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者|王宇光 照片提供|微光製造_攝影|李佳曄

表演者|Danang Pamungkas 照片提供|微光製造_攝影|李佳曄

表演者|王宇光、Danang Pamungkas 照片提供|微光製造_攝影|陳韋勝

表演者|王宇光、Danang Pamungkas 照片提供|微光製造_攝影|李佳曄

表演者|Danang Pamungkas 照片提供|微光製造_攝影|李佳曄

  • 首展演/日期 2024.10.04
  • 首展演/地點 兩廳院實驗劇場

《人之島》2024秋天藝術節

王宇光

入圍理由

編舞家王宇光創作的《人之島》,從他和來自印尼的舞蹈家 Danang Pamungkas各自的文化與舞蹈訓練出發,發展出一場以肉身為孤島,探問人與自然關係的作品。在這趟浪漫的生命旅程中,他們不只像汪洋中的兩座島嶼,在黑色塑膠鋪成的海洋上,以身體演繹重新界定土地與海洋的分界線;他們也是兩股純粹的力量,以肉身重新測量身體與想像的邊界。作品以充滿神秘氣息的詩意幻境、真誠而動人的舞蹈,將生命與劇場的儀式融為一體,塑造出一場奇特的島嶼迷航。(主筆/陳品秀)


關於作品  

《人之島》描繪兩種島嶼文明的相遇與碰撞。台灣編舞家王宇光與印尼舞蹈家Danang Pamungkas透過截然不同的身體姿態,嘗試融入對方的文化底蘊,在相互對照的交流中映襯出自身的驕傲與渺小,進一步重新省視自我認同的形成與疑惑。兩人從觀察與模仿之中,建立起一種擺盪在傳統與當代之間的舞蹈對話,反射出彼此面對身體的不同態度,以及各自潛藏於內在深處的孤單與矛盾。


藝術家簡介 

王宇光,微光製造藝術總監,同時是名擁有漁業證書的漁人。獲選為 2025-2026 年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 

王宇光不僅是臺灣首位同時獲日本橫濱舞蹈節暨舞蹈大賽評審團優選,及藝術家支持獎的創作者,也是首位獲得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國際玫瑰舞蹈獎」入圍決選的臺灣編舞家。並被日本舞蹈雜誌 Dance Magazine Japan 譽為絕對值得期待的編舞家。 

「關係三部曲」創作計劃舞作《捺撇》、《人之島》,受邀前往英法知名劇院與歐陸多國巡演,作品受國際舞壇熱議。


藝術家訪談

 

編舞暨概念、演出  王宇光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余岱融

人往往是離了家,才找到自己;一如出航回望,乃知曉港岸的輪廓。前後歷經五年,王宇光悠緩地將自己拋入於他方與創作的未知之境,在島嶼相遇、與舊識重逢,成就一支向外探索、朝內凝視,審視差異與同在的雙人舞作。


《人之島》是王宇光「關係三部曲」的第二部曲。系列首作《捺撇》萌芽自生活內裡,是著眼存在、痕跡與親密的男女雙人舞。《人之島》進一步將關照拓展至圍繞人與人關係的脈絡:文化、語境,還有自然環境。來自印尼梭羅的Danang Pamungkas過去與王宇光同在雲門2舞團擔任舞者,這次,他們是彼此來自另一座島的對手:互不相仿的鏡像、座標持續變動的獵人與獵物,在不穩定中尋找遊戲、同行與共舞的可能。


獨旅尋魚、共行跳島、直面自身與未知


創作源自一趟與藝術無關的遠行。很多人知道《人之島》跟王宇光去印尼釣魚有關,但可能很少人知道他是位有漁業證書的漁人。2019年流浪者計畫的支持,他從印尼古邦搭夜船到阿洛群島,尋找漁人傳說中一條跟自己同重、刻有自己名字的浪人鰺。在60天自我放逐中追著魚,是他面對孤單的方式,也是在這趟旅程裡,他與友人重逢,成為自2022年台灣舞蹈平台《去你的島》開啟合作的濫觴。


面對擁有爪哇宮廷舞深厚技藝的Danang,王宇光一方面確信要放入這般紮實、屬於對手的身體文化,卻也一度因舊傷、對身體與身份的迷茫,不知如何過招而閃躲。2023年,由台灣、印尼成員組成的團隊,先抵印尼達梭羅田調,接著跳島至英國倫敦與日本城崎駐村。編舞的答案,在這些移動與行旅的過程後被逼出:「向外求救的招數都用完,只好回來面對自己」。隔年距首演不遠的夏日,他獨自飛往梭羅前,終在與自己的排練中找回「有份量地」和夥伴同台的信心。


