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台新藝術獎
Taishin Arts Award 2008/09
訊息發布
百萬藝術大獎得主5月2日盛大揭曉
2009年05月02號
百萬藝術大獎得主5月2日盛大揭曉
年度視覺藝術獎:王俊傑《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王俊傑個展》
年度表演藝術獎: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囲》
評審團特別獎:吳天章《懾‧相》
第七屆台新藝術獎百萬獎金得主於 5月2日在台新金控二樓元廳盛大揭曉 ,眾所矚目的「年度視覺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獎」及「評審團特別獎」分別由王俊傑《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王俊傑個展》、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囲》、吳天章《懾‧相》獲得。今年的頒獎典禮,以「minimal」為核心概念,強調藝術界「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也要堅持下去」的意志力;自古至今,藝術從不會因為全球的經濟、戰爭、政治等因素而消失滅跡。頒獎典禮用一個小小的舞台、一盞小小的鎢絲燈泡、和影像主持人的概念來貫穿典禮流程。
今年最特別之處是以影像主持人來擔任主持工作,入鏡的主持人包括,歷屆得獎人紀蔚然、湯皇珍、陳勝福、施工忠昊、王嘉明…等等,以及基金會董事林曼麗、詹宏志,台新金控則由營運長計葵生、策略長蔡孟峰披掛上鏡,藝文界則有魏海敏、陳郁秀、蘇匯宇…等等跨刀,總計有28位擔任影像主持人,台新基金會董事長吳東亮也在影片中小小的玩了一下影像特技;這28位主持人各自錄一段主持稿,經過後製剪接形成一個共同主持的影片,畫面中的主持和現場同步的魔幻效果,令現場參與典禮的貴賓莫不感到驚喜連連;現場主持由舞台劇知名演員那維勳擔任。這也成了歷年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主持人最多的一次。
首度頒發的是獎金一百萬的「年度視覺藝術獎」,由王俊傑《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王俊傑個展》一舉拿下,評審們一致認為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完成性,其精緻而細膩的影像語言不在於技術的刻求,而在於觀念的表達,且直擊觀眾的心靈;特別是在數位影像的虛擬性與迴路結構,現實與超現實的對應中,它描寫了生命的短暫,並提出永恆與天堂的完美想像,反思人的存在本質。
緊接著頒發同樣是獎金一百萬的「年度表演藝術獎」,由台北首督芭蕾舞團的創作《囲》獲得,評審們認為,這是個極為出色、強烈且具當代性的作品;編舞家賴翠霜的編創極為創新且技術超群,強調了內在與外在兩種空間的對應性,以及空間與環境間的相互吸引。舞者充分運用身體,富有美感又有力地表達了她們對於物質空間及心靈意識的追逐,讓我們品味到了「囲」的無限,這是個讓台灣引以為傲的表演。
最後頒發的是獎金三十萬的評審團特別獎,在大家的引頸等待下,由吳天章的作品《懾‧相》奪得,評審團表示,《懾˙相》集結了攝影、繪畫與戲劇,其化妝與布景展現滑稽的重構,魔幻的逼真與虛假的真實,藝術家對生命感受的舉重若輕令人感動。
延續往例,台新基金會也策劃了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展」,將十四項入圍佳作的內容精華集結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展期自4月25日起至5月24日止,歡迎所有的民眾踴躍前往觀賞,與台新藝術獎一同分享台灣藝術家(團隊)的光芒與熱力。
藝術家小故事之1:王俊傑「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王俊傑個展」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1:王俊傑「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王俊傑個展」
在虛實之間飛翔的新媒體「藝」人──王俊傑
撰文者:盧家珍
錄像,是當前新媒體藝術創作最夯的主流,而當今備受矚目的藝術家王俊傑,則是台灣新媒體藝術創作的先鋒人物之一。廿多年來,熱愛電影的他,始終以錄像和裝置為主要創作呈現,而作品中虛實相間的情節,則是他從1990年代延續至今的手法。
懷抱電影大夢的文藝青年
王俊傑從小就是美術科班出身,接受完整的繪畫訓練,技巧自是不在話下,高三畢業那年就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同時,他向友人借得一部8厘米攝影機,開始自己寫腳本、找演員,展開實驗性影像的創作嘗試,成了他從繪畫轉向錄像創作的起點。
「電影對我的影響真的很大!」王俊傑笑著說,高中畢業後,他常常翹課去看電影,當時公館有許多MTV店,花6、70元就可以看兩部電影,王俊傑總是喜歡窩在小包廂裡,獨自享受藝術電影的樂趣。此外,他還積極加入電影資料館會員,一些來自法國、義大利等主流戲院不會放映的藝術電影,絕對逃不過他的眼睛。「因為我喜愛電影,加上自己的美術訓練,就會以開放性和觀念性的角度來創作,不會讓人有自戀的感覺。」
在那個台灣社會面臨重大轉變的1980年代,王俊傑還是20出頭的「文藝青年」,他經常參與社會運動,和當時小劇場的王墨林等中堅分子互動頻繁,並與陳界仁、林鉅、高重黎等前衛藝術家合組「息壤」,還曾擔任侯孝賢導演的助理導演,一起到金瓜石拍電影。「那時候整個社會的氛圍讓年輕人對社會改革懷抱理想、充滿熱情,文藝青年對社會是有所批判的,大家憂國憂民,只求付出不求回報。」這些點點滴滴的經驗,累積成王俊傑日後創作的養分。
也從那時候開始,王俊傑喜歡藉由藝術來反映社會現狀。1989年,王俊傑在柏林圍牆倒下前,來到德國繼續藝術創作與學習,當時柏林的高度政治性,對照台灣的政治與社會,使他衍生出不少靈感,而在德國的8年期間,也讓王俊傑領受了德國人特有的次序感與理性思維。返國後,他開始從事各項新媒體藝術創作,並擔任策展人,同時也與劇場跨界合作,例如幾米的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即是由王俊傑設計多媒體影像。
「我的電影夢只能在作品裡實現!」大學時期就寫過影評的王俊傑,當然懷有拍電影的夢想,但畢竟電影難度較高,所需要的人才、資金等條件,也不是王俊傑可以負擔得起的,所以只好轉向多媒體錄像作品的創作,把自己對電影的熱愛投入其中。「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如果我要拍一部合乎自己要求的電影,可能非常困難,所以我還是回到自己可以掌控的環境,繼續燃燒我的熱情。」王俊傑笑道。
虛實之間的悠游
王俊傑的作品喜歡虛構情節,就如同電影的虛構故事一般。以他在伊通公園展示的《終曲:克里南特星》為例,就是以虛構的「微生物學協會」發展出帶有科幻味的系列創作。故事敘述在地球瀕臨毀滅之際,「微生物學協會」最終無法解決人類的生存危機,人類只好移民外太空,而《終曲:克里南特星》就是描述3002年第一批人類移民到「克里南特星」的考古記錄。這系列作品有如一部科幻電影,王俊傑甚至在作品中引用了《2001:太空漫遊》、《科學怪人》等經典科幻電影的元素,反映出自己對電影的喜好。
而此次入圍台新藝術獎的個展《大衛天堂》,則是用35厘米的影片拍攝而成。展場中有5座如屏風般相連的巨型投影幕,影像依此流洩而過。影片開始,一位存在又似不存在的主人翁進入屋子緩慢穿梭,從戶外花園走入室內,經過玄關、書房、客廳、浴室、臥房等空間,最後又走到戶外花園。但觀眾始終沒能看到這個人的長相,只見他的雙腳有時是實體,時而變成半透明,有如鬼魂一般。
這件作品是王俊傑為紀念一位早逝的友人大衛所作,先後發表了第一部《無題200256》與第二部《狀態計畫 II》,《大衛天堂》則是本計畫的最後一部作品,影片中的主人翁即是虛擬的大衛。王俊傑說:「一個人就這樣消失了,那種感覺很虛幻,現實、幻想、回憶和恐懼混合在一起,生活就是這樣由好多小片段組成,變得好像很恍惚。」《大衛天堂》裡的「天堂」並不存在,它隱喻了現實世界中虛幻的幸福、空間與慾望,所有超現實景像都在企圖打破觀者位置與影像空間的關係,營造現實世界與影像中虛幻空間的交錯與不確定感。
《大衛天堂》經歷近兩年的時間才製作完成,王俊傑嘗試以35釐米電影片與高畫質數位錄像系統攝製,並在攝影棚中大規模的搭製人工場景,再輔以專業的後期影像製作,企圖同時呈現具有電影感的影像品質與人工化的超現實數位感。王俊傑笑著說:「拍電影需要團隊和龐大資金,一方面沒辦法籌得這些資源,另一方面,我還是比較個人主義,錄像藝術正好是資金、人力所需較小,但一樣能做影像,所以我現在常說:電影夢已死啦!」
話雖如此,但王俊傑的電影夢真的死了嗎?其實,它只是換個方式更加活躍了吧!
*本文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藝術家小故事之2:台北首都芭蕾舞團「囲」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2:台北首都芭蕾舞團「囲」
開創更多元的未來──台北首督芭蕾舞團
撰文者:盧家珍
在台灣,芭蕾舞團是很難生存的!芭蕾舞者需要長期的培養,而一齣全本的芭蕾舞劇又動輒耗資千萬,絕非一般舞團所能負擔。在這樣困頓的環境中,首督芭蕾舞團算是難能可貴的「異數」,他們不斷以多元創新的方式,為自己尋找更璀璨的未來。
混搭式的台灣芭蕾舞
在台灣,「芭蕾舞」的根植與發展較「現代舞」為早。不過,先前的舞蹈工作者大都只跳西洋古典舞劇,本土藝術家鮮少編創芭蕾作品。因此,在沒有累積舞作的情形下,台灣自然就稱不上有自己的芭蕾藝術。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團長徐進豐很早就看到這個困境,因此在1990年3月舞團成立之初,即以「編創新作品」為主要操作導向。這幾年來,首督芭蕾舞團在創作上致力於芭蕾與現代作品的發表,為了求舞團在發展上能永續經營,每年都邀請國內外優秀編舞新秀一起合作,如此一來,不但提供了編舞家創作空間,舞團作品的呈現也因此更多樣化,就專業發展來說,也強化了舞者的表演廣度及創作的深度。
舞團經理陳玉美說,不論大環境如何惡劣,舞團仍堅持一年至少一次的「新作全省巡迴公演」。為維持演出水準,舞團起初是以一星期工作五天的職業舞團方式,運作了6年。後來,在舞團財力短絀及好舞者難尋的壓迫下,近年來改為一星期工作3天,不過仍維持「全年無休」操練,希望舞團能持久成長。
創團至今,首督已發表了40多支作品,以芭蕾為基石,嘗試多種風格的探索及開發,其中以結合台灣原住民舞蹈的芭蕾作品,最為人驚豔稱讚。舞團也曾在2004年創作展中,將芭蕾舞融合非洲舞、探戈等元素,得到不少好評。歐洲舞蹈雜誌「Dance Europe」甚至評論──台北首督芭蕾舞團編作新的、具創新精神的作品。它將芭蕾結合本土的舞蹈形式、在地的譬喻及當代題材,以創造真真正正的「台灣」芭蕾舞。
芭蕾舞者挑戰現代舞
2008年的年度創作中,首督芭蕾首次挑戰現代舞,邀請旅德多年、曾擔任碧娜.鮑許二團、德國蒙斯特城市舞團與卡賽爾國家舞團舞者的賴翠霜,為舞團編創新作《囲》。
在賴翠霜的眼中,「囲」這個字的圖像就像個小胡同,圍繞在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裡。在氛圍裡,它產生兩種基本固有形式;時間與空間,而我們的生活範圍也在這兩種形式上演著。範圍,從零開始。母親的子宮裡,羊水圍繞著初生,都市叢林包圍著生活,空氣無形串流著,電腦裡充滿著世界……一切環環相扣,空間範圍也由小而大。
賴翠霜順著「囲」的字形,將舞蹈範圍縮小回一個方格子,透過現代性肢體語彙,與多元的應用道具,意圖彰顯「時間與空間」的主題。於是,在舞台上,觀眾看到4張長桌、5個壓克力箱與8名舞者,在桌子、箱子、人的排列組合下,進行各種巧妙的變換。舞者們在桌子和箱子造成的空間限制中,展現各種肢體尋找出口的可能性,有的時候像博物館的展示品,有的時候像實驗室裡瓶瓶罐罐的標本,又像是母體的子宮,而舞者們就是初生的胎兒……
《囲》所運用的身體元素現代且多元,對芭蕾舞者來說是一項全新的感受,也是全新的挑戰;而舞蹈的風格清晰可見,豐富多貌的肢體語言,時時令人耳目一新。「觀眾都覺得舞者好厲害,好像在壓克力箱子裡做瑜珈!」賴翠霜笑著說。
為了此次演出,賴翠霜特別徵選了4位現代舞者,與舞團的4位芭蕾舞者相互搭配。「舞者的身體要多樣化,不能封閉。」賴翠霜說,「結合兩種舞者也是艱鉅的任務之一,芭蕾舞者跳舞時,肢體習慣高高在上,用的力道也不一樣。然而現代舞大都是地板動作,芭蕾舞者的肢體常常下不來,所以他們必須先上一些現代舞的課,了解不同的肢體運用方式,才能漸入佳境。」
此次舞作的配樂也相當冷調,集噪音爵士、人聲、手風琴、電音等現代音樂素材於一身,沒有固定節拍或段落,有時甚至難以入耳。賴翠霜只給舞者情緒,就讓她們隨著音樂即興發揮。「我希望讓舞者做自己,和她們一起去尋找更多可能性,所以不想給太多的東西,不要她們只是模仿我。若是肢體侷限,即興創作又不足以讓人感動,就沒有辦法一起工作。」
這一次在實驗劇場的演出,大大顛覆了芭蕾舞在大家腦海中的印象。芭蕾舞團跳現代舞招致不少批評,被認為是「掛著芭蕾賣現代」!但徐進豐認為,在台灣跳純芭蕾並沒有出路,國外的芭蕾舞團也早就邁向多元舞蹈,藉以突破古典制式的框框,因此首督的芭蕾舞者跳現代舞並無不妥。「在芭蕾舞的基石上結合不同風格,才能保持舞團的豐富性。」徐進豐說。
對舞團而言,《囲》正象徵了他們的處境!面對包圍在身邊的重重難關,或許破繭而出的過程是辛苦的,但成果卻是甘美的。在不同領域的編舞家所注入的創作活力下,首督芭蕾舞團期許自己在台灣舞蹈發展的長流中,永不缺席。
*本文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藝術家小故事之3:吳天章「懾‧相」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3:吳天章「懾‧相」
打死不退的台客藝術家──吳天章
撰文者:盧家珍
畫風十年一變,近年來在台灣當代藝術界被稱為「新F4」的吳天章,在創作的路上飽嘗貧病之苦,卻仍堅持創作不輟,藉助著普世的俗艷材料,呈現他對台灣社會微弱脈動的敏感觀照,堪稱是「打死不退的台客藝術家」!
