊瑩

圖說:第16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三大獎得主與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評選委員合照

以獎勵能激發人文關注,彰顯時代精神,同時富含專業美學成就之傑出展演的台灣當代藝術大獎「台新藝術獎」,在歷經全年度的觀察、提名、評選之後,6月2日於台新金控大樓舉辦頒獎典禮,從16組入圍藝術家及團隊當中,揭曉「第16屆台新藝術獎」得主,分別是:

視覺藝術獎:《巨神連線》姚瑞中個展(獎金100萬元)

表演藝術獎:《無,或就以沈醉為名》布拉瑞揚舞團文化基金會(獎金100萬元)

年度大獎:《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龔卓軍及協同策展團隊陳伯義、陳宣誠、陳盈瑛、黃瓊瑩(獎金150萬元)

頒獎典禮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先生開場致詞,鄭董事長表示今年16組入圍作品,展現了台灣豐富多元的創作力,而藝術家敏銳的批判精神,也讓入圍作品充滿對社會、環境、宗教及族群等議題直接的反省與警示。可以說從入圍作品反應出近年來藝術創作對於台灣土地與社會,甚至回望歷史視野的深度關注。

「台新藝術獎」透過公開的網站ARTalks開啟各領域對話平台,由九位提名觀察人從去年超過百件被提名展演作品中,選出16組年度入圍作品。基金會邀請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國際決選團,包括王嘉驥、林于竝、黃海鳴、劉守曜四位國內代表,以及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文化事務推廣部總監凱薩琳.韋爾 (Kathryn Weir)、日本TPAM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丸岡廣美 (Hiromi Maruoka)、香港鄧樹榮戲劇工作室藝術總監鄧樹榮 (Tang Shu-Wing),歷經三日的會議,選出三大獎得主,包括「年度大獎」一百五十萬元獎金、「視覺」及「表演」藝術獎各得一百萬元獎金。

第一個揭曉頒布的「視覺藝術獎」,由姚瑞中在TKG+的個展《巨神連線》獲獎。姚瑞中密集走訪全台二百三十多間廟宇、墓園、公園,拍攝各類神像,透過三百件攝影作品及影像紀錄,呈現台灣民間社會的文化地景與樣貌。評選團認為:

「《巨神連線》以台灣各地混雜佛、道,乃至於泛靈信仰等光怪陸離的宗教偶像奇觀,做為取景、再現的對象,也加入了新的裝置元素—尤其是結合聲音的處理,搭配採樣自美國太空總署錄製的「宇宙電波混音」,以此詰問民眾信仰「空洞化」的集體精神危機。決選團肯定姚瑞中在藝術創作上長期堅持,持續擴增實踐動能。他在個展中提供了觀者反思「神明」偶像背後的「信仰」空間及複雜動機,辯證台灣社會大眾在物質與精神追求之間的流動與斷裂。」

圖說:第16屆台新藝術獎 視覺藝術獎 《巨神連線》姚瑞中個展


圖說:第16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台新藝術基金會林曼麗董事頒發視覺藝術獎得主 姚瑞中【巨神連線】 由TKG+團隊代表領獎


第二個揭曉頒布的是「表演藝術獎」,由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作品《無,或就以沈醉為名》獲獎,這是編舞家返回台東部落創辦布拉瑞揚舞團的第三個作品。評選團認為 

「《無,或就以沈醉為名》以偶發的行為破壞舞蹈動作的預設,劇場的當下性與企圖連結天地、場域的整體性,不僅鮮活了舞作,更表達原住民歌、舞、人渾然天成的根源。編舞家擺脫各種流派技巧的影響,回歸原鄉,尋找屬於自己的身體語言與律動,同時卻又創造了與當代既有舞蹈語彙之間的緊張關係,誠實暴露面對舞蹈的矛盾與掙扎。在返身自我凝視的創作中,這個作品以獨特的藝術手段回應原住民在台灣政治現實的處境。布拉瑞揚的覺醒與充滿實驗的勇氣,在今日眾聲喧嘩的表演藝術中,格外發人深省。」


圖說:第16屆台新藝術獎 表演藝術獎  《無,或就以沈醉為名》布拉瑞揚舞團文化基金會 作品圖檔


圖說:第16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得主-布拉瑞揚舞團文化基金會《無,或就以沈醉為名》 舞團技術總監李建常代表領獎,與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吳靜吉 合影


