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媽祖:法力無邊 攝影者 | 吳柏源

海神媽祖:波光粼粼、漁光點點 攝影者 | 吳柏源

孩子神太子爺與祂的玩具供品 攝影者 | 吳柏源

太子爺孩子神轉變為中壇元帥插令旗片段 攝影者 | 吳柏源

中壇元帥與祂的天兵天將 攝影者 | 吳柏源

  • 首展演/日期 2024.05.03
  • 首展演/地點 高雄駁二正港小劇場

《寄聲之廟》2024高雄春天藝術節

不二擊聲音製造所

入圍理由

這是一部以聲音與音樂為核心敘事媒介的作品,成功融合聲音藝術、民俗信仰與劇場語彙的創新之作,詮釋有形與無形、傳統與現代、感與知之間的關係。憑藉紮實的西方擊樂演奏,結合對臺灣宮廟音樂特色的深刻研究,孕育出原創性的作曲/音樂文本。對於音樂家來說,聲音即信仰,音樂廟宇將聽覺經驗轉化為跨文化可感知的藝術語言,打破語言與文化的藩籬,使不同背景的觀眾都能透過聲音的敘述與身體的直觀感受到其精神內涵。開展出音樂劇場進一步的可能性,更體現出臺灣藝術家獨特的美學表達。(主筆/張尹芳)


關於作品  
《寄聲之廟》,以臺灣人熟悉的廟宇空間與神祇為骨幹,帶領觀眾穿梭於各個用聲音建構的場景之間,將與信仰有關的各式聲音由常民生活環境萃取而出,以天、地、人為座標,用聲音築成廟宇,探索實體廟宇空間與心靈信仰殿堂的虛實交會。這是一場單人的擊樂聲響演出,表演者的演奏/出,遊走在敬拜與描繪之間,從人到器,都在訴說著關於「信仰」的故事。


藝術家簡介 
不二擊聲音製造所
由藝術總監薛詠之創立,以擊樂、聲音藝術、實驗聲響等專業背景,與劇場及其他藝術領域的合作交流,企圖創造出多元的聲音藝術樣貌、並積極推展與群眾交流的機會。近年持續與裝置、劇場、實驗聲響等不同創作者合作,期待藉由劇場製作、展覽策畫、依地創作、大眾工作坊等,找尋更多聲音與社會的連結。

聲音統籌/概念發想 薛詠之
當代擊樂家,以擊樂和聲響為出發點,嘗試各種實驗和結合,與各種不同藝術領域的人工作,透過合作瞭解也發現彼此的想像,找出共通的語言。創作範圍囊括聲音裝置《耳朵怪的聲林秘密基地》(2021員林;2022台江)、《在兩個呼吸之間》(2019 C-Lab);依地創作《一個人的廟會》(2019台南OFF_跳境祭)、《一個人的廟會2.0》(2022台南藝術節) 、《半線譜》(2023彰化走讀藝術節);以及劇場演出《柏拉圖的洞穴》(2019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薛詠之)、《寄聲之廟》(2024高雄春天藝術節) 。


共創編導 左涵潔

從小跳舞,長大做劇場;當了媽之後,帶著女兒和兒子,一起在劇場中尋找更多的可能。現為両両製造聚團藝術總監,2003至2015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之主要舞者及編舞者。2016年投身「寶寶劇場」的發展與創作,目前作品有《我們需要一朵花》、《H2O》以及《一字一世界》,並於近年開始關注6-10歲的年輕觀眾,持續在高雄進行劇場製作與藝術計畫等工作。與不二擊合作作品有《半線譜》、《寄聲之廟》,以及給孩子的聲音計畫《一樣不一樣》。


藝術家訪談 

音樂統籌暨擊樂表演  薛詠之、編導共創  左涵潔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余岱融

建築的裝飾、儀式的薰香、唸誦的經文,在信仰的空間中人的五感被空間裡的各種元素展開,而樂音與聲響,往往是每場祭儀裡,點亮心靈路徑時不可或缺的元素。不二擊聲音製造所用當代擊樂和聲響為主要敘事手段的《寄聲之廟》,企圖在劇場中重構信仰現場的感性與精神連結。作品的靈感來源來自廟宇文化,創作團隊利用各種劇場元素,在觀眾參與中共築出臨時的精神庇護所。


信仰與人的關係


不二擊聲音製造所藝術總監薛詠之,自2019年「OFF跳境祭」《一個人的廟會》,便開始以創作探索廟宇文化及相關場域。她從台南祀奉中壇元帥的沙淘宮出發,逐步深入道教信仰,在繞境與進香中見證「信仰、宗教的迷幻搖滾」時刻,並為儀式裡所展現的音場與人神互通而動容。曾在2022年欣賞環境劇場作品《一個人的廟會2.0》的左涵潔,後來也與她開啟了新的合作,成為共創《寄聲之廟》的編導,周莉婷則續任聲響共創。