再窮再病也要畫
45年次的吳天章出身於工藝世家,祖父與外祖父是木雕師傅,父親則是西門町電影院看板的畫師,他們深知這一行的辛苦,因此不希望吳天章走同樣的路。吳天章周歲時,爸爸刻意準備了「六法全書」要讓他抓周,就是希望他以後當律師賺大錢,沒想到吳天章還是抓了畫筆,註定要走藝術這條路。
當一個畫家,生存並不容易,尤其在2、30年前。「我在20至30歲的時候最落魄!」吳天章說。當時家人擔心他的前途,忍不住數落了幾句,吳天章一氣之下,從此不回家吃飯,但是自己又沒什麼錢可以買東西吃,於是就這樣有一餐沒一餐地挨餓作畫,最後餓出胃病,開刀切除了2/3的胃。
噩運還不止如此,吳天章後來又因車禍,造成右姆指神經斷裂,沒錢開刀的他,為了賺醫藥費而努力作畫,卻也延誤了治療時間。但是這些遭遇都沒有動搖他對創作的信念,他形容自己:「我是打死也不退!」當日子快過不下去時,吳天章就拿一本偉人傳記來勉勵自己,真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最佳寫照。
第一次看吳天章作品的人,難免會爆出一句:「這是什麼驚人的怪東西?」但細看內容,其實是他把自己對生活環境的觀察,用一種戲謔而俗豔的氣氛來呈現。而且每隔十年就會變化出另一種創作風格,1980年代,吳天章挑戰政治、歷史敏感議題,他畫政治人物臉譜,也為黨外雜誌畫封面,收入好過一些。到1990年以女性形象和情慾為主,2000年後以身障人物、真假、魂魄、死亡為對象,至今藝術表現仍在發展中。
封存時間的遺照
去年11月,吳天章推出暌違11年的個展《懾.相》,完整呈現2000年後的創作風格。走入數位攝影的他說:「藝術家應挑戰對應當代潮流的繪畫語言,而不是以一招半式走天下。」
吳天章說:「懾:ㄓㄜˊ,(又音)ㄕㄜˋ,它是一個動詞,有著害怕與恐懼的意思。相:ㄒ|ㄤ,(又音)ㄒ|ㄤˋ,它是一個名詞:有著外表及容貌的意思。乍看之下,「懾.相」和「攝像」無論是字形或讀音,皆有相似之處,這也是吳天章的巧思安排。
「攝影剛發明時,其實帶給人們驚奇與恐懼。」吳天章說,19世紀西方人將攝影帶進中國,清末中國人看到當時的「鎂」閃光燈乍閃,即能留下黑白靜態相片和會動的黑白影片,總以為攝影就是會懾人魂魄的法術。「當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時間是死了,但作品似乎又是永恆的。」
吳天章想讓作品還原到人類第一次面對攝影的狀態,讓時間回溯到那個攝影不易的年代,呈現出一種「音容宛在」的感動。他運用「安排式攝影」的手法,在拍攝之前就構想好所需元素,透過裝設、擺置進行實際拍攝,他像個電影導演掌握著全盤畫面,從角色扮演、服裝、道具乃至於背景,皆出自其手,然後再利用電腦數位技術不斷修改,完成了吳天章式的矯揉風格。
「我對電腦有一種莫可奈何的觀感。」吳天章說,原本抗拒電腦的他,在921大地震之後感受到台灣「電腦王國」的地位,因此決定跟進時代的潮流。在他的修修改改中,攝影作品逐漸變成了虛擬世界,看起來充滿詭異,但卻又像瞬間留下的影像。畫面中的人物一方面以歡欣姿態面對鏡頭,另一方面卻似乎在攝影中成就了他內心深處不為人所知的自我想像。
一直想把時間鎖在作品裡的吳天章,創作來源是台灣的小人物,但模特兒身材總是不成比例,或是身體殘缺,表面歡欣,臉上的妝卻如死人般蒼白,因而散發出一種怪誕的美感。以他最喜歡的作品《日行一善》為例,兩個侏儒童子軍興高采烈地抬著一位手臂綁著繃帶的胖女人,雖受傷流血,卻笑容可掬,傳達出一種歡欣又苦澀的感覺。
吳天章說,台灣到處充滿似真似假的現象,因此他刻意在創作中以大量人工成品、塑膠假花,來呈現俗豔的台灣文化。「它的視覺華麗,但氛圍卻很像遺照。」吳天章說,「說穿了,我的作品就是遺照,而且都是生前最美好的留影,一種把時間給封存,把靈魂鎮懾起來的技術,我要的就是這種感覺。或者可以這麼說,我是用華麗包裝醜陋,用歡樂包裝死亡。」
細看吳天章歷年來作品發展的脈絡,他意圖以龐大歷史文本做為反思歷史發展的創作根據,之後更以攝影技術巧妙地結合台灣歷史、黑色喜劇及豔俗現成物,自創台灣特有的嬉謔悲情風格,因而有著「台客藝術家」的封號。這樣的風格,讓他揚名海內外,探索頻道(Discovery)甚至以一個小時來介紹這位當代藝術家。時光匆匆,如今又快到了2010年,且看下一個十年,吳天章會變出什麼不一樣的創作風格!
*本文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藝術家小故事之4:周育正「很膚淺—周育正個展」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4:周育正「很膚淺—周育正個展」
新世代年輕人生活觀察家──周育正
撰文者:盧家珍
藝術家周育正,很年輕,很優秀,也有很多想法,擅長電腦動畫的他,卻企圖在0與1的世界中,探索出最貼近人類內在思想的原點。MSN的表情符號、線上遊戲中的替身娃娃,都是周育正作品中的主角,也讓他成為新世代年輕人生活觀察的最佳代言人!
法國開拓視野
「其實,我並沒有刻意把自己當成年輕世代的藝術家!」33歲的周育正說,「我只是把生活中看到的事物,對應當下的議題,然後思考出一種解讀模式而已。」
自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周育正前往法國進修8年,2004年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畢業,2008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第三階段創作──塞納河研究計畫畢業,並於美國丹佛當代美術館新媒體藝廊舉辦個展。現居於巴黎的他,去年首次返台展出。
周育正覺得,台灣的基礎美術教育比較扎實,他初到法國的時候,無論是技巧或媒材使用,都比同學懂得多,但是在創意思考上,法國教育又略勝一籌。他花了一段時間才可以慢慢和同學溝通自己的想法,一起討論當代藝術。到了進入研究計畫之後,討論的對象更擴展到畫廊老闆和策展人,大家腦力激盪,讓周育正獲益良多。
膚淺?不膚淺
此次入圍台新藝術獎的周育正,有一個很特別的展覽名稱──《很膚淺》!是疑惑?是批判?還是看不慣?
周育正說,「膚淺」一詞介於「表象」與「多餘」之間的意含概念,相較兩者,「表象」是視覺感官殘留印象,而「多餘」則是價值評判。本次展覽主題《很膚淺》凸顯了我們當下生活裡,影像媒體的過度籠罩使得視覺所接收的訊息如何地趨向一種淺質、易逝、簡化、虛實難辨的表面現象。
周育正關注於當今社會中膚淺表象的物件所產生的氛圍,並從其中找尋時代傾向,在這次個展中企圖展現膚淺物件的存在方式。他說:「藉由當今一些不同類別的膚淺物件,透過作品本身的操作處理以及展出規劃,讓這些看似表象的事物能夠跳脫既定視覺上的形式,並深入地呈現事物間的相互關係。」
例如作品<Woods III>(森林 3)中,影像呈現著一整片的綠色調的樹林,在微風的吹拂下,樹叢婆娑搖曳,然而這純樸的景色不是作者取景拍攝而來,而是藝術家利用電腦繪圖所製作的3D動畫,如果不經解說,觀賞者將無法輕易地透過肉眼經驗來辨識,這些影像使我們體驗在今日數位影像發達的年代裡,對於真實,視覺的判別是如此的不堪一擊,但它們卻也告訴了我們感官經驗的複雜性。
另一個作品<Sky>(天空)也傳達著同樣的意念。雲與天空向來是一種藝術表現裡的常客,在這件長達21分鐘的錄像裝置裡,周育正透過三台電視播映的時間差,讓影像中的雲朵漂移在三台屏幕裡,在一片寂靜的天空中,偶有鳥兒被攝入影框,一切景象看似如此和諧,不過周育正卻用電腦在畫面裡增加了一些飛行路徑詭異的鳥兒,讓我們開始懷疑眼前這片純淨的世界是否真實,並開始保持警覺,凝視與懷疑映入眼簾的一景一物。
流行文化符號
「很膚淺」展出周育正近年來15件影像創作。在這些作品中,大量運用到流行文化中常見的符號,有的來自日本動漫,有的是MSN常見的表情符號,還有時尚雜誌裡那些光鮮亮麗的攝影。周育正從時尚雜誌、網路、日本動漫裡頭,擷取出現代人熟悉的各種圖像符號,重新手繪或拼組,用各種平面圖像或影片播放的方式,讓觀眾瞭解流行文化的圖像製造原理,以及現代人又是如何被大量膚淺的圖像物件所包圍。
周育正將這些影像加以小小的改造。像是作品<肖像畫8>中,他在三部電視機裡播放日本動漫中的年輕女孩畫面,她們雖然是來自不同的動漫作品,卻都有著水汪汪的眼睛以及可愛的表情,外型頗為相近。周育正以慢動作的播映,讓觀者可以看清楚她們表情的變化。「看久了你會發現,雖然她們是不同的角色,但是模樣卻大同小異。」周育正笑道:「這些動漫造型靈感並非來自日本的民族面貌特徵,而是他們理想中的美形圖像,它們的特徵是如此地淺質與不牢固,但卻也構成了這類圖像裡的芸芸眾生。」
而在另一個<紙上作品>中,周育正從時尚雜誌擷取下許多照片,局部加以裁切、再進行影像處理之後,又生產出另一張新的影像。以此隱喻影像生產和被消費的快速,頗切合現代年輕人所面臨的社會現狀。
雖然此次展出以數位影像與裝置藝術為主,但周育正強調自己使用的創作媒材並不限於影像,繪畫、印刷也是他喜歡的手法。「重要的是你如何在素材中找到它的時代意義?如何對應到當下的議題?這是我喜歡挑戰的部份,我很幸運能做我喜歡做的事情。」周育正開心地說。
對這位年輕藝術家而言,如何讓膚淺的東西看起來不膚淺?或許是最有趣、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吧!