「年度大獎」由「《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從十六組入圍作品中獲得桂冠。這是位於台南蕭壠文化園區的大規模展覽,由龔卓軍及協同策展團隊陳伯義、陳宣誠、陳盈瑛、黃瓊瑩共同策劃。評選團一致認為:

「《近未來的交陪》是以研究為基礎的長期合作型計畫,由策展人龔卓軍集結跨領域團隊,以「交陪」這種特殊宮廟網絡,以及「後祭祀圈」多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面向為靈感,發展出新的文化生產形式。策展團隊與合作參與對象形成持續擴大的群體,以台灣文化為基礎, 塑造了一個從在地展開的方法學。展演本身以關係網絡為基礎,遊走不同地點建構交流平台,產生多重事件(討論、出版、展覽)。創造當代藝術與常民信仰、民藝的美學對話空間,並從台灣攝影史的研究切入,《近未來的交陪》巧妙拆除「美術vs.工藝」的籓籬,為傳統民藝、民俗這塊文化沃土引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討論,更豐富台灣當代藝術創作的可能性。」 


圖說:第16屆台新藝術獎 年度大獎  《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策展


圖說:第16屆台新藝術獎 年度大獎得主 《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龔卓軍與策展團隊接受領獎


圖說:第16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演出-排灣族 Ivi卓秋琴現場演唱


今年頒獎典禮特別邀請「原舞者」的創始團員魯凱族 Muagai柯梅英、排灣族 Ivi卓秋琴歌手,透過生命經驗與豐沛情感的淳厚嗓音,傳遞島嶼孕育而生的多樣文化與藝術。頒獎典禮線上實況直播,歡迎上活動專網關注藝術獎最新消息及藝術家的創作記錄!


第16屆台新藝術獎專網:http://16award.taishinart.org.tw

第16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實況:https://youtu.be/DPwkB6-OCmY

第16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側記: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award/bulletin/2018060301


繼續閱讀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意象展

2018年05月04日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意象展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意象展

2018/04/30-6/03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文件展特別邀請共感地景創作主持建築師,建築學者陳宣誠規劃。

文件展結合台新金控大樓大廳旋轉樓梯動線,將展場空間向上拉升到七米高。創作上運用六組漸變的線性結構體與層層堆疊的布料構造出變化的透度與張力。隨階梯的爬升,創造出不斷變動的觀看視角與視覺交會點。藉由此變動的觀看方式,隱喻16組入圍作品看與被看相互關係,並與主視覺線條呼應。期待觀眾藉由身體的移動,意識到並再次檢視自己所在的座標,如同我們在理解或重新面對一段歷史,存在的時空上的距離,是否因為距離而改變了什麼?又或許在相視那一瞬間我們明白了什麼?

創作團隊:陳宣誠、吳有容、陳立賢


陳宣誠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博士,現為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共感地景創作|ArchiBlur Lab 主持建築師。長期探索在身體與地景間發展另一種重新定義建築的尺度,企圖用最真實的身體感,反覆地去體會事物最根本的價值,讓建築成為一種關於人的環境。主要的創作實踐為:《屋橋》(2015瀨戶內藝術祭家屋計劃)、《城市浮洲計畫》、馬來西亞《綠洲聚落計畫》,法國《懸山.浮橋》,《存在的邊界》(巴勒斯坦美術館典藏),以及《共感群體》(2016台北雙年展、2017夏伽雙年展)等。


第16屆台新藝術獎活動網站http://16award.taishinart.org.tw


 

繼續閱讀
第16屆台新藝術獎決選委員講座

2018年04月19日

第16屆台新藝術獎決選委員講座

決選委員講座(一)

國際決審會客室:亞洲當代表演藝術的趨勢   

時間:6/2 週六 19:00-21:30

地點:台新金控大樓五樓 (台北市仁愛路四段118號5樓)

主講:

丸岡廣美 Hiromi Maruoka (日本TPAM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

鄧樹榮 (香港鄧樹榮戲劇工作室藝術總監)

主持:

林于竝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特別邀請本屆藝術獎國際決審丸岡廣美(Hiromi Maruoka)女士以及鄧樹榮先生,與大眾分享多年策展及創作經驗,以及亞洲當代表演藝術的趨勢。

日本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TPAM)—亞洲重要表演藝術交流組織的總監丸岡廣美,致力於連結日本以及國際策展,創造藝術家與藝術家、藝術家與場館合作的重要推手。她如何看亞洲當代表演藝術的趨勢?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觀察?以及表演藝術策展人的國際觀與策展方向?

