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24.02.24-04.14
- 首展演/地點 鳳甲美術館
《北投複寫本》
葉偉立
入圍理由
觀看現代社會「流離失所」的個體狀態,不認同共同意識或集體權力所定義的「地方感」,積極提出個體私記憶的反思與扣問,拒絕扁平的「地方性」詮釋,並提出隱性的時間及人事物等因素,對地方究竟是什麼的再思考,葉偉立以此個展傳達反思。此外對荒廢空間在創作時的再次介入與建構,更像是一場精神魂魄的召魂式,地方是必要的實體中介物,演出者是沒有時間區別的漂流人事物,創作者則是這場時空戲劇的導演,目的是讓「作者、文本、讀者」共譜地方感的新意義。(主筆/阮慶岳)
關於作品
本次展覽以「北投複寫本」為題,將展覽視為文本的再次書寫,透過攝影、裝置、文字重寫和轉譯郝譽翔筆下所描述的北投,使得作品逐漸脫離文本本身,成為重新想像與重構後的「複寫本」。本展試圖透過閱讀、實地考察、複寫地方文本的過程,探索地方記憶層疊交織的狀態,期望藉由「重寫/複寫」的過程引領觀眾擴延對於「地方」的理解和想像。
藝術家簡介
葉偉立,1971年出生於台北;11歲移居美國。1994年自坦帕市南佛羅里達大學攝影藝術學系畢業,1997年取得羅德島設計學院攝影藝術碩士學位。2002年返台定居,長期持續的計畫如「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及重探已故藝術家葉世強的創作。他的攝影與文本創作持續探索集體實踐中的個人動力,以及關注個人和自身居住城市之間的社會政治關係。近年葉偉立因緣際會、研究已故藝術家葉世強(1926-2012)的故居與遺作而與妻兒定居於臺灣北海岸一帶,並以緩慢擴張的姿態深入當地的紋理。
藝術家訪談
藝術家 葉偉立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陳晞
一座座比人高上一些的木製立架,垂掛著24張印有葉偉立20多年來拍攝的大尺幅影像,內容揀選了他剛回臺灣時,在寶藏巖創作的編導式攝影、《 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在北投》 、整理葉世強故居和自己工作室時的影像創作,以及在這個計畫籌備期間所拍攝的、呼應作家郝譽翔小說《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簡稱《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的影像。像是畫報看板林立形成錯置不同時空的迷宮,穿梭其中還能從美術館大片窗外遠眺北投風景。
葉偉立在鳳甲美術館美術館迪斯可計劃《 北投複寫本》 展出的,不只是關於北投這個所在的場域特殊性,更是北投和郝譽翔在葉偉立不同創作與生命經驗中複寫出的即視感與共時性。這也讓葉偉立覺得:他越是複寫,越覺得其實沒有「地方」。
在創作中談論地方性
「美術館迪斯可計畫」緣起於鳳甲美術館館長葉佳蓉對美術館與在地性關係的思考,繼首個計畫邀請李傑以「我要(A)」為題之後,她邀請來的葉偉立也是對「地方」的概念充滿反思的藝術家。對葉偉立來說,要在創作中談論地方性,需要透過一段相當的時間與經驗,提煉出比較深入的理解,他決定藉由文學著作做為跳板。
葉偉立和鳳甲美術館團隊起初選到《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郝譽翔「生命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對自小移民美國而失落中文閱讀能力的的葉偉立來說,該著作的書寫方式是相對可以讓他閱讀完的。「然而我讀完後,發現書的內容其實跟北投沒有直接關係,大多都關於作者生命中的創傷、與父母的關係。正當我們對這個文本產生疑問時,郝譽翔恰巧又出了一本《城北舊事》。」葉偉立認為,郝譽翔在《城北舊事》中去掉了個人的故事,試著更去釐清北投是什麼樣的地方,但其實內容與前著還是有不少相似之處。「但我閱讀完之後又發現,我在創作上不想要跟它有來往。」葉偉立解釋,小說中有各式各樣的視覺畫面,但他有意識地以一種直覺去選擇創作回應文本的方式。
跨文本的共時與複寫
葉偉立影像創作與郝譽翔的小說,在生命經驗與文本之間,迴盪著即視感與共時性的玄妙。葉偉立舉例,郝譽翔在書中曾提及自己是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的粉絲,字裡行間縝密地描述自己學生時期充滿著這位音樂家海報的房間。葉偉立託友人買來一張坂本龍一的舊海報,在位於日本群馬縣的友人家中臥室貼上海報,整理空間,拍下了呼應文本的場景;小說裡,郝譽翔在沙灘上寫著坂本龍一的名字,而葉偉立則將某次誤讀中文字「找」與「我」之後對文字的私自推敲寫在沙灘上,並將其拍攝下來,作為回應文本的一種複寫;郝譽翔在小說中提到小時候幫母親顧的撞球間,而剛好,葉偉立在計畫期間到日本小鎮旅遊,也碰上了一個幾乎停止營業的撞球間,整個場景就恰似停留在郝譽翔的學生時代那般,幾經整理後也拍了下來。
葉偉立以創作複寫了郝譽翔,而在複寫的過程中,地方作為集體記憶的一種概念,逐漸被形塑,但並非以一種劃清邊界的方式,而是持續地改變與描寫。「地方是很多人從古至今,匯聚在一起。每個人停留的地方在哪裡、是何時,為了什麼,都不一樣,也因此成為集體記憶。」
葉偉立指著電腦螢幕中的《 北投複寫本》 展場照,那是一張從展場內望向大業路沿路城市景觀的照片。葉偉立說:「鳳甲美術館也位於郝譽翔在小說中描述的大業路上,只是小說中,1980年代的大業路上還沒有這些房子。每個人都在複寫這裡的時間和記憶,對我來說,結論是沒有『地方』——它背後真正的意思,其實是很多人短暫或長久的記憶堆疊在一起的結果。」
製作團隊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 鳳甲美術館
贊助單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館長|葉佳蓉
展覽製作|李蝶衣
展覽行政|范荷青
行銷宣傳|錢思穎
工作坊講師|許村旭、李奕萱、曹詠晴、郭慧中
視覺設計|羅仕東
燈光設計|李宜庭
佈展協力|陳谷明、顏綱
翻譯|黃銘樂
特別感謝|郝譽翔、吳語心、許村旭、陳萬仁、Jacob Forman、汪紹綱、傅磊、宋熙口、邱芷瑩、西原ヒロキ、西原 杏、劉和讓、鍾舜龍、沈昭良、曾少千、施佩君、台大攝影社、復興高中美術班、那個山屋 the Place x there
相關評論與報導
- 2024.04.26 ARTALKS ── 攝影、鬼魂與地方 ─談葉偉立「北投複寫本」 (鄭勝華)
- 2024.03.23 ARTALKS ── 煉金術——葉偉立個展「北投複寫本」 (張韻婷)
- 2024.03.06 ARTALKS ── 漂浮的地方,遊蕩的魂魄:葉偉立的《北投複寫本》(阮慶岳)
- 地方 賊The thief of places ── 3月份 台北藝文空間 小覽筆記(鳳甲美術館_北投複寫本)(福利社 _河邊的巨大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