*本文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藝術家小故事之5:潘大謙「閃燃—潘大謙個展」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5:潘大謙「閃燃—潘大謙個展」
用創作反映當下──潘大謙
撰文者:盧家珍
「人人都能成名,但只有短短15分鐘。」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這句名言,預言了未來世界變化快速的現象。藝術,原本就跟生活密不可分,而藝術家潘大謙在作品《閃燃•Flashover》中,不但以瞬間爆發的手法印證安迪‧沃荷的觀點,也反映了他對當下事物的體認。
愛作怪的學生時代
潘大謙在香港出生,在台灣接受美學教育,後來又到法國藝術村駐村創作。本身的跨國、跨領域及跨文化經驗,不斷改變他的視覺疆界,也使他能準確掌握當代人的存在感與美學形式。這樣敏銳的潘大謙,在學生時代其實是令老師頭疼的人物。
「我是比較不乖的學生。」潘大謙嘴角微微揚起。當時,師大美術系以傳統的古典技巧訓練為主,到了80、90年代之間,當代藝術進入台灣,潘大謙雖然看不懂這些很「炫」的作品,但不知怎麼的就覺得它們很自由、很有魅力。他不敢問老師,於是便和幾位要好的同學一起討論藝術問題。「學生時代就是愛作怪,總喜歡做一些沒人敢作的作品。」潘大謙笑著說,「因為這樣,還差點兒畢不了業呢!」
時光回溯到1989年,當時老師規定每位應屆畢業生都要交一幅油畫作品參加畢業展,潘大謙很大膽地把中共與中華民國的國旗一起放入了油畫中。在那個禁忌的年代與保守的教育下,這樣「刺眼」的作品自然引起老師關切,並執意要他修改,但潘大謙就是不肯,氣得老師威脅他「不改就不准畢業」,潘大謙只好另外補交一幅小小的油畫作品交差了事,最後以60分從師大畢業。
潘大謙認為,當時流行「解構」,因此他的創作思維也會刻意分解,瞎摸亂撞之餘,也尋找自己的自由在哪裡。師大的扎實訓練讓他有足夠的技巧能力,而真正確立自己的方向,則是在巴黎國際藝術村駐村期間。一系列的作品,開啟了潘大謙在影像與裝置的創作風格。
「結合影像是個趨勢,它有個機制,也有一定的強勢,有的作品必須靠影像才能營造氛圍,並提出論述。」潘大謙說,「不過影像也有它的缺點,就是這樣的作品不利於收藏。」
不批判 不控訴 只是反映生活
2004年,潘大謙在巴黎國際藝術村駐村,開始計劃進行一系列之影像裝置及策劃展覽。他完成了第一個展覽《擴張與歸零》,利用生活物品,3個月之內在工作室蓋了一個3公尺高的塔,再利用生活的零碎物件片段構成作品,並邀請民眾到工作室參觀。在系列的展覽中,潘大謙迫切思考當下主體存在、身分指認、能量儲存、能量宣洩等議題。嘗試在全球化思維經緯框架下,提出藝術對話的企圖。今年入圍台新藝術獎的作品──《閃燃》,即是該系列第5個子計劃。
「閃燃」是一種物理現象,意指在一個密封火場,各種平常安全的物質,因高溫悶燒而釋放大量易燃氣體,在溫度持續上升至臨界點時,火場會在瞬間自動燃燒,變成一片火海。
潘大謙認為,「閃燃」即將發生之際,徵候雜陳,場內之物質以其包容力與抗衡力展現出失序前最後的尊嚴姿態,正是動亂的先兆,彷彿一個靜態的畫面猛然撲向動態的永恆。在火光亂竄,熱力噴張的一瞬間,能量的流竄無法計算,串連、切割、扭轉、變換,或是繁衍再生……
於是,潘大謙以《閃燃》為題,以沙發、浴缸、壁燈等用品,將展覽空間佈置成「樣品屋」型態,再利用電視機與6台單槍投影機與2部小電視機,放映著8部經過後製處理的影像片段。影像以極端緩慢的運鏡、極細膩的畫質播放都市中的室內或戶外空間畫面,影像中的光線與物件交錯時,會形成一個反光點,此時反光點會突然呈現世界上其他角落發生的戰爭或死亡畫面,並且愈來愈擴大,投影在觀眾的視網膜。鏡頭zoom得越近,畫面越清楚,及至最後,畫面會停留在此真實卻又荒謬的場景不斷重複。
潘大謙說:「我是故意用樣品屋來呈現的,它是一個台灣消費社會的隱喻,明明是假的東西,看起來卻如此真實;而影像中的事件,無論是回教聖戰、伊拉克戰爭…..它們是真實的,但是看起來卻如此遙遠。我們認為真實的世界已被迫揚棄,而停留凝視著的卻是另一個真實但陌生的疆域。」這些事件的畫面投射在家中,就像「閃燃」現象,呈現網際網路社會對人類生活的全面入侵燃燒,螢幕前的人們彷彿遺世獨立,但卻又與世人如此相近。
許多藝術家喜歡藉由作品來批判現況,但潘大謙強調自己從不在作品裡控訴,因為自己也是這個環境的一份子,但是他會以嚴謹的眼光審視自己的生活,關心自己和創作之間的關係,以及創作和藝術的結合程度,從生活中蒐集創作的題材。
「我關心的是當下的呈現!所以我的創作都不是計畫好的,我不會因為這次的創作成功,而不斷複製同樣的作品。」潘大謙說,「我唯一能肯定的,就是我一定會繼續創作下去,但是往前走會產生什麼樣的作品?那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未來是無法預測的。」這位忠於當下感受的藝術家,將繼續張開他那敏感的觸角,隨時為下一次的創作作準備。
*本文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藝術家小故事之6:台灣田野工場「樹谷園區公共空間藝術設置」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6:台灣田野工場「樹谷園區公共空間藝術設置」
景觀規劃與藝術創作並行──蔣耀賢
撰文者:盧家珍
台灣南部社區營造鬼點子最多的是誰?高雄的社造界「新聞」最多的又是誰?答案都是──蔣耀賢!這位看似叛逆的文化界過動兒,將一百多年的「橋仔頭糖廠」宿舍區和鐵路倉庫變成藝術村,成為台灣藝術村的重要指標之一。如今他又以《樹谷園區公共空間藝術設置》入圍台新藝術獎,不論得奬與否,這個計畫都將持續6年!
樹屋上的男人
提到蔣耀賢,許多人都會對他的「樹屋」印象深刻!1994年,他擔任「橋仔頭文史協會」執行長,從此,「橋仔頭」與橋仔頭糖廠「熱」起來了。2001年起,糖廠以「藝術村」的創意經營,三、四年間,廣邀藝術家進駐,規劃各式的展覽、表演,將國際文化活動帶到廠區,不斷地開創南部新的藝文風氣,把「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功能發揮到最高點,而不只是口號了。
2002年,隨著高雄新市鎮開發計畫、高雄捷運系統等國家重大建設,橋仔頭糖廠面臨中間開路的重大威脅,蔣耀賢為了糖廠,極力奔走,呼籲各界聲援,並在辦公室附近獨立蓋了「樹屋」,期望用民間最單純的聲音,表達免於被開路的訴求,奈何,2003年的5月仍按照原訂計畫砍樹,蔣耀賢的樹屋當然也被拆了。堅強的他,數月後又在附近搭建了另一個樹屋,現在這個樹屋已成為社區的重心,坐在樹屋下,享受一碗黑糖剉冰,看著與大夥用心付出的成果,心中有著一股小小的成就與驕傲。
藝術是先行者而不是附庸──樹谷園區
2005年起,蔣耀賢與台灣田野工場著手規劃台南奇美集團的樹谷園區。這是全世界第一座液晶電視產業支援工業專區,「樹谷」Tree Valley其實是TV(電視)二字的聯結,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希望百年後產業生產消退後,能還給土地一片生態森林以及新的人文生活價值。因而將此地建構為「樹是主角,人是配角」、「以生態關懷為本、以深化人文生活價值」的科技產業生產基地。
「很難想像,這樣充滿科技味的地方,居然有深厚的歷史背景。」蔣耀賢說。位於台江內海邊緣的樹谷園區,原來在4800年前就已開始發展,台灣第一具人類遺骸、第一隻小狗、米粒化石,也都是在此發現的。廣闊的園區和巨大的廠房,除了關在生產線的員工之外,沒有其他人進來。「進來之後,才發現它的人文歷史疊層的元素,環境的變遷與地景變化相當劇烈,產業的流變與聚落故事也很豐富多元。」
如何在這片廣闊的場域與歷史的縱深當中,藉由一座理想中的產業園區開發,體現當代台灣人的人文價值與環境關懷,從而透過公共藝術的創作與建置,實踐可能的常民美學思考?蔣耀賢說:「百年後,除了產業鐵皮屋之外,我們留給子孫什麼?面對工業區,我們到底希望大家體驗什麼?也許藝術是個不錯的出發點。」
台灣的公共藝術多半淪為公共建設的裝飾品,這不是蔣耀賢預期的結果,他希望能以藝術來引領園區的美學思考,因此樹谷園區以「藝術創作」來主導空間的配置邏輯。他說:「藝術應是個先行者,而不是建案的附庸。」蔣耀賢並邀請藝術家以駐地創作的模式進行園區的藝術創作,發展出在地歷史的故事敘述架構與內容,並將此故事架構做為園區建置概念的延伸與創作的養份,同時也強調藝術創作與景觀規劃互為主體的概念。
百年樹人
為了培養園區人對土地的認同,蔣耀賢在開發之初,便發動了大型的植樹計畫。而且他堅持不移植大樹,只種小樹苗。「買樹還不簡單嗎?但我不要這種贖罪券似的心態。」蔣耀賢説,「樹谷園區有能力可以買大樹,我們卻寧可費盡心力找來成千上百民眾一起種小樹苗,因為種樹的過程遠比數字重要,自己親手種下的小樹苗,才會關心它的未來成長狀況。我們希望透過藝術創作的因子,在這片開發中的土地與開放的土壤裡留下南台灣文化DNA。」
蔣耀賢希望透過孩童來帶動大人學習,一起感受這塊土地。園區的員工不一定是本地人,當他們對這塊土地沒有理解時,就可能以錯誤的消費行為破壞當地的生態。但是參與了種樹行動,人們的記憶就會和樹木結合在一起,情感也就因此萌生。
放眼看去,整體的藝術創作在偌大的樹谷園區裡,其實在空間比例上顯得微不足道,相較於高聳的廠房,再大的作品在視覺上也顯得渺小,然而每一個藝術創作就像一個文化DNA一樣,藝術可以生成的概念和反思的價值,於是乎超越了空間的尺度,同時也印烙在龐大的廠房之間,正如那埋藏4800年的考古遺址靜默的躺著看歲月飄移,我們血液裡始終流著先人的DNA。
樹谷園區如此歷時近二年多的持續合作與激盪,不論是交流討論與藝術發想都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經驗,確實足以視為南台灣藝術創作的新局。蔣耀賢認為,樹谷園區不是要建立一座與世隔絕的產業城堡,而是要透過開放與公共化過程,讓樹谷園區成為台灣共同的文化資產。
*本文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藝術家小故事之7:吳俊憲「Double C舞團-反射」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7:吳俊憲「Double C舞團-反射」
畫出舞蹈同心圓──吳俊憲
撰文者:盧家珍
提起吳俊憲這個名字,也許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若提起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的宣傳海報上,那一位將滿台金黃色稻穀耙成完美同心圓的擺渡人,大家就會不約而同「哦~~」一聲,原來,那位擺渡人就是吳俊憲。在現實生活裡,他和法籍舞蹈家克麗絲黛兒也結為一體,倆人共同畫出舞蹈的同心圓。
半路踏入舞蹈圈
吳俊憲會一腳踏入舞蹈圈,其舞蹈老師周素玲功不可沒。
1984年,左營高中舞蹈班初成立,當年招收了20位新生,卻是「陰盛陽衰」的局面。因此,在那一年的寒假,舞蹈班便大力招募「可以跳舞」的男生。周素玲還記得,當時還是吉他社社長的吳俊憲,在她面前蹦了兩下,她覺得吳俊憲的彈性不錯,於是便慫恿他轉到舞蹈班,後來吳俊憲果然和另一位男生加入舞蹈班,成為眾多紅花裡「唯二」的綠葉之一,全校因而大大轟動。
「當時想從普通班轉到舞蹈班,必須參加考試,吳俊憲沒錢付報名費,還是我幫他付的。」周素玲笑著說,後來她總喜歡向吳俊憲「討債」,而吳俊憲也總是頑皮地說:「一輩子不還的話,妳就會一輩子記得我,那我就繼續欠著吧!」
三年後,吳俊憲從左營高中畢業,考上了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之後進入雲門舞集,1994年至2000年間,於多個作品中擔任獨舞者的角色。2000年,吳俊憲旅居德國,2001年和妻子克麗絲黛兒共同成立「Double C」舞團,開始發表創作並接受各方的邀約演出。
2004年,吳俊憲推出第一檔完整製作《自製品》,旋即獲得重視並得到藝文界的贊助和鼓勵。2005年新作《上天堂》亦受到普遍的喜愛與肯定,同年,得到「烏帕塔市文化贊助獎」,使他在當地的表演藝術界獲得一致的肯定與認同。2008年在台演出的《REFLEX 反射》更入圍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因為舞蹈,吳俊憲的人生轉了好大一個彎!
