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24.05.04 - 07.21
- 首展演/地點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戰鬥之城.終》北師美術館2023年作夢計畫
張立人
入圍理由
《戰鬥之城‧終》發展出一種特殊的作品型態,一方面是由國際政治情境、現實社會問題、科幻想像、虛構、寓言,以及敘事等多條線索揉合而成的情節內容;另一方面則是挪用(弱)影像、漫畫、電影、繪畫、劇場以及裝置等表現手法,致使該作品難以被歸類與單一閱讀。然而,也正因為猶如多面向的結晶體狀態,致使它既吸引大眾對熟悉的日常之微型奇觀世界的興趣,又引發對現實嚴肅議題的關注與討論,成功展現藝術作品的擬造威力,激發觀眾對真實細膩的理解與深刻感受。(主筆/鄭勝華)
關於作品
《戰鬥之城》是藝術家張立人歷時了14年的創作旅程。關於藝術家如何在越趨現實的大環境下,仍試著保有自我以及理想的軌跡。而本次在北師美術館的作夢計畫「戰鬥之城.終」,便是這14年來第一次完整的展出,包含〈第一部:台灣之光〉、〈第二部:經濟奇蹟〉、〈第三部:福爾摩沙〉、外傳,以及所有拍攝使用的人偶、物件、大型模型、拍攝場景、手稿、資料……等。藉由這些展品和展場規畫的指引,觀眾將能重新理解這件作品完整的脈絡,看到藝術家所欲指出的方向。
藝術家簡介
張立人,1983年出生於台中,2006年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2011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創作沒有固定的形式與媒材。
藝術家訪談
藝術家 張立人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王欣翮
「戰鬥之城」是一個在創作時間、作品尺度和規模上都龐大綿長的計畫,源於張立人想以自己的方式去記錄和回應在此時代遇到的問題和變化。
在故事與現實之間
「戰鬥」一詞,來自張立人在創作初期面臨的生活抉擇——是要創作,還是要生活呢?兩者如何達到平衡?或是如何在保有創作理想的同時,仍然能夠維持生存?這擺盪的過程,即是廣義的「戰鬥」。「城」則不只是建築物的集合,更是一種機制、一個系統,是城市運作時新陳代謝的狀態。人們想要留在城市裡是必須付出代價的,但是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在城市內生存之際,意味著城市已經不再需要這個人。這個概念從2010年開始發展,直至2024年終於在北師美術館劃完整的下句點。
這段時日,他早已於腦中多次揣摩呈現方式,包含作品如何被觀看的動線。他認為,動線關乎身體感的轉變,當觀眾抵達展覽現場,會先被安排至地下室觀看〈戰鬥之城〉三部曲影片,在藝術家創作的影像時空中走過一場想像的旅程。看完影片後,伴隨著身體的恍惚感,觀眾踏著腳步走上二樓,每一步都是在故事與現實之間重新調適自己的時間感知,直到看到二樓落地窗外的台北街道景色,以及藝術家創作出的建築模型與鋪排開來的故事人偶、故事與現實相互拉扯的關係,觀眾對現實的感知才稍微加重。抵達三樓後,藝術家將創作的幕後攤開來,把內心過程以及這段時間的外在變化體現並置。觀者方才開始意識到這些作品背後蘊含的現實時間,它們承載著藝術家經歷的過去與當下,現實與虛構、想像與記憶在這段看展過程裡不斷交錯。
無法預測結果的計畫
早在計畫初期張立人就已規劃好全部的作品故事和展覽脈絡,然而他卻耗費了14年才完成這些內容。拍影片和做模型都不是「戰鬥之城」的最終目的,「戰鬥之城」其實是在想像一個藝術家,或者作品的命運。
「當你從一個完全無法預測結果的計畫或狀態出發,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張立人丟出提問。
「戰鬥之城」是一種可能性,一條可以發揮想像的路徑。這條路徑不只是創作,還包括命運或生命。從大環境現實來說,「戰鬥之城」的創作方式本身就與世俗認知的成功之道反向而行,這個創作本身既無目的性,也沒有死線和資源。張立人捨棄快速、資源密集的創作外包方法,將模型、劇本、分鏡、剪輯、配音、捏偶等全數掌控在自己手中,他寧願耗費大量時間摸索,從完全不懂技術到慢慢掌握雛形,他發展出一種有別於業界標準的創作方式,而這個方式在外人看來,更像是張立人自己在跟自己對話,因為只要自己能理解就夠了,畢竟他只是想要按照自己的感覺和時間去完成創作。
那是一場創作和生命的馬拉松,「為何要投入如此多時間和金錢,去做一個看不到盡頭和願景的作品?」過程中他不斷反問自己為何要如此自我折磨,與此同時他更不願意停下腳步,但漸漸地,他明白了這種創作方式的意義。
在想像和現實重疊的瞬間
張立人提及,有次他在台南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遇見募款中的韋方濟神父,由於天主堂的建築是由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波姆(Gottfried Böhm)所設計,張立人詢問神父為何要辛苦募款,而非向政府申請補助。神父回答,如果向政府申請,就必須按照政府的時間走,那是「世俗的時間」;如果選擇募款,雖然過程很慢,但那是「上帝的時間」。
這番話在張立人心中形成漣漪,神父的選擇是一種價值的展現,而選擇如何去做一件事,這樣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意義。問及從2010年到2024年改變最大的是時間,外在環境還是技術?張立人回答,真正最大改變的其實是他自己。創作過程的每一步,都是他反覆地自問自答,而在作品所呈現出想像與現實重疊的瞬間,也反映著藝術家的內在探索,以及一個持續發生、日復一日輪迴的過程。
製作團隊
藝術家|張立人
北師美術館
創辦人暨總策畫|林曼麗
館長|郭博州
執行總監|王若璇
展覽統籌|劉依盈
展覽執行|徐珮琳
教育推廣暨志工管理|王珮珊、張芸慈、陳俐臻
媒體公關|曾馨霈
平面設計 |陳俐臻
教育推廣協力|趙宜恬、鄭凱文、陳俞瑾
展覽助理|呂翰廷、馮芷澄、黃華葳、詹詠婕、張育苓、姜宣羽、顏亦均
展覽製作
展場設計|張立人
視覺設計|厚研吾尺
技術統籌 |孵一間工作室
展場工程|華宮工程有限公司
運輸布展 |達奇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展覽紀錄|汪正翔(平面)、凹焦影像工作室(動態)
文稿翻譯 |王怡文
導覽錄製 |複耳工作室 馮志銘
相關評論與報導
- 2024.8.30 ARTALKS ── 《戰鬥之城‧終》 的科幻奇蹟 (王翊萱)
- 2024.07.24 ARTouch ── 給今日之你,與夢的分鏡:張立人「戰鬥之城.終」觀察書寫 (謝鎮逸)
- 2024.6.26 ARTALKS ── 魯蛇影像的攻略 ─《戰鬥之城 終》的影像操作 (鄭勝華)
- 2024.5.24 琅琅悅讀 ── 琅琅會客室/專訪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藝術家張立人:對自己誠實吧!感受日常賦予你的藝術表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