鄧樹榮先生是香港著名導演及戲劇教育家,現任「鄧樹榮戲劇工作室」藝術總監,擅於將西方的戲劇用東方的演繹方式,將作品帶往國際舞台。他如何看中、港、澳、台劇場創作的趨勢?近年來亞洲劇場與全球表演藝術發展的關係,以及劇場教育該如何在華語社會繼續推進?

※現場日文逐步口譯

決選委員講座(二)

評什麼?—台新藝術獎得獎作品之我見

時間:6/3 週日 14:00-16:00

地點:台新金控大樓5樓 (台北市仁愛路四段118號5樓)

與談:

黃海鳴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兼任教授)

林于竝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王嘉驥 (藝評家、策展人)

劉守矅 (資深劇場導演、演員、舞者)

主持:

陳泰松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


本屆台新藝術獎歷經九位提名觀察人全年度遴選推薦的十六組入圍作品,將由七位海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隊連續數天討論後,於6月2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三大獎項得主。在得獎名單揭曉後的次日,特別安排四位國內評選委員與大眾對話,分享評選觀點、跨領域的評選經驗,進而剖析近年台灣當代藝術現況、趨勢與走向。


第16屆台新藝術獎活動網站http://16award.taishinart.org.tw

繼續閱讀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 入圍名單公布

2018年03月06日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 入圍名單公布

第16屆「台新藝術獎」經九位提名觀察人王聖閎、林于竝、林采韻、林靖傑、吳瑪悧、郭強生、張曉雄、黃海鳴、賴香伶全年度親臨展演、觀察寫評並獨立提名,從2017年101件被提名並同意參選作品中,合議選出16組入圍作品,競逐「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獎金各100萬元),以及不分類的「年度大獎」(獎金150萬元)三大獎項。

16組入圍作品呈現多元的創作力與議題性,包含藝術家長期耕耘在地議題的系列策展、非典型場域展演的突破、新生代創作團隊的崛起,作品內涵從個人生命意義的體現,延伸至對社會、環境、宗教及族群等議題的探討,反映出近年來藝術創作對於台灣土地與社會的深度關注。

16組入圍名單為:(依入圍作品筆劃順序排列)

入圍作品 /入圍者

入圍理由

It Takes Two to Tango

(選自 2017鈕扣計畫)/凃力元

一個瓷器茶杯擺放在兩位舞者的手臂上, 於是舞者的動作必須小心翼翼。 編舞家將舞者的身體放置於物件的現實條件當中, 從即物性的動作裡抽取舞蹈語彙, 表現在雙人關係當中自我主體的壓迫與消融。 肢體語彙的文法邏輯巧妙地擺盪在現實與隱喻之間, 讓舞者的真實情感在形式技巧當中滲透而出。燈光、 音樂與舞台裝置的運用讓舞蹈簡潔有力, 去除所有情緒性的修辭與敘事性的文藻, 直接表達人的存在狀態與人際關係本身。「下午茶」 是西方文化的禮節,編舞者謹慎控制文化意涵, 讓觀眾從東方與西方舞者的身上解讀出東西方文化衝突之意涵成為可 能。這是一個讓人屏息直視雙人關係的精彩作品。

(主筆/林于竝)

洪唯堯《人類派對》(2017松菸Lab新主藝)/進港浪製作

觀眾走進松菸lab,如同進入一場派對。 派對由數個粗糙且具趣味的裝置,構織結合日常卻有些荒謬的空間, 觀眾游移間,被演員看來輕鬆甚至有些無聊的遊戲行為「設計」著。 當觀眾心防卸下,重擊即將到來,這群自以為的觀者, 正被坐在高牆另一面的觀眾窺看著。看與被看之間,呈現一種「 人類動物園」的狀態,進而挑起人和其他物種、人和人、 人和自己之間的界線,那條線是歧視、優越感,或也是一道心防。 導演以舉重若輕,完全不說教的手法,討論嚴肅議題, 以聰明的手段,達到深刻且感人的效果。