東西方文化共組的舞蹈家庭
為什麼舞團要命名為「Double C」?吳俊憲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原來這是取自兩位舞蹈家的英文名字拼音──吳俊憲(Chun-Hsien Wu)與Chrystel Guillebeaud(克麗絲黛兒.吉爾波),兩個人名字的第一個字都是「C」,所以就取名為「Double C」了!
這一對夫妻的組合十分有趣,來自雲門舞集的吳俊憲,熟練太極導引,注重精神、強度與動力的變化,動作以大塊發展為主。而出身碧娜.鮑許「烏帕塔劇場」的克麗絲黛兒,則以精確的動作見長,講究姿勢和手部動作,不同角度的表達十分清楚,動作是由小塊漸漸延展。東西方碰接的文化背景,兩人在編舞方式、肢體動作與情緒發展相互激盪,使「Double C」展現出一種蘊含東西方能量的獨特舞蹈色彩,各方邀約發表的創作不斷。
如:首演於德國Meeting Neuer Tanz藝術節的《墨色》、《恐怕沒電》;德國達姆城國家劇院Cutting Edge藝術節邀約委託創作《西元前776年》、《SELF-MADE》、《上天堂》等作品。此次入圍台新藝術獎的《REFLEX 反射》,則是2006年由埃森編舞中心所委託的創作,去年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再度搬上舞台。
兒子身上找靈感
吳俊憲說,《REFLEX 反射》的靈感來自於剛出生的兒子,他看著兒子可愛的模樣與動作,因而產生了聯想。他開始探求生活中的反射動作,並希望藉著這個主題,審視我們生活環境中所設的下意識反射動作,以及經由自我思考後所產生的控制運動。
「反射是人體非常實用的保護行為!」吳俊憲說,「例如眼皮自動關閉是為了調節視膜溫度或防止外物進入,這種反射動作由中央神經系統控制,腦子完全沒有干預,因此不需要考慮即會產生動作。」吳俊憲認為,在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相同的反射動作,例如一部轎車在雨天疾駛過積水,一旁的路人會立刻往後方跳,避免自己被潑溼;突然聽到很大的聲響,我們會立刻停止手邊的動作……可見,在生活經驗的累積下,人們的身體會心理都會產生許多反射反應。
於是,吳俊憲和克麗絲黛兒共同發想,在舞作中採索人體出奇不意的反射動作,以及不受大腦控制的本能反應,進而發展出兩套不同的動作,一為先天的身體本能反應,一為後天的社會反應。藉著人體的反射動作概念,使舞者在台上不斷的接受環境的刺激,而後呈現出不同的反應,進而展開不同的肢體與空間的對話、交流和互動,而這些舞者身上呈現出來的身體語彙,又可能激發出其他舞者更多不同的反射動作,就像一齣人體與神經系統的骨牌演出,不自覺地牽、引、拉、扯,環環相扣、節節相連,編舞者運用精練而純粹的手法,將不受控制的「反射」動作堆積出分秒精采的身體圖像。
《REFLEX 反射》在東西文化與身體訓練的不同背景中撞擊產生,意在探討身體在制式反射反應之外的可能性,就如同他們的創作過程,都是打破身體和文化慣習的挑戰,全作精神飽滿,充滿現代舞的寫意與犀利流暢。難怪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鄒之牧在看過此舞之後表示,在動輒講求敘事、議題的當今舞壇,能有這個舞作純就舞蹈出發,單一舞作便支撐起整晚觀眾注意的焦點,實為難得!
*本文非經本會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藝術家小故事之8:周書毅「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8:周書毅「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
珍惜創作的空間──周書毅
撰文者:盧家珍
在香港記者的眼中,年輕的周書毅是台灣的「舞蹈小天王」,寬寬的肩膀很舒展,眉宇間流露出一種自然天真的氣息,才20來歲,作品卻沒有一點城市喧囂的氣氛,倒是有著沉思一樣的肌理……
為了創作而舞
大部份的編舞家,都是由表演轉向編舞,以延續藝術生命。但是周書毅卻不同,他一開始便鍾情編舞創作,這樣的例子並不普遍,而且為了創作,他可以做出必要犧牲!
「台灣很小,能夠擁有創作的空間,要好好珍惜。」周書毅說,高中的時候,因為跳舞可以有創作展的機會,所以原本想放棄舞蹈的他,最終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升大學時,他發現台藝大每年會舉辦一個創作展,於是他便放棄了去北藝大的機會,前往台藝大就讀,因而跌破大家的眼鏡。為了創作的自由,他寧願東奔西跑,也拒絕加入大舞團,哪怕那是「雲門」也一樣。
周書毅把創作形容為「一個人可以棲息的地方」,他看得見自己想要的微笑與掌聲,「這種感覺,就像把腦袋中的一本書和觀眾一起分享。」年輕而充滿動能的他,不想原地踏步,想要一直變一直變,看自己到底能變成什麼模樣。「我不大喜歡一口氣拚了命做一個大型作品,而是各種大小的創作都嘗試,這樣才看到自己的不同面向,以及創作的不同弧度。」他說。
這位6月份出生的雙子男,果然有著多變的雙重個性,在創作上也有著泉湧般的靈感。周書毅19歲開始向外發表作品,2003年作品兩度入選兩廳院中正文化中心主辦的「新點子舞展」。2004年獨舞作品《路燈》獲選雲門舞集二第一屆種子編舞計劃於「國際舞蹈論壇」演出,同年作品《路燈下》更獲得「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金牌獎。
2005年,周書毅與陳武康、蘇威嘉共同創立驫舞劇場。2006年獲選「亞洲青年編舞營」台灣代表,發表作品《1875》。2007年受邀「兩廳院20周年雙人舞展」發表作品《0》,同年為稻草人舞團年度製作《S》編舞。此外,周書毅並獲選為台北國際藝術村07/08年駐村藝術家,發表駐村計劃《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這個計劃也入圍此次台新藝術獎。
從建築結構發現人生旅程
「當駐村藝術家很好啊,有3個月不必付房租!」周書毅開玩笑地說。在台北國際藝術村,每位不同國藉與領域的駐村藝術家,在結束駐村之際,都會開放自己的工作室,算是一個總體呈現,所以他們會去找尋自己所需使用展演的空間。「但輪到我選的時候,所有的室內空間表演場地都被選完了!」周書毅說,於是他開始往戶外去找,而他的編舞計劃,也慢慢的從樓梯開始蔓延至整棟大樓,舞者從1、2人擴展為12人。藉由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建築本體構造與12名舞者為創作主體,周書毅試著用身體在建築空間中探索測量,並發現身體在不同場域中的能量與感受。
「人在這個城市中移動是為了什麼?存在,又為了什麼?生命所存在之處 ,看得見,也看不見,移動,似乎沒有靜止。我看見這個城市,也看見人的移動空氣,隨著此建築的結構,我們發現人生的旅程;從平地向上探索靠近天空,從生到再生的旅程。」這是周書毅對此次作品《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的一段註解。對他而言,北平東路這棟大樓,是他最貼近生活的舞台。
2008年2月21日下午4點,太陽西下的途中,演出緩緩的展開。舞者們從北平東路7號一樓戶外的紅磚庭院開始遊走,經過樓梯到三樓電梯,帶領觀眾進入室內漆黑封閉的走廊,牆面貼滿報紙裝置包圍這空間,報紙象徵著這都市人為影響著環境的一切。接著,空間中的另一道門突然打開,觀眾隨著光線移到了戶外的長廊,接著走向連接到4樓的樓梯,走往5樓的天台,演出就在這開闊的視野與天際中結束,所有人看見這座城市思考著生命的存在與目的。
「編舞和蓋房子一樣,必須先建構一個輪廓,身體也是一個輪廓,所以這兩樣東西的結合,對我而言是很自然的事。」周書毅說,「人在不同空間範圍中,身體可以活動的尺度到底有多少?大空間呈現放鬆的感覺,小空間呈現緊繃的感覺,至於屋頂,則是最具挑戰性的場地。」
此次周書毅所使用的配樂,是美國極限音樂大師賴克在1976年寫給打擊樂器與鋼琴的樂曲《給十八個樂師的音樂》,他運用小提琴、大提琴、兩支單簧管、4位女性聲樂家、4台鋼琴、3台馬林巴琴、兩台木琴及一架木琴,所有樂器都是藉著人的演奏發出聲音,電力只用在麥克風錄音上。
原本打算周書毅只打算編作30分鐘在部分場域的演出,但因為賴克的音樂,讓他決定挑戰將曲子用完,並使這棟建築隨著身體流動移動。周書毅說,極限音樂的特色,就是音符之間的轉變往往是在無形之中,當你發現它的轉變時,音符已經離開原本的旋律很遠很遠了。「我的作品也是這樣的情境,在場域的轉換之中,無形中影響觀眾的心境。」他說。
對於周書毅來說,城市當中所需注入的藝術不應當只有在藝文場所,當然舞蹈也是,所以只要身體能存在之處,就能發現身體的語言。未來他將會繼續在這座城市島嶼中,找尋不同的表演舞台。
*本文非經本會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藝術家小故事之9:台灣國家國樂團「凍水牡丹—廖瓊枝與台灣國家國樂團」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9:台灣國家國樂團「凍水牡丹—廖瓊枝與台灣國家國樂團」
向歌仔戲報恩的凍水牡丹──廖瓊枝
撰文者:盧家珍
牡丹的天姿國色,或許不是出身寒微的廖瓊枝敢企盼的,但她的毅力足以成就牡丹一樣尊貴的容顏。從「落地掃」翻身的歌仔戲,因為有廖瓊枝這樣孜孜矻矻、自重自尊的從業人努力奮發,終能展現新一代的風格。這位薪傳獎、民族藝師得主,最拿手的角色是嬌媚的黃五娘,最動人的表演卻是唱哭調,她一生遭遇的滄桑似乎都融入曲調裡,永遠也唱不盡。
為自己悲苦的一生而唱
此次入圍台新藝術獎的《凍水牡丹》,是廖瓊枝首次和台灣國家國樂團合作的音樂會,也是她的封箱之作。為了完整呈現這位國寶級藝師的劇藝人生,整場音樂以廖瓊枝的生命故事為主題,除了以歌仔戲、國樂創作曲目淋漓盡致呈現她的唱腔,更透過多媒體、燈光及舞台,交織出時空交疊的氛圍。
廖瓊枝雖已74高齡,在舞台上,她還是歌仔戲「第一苦旦」,每回唱「哭調仔」總會唱到觀眾心酸酸;舞台下,廖瓊枝的人生也是悲苦多過幸福,講起過往,廖瓊枝總會鼻酸,哽咽得說不出話來。
廖瓊枝的父親是大戶人家的少爺,母親非常美麗、個性剛烈,在那個年代,自由戀愛風氣正開始,她的父母相愛,但是父親的家人卻覺得不夠門當戶對,因此另外替他娶了一門親事,並與廖瓊枝的母親斷絕往來。廖瓊枝的母親含淚帶著她回到娘家,當時廖瓊枝才2歲,母親準備帶著她到龜山島散心,然而龜山島的船才發生船難,廖瓊枝的外婆因而生氣地說:「要死你自己去死,小孩你留下!」外婆把廖瓊枝從她母親手中搶過來,她的母親則執意搭船至龜山島,結果竟真的發生了船難,從此斷了母女情緣。直到現在,廖瓊枝都深深的覺得母親是要去自殺的。