對左涵潔而言《寄聲之廟》並非要討論宗教,而是從「稍微站比較遠一點的角度」,重審信仰空間的構成,及身在其中、無論是否為信徒的人們。身兼音樂統籌與擊樂表演的薛詠之也同意這樣的轉變,若前作《一個人的廟會2.0》借用了廟宇與酬神文化的各式視覺與物件元素,《寄聲之廟》則在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再現實體信仰空間的劇場中,用聲音構築出看不見的堂院與龕位、聚焦「信仰和人」的關係。這個從廟埕到劇場的嘗試,也在今年初應邀新加坡華藝藝術節演出,面對混合著不同文化背景的新加坡觀眾時,獲得成功的驗證。


用聲音建構的廟宇


一踏進劇場,觀眾就被邀請在紙條上寫下一則心願,而表演則從劇場「外」開始:煙霧瀰漫,白沙屯媽祖起駕的北管樂音慢慢現聲,薛詠之推著堆滿大聲公的手推車入場,敲鑼擊鼓,宣告演出正式開始。


《寄聲之廟》復刻了祭儀的參拜流程,聲響來源聖俗不忌、傳統合璧現代,演繹擊樂也演奏物件,但皆依循「聲音的主人」之神祇特質來構成聽覺,例如:「天帝」是轉化雷電的震動與節奏;「海神媽祖」的段落在黃銅色的琴身上覆蓋錫箔防寒毯的窸窣低語、BB彈掉落鼓面演奏出交加的風雨;「中壇元帥」以信眾經常俸為供品的玩具與鼓組,並陳為夜市攤位的市聲雜沓,並融合電聲,一展三太子多面向的童趣、叛逆與威嚴;「虎爺公」以象徵錢財的金屬物件和器樂呼應台語「好額(富有,hó-gia̍h)」諧音。整場演出僅薛詠之一人現身,但周莉婷的預製電聲也成為同台樂手,豐富了聲景。


穿越共享的私密體驗


在田調過程中,團隊發現民間信仰裡,神聖與日常往往是交雜且快速切換的。所以他們不僅採集狗吠、雨滴、賭博電玩等聲音,也把玩具三牲──尖叫雞、發光小丑魚、玩偶豬──和塑膠號角等材料融入演出,在玩性中向信仰致敬。


如何藉由創造聲音來描繪神靈及其宇宙觀,薛詠之倚賴的是聲音喚起的感受、記憶與聯想,並以此召來信仰所形塑的共同生命經驗。然而,這種經驗往往極為私密:「去拜拜時,旁邊有很多人跟神明講話,有時聽得到他們講什麼,有時聽不到。信仰是很私密的事,我們卻又在一樣的空間裡做這樣的事」。正是這些共享的聲音、各擁的想像,讓觀眾「成為聲音的信徒」。作品名「寄聲」像是人們寄出難以向他人訴說的願望,聲音中傳達的安定於演出尾段揭曉,演奏者讓觀眾抽出籤筒中的鼓棒,唸出他人的心願。心靈和心靈對話的空間在劇場裡浮現,再度形成公私交織的時刻。


近年投入「寶寶劇場」的左涵潔,從感官刺激帶來的感受中培養出細緻的觀察能力,對她而言,這件作品的核心是「從聲音去找出人對安定的想像」,並以聲音建構的精神空間關注「人如何從可辨識及不可辨識的聲響中連結自身生命經驗」。演出最後,薛詠之收拾器具、擊鑼數下,從進場處再次走進煙霧離去,「好像整個儀式、祭祀結束後要回到現實,那是一種在虛實之間,在我自己心境中的轉換」。作品演出前,她發布了一張《寄聲之廟》線上專輯,三首主要樂曲各有以「萬物有靈」為名的田野錄音作為前奏(Intro),以來自環境及材質採集而來的聲響進行串聯,這些樂曲似乎也預先迴盪了她接下來的方向:「我想回到聲響上,做一個萬物皆有靈的聲音創作計畫」。



製作團隊
音樂統籌暨擊樂表演|薛詠之
編導共創|左涵潔
聲響共創|周莉婷
舞台空間設計|陳勁廷
燈光設計|邱品學
服裝暨道具設計|胡慧敏
舞台監督|許瓊芳
音響技術統籌|溫承翰(高雄)、鍾仰哲(台中)
高雄場製作統籌|簡姵伽
台中場製作人|鄭伊婷
排練助理|張育瑋
平面攝影|吳柏源


相關評論與報導
2024.10.30 ARTALKS──  心之所向 寄於廟之聲 (張尹芳)
2024.05.22 ARTALKS──  機械複製時代的聲響藝術《寄聲之廟》(許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