(主筆/林采韻)

巨神連線—姚瑞中個展/姚瑞中

自先前的「海市蜃樓」計畫起,姚瑞中逐漸發展出一種從地方街廓、 鄉鎮縣市、島嶼國境,一路擴及東亞地緣關係脈絡的「全境觀伺」 視野。但不同於「海市蜃樓」計畫的政治地理學關懷,《巨神連線》 系列穿越台灣民間社會與寺廟文化的表層, 直指其背後的精神結構與欲望洪流。面對巨大神像的興衰起弊, 姚瑞中既沒有傳統民俗攝影過於熱切的耽溺凝視,但也不妄加批判, 以全然疏離的姿態冷眼旁觀。透過實地走訪的地毯式踏查、 攝影書出版,以及「檔案陳列室」 型態的陣列呈現等等攝影實踐之擴充,《巨神連線》 系列不僅勾勒出這座島嶼獨一無二的文化景觀, 更在不貶損其內涵的前提下,提出一種調和性的分析視野, 為後續的延伸討論開啟寬闊無比的議論空間。(主筆/王聖閎)

白色說書人/同黨劇團

全劇敘說一位底層勞動者,在為父親守靈時, 回溯兩代白色恐怖經驗的生命故事。舞台裝置成靈堂, 陳設大部分以紙紮為主,營造出既生活又前衛的特殊質感。 演員邱安忱與操偶師吳榮昌、黃武山搬演的兩尊布袋戲偶同台。 戲中,邱安忱在操偶當中進入記憶世界, 過去的白色恐怖歷史與現實交錯在演員與布袋戲偶之間, 布袋戲偶時而與主角互動,時而穿越時空扮演穿針引線的靈魂角色, 作品層次豐富而深刻地演出一個台灣小人物被政治壓迫的生命史。

(主筆/林采韻)

死死免了米/娩娩工作室

容易因劇名而被忽略,實則是一齣極撼動人心的演出。 主題是沈重的長照議題,一個地下室,臥病的奶奶、 失去雙腿的姊姊跟負責照顧的年輕妹妹。一家三個女人, 無路可出的社會真實縮影。

導演的場面調度、編劇真實自然又入木三分的劇情與口白、 演員如同實境秀般貼近真實的功力、舞台設計的別具巧思、 道具的高度有機性…這不僅是一個內容極具企圖的文本, 也是一個在劇場美學各方面表現皆相當出眾的佳作。

呼應當代議題,也繳出了可以跨越時間的藝術成績。

(主筆/林靖傑)

更(選自 2017鈕扣計畫)/劉奕伶

在三段式的《更》中, 劉奕伶以文學性的思考賦予聚光燈某種權力的象徵。 在三個不同的段落裡,舞者在權力的支配下先是不斷被否定、 繼而嘗試逃脫遊戲、旋而積極對抗。舞作營造著一個不甘被操縱、 不甘心妥協的少女形象。 她看似纖細而又鬆弛的肢體蘊藏著極大的爆發力與速度感,精細、 機敏而不失幽默地重新詮釋了後現代主義舞蹈關於解構與釋放(re lease)技巧的含義。

(主筆/張曉雄)

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龔卓軍與協同策展團隊陳伯義、陳宣誠、陳盈瑛

《近未來的交陪》 成功例示一檔真正活用在地文化力量的研究型展覽所能擁有的深度與 廣度:不僅積極挖掘當代藝術與常民信仰文化、 傳統民藝之間的美學對話, 更在兩造之間推動一系列深入基本詮釋框架、典範參照體系, 乃至於理論概念創造的思想交疊運動。 從台灣攝影史研究的梳理出發,策展團隊巧妙地繞過「美術vs.工 藝」的思想窠臼,為傳統民藝、 民俗這塊文化沃土創造令人耳目一新的討論脈絡, 並點出當代藝術自身的可能盲點。透過援引「交陪境」 這樣一個象徵民間社會自我組織力的概念,「近未來的交陪」 從台灣自身歷史文化的內部挖掘出深具原創性的藝術論述潛能。 無論是宏觀的文化視野還是具體的策展實踐方略都深具獨到觀點, 發人省思。