廖老師從小是由外婆帶大,因為家裡很貧窮,經濟重擔全落在她身上。11歲時,廖瓊枝開始賣枝仔冰賺錢,後來又增加賣油條,每天凌晨,當別人家的孩子還在睡夢中,廖瓊枝就得揉著惺忪睡眼去批油條,油條賣完了,才回家吃稀飯,等日上三竿了,接著出門叫賣枝仔冰。廖瓊枝沒鞋可穿,夏天柏油路很燙,冬天則凍得難受,在那時候,如果去學戲,就可以有一雙繡花鞋,也就因為這樣,廖瓊枝開始了她的學戲生涯。
向歌仔戲報恩
兩年後,外婆去世,廖瓊枝不慎被賣入妓女戶,幸好及時逃脫,為了清償受騙被賣的錢,14歲的她只好「綁給戲班」學戲,就這樣,她進入金山樂社,正式走入歌仔戲這一行。此後歷經各種嚴格訓練,以及感情飄零的辛酸,每當處境艱難時,廖瓊枝總會想到母親。「若是媽媽在的話,我也許就不會這麼命苦了。」她說。
「我這一生,沒有一天不思念我的母親。」廖瓊枝說。因此,在這次的音樂會中,導演戴君芳安排了一艘船及龜山島,彷彿帶著廖瓊枝駛向以前的時空,運用多媒體的手法及燈光的氛圍,營造出時空交錯的劇場感。於是,我們看到70幾歲的廖瓊枝,在舞台上與20歲的母親及年輕的自己相遇。從藝50年的坎坷歲月,當生命由悲轉喜後,廖瓊枝已能回頭安慰母親,並擁抱慒懂的自己,不但台下觀眾看得動容,台上的她也得到了心靈慰藉。
廖瓊枝說:「老天是注定把我奉獻給歌仔戲的。歌仔戲是我的恩人,我要向歌仔戲報恩!」獻身歌仔戲傳承數十年,催生全台各校歌仔戲團的成立,更是不遺餘力。說起為什麼有這麼大薪傳熱情,廖瓊枝說:「小時候我變成孤兒,是歌仔戲收養了我。」還好有歌仔戲班讓她依靠,給她飯吃、給她地方住,她才能養活自己,後來也靠歌仔戲,把4個孩子養大。「我一定要回饋!」她說。
推廣歌仔戲的過程中,常有人會跟廖瓊枝說,以前以為歌仔戲很低級,聽了她的歌聲,才知道歌仔戲原來這麼美!這一席話總是讓她很開心。民國78年,廖瓊枝獲得薪傳獎,她更覺得使命感沈重,也更投入傳承工作。
廖瓊枝說,民國50、60年代,台灣推動國語政策,歌仔戲被塑造成低階層文化,以致難以推廣,也造成歌仔戲「五十年沒薪傳」的斷層。當時在社教館開課的廖瓊枝,鼓勵來學的大學生回校推廣歌仔戲、成立社團,台大因此首創大學歌仔戲社,其他大學也紛紛跟進,歌仔戲在學院學生間的地位大大躍升,讓廖瓊枝十分欣喜。
此外,廖瓊枝也將觸角往下伸。她認為小孩子頭腦最純淨,此時學歌仔戲印象最深刻。於是她陸續推動汐止崇德國小、永和秀朗國小成立歌仔戲團,兩團至今都還常受邀到國外表演。民國80年,廖瓊枝成立「薪傳歌仔戲團」,專門教導學校老師,鼓勵他們回校成立社團、開枝散葉。她還深入社區開媽媽班,讓歌仔戲的力量在民間傳播……
舞台上,臺灣國家國樂團現場演出,襯托廖瓊枝老師的孤影,吟唱傳奇的《凍水牡丹》,牡丹花經過冰冷的露水後,花開得更美,也意喻廖瓊枝在經過這麼多的苦難與歷練後,現在的她,藝術成就燦爛如牡丹一般。
*本文非經本會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藝術家小故事之10:同黨劇團「飛天行動—島國預言瘋狂喜劇」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10:同黨劇團「飛天行動—島國預言瘋狂喜劇」
肚子扁扁也要演──同黨劇團
撰文者:盧家珍
做為一個上班族(歡喜扮劇團的行政),同黨劇團團長邱安忱靠著微薄的薪水,加上少許的補助,用市場最低價製作舞台劇,而且一年還保持有兩齣戲的推出,儼然是劇場傳奇。最近,同黨劇團又寫下新紀錄,一向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統獨議題,竟然被他們以黑色喜劇的方式搬上舞台,不但贏得口碑與票房,還入圍台新藝術獎!
統獨的政治狂想
兩岸問題複雜難解,到了劇場裡卻可以胡搞瞎搞?台灣劇場界鮮少直接以政治性議題作為戲劇創作主題,因為太過敏感曖昧,而且一不小心就會流於悲情嚴肅,變成票房毒藥!但同黨劇團的《飛天行動》卻大玩反攻大陸劇碼,敘述一名大學教授企圖製造核武,威脅大陸讓台灣獨立。爭議的演出內容,連民進黨文宣部都打算包場觀賞。
邱安忱說:「正因這議題太嚴肅,所以我們要用輕鬆方式去呈現,運用漫畫投影與演員互動,進行幽默搞笑的演出,這是一齣島國預言瘋狂喜劇!」而這類劇本因話題敏感,前後換過兩位編劇都編不下去,最後身兼團長、製作人及演員於一身的邱安忱,只好再接下編劇的重任,可說是「校長兼撞鐘」與「物盡其用」的最高境界。
同黨劇團的劇碼一向以探討性別為題材,此次《飛天行動》膽敢直接挑戰政治議題,其實靈感發想其實全來自一個老外──導演陳里丹(Dan Chumley)。他到中國旅遊時,發現大陸對兩岸統一採取強硬態度,而台灣卻曖昧處理,形成有趣的對比。在陳里丹的觀念裡,認為「Everything is political」,社會上的一切都與政治相關,並非不做選擇就可以逃避政治問題。
但台灣未來的統與獨,並非這齣戲的核心。邱安忱希望呈現某部分台灣人想法,這不表示他和陳里丹支持台灣獨立,「我不是政治冷感者,但也不是會上街頭搖旗吶喊的人,我們想呈現的只是──不管和平或激進方式,都不要再躲避這個問題。」
看來是嚴肅的政治議題,但整齣戲的調性卻是狂想式喜劇。演員只有兩人,邱安忱和藍貝芝藉由面具分飾六角,有瘋狂科學家、中國情報員、台獨激進份子等有趣的角色,兩人前一場扮夫妻,下一場又扮同志愛人,不僅有大膽床戲、SM場景,還有「不經意」的裸露鏡頭。
此外,這齣戲將漫畫投影到舞台背景,利用漫畫作轉場,並適時讓演員呈現「漫畫臉」,以及漫畫的定格動作。邱安忱邀請舞者柯德峰擔任漫畫設計,他為戲畫了300張圖,簡直可以出一本書!這些為劇情創作的漫畫,突顯了誇大與非寫實的風格,既然有了漫畫,邱安忱的編劇就更天馬行空了。而在三片投影螢幕的輔助之下,演員和漫畫式的畫面進行互動,像是激烈槍戰、發表台獨演說、遭謀殺被車撞……都以漫畫、科幻、誇張式的手法進行,令人印象深刻,也創造台灣前所未見的政治漫畫劇場風格作品,連大陸的劇場導演看了也嘖嘖稱奇。
拗來拗去的經營哲學
「這次台新藝術獎有許多入圍節目是小劇場作品,真的很令人振奮,這表示小劇場的努力有被看見。」邱安忱很開心地說,然後哈哈一笑:「不知這齣30萬的製作,是不是此次入圍作品中成本最少的?」
留學紐約的邱安忱坦言,小劇場對他而言,一直是心情的抒發管道。41歲的他,在劇場界也打滾了20年,是「忍辱負重」的典型,但即便有如此的拚勁,當面臨經費短缺、劇團生存困難時,他還是會忍不住懷疑──自己的明天在哪裡?邱安忱說,很少人可以靠小劇場維生,若問他的未來會如何?目前他只能想到「存活」兩個字。
因此,「如何能不賠錢而活下去」成了邱安忱的經營之道。劇團經營困難,邱安忱常要軋戲來維持理想。最近他接演飛人集社的人偶劇《房間》,排戲兩個多月,才領到兩萬元,他說:「已經算是好的。」還碰過排了3個月的戲,演出十場才領8千元的經驗。
「小劇場因為處境艱難,劇團間常常都是你拗我,我拗你,大家都拿很微薄的工資,一起撐下去。」邱安忱說,以《飛天行動》為例,演員是最精簡的兩人編制,一人飾演六角,是磨鍊演技,也是節省成本。女主角藍貝芝首次挑戰從頭演到尾,還刻意排除其他邀演,專心準備此劇,工作了9個月,最後的酬勞是一萬元。漫畫家柯德峰畫了幾百張漫畫投影片,酬勞也是一萬元。「小劇場就是這樣,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邱安忱遺憾地說。
不過,藍貝芝卻有另一種體認。「演這齣戲,讓我覺得在台灣真是幸福!唯有在這麼自由的地方,我們才能發揮這樣的創意,這樣的機會一定要珍惜。所以,不論生活中發生什麼令人沮喪的事,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繼續創作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可以一起維持下去!」漫畫家柯德峰也說:「如果能給觀眾感動,所有的犧牲就值得了!」
劇場人一向是多才多藝,要另謀出路很容易,要堅持理想卻很困難。看著邱安忱為了同黨劇團,胸中有著「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凜然正氣,著實令人敬佩。或許,這種傻勁,就是台灣的生命力。
*本文非經本會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藝術家小故事之11:動見体劇團「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11:動見体劇團「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
未來系青年觀點──漢字寓言與林文中
撰文者:盧家珍
誰說年輕人不關心社會?誰說小劇場表演總是和社會脫節?在七年級劇場工作者林人中所策畫的《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活動中,集結了10位年輕藝術工作者,以「年度漢字」形式,用一個字提出青年世代對2008年的台灣觀感,並透過演出傳達觀察心得。
漢字寓言──青年世代獨腳戲藝術節
「年度漢字」的起源,是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從1995年起,每年歲末讓民眾票選年度代表性的漢字,反應大多數的日本民眾對於當年度的感受與回顧。譬如1995年票選出的「震」,反映當年神戶大地震,而2005年,愛知世界博覽會以「愛.地球」圓滿落幕,加上愛子小公主成了媒體寵兒,「愛」成為當年的年度漢字。
林人中召集的年輕藝術工作者,年齡皆落在20至30歲之間,專長領域各不相同,包括了驫舞劇場的周書毅、三缺一劇團的魏雋展、2006年詩歌大賞冠軍王榆鈞,以及演奏家黃思農、舞者董怡芬等人,嘗試以自編自導自演全創作狀態的「獨腳戲匯演/solo performance festival」型式作為一實驗起點,從經濟、政治、文化、藝術、教育、哲學等各面向切入、回顧、總結並整理2008年度或時空世態,提出一個字代表其觀點,共發表十個字作為「漢字報告」,交織出一世代觀點及語彙。
年輕編舞家周書毅以默劇融合現代舞,提出「讓」字,並演出多種「讓」的肢體動作,他將討論傳統儒道教育下,人們被教導待人處世要謙讓,但「讓」這個動作行為卻轉化唯一種武器,譬如政治人物身邊的隨扈或是大明星的保鑣都會「請大家讓開」,以退為「進」的相對關係。
魏雋展則以「罰」字來揭露教育問題,故事敘述一個資優班高中生因被老師體罰過度,而跳樓自殺的故事,進一步探討體罰教育對一個學生成長記憶的影響,更跨越時代來比較,以前家長會對老師說:「孩子不乖你打乎死!」到現在,老師若體罰學生會被家長告的怪異情境。
經常出現於各Live house或誠品書店抱著吉他自彈自唱表演的王榆鈞,提出了「凹」。她認為全球暖化,地球破了一個洞,而那個洞不斷擴大著,地球如同一個「凹」的形狀,被挖鑿、掏空、侵蝕,如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在精神狀態上亦為如此,樂觀開朗的王榆鈞,將用吉他彈唱、環境聲響結合多媒體動畫,帶給大家溫暖,期待在「凹」之後,長出美麗的奇花異果!
