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林政億

攝影 | 林政億

攝影 | 林政億

攝影 | 林政億

攝影 | 林政億

  • 首展演/日期 2023.01.06
  • 首展演/地點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勸世三姊妹》

躍演

入圍理由

故事以雲林為背景,描述相依為命的三姊妹如何生活與互動,進而是一步步放下對父親、家庭乃至地方傳統的心結;過程中有苦有樂,觀眾也有笑有淚。尾聲法事的精巧重現,不只收攏了全作枝枒,形式上更集華美與莊嚴於一身;為父親送行之步態欲退還進,訣別中滿是不捨與思念。儘管腳本發展與腳色設定有部分仍待商榷,作為一齣融合了牽亡歌陣的中文音樂劇,整體而言仍是行雲流水,瑕不掩瑜,罕見又創新,年度話題大作當之無愧。(主筆/張又升)


關於作品

《勸世三姊妹》人物架構脫胎自契訶夫《三姊妹》,卻完全扭轉並植入大量在地台灣元素,讓三姊弟重回父母輩逃離的故鄉,並承襲父親法師身分,母親孝女白琴的傳統技藝,遁入全然陌生的台灣鄉鎮文化風景。當地方小鎮加速開發、人口外移,拼命要朝向現代化靠攏的同時,三姊弟反向而行,捕捉最後一絲鄉土氣息,貼近,或者喚回她們早早缺失的歸屬感,同時在斷裂衝突的價值拉扯中,各自找到成長出口,愛情、自信,自我性向乃至對人生的認同。



藝術家簡介

躍演致力於發展中文音樂劇創作與演出,以「紐約音樂劇表演概念與創作架構」為枝幹,在「本身文化」中尋找創作的能源與養分,由「人」的觀點出發,尋找貼近當代觀衆生活的寫實題材。同時,積極結合新生代音樂、舞蹈、文字與戲劇創作者,藉由交互切磋與碰撞,激發出跨界的創作火花,建立屬於臺灣的音樂劇文化。


藝術家訪談

藝術總監暨導演 曾慧誠、製作人 林易衡|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陳湘汶  

一齣紮根於台灣、內容包含70%以上台語對白的音樂劇,如何創下單場門票三分鐘sold out的紀錄?甚至演後繼續被邀至戶外音樂祭舞台、Legacy演唱會等專場演出?由躍演製作的音樂劇《勸世三姐妹》,故事描述離鄉背井的三姐妹因緣際會回到故鄉雲林,從各懷鬼胎到爭執,最後重新了解彼此,並且與「萬惡的」父親和解的過程。
 

一次道別需要多少時間 

本劇由劇作家詹傑發起,因為兒時曾經看過外公的喪禮,過程中,家族聚在一起吃飯,現場甚至還有脫衣舞演出,整場喪禮好像不是一件只有悲傷的事情,因此他一直想把小時候的記憶寫回來,最終寫出了這個笑中帶淚的故事來探討牽亡歌之於當代的意義。導演曾慧誠說到:「在我小時候,家中長輩過世也是走傳統的喪禮,例如在整整七天裡有各種儀式,家人與久違的親戚相聚、與遠道而來拈香的友人敘舊。我對喪禮的印象就是停留在小時候的場景,長大之後,參加的都是現代化的公祭、空間都在殯儀館等等,變成一種像是要排時段,時間一到就要離開的事情,但你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好好跟親友聊聊。而這個差別就讓我想到牽亡,牽亡儀式的時間是很長的,就像是,人其實是需要這麼多的時間來修復傷痛,要用這麼多的時間準備道別。

劇中主角宋國珍與其妹弟,多年前為了逃離父親所欠下的債款,而從雲林搬到台北。姊代父職的她背負起家庭經濟重擔,並且努力維持能幹的女強人形象,但也同時埋怨著自己妹弟的不成材,也將自身感情路上的不順遂,連結到是因為受到家裡的牽累⋯⋯。離開雲林之後,宋國珍似乎沒有為自己活過,只能扮演著社會期待的她,卻是家中活得最不快樂的人。此劇的每位演員都有擔任群演或一人分飾二角的工作結構,在這樣的設定下,導演想強調的是:外表根本不代表什麼。他補充道:「國珍的爸爸回來裝成媽媽,但國珍卻認不出來,因為她根本不認識自己的父親。這部作品在這邊要講的是,社會角色其實都可以流動、可以被演出來的,全劇只有主角宋國珍沒有擔任群演,因為她是那個需要發現自己、並且真正認識自己的家人,才能認識這個世界。」


未亡人與往生者之間的聯繫 

這齣作品有賴各方專家的協助,以及演員們自我挑戰的精神才完成,例如在舞台上以流利的台語對話、並且偶爾蹦出幾句即興台詞,觀眾也許很難想像,在這批演員中有多位非台語母語者。作品最初期曾聘請台語指導,來讓演員們了解台語的基本架構、讀音用字與詞性等等,以便演員熟悉台語的語境。由於《勸世三姐妹》有高比例的台語台詞,但其實女主角張擎佳(飾演宋國珍)原本甚至不會講台語,所以一開始是由團員協助一起讀劇本,而張擎佳最後已進步到甚至能在演出時加入即興的內容。劇本內的台語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牽亡歌裡的詞,編劇詹傑花了大量時間出席至少15場有牽亡歌陣的祭儀,而每個歌陣彼此之間的內容也會有些許差異。《勸世三姐妹》的劇本是詹傑以他的調研基礎消化撰寫而成,先由他帶演員朗讀,並有牽亡歌研究者林宗範從旁協助確認特殊詞彙或讀音。