(主筆/王聖閎)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及PM2.5 影像行動系列/林泰州及PM2.5影像行動小組

你們用機器探測,我們卻用身體罹癌率來探測空污。 科技網絡提高遠方各種知識奇觀的享受,也加速邊緣的忽略, 跨國資本主義知識經濟產銷網絡更讓某些邊緣區域承擔貧窮與致命污 染而難以翻身。

林泰州在這集體的麻痺狀態,發起了一個名為「PM2.5影像行動 小組」的計劃, 聚焦在雲林麥寮工業區對環境與人體造成的汙染危害, 並集結各種強大影像能量, 在首都美術館集中聲量控訴政府監督職責的旁落, 催化了難以收拾的現代怪獸。

(主筆/黃海鳴)

勇為—王鼎曄個展/王鼎曄

延續探詢大時代裡的家族故事,創作者以更為精練的語彙, 創造出極具溫度和詩意的展現。在故事重建過程中,那未明的、 不可言說、無法述說的,以充滿弦外之音的方式, 把影像所不能及的時空給牽引出來。

展覽應用極為簡單的元素:以家中打掃的塵土來書寫,以白話字( 閩南語羅馬拼音文字)揭露語言的政治,搭配黃色光暈、大理石、 圖案以及照片、影像,陌生的、疏離的、聲音的、話語的, 看似灰飛煙滅、短暫的,在展覽空間中卻如碑文般,創造出永恆感。

(主筆/吳瑪悧)

破身影/游崴、在地實驗

《破身影》是由台灣重要的民間研究機構「在地實驗」,以及研究者 /策展人游崴所共同發展出的複合性策展計畫。策展人以「 在地實驗」的數位影音檔案為對象,邀請藝術家許哲瑜、 蘇匯宇和余政達,透過對於歷史檔案的閱讀和詮釋,進行全新創作, 並分別回應台灣1990年代的特定的藝術行動和文化檔案。 三位藝術家透過風格殊異的影像語彙和空間裝置, 展現其對於未能參與的歷史時空和文化環境的想像。《破身影》 也同時拓展出檔案研究驅動新的藝術創作、 意義生產和機構合作的的多向度文化生產機制。

(主筆/賴香伶)

致深邃美麗的(2017臺北藝穗節)/梗劇場

這是個介於行為藝術與戲劇之間的演出。五十分鐘左右, 四個演員與一個塑膠模特只是靜靜坐著面對觀眾, 全程沒有走位與台詞,只有深邃的神情與環繞著他們的聲響, 聲音從天災地變嬗遞到日常偶發的家電聲響, 喧囂與寂靜拉出極大張力,而演員外在不動的限制, 逼使他們內在必須更加飽滿才不致空掉, 因之細膩的內心戲透過狀似不變的神情汩汩流出,竟全程沒有冷場。

這是一個自信滿滿的大膽實驗,實驗結果證明內在飽滿的創作, 即便沒有劇情沒有走位沒有台詞,依然能夠深刻撞擊觀眾的心靈。

(主筆/林靖傑)

琥珀之夢─林羿綺個展/林羿綺

台灣的集體悲情,和例如殖民與國家統治、產業經濟型態、 家族與世代等的多重歷史殘局有關。林羿綺有奇特家庭背景, 祖父為失蹤情報員、功於國而進駐眷村、台灣底蘊造成隔離、 集體被迫遷離眷村的經歷、父親因過繼成為家族成員、 曾跟後來自殘的父親渡過晃盪甚至反社會生活等。《琥珀之夢》成功 透過重建父親過往,以多重甚至對立角色降靈,在個人、家族、 社會、國家等歷史殘局之間,形成身體性、靈異性極強的流動連結。

(主筆/黃海鳴)

透明(選自《社交場》)/孫尚綺

編舞家孫尚綺的《透明》除了重新釐定展覽與表演之疆界, 包括場域與形式、觀看與被觀看之關係, 孫尚綺和他傑出的舞者們以最本質的元素──身體, 向人們展示了舞蹈的力量、想像、與思考性, 以及身體的強大表述能力,激發出觀者豐盛的聯想,同時印證了: 舞蹈,只要有光、有一方空間,就能無所不能的真理。