「在演出製作過程中,空間設計、技術統籌與表演者密切交叉互動創作,表演者既是獨立工作,但又彼此參與,這個過程是充滿腦力激盪的,也是最大的收穫。」林人中說。
在演出之外,林人中亦進行跨介面延伸創作與文化創意資源整合。詩人夏夏依據表演者所提出的「字」進行平行書寫,置入觀點研發古義新詮的說文解字,於破報連載發表。Bbrother於牯嶺街小劇場外牆以展演為靈感塗鴉創作;電氣牡丹藝術家王薔製作手工提煉漢字護身符;環保服裝設計師Wafi製造漢字T恤。插畫家可樂王所設計的視覺圖像與街頭服飾品牌USED結合下,推出百搭大胸章及潮流街拍文宣品。
為了宣傳,一顆頭整合創意總監盧泓以「2008一字論天下」為概念拍攝展演形象廣告,以「馬」與「扁」合體的「騙」字搞笑演出,片中小馬和小扁洗錢、慢跑、合跳大腿舞情節,充滿kuso創意,讓不少路人圍觀,社會諷刺味十足。此外,製作群更以游擊隊型態突擊前進大學校園相關通識課及高中社團,以議題導向接觸開發年輕潛在客群等。「像魏雋展的『罰』字,在政大附中就造成許多迴響,這些學生們對於畸型的教育現狀特別感同身受。」林人中說。
一場集體創作青春無敵的小劇場實驗
《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創造了驚人的合作能量,並引起熱烈討論。但在林人中的眼裡,《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並非了不起的作品,他們只是透過一個展演,進行了一場製作與行銷實驗,讓小劇場工作者們感到好奇,讓許多新觀眾發生了小劇場初體驗。
動見体劇團的林人中,常聽說許多觀眾對小劇場演出感到畏懼、疑惑、難以親近,因此他們寧可走進電影院或商業劇場,也不願意欣賞小劇場的演出。這讓林人中感到十分焦慮,小劇場總是被孤立小圈圈內,當劇場中只有親友團,市場客群便會逐漸老化萎縮,許多小劇場創作者與藝術家因資源有限身兼數職,擔負行政製作或宣傳售票工作時,也會感到倍加艱辛。林人中說:「我們該思考自己與觀眾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他們為什麼不進小劇場?到底小劇場和他們之間有什麼樣的距離和落差?我們該如何與他們溝通?」
但與一般小劇團無異,《漢字寓言》並無充裕的製作經費,因此起頭就得打破資金限制為前提的思考,以規畫、策略並展現創意的態度作為行動基礎,也就以無懼的誠意,樂於與任何一種觀眾接觸,將宣傳行銷視為一種「表演」,這是一場集體創作。
「首先我們知道,這個作品是青年世代創作者對於當下社會觀察的集體展演,我們期待分享溝通文化各面向的世代觀感,然後我們設定,我們想要接觸開發年輕新觀眾,譬如西門町的青年男女;挖掘潛在客群,譬如修習藝文議題通識課的非戲劇相關科系大學生,企圖透過創作與年輕世代觀眾對話。」林人中說。
這些「表演」透過通路資源的整合設計,以一種活潑另類的鮮明印象,被交叉傳遞與散播,吸引「觀眾」走到演員面前,甚至之中還有生平第一次看小劇場的上班族與國中生,這種收穫令大家感到意外又興奮。
《漢字寓言》經驗說明一件事──觀眾並非小劇場絕緣體,他們只是必須有「需求」及「路徑」來參與藝文活動。「許多初體驗的新觀眾告訴我們,原來小劇場這麼好玩。」林人中說,「所以你可以說,我不是在賣票,我賣的是一場實驗,實驗在這個節骨眼上,我們對『作劇場』的想像與未來!」
*本文非經本會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藝術家小故事之12: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進行式」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12: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進行式」
廿二年的擊樂進行式──朱宗慶打擊樂團
撰文者:盧家珍
1986年1月2日,台灣的打擊樂壇還是一片荒蕪,朱宗慶打擊樂團在台北國聯飯店宣布成立,比預定的時間早了一年半。這群熱情有勁的團員平均年齡不到20歲,而創團人朱宗慶則是唯一超過23歲的年輕人。
當時大家都沒有錢,也沒有經驗,更沒有任何獎助金,練習場地就在朱宗慶家裡的客廳,但是對他們而言,這些似乎都不太重要,他們只在乎一個共同的夢想──耕耘台灣打擊樂壇!23年後的今天,台灣的打擊樂發展因他們而馳名國際,而這個擊樂進行式,現在仍是「ING」狀態……
火鍋店內的慶祝會
說起創團的過程,朱宗慶打擊樂團的資深團員們記憶猶新。當年朱宗慶老師和他們舉辦了幾場「朱宗慶師生打擊樂音樂會」,樂團的雛形已經浮現,而觀眾的反應出乎意外地熱烈,大家似乎感受到「打擊樂」的空間出現了,有一種無法阻擋的能量蓄勢待發。
師生音樂會舉行過不久之後,朱宗慶和學生們應邀參加音樂家溫隆信的一項活動,溫隆信先生便稱他們為「朱宗慶打擊樂團」。這是樂團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彷彿冥冥之中註定的,也沒有想到,這一個名字從此便和樂團密不可分。樂團是在台北國聯飯店宣佈成立的,當時還是冷冽的冬天,大多數的人因為新年的關係,可能還在家睡大頭覺,而朱宗慶師生們卻因為踏出了夢想的第一步,歡天喜地。
慶祝會就在忠孝東路的韓香村火鍋店舉行,大家因為「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成立而興奮不已。團員們一個個輪流出去打公共電話到火鍋店裡找自己人,只要聽到餐廳的擴音器大聲嚷叫那一句:「朱宗慶打擊樂團,櫃檯電話!」大家就發出「哦~」的歡呼,並且笑說這是在做宣傳。後來,餐廳老闆接電話接得太頻繁,幾乎要抓狂,可是大家都想透過他的口,一再提醒自己這個事實──樂團成立了!從此以後,吃火鍋也就成為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傳統了。
23年來,朱宗慶打擊樂團像一顆音樂種子,在台灣的打擊樂荒原落地生根,憑著年輕與熱情,一個勁兒地向四方延伸。他們以多變的形象克服各種不同的環境,有時是劇院裡的正式音樂會,有時是大廟埕的推廣音樂會,有時是歡樂的兒童音樂會,有時是前衛的音樂劇場,甚至成立打擊樂教學系統,培育出更多音樂小種子,打擊樂的根已深植在台灣的泥土中。
十年之間,培育的音樂小種子陸續長大茁壯,成為「朱宗慶打擊樂團2」和「傑優青少年打擊樂團」,並承接了1團的部份重任,讓1團得以專心拓展海外版圖,將枝椏遠伸到歐洲、美洲、中國大陸,此外,所舉辦的「台北國際打擊樂節」與「打擊樂夏令營」也獲得世界知名打擊樂團的支持,顯見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國際地位已日益穩固。
冬季巡演──擊樂進行式
「熱情活力,勇於創新」向來是朱宗慶打擊樂團的自我期許,而2008年的冬季巡演即是最佳體現!此次樂團邀請來自歐亞的5位作曲家,為樂團量身譜寫新曲。這些作曲家們個個不怕創新,就怕老梗捲土再來;在音樂的天地裡,各有所好,crossover是理所當然。
朱團「四大天王」之一的黃(方方土)儼說:「量身訂做已屬難得,更榮幸的是,竟有3位作曲家親自來台指導演出,讓我們獲益良多。」尤其是年事已高的日本名作曲家田中利光,此次也親自前來,為團員說明作品《流》的創作概念及意涵。(方方土)儼興奮地說,田中利光把「萬物皆流轉」的哲思譯成摩斯密碼,再把長長短短的密碼轉成節奏,非常有趣!加上他使用了音色性格分明的樂器,強烈的節奏很能掌控現場觀眾情緒,帶來相當震撼的音樂感受。
團長吳思珊則對匈牙利阿瑪丁達打擊樂團資深團員奧瑞.何洛的《Gamelan-bound》印象深刻。「阿瑪丁達對印尼甘美朗音樂很有研究,所以這次他為樂團創作的曲子,也以甘美朗結合西方打擊樂器,以及傳統甘美朗樂器的音色,再加上巨型水管的特製樂器,挑戰耳朵的想像力。」吳思珊說。
「這幾根水管得來可是費盡工夫!」思珊說,「我們先按作曲家的需求去找合適的水管,然後測量長度,依據高低排列,再用泡棉在水管孔上面敲擊,就會發出低沈又富磁性的聲音,聽起來有點像電吉他的電音,在正反拍交錯的安排下,讓整首曲子顯得豐富又熱鬧,舞台效果十足 。」
這場音樂會中,還有木琴大師艾瑞克.薩穆特地為這次的音樂會譜寫融合吉普賽、爵士、拉丁等不同風格的《Magic Carousel》,並加入了舞蹈的概念,使音樂更加動感。里昂打擊樂團的嘉荷.雷瓦提,其創作《Color's Comedy》靈感取自盛行於17世紀,以戲謔的劇情突顯現實生活荒謬的喜劇丑角Harlequin。還有被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推崇為新一代作曲新秀的台灣作曲家張玉慧,為樂團創作了一首西方鼓樂與東方鼓樂的《鬥陣》,以台語發音的曲名,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是沒有敵對與狹隘意識的君子之爭,東西兩鼓相互影響又不失自身特色。
「這場演出是單純的音樂會,能夠入圍台新藝術獎,我們覺得既意外又高興。」思珊說。打擊樂可以輕快跳躍、可以活潑熱鬧、可以震撼有力、也可以恬靜柔美,不需任何準備,沒有任何負擔……不論得獎與否,都很歡迎大家與樂團一起~擊樂ING。
*本文非經本會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藝術家小故事之13: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給普拉斯」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13: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給普拉斯」
普拉斯與劇場黃金組合──Baboo、周曼農、徐堰鈴
撰文者:盧家珍
向來慣以文學做為劇場素材的六年級後段班導演Baboo,繼前年挑戰馬奎斯的魔幻寫實經典《百年孤寂》後,今年再度與編劇周曼農攜手合作,以普拉斯的詩作與生平為靈感,與實力派演員徐堰鈴合作《給普拉斯》,探索愛與創作的本質。
文學轉化為劇場
美國女詩人希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以其獨特的詩作風格和悲劇性的婚姻聞名於世,美麗聰慧、才華洋溢的她,一生受憂鬱症的糾纏、對早逝的父親又愛又恨的矛盾情感、和同為名詩人的丈夫泰德.休斯(Ted Hughes)之間充滿競爭和背叛的關係,使她一直陷自己於精神的折磨之中,最後她在1963年2月11日開煤氣自殺,得年30歲。她戲劇性的生平,吸引無數創作者以其為靈感,將她視為「永遠的繆思」。
《給普拉斯》以1962年完成的詩作「高熱103度」為作品主要意象,描述普拉斯死前的長夜,試圖從丈夫泰德的陰影中走出,卻又罹患了久治不癒的感冒,持續地發著高熱,憂鬱症隱隱浮動,自毀的欲望高漲,愈痛苦愈覺飽滿,愈瀕臨死亡,從口腔和指尖流洩出的語言愈激越清明。
Baboo說:「普拉斯的詩作和死亡密不可分,但在巨大的死亡之前,我們卻不認為那是詩存在的唯一手段。在《給普拉斯》的劇場創作中,我們試圖挖掘在死亡之外,更多關於詩何以為詩?書寫何以為書寫?愛何以為愛?以及劇場何以為劇場的問題。」
本劇延續了Baboo以往對文學劇場的探索,相較以往以導演為主的風格,此次製作更聚焦於表演的探索,甚至有為演員量身訂作的意味,因此採用了獨腳戲的形式。有別於過去文學轉譯劇場時,往往陷溺於風格化呈現,或者隱晦難解的喃喃囈語,缺乏另一層次的觀照,《給普拉斯》嘗試將編劇(周曼農)、演員(徐堰鈴)和導演(Baboo)三者拉到一個平行創作的位置,期望透過不斷反覆操演辯證,形成一個在結構、形式和表演上都更成熟的作品。
一個人的獨腳戲
《給普拉斯》由徐堰鈴獨挑大樑,一人由幕起演至終場。周曼農的劇本像是一個佈滿音樂主題的樂章,喚醒演員身體裡面的音樂性,導演要把它彈奏出來。每小段以文字主導的音樂主題都會被安上動作的密碼,當主題重複或變奏,動作就會隨之反覆或變奏,相同的動作可能有不一樣的情緒與質地。
周曼農形容:「自己寫劇本時,不僅是普拉斯耽溺於死亡,連我自己也有想死的衝動。」她認為若是劇本只敘述普拉斯的一生,那太無趣了,應該形式上要更自由,呈現自己和普拉斯的對話,甚至讓所有的人都和普拉斯對話!
