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24.12.27
- 首展演/地點 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消逝過》林靖雁單人表演
七転演劇部
入圍理由
林靖雁透過編導演三種角色的融合,將生命與劇場的虛實表裡,進行了深刻的結構性思考。看似脆弱的坦白中具有決絕的意志,有效地利用了現場表演和影像敘事的多重角度與時間軌,將存在的困頓進行了近乎病理性的思考解剖與縫合。表演力道精準,作品節奏流暢,空間與影像強化了作品內外心理層面的矛盾掙扎,讓聚焦於主創者的病痛經歷,得以同時乘載當代的疏離,並引發更多的關懷與反思,是一個成功集眾人之力所構成的獨角戲。(主筆/孫平)
關於作品
作品以《一千零一夜》的結構,隱喻人類在時間中的掙扎,透過一名演員的自我剖析,呈現未解的過去痛苦如何滲透並轉化於角色創作之中。角色的排練過程成為現實與虛構交錯的核心視角,觀眾隨著演員的情感層層遞進,深刻思考時間如何影響生命的真實感。本計畫延續林靖雁對劇場作為「思想」與「情感」的長期探索,挑戰在單一表演者框架下,運用多媒體元素擴展敘事與情感表達的邊界。
藝術家簡介
七転演劇部由林靖雁創立,2017年開始推出作品,2024年8月正式登記立案。目前創作聚焦於「七罪系列」與「單人表演系列」,也特別強調劇場作為精神勞動與思想辯論的平台。劇團創作持續關注社會少數族群的處境,透過戲劇形式促成觀眾與議題之間的對話。作品不僅是藝術的表現形式,更是對社會現狀的反思與挑戰,旨在讓觀眾思考並回應當代社會中的各種議題。
藝術家訪談
導演、編劇暨演員 林靖雁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余岱融
「當一切彷彿已經過去,但你仍然停留,該如何是好?」《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消逝過》是林靖雁十多年來與精神疾病糾纏之經歷出發的單人表演,作品融合私我經驗、赤裸誠懇,亦以劇場機制為手段,叩問觀眾。
患病者的感知難以言傳,他們往往僅餘碎裂的記憶、空白的話語、難以動彈的肉身,但林靖雁卻是從「未療癒完」的狀態下創作,作品與病兩者持續纏繞、互相影響。2014年《林靖雁的解離症》是他首次以精神狀態為起點,視己身為容器、交付給六位導演運用,同時,他也藉此向外開誠布公、免除日後說明自身疾病的麻煩。五年後《一本詩集,忘記名字了》駐足私歷史,在劇場中藉由作品尋找「失敗」可能的積極意義。2021年舞作《完無不舛》是他從「交出」改為「回到」自身的創作轉向,但當時卻在演出現場發病,在精神極度混亂下仍上台演出,成為創作者的夢魘。後來,他以新作《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消逝過》回望這個夢靨。
說故事成為拖延死亡的方式
作品的序場,啟動自林靖雁在演出前的自我協商,以及懸缺的表演信念。緊接著,林靖雁讓故事《一千零一夜》中,那名為了活下來而不斷向國王說故事的少女形象與自己疊合,「這個設定對我極其真實——創作、持續說話,彷彿是我存活的唯一途徑」。《一千零一夜》的少女與林靖雁都深諳說故事所伴隨的權力與力量,他們知道「一旦停止訴說,整個敘事(甚至自己的生命)就會終結」。
林靖雁自陳,讓曾發病而幾乎無法上台的演員再次出場,本身就是奇蹟,也是他最初想要變的「魔術」。他深知:把內在精神現象作為外部呈現,勢必會充滿私小說的色彩,但作品不能只為自己演,他更不願在其中扮演患者或康復者。《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消逝過》企圖把「說故事」置入框架:「觀眾來劇場看一齣戲,但誰在說、為誰而說、能否說完——這些疑問在演出中被攤開」,讓說故事不再只是情節,而成為行動。
在不一定能察覺的情況下,觀者與創作者在演出過程裡簽訂了一則可疑的契約。舞台上的話語和投影文字時時提醒:你是自由的。但現場與影像中的表演(者)不停打斷敘事、跳躍異時空之間,甚而相互矛盾;他反覆宣稱一位演員表演流淚並不代表演員真的傷心;他在舞台上訂Uber Eats,讓現實時間與外送員闖入演出。對於這些一反劇場的安排,觀眾究竟是要相信(他真的不傷心/那是真的外送員)還是不相信,才是自由的?
整場演出利用劇場的約定俗成、重塑觀演關係,讓真正屬於觀眾的自由降臨,同時把它與時間揉合而複雜化。演出結束後演員沒有謝幕,林靖雁坐在地上,直到最後一位觀眾離開。他認為「如果要探討『時間從未消逝』,那這齣戲就不應由我來結束。我希望觀眾能自主決定何時終止,何時讓它在心中停留,或徹底放下。結束演出的選擇,正是獲得自由的方式。」
集體完成的單人表演
「時間」是林靖雁長期關注的主題,其中的斷裂與失控也是患病的體悟。在他的創作中,時間和單人表演脫不了關係,單人表演既讓時間的流逝無所遁形,又能施以重複或延遲的效果,「凝固感官現場」成為「具現時間異常的方法」。多屏幕投影中的林靖雁逐漸產生出在場肉身的錯覺,而原本同步的台詞與對話則逐步裂解,構成錯位而交織的人格、時空與存有狀態。
他說明,這部作品從一開始就是集體創作。像是貼滿方形紙張(有些還寫有筆記與台詞)的舞台,由空間顧問張疾米提出;在還不完全清楚如何使用影像時,影像設計徐紹恩就開始和他實驗拍攝素材;創作陪伴翠斯特協助梳理出和不同部門工作的方法;燈光設計林秉昕、音樂設計王永宏並非提出風格,而是架構支持表演的韻律與空間;製作人林子喬、舞監賴亮嘉和排練助理羅可翔,照顧了製作的方方面面。此作「是這群人共同撐起、陪伴、相信,才逐漸成形的」。
對林靖雁而言,表演和觀賞,就是在未盡時態中的書寫與閱讀。他視實驗為創作的本質,並一直在限制與差異中持續嘗試。2022年他的解離症康復了,他以書信與在他體內像是「共用一台電腦」的其他人格道別,也成為演出的轉捩點。自己跟疾病的距離為何、故事如何繼續說下去,是他接下來的功課。「關於這些有病的事情,我好像有義務讓大家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不管我自己是什麼狀態。」
製作團隊
導演| 林靖雁
編劇 |林靖雁
演員 |林靖雁
燈光設計| 林秉昕
影像設計 |徐紹恩
音樂設計| 王永宏
空間顧問 |張疾米 (張文駿)
主視覺設計| 廖振堯
舞台監督 |賴亮嘉
製作人| 林子喬
創作陪伴/ 執行製作| 孟昀茹
排練助理| 羅可翔
相關評論與報導
- 2025.01.17 表演藝術評論台── 病毒與勒索軟體《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消逝過 (鍾承恩)
- 2024.12.28── 重層與疊合:林靖雁《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消逝過》(葉杏柔)
- 2024.12.31 ARTALKS── 林靖雁(不)在場《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消逝過》(許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