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林冠名

<看著謝先生的房子>,壓克力顏料、畫布,139x71x3cm ,2024 攝影 | 林冠名

攝影 | 林冠名

攝影 | 林冠名

攝影 | 林冠名

<看著謝先生的心臟>,壓克力顏料、畫布,167x209x5cm ,2024 攝影 | 林冠名

  • 首展演/日期 2024.11.12 - 2025.01.12
  • 首展演/地點 嘉義市立美術館

《起始的地方—謝牧岐個展》

謝牧岐

入圍理由                                        

此次自展名開始,便可感受到謝牧岐嘗試梳理自己對繪畫本質的思考歷程,從2006年作品〈沒有起始的地方〉到2024年個展《起始的地方》,這段約20年的創作累積中,謝牧岐一次次以不同的作品樣貌推進對繪畫、所處時代,以及如何回應、捕捉或重新敘述在地創作語言的自我提問。在本次展覽中,謝牧岐聚焦對所在環境、藝術史、前輩藝術家作品間的共感經驗,藉由繪畫重新連結自身創作與當代社會、歷史時代的關係,並在飽滿厚實的色彩與筆觸之間,保留了鬆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自在狀態。(主筆/林怡秀)


關於作品  

約從八年前開始,謝牧岐嘗試在畫中融入更多與在地文化、環境有關的主題,同時思索哪些風格是台灣畫家所特有的。他在作品中連結台灣美術史,並將許多前輩畫家的用色、構圖、主題融入到創作中。展名「起始的地方」源自2006年作品《沒有起始的地方》,命名的轉變象徵心境的變化與對繪畫創作的深層探索,作品不再拘泥於形象的直接指涉,而是更自由地轉化過去所獲得的養分。


藝術家簡介 

謝牧岐,1981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近年來創作重心回歸繪畫本身,並希望創作能與台灣在地環境和文化脈絡有更深的銜接。對謝牧岐而言,繪畫不僅是創作的形式,更是一個持續追問和探索的過程,尋求繪畫在當代台灣文化中的容貌與位置。


藝術家訪談 

藝術家 謝牧岐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陳晞

《起始的地方—謝牧岐個展》展場前端有一堵展牆,謝牧岐在迎面而來的那面牆上,擺了一幅長寬各30公分的小畫〈忙碌的男子〉,背面則是掛著大尺幅的〈看著謝先生的心臟〉。長方形的展場,擺滿了兩排大尺幅的壓克力繪畫,像是要把人包裹住那般,左排畫作的命名大多都有「看著」,右排畫作的命名則大多都有著「謝先生」的名字。這兩條看著謝先生繪畫的路線,最後相會在吊掛著比人還高的兩幅畫作之間。


在畫布中建構的謝先生


《起始的地方》是謝牧岐回溯個人生命經驗、創作脈絡、歷史視野和身體感,藉此詮釋繪畫創作內化自我的複雜性。展覽名稱回應了藝術家在2006年首次公開的作品〈沒有起始的地方〉。謝牧岐回憶道,彼時的創作狀態,更希望凸顯繪畫創作中的概念,讓繪畫創作更近似於手段或技術形式,《起始的地方》則逐漸將概念視為次要,凸顯感官與直覺在繪畫創作裡的價值。 


在過往的繪畫創作中,謝牧岐習慣以投影和影像作為在畫布上精準動筆的輔具,然而他近年來不再以此作為畫圖當下的工具,而是以更直覺的身體感,去感受、聯想繪畫過程中面臨的有限性、視覺空間與秩序。他與不同世代的畫家交流、請教、查訪,藉此體會繪畫在自身脈絡之外的多樣性。在準備此次個展的繪畫創作過程中,謝牧岐亦曾向資深畫家蘇國慶請益其繪畫創作的技法與觀念,包括如何挑選色彩、如何建構視覺上的空間感,乃至於如何停筆。謝牧岐舉例,在〈看著謝先生的心臟〉中的粉紅色背景,就是在與蘇國慶討論過後的決定,這是為了讓畫作主題在視覺上更能被凸顯出來。 


除此之外,謝牧岐亦讓自己的孩子參與部分畫作裡的繪畫創作過程。除了讓當下的生命狀態反應在創作中,更是呼應著從〈謝先生的心臟〉(2008)到〈觀看謝先生的心臟〉(2024)、對「謝先生」由父至子的直系之我的省思。謝牧岐保留了孩子在畫布上的塗畫,接受孩子的「委託」,畫出孩子心中所想。在畫布上異於典型畫家封閉式、個人式的生產過程,畫家之「我」在畫布上的建構,因此被打開了更多想像空間。


從不具名的形象開始


謝牧岐亦從前輩畫家們的經典作品內,思考著畫家之「我」的形塑過程。在《起始的地方》中,藝術家將李石樵、廖繼春、郭雪湖、莊世和、陳澄波與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畫家作品中的圖像或語言納入其中,他認為,儘管以前也曾有類似的做法,但這次的方式已不一樣。以〈大將軍看海〉為例,該作參考了李石樵描繪蔣介石的畫作〈大將軍〉,謝牧岐在2019的個展中曾經取其部分意象,為的是讓繪畫創作更親近它在台灣留下的討論。然而,此次卻先是在顏料排刷漸層與色彩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內化與聯想,最後才有了大將軍看海的意象  


「繪畫過程都像是這樣吧,剛開始會從一個不具名的形象,慢慢變成一個『好像像什麼、但好像又不太是』的樣子。」藉著與過往不同的技法與方法,謝牧岐逐漸發現自身過往創作過程中的公式。「可能很多地方都是不知道是畫什麼,可是都總會有個地方,我會給它一個具體的形象。有了這個具體的形象,好像就代表這張畫完成了。」謝牧岐說。他從其他人的繪畫經驗、過去自己的繪畫實踐、過去的畫家典範們留下的痕跡,以及自己的生命經驗裡,找到一種面對自身的創作公式的心境,也藉此凝練出對繪畫的態度。 


謝牧岐認為,繪畫有很長的歷史,這件事情是它的好處,也是壞處。「在創作 沒有起始的地方 的時代氛圍裡,會讓我想要去追求流行的藝術概念或語言,甚至會想讓自己的創作包山包海。後來發現,縱使我包山包海,縱使我做了其他繪畫外圍的事情,我終究還是要回到繪畫,還是要面對那些線條。」

   


製作團隊 

藝術家| 謝牧岐
文宣設計| 蔡青樺
展場佈置| 想入流
展場燈光| 想入流
展場攝影| 林冠名
展出協力| 就在藝術空間
嘉義市立美術館場地協調| 龔威綜
嘉義市立美術館《移動的廣波》
Podcast 錄音錄影| 倪祥、陳怡如、複耳工作室


相關評論與報導

- 2025.02.07 ARTouch——  起始的地方,就是沒有起始的地方——評謝牧岐個展「起始的地方」

- 2024.12.28 自由時報—— 謝牧岐「起始的地方」 凝視創作與自我對話

- 2024.12.07 理財商周—— 嘉義市立美術館|你要去哪裡?—— 《起始的地方——謝牧岐個展》

- 2024.11.27  自由時報——  看著「看著謝先生的心臟」!跟隨謝牧岐回到「起始的地方」

- 非池中── 嘉美館推出《起始的地方─謝牧岐個展》,對話藝術史的創作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