而在語言的實驗方面,周曼農更進一步擺脫敘事性的文體,以大量詩語式獨白,直接切入創作者和作品、創作者和自我的關係。除了詩語與日常性語言的使用外,更嘗試雜揉其他類型的語言〈呢喃、兒語…〉。演員運用不同的聲音質地和節奏形式(如歌唱、低吟、呢喃…),讓語音和語義雙重交響;此外,麥克風也在本戲中成為重要元素,聲音透過機械的虛擬、擴大、回溯,產生如噪音般的壓迫感。「我希望語言要有力量,像刀子、像電擊、像火一般炙熱,一句句地撞擊觀眾!」周曼農說。
主角為「演員」徐堰鈴,一名女子,她扮演詩人普拉斯,又是作品反映的普拉絲的自我,是普拉斯內心的諸面相,生平中的諸人物,又或者只是一個遙遠的同名之人。她聽見自己的詩句,將空氣擦撞出白熱的火花,一直以來她期待自己熟成的時刻,才華完全展現而且源源不絕的時刻,也是自己幾乎耗盡、最絕望的時刻……過去的幽靈出現,栩栩如生又彷彿是自我的分身,她跟生命中的這些人對話,也是向自己詢問、向自己索求。
「我們一開始就鎖定徐堰鈴了!」Baboo笑著說,「要找到一個符合周曼農這種怪咖性格來詮釋表演的人很少,除了她之外不作第二人想。」徐堰鈴彷彿是帶著自己進入劇中,又帶著角色走出排演場,娓娓道來屬於她的獨特人生。對她而言,這次三個人的合作「有些距離,但也有些拉扯」,彼此還是有一點空間,所以整體感覺還挺和諧的。
徐堰鈴說:「為了一個本子,我們一起不間斷地工作3個月,這種感覺已經很久沒有了。這樣同時由戲來詮釋詩作、作者,以及她的寫作性格和生涯,是我很感興趣的做法。而且這次導演和編劇是分開的,我們之間形成了一個三角關係,彼此好像互相為敵,互相牽制,但卻在溝通上產生趣味性及興奮感,這也是它好玩的地方。」
「在當前往往偏向編導作品的劇場生態中,我們很難得地做出一件平衡於編、導、演三者互相展開對話、互相拉鋸的作品。」Baboo說,《給普拉斯》不只是一個導演的作品,而是三人共同合作的成果,他除了為自己高興之外,更為這樣的組合感到光榮。
*本文非經本會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藝術家小故事之14: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請聽我說—豪華加長版」
2009年05月18日
藝術家小故事之14: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請聽我說—豪華加長版」
引領風騷的小劇場潮牌──莎妹與王嘉明
撰文者:盧家珍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堪稱是國內前衛小劇場的「潮牌」,也是台灣老字號小劇場中,少數經營穩定,擁有一票死忠粉絲,且屢次走上國際舞台深獲矚目的美學品牌。
台灣小劇場的代名詞
在劇場迷心中,「莎妹」有如台灣小劇場的代名詞。15年來,「莎妹」以風格化的表演形式、時尚感的視覺造型、犀利大膽的創作語彙,在劇場界引領風騷,累積近40部作品,足跡遍佈香港、澳門、北京、上海、釜山、東京、柏林、新加坡、神戶、巴黎及美國等地。而「莎妹」的靈魂人物,正是導演王嘉明。
去年,「莎妹」在美國視覺劇場巨擘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的欽點下, 導演王嘉明與莎妹們10位成員前往美國長島水磨坊藝術中心〈Watermill Center〉展開5周的駐村活動。他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合作,在當地高爾夫球場發表環境劇場作品《Pla tic Holes》。「莎妹」生猛的創意,連羅伯‧威爾森也大感驚艷,大讚「莎妹」充滿幽默、詩意、驚喜和感動,他們賦予觀眾獨特的聆賞經驗,並且有趣地運用建築空間,最重要的是「好玩」!
同時,「莎妹」們為水磨坊藝術中心募款餐會創作的裝置演出,也被紐約時報選為「年度之最」(Best of 2008),紐時並形容該作品為「超現實般、如畫作的演出」。羅伯‧威爾森特地告訴王嘉明這個好消息,王嘉明還嚇了一跳,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
累積近40部作品的「莎妹」,2007年以劇作《殘,。》入圍台新藝術獎,因概念創新獲評審團肯定,最後抱回「評審團特別獎」,贏得劇場界一片掌聲。2008年又以《給普拉斯》和《請聽我說》兩齣作品雙雙入圍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讓人忍不住對這支劇場尖兵行注目禮。
請聽我說
「我希望能用新的能量活化社會與人心。」王嘉明說。
延續「莎妹」一向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格,在2008豪華加長版《請聽我說》的文宣DM上,出現了幾個聳動的大字──「純愛教主 王嘉明 獸性大發 真情告白 賺人熱淚」!在這齣劇作中,王嘉明以通篇押韻的文藝腔對白,搭配「紙偶」般的身體表演,嘲諷愛情的表象與真相。這種「真情告白」,果然不同凡響!
《請聽我說》是王嘉明的舊作,歷經三個版本、不同演員的組合,王嘉明特別加料創作,重新增訂為「豪華加長版」。王嘉明說,這齣喜劇以語言為主體,靈感則來自莎士比亞,台詞從日常的口語轉化為充滿節奏的句子,看似真理般戀人絮語的背後,卻有著對愛情的嘲諷,以及因錯置而突梯的語言喜感。包含外遇、忌妒、回憶等八點檔的通俗情節,更是極端的肥皂劇手法,藉以突顯愛情的荒謬。
「一般劇場的中文台詞往往感覺很西方,這會影響觀眾對此戲的觀感。」王嘉明說,中文的台詞是可以有韻律感的,而且他用了「披頭四」的歌曲舖陳此劇,就像綜藝節目用音樂開場一樣。「披頭四是我成長過程中聽到的音樂,也許和一般劇場人所聽的音樂不同,但我就是想在作品中融入大眾流行元素。聲音在劇場是很重要的,不過也因為我們看不到它,所以很容易被忽略。」王嘉明說。
走進劇場,為對應咬文嚼字的台詞,演員身穿平板的紙娃娃裝,如傀儡般的肢體,擺出少女漫畫中才有的笑容。王嘉明說,這齣劇可稱之為「偶」像劇,因為演員的身體如同「偶」或平板的「紙娃娃」般被刻意束縛,語言愈是精采,身體則愈是僵硬,再加上誇張的臉部表情,藉以嘲諷身陷愛情的人不過是受激情擺布的玩偶。
「從古自今,愛情題材之所以永不退流行,正是因為它最容易引起共鳴。」王嘉明說,視覺上的平板,正是為了呼應語言的八股結構,以及他想深入探討的主題,讓觀眾在開心大笑之餘,背後還有一些省思的空間。
舞台上,雕花的鏡面映著閃亮的水晶,上頭趴著一隻龍蝦,地板上卻散落著彈簧和漢堡;演員們看似光鮮亮麗的娃娃裝背後,卻露出赤裸裸的身體;披頭四搖滾的歌曲,襯托著主角們硬梆梆的台詞……種種不合邏輯的景象,共構出一種華麗戲謔的氛圍。
許多人認為,王嘉明很喜歡在音樂部份著墨。王嘉明不否認,他覺得劇場本來就是一種視覺加聽覺的綜合藝術,而聲音在劇場中有許多可能性,就像一個建築有不同層面的呈現方式,而這正是劇場的美妙之處。「要傳達自己的理念還不簡單?出一本書就好了!但我必須透過劇場這個媒介來傳達,不管你想呈現的內容多麼深刻,都要經過轉換與設計,這是最富挑戰性、也最迷人的地方。」
去年,王嘉明在領取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時,曾感慨地說,實驗劇場是研發部門,需要很多資源,但現今的預算少得可憐,不但讓小劇場經營困難,也讓他們失去許多戰友。能夠得到大獎,格外覺得點滴在心頭。
今年,王嘉明和「莎妹」再度入圍,而且「莎妹」還一口氣入圍了兩項作品!不但如此,其他小劇場的「戰友」們,如:同黨劇團、動見体劇團,今年也紛紛入圍台新藝術獎。看在王嘉明的眼裡,雖然增加了競爭對手,但心裡應是多了幾分欣喜的滋味吧!
*本文非經本會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第7屆入圍者特輯預告:4/24(五)6:00pm台北愛樂FM99.7
2009年04月20日
第7屆入圍者特輯預告:4/24(五)6:00pm台北愛樂FM99.7
【藝術相對論】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介紹
邁入第七屆的台新藝術獎,有什麼特別之處?
今年有什麼熟面孔?又挖掘出哪些藝壇新秀?
2009年4月24日(五)18:00~19:00,「藝術相對論」節目中,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Becky,將由本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帶您了解台灣近年來藝術發展大趨勢!
§ 播出頻率:台北FM99.7 、新竹FM90.7
§ 播出時間:每週五,18:00~19:00
第7屆入圍者特輯預告:4/17(五)6:00pm
2009年04月13日
第7屆入圍者特輯預告:4/17(五)6:00pm
生活中的藝術到底在哪?
美國自白派詩人普拉斯如何在劇場舞台上寫詩?
新新人類藝術家如何看待時下年輕人最喜愛的動漫文化?
2009年4月17日(五)18:00~19:00,「藝術相對論」節目中,
藝術家周育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將與您分享入圍本屆台新藝術獎的精采展演作品!
§ 播出頻率:台北FM99.7 、新竹FM90.7
§ 播出時間:每週五,18:00~19:00
第7屆入圍者特輯預告:4/10(五)6:00pm台北愛樂電台
2009年04月06日
第7屆入圍者特輯預告:4/10(五)6:00pm台北愛樂電台
您聽過「顛倒歌」嗎?滿天月亮一顆星!十萬將軍一個兵!藝術,有時就是「黑白顛倒」下的產物!本週帶您「反斗秀」!
情人間的甜言蜜語,有多"毒"?
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的舞台人生,有多美?
Double C舞團的舞蹈作品「反射」,又有多直接?
2009年4月10日(五)18:00~19:00,「藝術相對論」節目中,
劇場人王嘉明、「國家國樂團」,以及「Double C舞團」,
與您分享他們入圍本屆「台新藝術獎」的精采展演作品!
第7屆入圍者特輯預告:4/3(五)6:00pm 台北愛樂電台
2009年04月03日
第7屆入圍者特輯預告:4/3(五)6:00pm 台北愛樂電台
什麼是「閃燃」?歡樂與死亡為何能同時並存?冰冷的科學園區如何靠藝術加溫?
「藝術相對論」節目中,邀訪藝術家潘大謙、吳天章、策展人蔣耀賢,與您分享他們入圍本屆台新藝術獎的精采展演作品!
§ 播出頻率:台北FM99.7 、新竹FM90.7
§ 播出時間:每週五,18:00~19:00
第7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名單公布!!