除了極富生活感的台語對白、讓人朗朗上口的曲目,這部作品道出了許多北漂遊子與原生家庭之間的情感糾葛,也許不是每個家族都有像牽亡歌陣這樣的傳承,但每個離家打拼的青年應該都有、或曾經有像是宋家三姐妹與父母之間的矛盾爭吵,《勸世三姐妹》唱出的不只是傳統祭儀的當代詮釋,也唱出當代人的情感糾結。劇末上演國珍與父親和解的大場面,國珍以〈天天想你〉這首流行歌做為獻給父親的牽亡曲,這裡點出了牽亡歌的當代定義不僅是關於科儀,而是更關乎於人跟人之間的情感。既然牽亡歌是未亡人與往生者之間的情感聯繫,也許在不同時代中,重疊於人們身上的牽亡歌面貌應該是流動的,在其旋律中,最重要的是撫慰在世的人,也好好送亡者走最後一段路。


製作團隊

藝術總監暨導演|曾慧誠
編劇暨作詞|詹傑
音樂總監暨作曲編曲|康和祥
舞蹈設計|張雅婷
舞台設計|謝均安
燈光設計|何定宗
影像設計|徐逸君
道具設計|言行
服裝設計|張渝婕
髮型設計|楊攸仁
彩妝設計|盧靖雯
音響設計|Tony YANG
主視覺設計|好春設計・陳佩琦
題字|黃崇鏗
演員|張擎佳、張芳瑜、宮能安、曾志遠、呂承祐、黃巨東、曾思瑜、胡雅絜、李旻潔、黃奕豪、黃匯森、周宛怡、周政憲、周貞妤樂手|康和祥、巫康裘、林宏宇、吳俊佑

助理導演|朱洛正
劇本顧問|簡莉穎
歌唱指導|謝淳雅
歌陣指導|林宗範
三弦教學|李咨英
身段設計|劉冠良
臺語顧問|澎恰恰
臺語指導|謝淳雅
英文翻譯|Jim Reynolds、呂承祐、顏志翔
舞蹈設計協力|黃奕豪、胡雅絜、黃匯森
樂器錄製|李柏霖(牛角號)、李咨英(三弦)

舞台監督|張婷婷
舞台監督助理|陳映慈
舞台技術指導|李宏展 
舞台技術人員|謝明廷、徐嘉瑜、高堂傑、林昕玄、張忠瀚、曾嘉生
燈光編程|周邑軒
燈光技術人員|彭宣凱、黃靖純、薛竣豪
影像設計助理|陳姵蓉
影像執行|劉椿璐
視訊工程|聚光工作坊
音響技術人員|楊孟璟、楊騰鈞、陳振
音響助理暨字幕執行|謝岱廷
音效執行|柯依杰
音響工程|震撼行
道具管理|黃歆芫
道具協力|林柏泰、稲見紀光
服裝設計助理|賴星嵐
服裝管理|陳亦婷、黎素秀
梳化|UBAH 美學造型團隊 實踐大學時尚設計學系
髮型執行|陳永維、高國凱
彩妝執行|陳愷萱、黃琳晏、曾均峰 
實踐實習生|林育立、廖芝綺、黃詠淳、曾微凱
排練助理|王敏

製作人|林易衡、鄭涵文
執行製作|吳盈潔、張韶砡
行銷統籌|鄭涵文
行銷宣傳|劉又菱、黃盈嘉
專案票務|郭亦琳
執行美編|謝宛廷
劇照攝影|林政億 Terry
影像紀錄|楊勝惟、廖翔宇


相關評論報導

-  2023.01.12 表演藝術評論台─ 借形還魂.落地生根──《勸世三姊妹》 (白斐嵐)  
-  
2023.02.09 PAR表演藝術雜誌─ 牽亡歌在勸世中的兩個奇效 (吳岳霖 )  
-  2023.07.13 榮耀基金會-音樂劇評論站─  勸世三姊妹》:突破天際的狗血,潑辣帶勁的三八,溫暖落地的人情 (馮勃棣)
-  
2023.07.18 表演藝術評論台─ 牽亡化解生者念——談《勸世三姊妹》的劇情鋪陳  (鄭心怡)  
-  2023.07.18 表演藝術評論台─ 能不能紙醉金迷,歌舞就好?——《勸世三姊妹》後,再想社會光景   (陳正熙)  
-  
2023.08.04 榮耀基金會-音樂劇評論站─ 來無躊躇,去無相辭──《勸世三姊妹》( 重點就在括號裡 )
-
  2023.08.08 榮耀基金會-音樂劇評論站─ 屬於臺灣的本土音樂劇:《勸世三姊妹》(一頁華爾滋Krist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