(主筆/張曉雄)

無,或就以沉醉為名/布拉瑞揚舞團

布拉瑞揚重新出發以來,最為沉重、也最介入現實的作品, 揭露在當今看似和平健康、 甚至帶了嘉年華意味的新型社運抗爭型態下, 那些不曾被理解或被遮蔽的暗面,以及在抗爭過程中,表演、觀看、 與參與三種姿態間可能形成的矛盾與弔詭。超越了原住民的角度, 對各種認同政治提出迂迴卻犀利的批判。看似即興的安排, 卻是步步為營,直指原住民在現實中所遭遇的曲解與歧視。 歌者與舞者的表現令人驚豔,整齣舞作結構完整, 情緒能量層層堆疊,充滿了實驗創新的勇氣。

(主筆/郭強生)

微塵.望鄉/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這是一個直視台灣移工看護家庭的作品。編劇以內省的視點, 反應台灣人對於東南亞的歧視與偏見。 導演以物件劇場擅長的超現實手法,用「衣櫃」 隱喻主角內心的世界,藉由「走出衣櫃」的人偶說出心中的祕密, 對於自己母親是越南人的情結, 逐漸在與越南看護之間的相處當中溶解。但是這種「溶解」 並非政治正確的和解,而是自我的回歸。「既是越南人也是台灣人」 ,「既是壓迫者也是被壓迫者」,這個作品藉由人物的「可交換性」 ,避免劇場將「移工」當作「他者」來描寫, 也迴避在戲劇的客體化描述當中, 再度讓劇場成為壓迫者的共感政治美學。

(主筆/林于竝)

還陽記/進港浪製作

本劇結合了西方黑色喜劇與台灣本土信仰,分別於台北東門正德宮、 前港福德宮與紅樹林魁星宮三個地點演出,充份發揮鄉土作戲趣味。 雖是小型演出,卻俱全了劇場的本質要義。台詞充滿機鋒, 演出形式亦重新建構在地想像。神壇之外, 供桌與天公爐所在的一方小空間即成劇場,沒有燈光設備, 沒有換場,空間本身極富戲劇語言張力。神明、 百姓與土地眾靈共會於此,更融合了廟外市景街聲與庶民日常, 豐富了整齣戲的脈絡,也讓生死辯證的主題充滿了虛實交錯的幽默。

(主筆/郭強生)


16組入圍作品將於五月底由國內外藝術學者、專業人士所組成之決選團,選出三大獎項,得獎名單於6月2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

除了頒發獎項之外,九位提名觀察人亦將撰寫個別的年度觀察報告,提出作品提名、入圍推薦理由之外,更全面的觀點;基金會也將於4-5月間規劃藝術獎系列推廣,包括設置藝術獎專網、台新金控一樓大廳入圍作品文件展、影音及媒體系列專訪等,將年度優秀作品介紹給大眾。歡迎透過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活動網站http://16award.taishinart.org.tw搜尋相關活動訊息。

 

圖一、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It Takes Two to Tango(選自 2017鈕扣計畫)/凃力元


圖二、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洪唯堯《人類派對》(2017松菸Lab新主藝)/進港浪製作


圖三、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巨神連線—姚瑞中個展/姚瑞中


圖四、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白色說書人/同黨劇團


圖五、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死死免了米/娩娩工作室


圖六、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更(選自 2017鈕扣計畫)/劉奕伶


圖七、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龔卓軍與協同策展團隊陳伯義、陳宣誠、陳盈瑛


圖八、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及PM2.5 影像行動系列/林泰州及PM2.5影像行動小組


圖九、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勇為—王鼎曄個展/王鼎曄


圖十、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破身影/游崴、在地實驗


圖十一、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致深邃美麗的(2017臺北藝穗節)/梗劇場

 

圖十二、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琥珀之夢─林羿綺個展/林羿綺


圖十三、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透明(選自《社交場》)/孫尚綺


圖十四、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無,或就以沉醉為名/布拉瑞揚舞團


圖十五、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微塵.望鄉/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圖十六、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還陽記/進港浪製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