2009年03月31日
第7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名單公布!!
即將在5月2日揭曉大獎的台新藝術獎,主辦單位台新基金會在多方的聯繫與協調後,本屆共邀請了國內外八位藝術專家組成決審團,將從十四個入圍作品中,遴選出大獎;其中陳泰松與林于竝為複審委員代表,國際決審名單分別是:
PERFORMING ARTS 表演藝術類
林于竝╱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李六乙╱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國家一級導演、劇作家
約瑟夫‧斯利格╱英國倫敦國際默劇節總監
艾妮塔‧瑪蒂爾╱法國塞納河聖德尼舞蹈節總監
西村博子╱日本小愛莉絲劇場製作人暨小亞細亞戲劇網絡發起人
VISUAL ARTS 視覺藝術類
陳泰松╱藝評人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講師
黃篤╱北京今日美術館資深策展人
克莉絲汀安娜‧保羅╱美國惠特尼博物館新媒體藝術兼任策展人
在表演藝術方面,李六乙,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國家一級導演,同時也是劇作家,不僅改編過多部傳統戲劇,其作品也應邀在世界眾多的重要藝術節演出,著作《李六乙純粹戲劇》劇本集,並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發行。而目前擔任具有32年歷史的英國倫敦國際默劇節總監約瑟夫‧斯利格,同時也身兼香港藝術節顧問,2008年約瑟夫‧斯利格還獲得法國政府所授予的文化騎士勳章。艾妮塔‧瑪蒂爾為法國塞納河聖德尼舞蹈節總監,塞納河聖德尼舞蹈節的前身為一編舞大賽的主辦單位,對於舞蹈與其他藝術類別的跨界合作,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且因職務的關係,艾妮塔‧瑪蒂爾必須旅行全球各地觀看無數的節目,她表示每次看演出,都會以一個全新且純粹的心情去觀看。來台多次且與國內小劇場有相當多互動的西村博子女士,是亞洲小劇場的重要推手,同時也發掘了許多新型態的小劇場演出方式,目前是日本小愛莉絲劇場製作人;5月1日(五),晚上7:30-9:00 西村博子女士將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講座「亞洲小劇場的活力與網絡串聯」,以日本小愛莉絲劇場(Tiny Alice Theatre)為例,介紹在歷經整體經濟情勢變動下的日本小劇場其發展情況。
在視覺藝術類,黃篤是北京今日美術館資深策展人,近年策劃過的展覽包括:《第二屆漢城國際新媒體藝術雙年展》(2002)、《2003,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2004,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中國館》、《2006年第六屆上海雙年展》、《2008年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驚喜發現》和《2008年第三屆南京三年展》等。美國惠特尼博物館新媒體藝術兼任策展人克莉絲汀安娜‧保羅,這次除了擔任決審的工作外,也特別安排了『新媒體藝術的展現與收藏』講座活動,於5月3日(星期日)下午2:00-4:00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克莉絲汀安娜‧保羅將以她對新媒體藝術的深厚理論和實務經驗,帶領聽眾探討美術館(博物館)等專業機構,如何在硬體技術和軟體的配合下,去滿足新媒體藝術家的需求,以及新媒體是否可與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在同一個環境共存?屆時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本屆台新藝術獎因整體經費大幅縮減的關係,除了得主獎金:年度視覺藝術大獎一百萬、年度表演藝術大獎一百萬、評審團特別獎三十萬不縮減外,其他的行政支出都在節省經費的前提下進行;原先預估僅自亞洲地區邀請決審委員,所幸在包括法國在台協會、美國在台協會等鼎力提供機票的贊助下,方得以順利邀到歐美藝術專家的參與。
自上一屆開始,台新基金會在決審階段安排了入圍藝術家(團隊)與決審委員會面的機會,今年,這樣的互相交流機會仍舊持續,希望入圍藝術家能在激烈的參選過程中,有機會親自向決審委員闡述個人作品的創作意念;台新藝術獎希望透過國際決審的平台,讓台灣優秀藝術作品的線能繼續延伸,進而拓展出更廣更具影響力的面。
第7屆台新藝術獎入圍揭曉!!
2009年03月19日
第7屆台新藝術獎入圍揭曉!!
「台新藝術獎還會繼續舉辦嗎?」金融海嘯的巨浪開始席捲全球之時,藝文界也在同一時間有了這樣的疑問;由台新金控支持的台灣當代藝術大獎「台新藝術獎」,在日前已遴選出年度十四項入圍作品,這次名單揭曉的同時,正也傳達這個獎項仍然繼續向前進行的決心。
今年視覺藝術類的五項入圍分別是:
王俊傑『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王俊傑個展』、
周育正『很膚淺--周育正個展』、
潘大謙『閃燃--潘大謙個展』、
台灣田野工場(策展執行)『樹谷園區公共空間藝術設置』、
吳天章『懾‧相』。
表演藝術類的九項入圍分別是:
吳俊憲『Double C舞團--反射』、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囲Tong』、
周書毅『看得見的城市, 人 充滿空氣』、
臺灣國家國樂團『凍水牡丹 ─廖瓊枝與臺灣國家國樂團』、
同黨劇團『飛天行動─ 島國預言瘋狂喜劇』、
動見体劇團『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
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進行式』,
其中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更有兩個作品同時入圍,分別是『給普拉斯』、『請聽我說--豪華加長版』。這十四項傑出的視覺展覽及表演製作,將角逐「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及表演藝術大獎的百萬獎金。
「台新藝術獎」標榜「藉由廣泛而長期的觀察紀錄,即時回應藝文生態的發展趨勢」;如過去幾屆,邀請了全台各地近50位的媒體及專業藝術工作者,在長達一整年所舉辦的展覽及演出中,透過不間斷地實地觀賞、評議分析與討論後,方參與提名及評選的工作;在過程中不僅見證了台灣藝術創作質量的蓬勃,更是多元形式的涵蓋。本屆入圍名單中有多位在藝術界已佔相當知名度、且歷練豐厚的藝術家(團隊),例如:朱宗慶打擊樂團,及視覺藝術類的王俊傑、吳天章等;同時也有新露頭角的七年級年輕世代,不單是因為他們聚顯了藝術創作的一些新趨勢,也因為這些趨勢同時隱有思想擴充的實質意義,與深入探討的無限空間,例如:周書毅的作品『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動見体劇團林人中所策展的『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等。在視覺藝術類入圍名單中,除了「樹谷園區公共空間藝術設置」及「懾‧相」外,其餘三項均為數位錄像性質,由此還是可感受到數位藝術的風發氣勢。
4月下旬,由國際藝術專家組成的決審團,將從這十四個入圍作品中,評選出大獎;今年亦將安排每位藝術家(團隊)能有與決審互相交流的機會,這樣的安排是希望讓入圍藝術家能在激烈的參選過程中,有機會親自向決審委員闡述個人作品的創作意念。而延續往例,台新基金會也策劃了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展」,將十四項入圍佳作的內容精華集結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展期自4月25日起至5月24日止,屆時歡迎所有的民眾踴躍前往觀賞,與台新藝術獎一同分享台灣藝術家(團隊)的光芒與熱力。
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主將在5月2日的頒獎典禮現場揭曉。
第7屆入圍者後續推廣補助結果公布
2009年03月18日
第7屆入圍者後續推廣補助結果公布
第七屆台新藝術獎
入圍者後續推廣計畫補助名單公佈
公佈日期:2009.3.18
視覺藝術類
補助項目 | 申請者 | 計畫名稱 | 補助金額 |
出版 | 王俊傑 | 王俊傑作品「大衛計畫」出版計畫 | NT$100,000 |
出版 | 潘大謙 | 潘大謙作品集 | NT$100,000 |
創作 | 周育正 | 外交計畫-代表.tiff / REPRESENTA.tiff | NT$100,000 |
展覽 | 台灣田野工場 | 藝術.無所不在 | NT$100,000 |
創作 | 吳天章 | 錄像作品《重返宮島:以父之名》 | NT$100,000 |
表演藝術類
補助項目 | 申請者 | 計畫名稱 | 補助金額 |
駐村 | 周書毅 | 國際駐村延長創作計畫-2009巴黎藝術村 | NT$100,000 |
演出 | 台灣國家國樂團 | 霸王別姬~NCO樂季閉幕音樂會 | NT$100,000 |
演出 |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 | 玩芭蕾III | NT$100,000 |
演出 | 動見体 | 《戰@.....》(Fight_Me_Now!)亞維儂OFF藝術節演出計畫 | NT$100,000 |
演出 | Double C舞團 | 賽馬眼罩 | NT$100,000 |
演出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 王記食府劇場1.0版 | NT$100,000 |
《給普拉斯》亞維儂OFF藝術傑國際巡演計畫 | NT$100,000 | ||
演出 | 同黨劇團 | 《Come to Daddy 我親愛的大革命小姐》 | NT$100,000 |
第7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推廣計畫
2009年02月26日
第7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推廣計畫
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推廣計畫
(修訂日期2009.02.17)
◎緣起
每年「台新藝術獎」除了兩位最受矚目的百萬大獎、及一位特別獎得主外;對於其他能從數以千計展演作品中脫穎入圍的藝術創作者及團隊「入圍即肯定」一直是「台新藝術獎」不變的初衷。為了能更積極、廣泛的向社會大眾推薦這些具有開創性格、和時代精神的創作者及團隊,自第五屆藝術獎開始,我們啟動入圍者專屬的後續推廣計畫,透過持續支持入圍者進而發展出後續推廣的效應,期盼能帶動藝術欣賞的風氣,讓台灣當代藝術與今日的民眾生活做更充分的結合。
◎贊助對象: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團隊及藝術家
◎申請與評選時間︰
1. 收件起止日:98年2月25日至3月11日,以收件截止當日郵戳為憑。(申請已截止)
2. 補助結果公告:98年3月25日
3. 計畫執行時間:結果公佈迄至 99年3月31日止
◎贊助類別:
一、表演藝術類
二、視覺藝術類
◎獎助金額及名額:
至多補助15名,每件計畫申請至多補助10萬,依送件內容審核評定。
◎申請程序:
1. 即日起可向基金會索取申請表格。
2. 請備齊申請書含詳細企劃書及相關文件證明。
3. 以上申請文件,請郵寄至基金會(台北市仁愛路4段118號15樓)。
◎結果公布︰
於今年4月中,以電子郵件及電話通知獲補助者,並公布獲補助名單於本會網站。(本會視評選小組之評選結果,保留補助經費之權利。)
◎獎助原則:
(一)獲贊助者應配合相關事項
1.撥款
- 獲贊助者需與本會簽定備忘錄,本會採兩次撥款,第一次撥款雙方簽訂備忘錄及團隊(個 人)領據後15日內撥付贊助金額百分之五十,尾款於計畫結束,本基金會收到領據及結案報告等相關資料後,於7個工作天內撥付。
- 凡獲本基金會補助之團體,應有辦理所得稅申報之義務。
2. 獲贊助者若未依計畫期程進行,或未依計畫之原定人員執行,本會有權撤銷該案。如遇不可抗力之因素而更動計畫內容,須事先向本會報備經核准後執行,且實際執行本計畫三分之一者,須在中斷本計畫一個月內,歸還全額贊助金;超過三分之二者,歸還半額贊助金。
3. 獲贊助者應於媒體宣傳稿、文宣品及出版品中,依指定方式將本會列為贊助單位。
4. 獲贊助者同意將擁有之本計畫行程相關資料及影音圖像版權,無償提供本會於非商業用途之媒體、相關宣傳品及本會部落格等使用。
(二)獲贊助者應檢送之成果報告
1. 創 作:獲補計畫結束後,應檢送成果報告
(1) 98年4月至99年3月期程之創作進度報告(創作進度、現階段內容、預計完成日期)。
(2)作品發表時應註明「本創作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
2. 國內展覽:展覽開幕邀請函。
3. 國內演出:無償提供本會演出票券3-6張。
4. 出 版 品:無償提供總製作量5%比例出版品,給予本會公關贈品及存檔使用。
5. 國際交流(駐村/展覽):獲補計畫結束後,應檢送成果報告
(1) 當地交流之文字、影像紀錄,作為基金會對外活動相關資料。
(2) 機票登機證影本。
◎ 聯絡方式: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台北市106仁愛路四段118號15樓
電話:02-3707-6955 E-mail:info@taishinar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