對王宇光來說,創作跟釣魚很像,都在「有限資源裡,盡可能達到希望去的方向,雖然那個方向不是那麼清楚」。直面巨大的未知,是他和Danang都有的經驗。無論身為舞者或創作者,總覺格格不入;來自印尼的Danang加入雲門2舞團前,從沒跳過現、當代舞,懷抱疑惑,把面具和腰巾(sampur)放入行囊就出發了。以差異為前提、交會而共享的時空,成了《人之島》的框架。


面具與塑膠布的形變


演出始於木質平台上飽滿膨脹的黑色塑膠布立方。台前,王宇光背向悄然現身,著《捺撇》殘留墨印的白T恤,潛入《人之島》。塑膠立方飄陷,後方出現Danang身影,踏入黑色海流。暗潮退去,隱去頭顱的王宇光以肩倒立,Danang黑色塑膠布當腰巾,戴著未上色的爪哇面具起舞。


面具和塑膠布是創作之始的選擇,乘載多重意象。王宇光不以面具扮演角色,而關注這屬於對手的面具,如何讓Danang錨定自身,並使彼此穿越邊界,成為雙人舞和以身為度之測量遊戲中的信物,承載人際交換的情誼。王宇光戴面具的獨舞,視線幾近遮蔽下索性閉眼,「讓身體有了另一種嘗試,跟對於未知的探索」,融合複數肢體語彙,探問何以倚身進入跨文化關係。


塑膠布和空氣的相互作用,在舞台設計陳冠霖和燈光設計徐子涵的手中,幻化海、岩、島與山。材質的形變也為創作帶來啟發:相對Danang與其文化強烈緊密的關係,王宇光藉此體認到台灣文化的包容與彈性,找到對話立基點。


失衡與刻痕


《人之島》沿用了前作既存、尋找平衡的句法。《捺撇》中的相互依存,於此轉向平衡的玩性、拉鋸與同行,「在失衡跟平衡當中不斷轉換,然後在轉換過程中,去找到身體姿態、找到舞蹈的可能性」。這樣的概念也體現在團隊成員創作語言的對話,在蒐集到的材質、光線與空氣間,在各種劇場元素探求平衡與失衡。

演出經歷了「人與島」、「人與人」的段落,最後結束在「島上的人們」:兩人與觀眾一同望向日出雲海,或清晨的浪花霧氣。人和環境的刻痕,是王宇光對生命的關懷和創作的體悟,「刻痕的存在產生了結構,而結構產生了意義」,他以暗礁為喻,一個海流緩下來的地方,也是生命相遇、安放與萌生之處。或許,《人之島》就是這樣的所在。


   

製作團隊 

編舞暨概念|王宇光
演出|王宇光、Danang Pamungkas
戲劇構作|王世偉
舞台設計|陳冠霖
燈光設計|徐子涵
音樂設計|林育德
排練指導|李尹櫻
共同委託製作|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駐村支持|城崎國際藝術中心、倫敦The Place當代舞蹈中心
製作支持|FACP - Clare C. & Friends Fellowship


相關評論與報導

- 2025.01.14 關鍵評論── 王宇光《人之島》:我想起了《大象席地而坐》——關於人與人的彼此鏈結卻又像是孤島的瞬間

- 2025.01.9 PAR 表演藝術雜誌── 2024秋天藝術節專題(二)藝術家特輯╱王宇光 影像記錄(1-6)

2025.01.08 PAR 表演藝術雜誌──  迷戀,把身體砸進不知道的遠方啊──王宇光,跳舞20年的此刻

- 2025.01.08 PAR 表演藝術雜誌── Danang 眼中的王宇光與《人之島》

- 2024.11.17 SeeingDance── A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Islands by Shimmering Production

- 2024.11.01 表演藝術評論台── 舞,沒入黑囊,溶於煙霧的我——《人之島》(陳泰松)

- 2024.10.31 ARTALKS── 《人之島》 ── 來自潮汐之間的引力 (孫平)

- 2024.10.31 ARTALKS── 浪漫迷航 ── 王宇光 X Danang Pamungkas《人之島》(上、下篇) (陳品秀)

- 2024.10.13 表演藝術評論台── 在大浪把我們分開以前《人之島》(董柏廷)

- 2024.10.14 表演藝術評論台── 當我們還在海平面以上《人之島》(樊香君)

- 2024.10.07 ARTALKS── 南風呼喚,浪潮撫慰:王宇光《人之島》(阮慶岳)

- 2024.03.09 KIAC── ワン・ユーグァン+ダナン・パムンカス『Islands』稽古場公開報告

- 2022.11.01 衛武營本事── 身體是座永不靠岸的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