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23.04.07
- 首展演/地點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泰雅精神文創劇場》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徐堰鈴、編劇游以德Sayun Nomin)
入圍理由
在典型樣板化的人物與劇本的編造裡,以幽默和傷痕、訕笑和淚水,舉重若輕地將人物角色和原住民的現實困境交互摩擦出對話之可能,藉樣板化的表演方式逐步堆疊觀光展演式劇場與現代劇場之間的張力,以淺白的日常對話隱然卻尖銳地回扣了台灣整體社會裡的權力、文化結構及已然或持續存在的刻板印象,也深刻反映出族群之間在身分、國族概念的結構體制下,共同承續過往殖民性問題的當代處境,為台灣當下在面對原住民文化議題時,提供了另一種至為真誠的理解與面對方式。(主筆/黃亞歷)
關於作品
《泰雅精神文創劇場劇場》將原住民族文化在台灣當代社會中的現實處境,藉由觀光表演中的雙重扮演展開討論,期待與所有族群的觀眾對話。藉由戲中戲的結構,討論表演者與觀眾的「看」與「被看」的誤差;也藉由白目女研究生的田野問答,凸顯原民視角與漢人期待的幽微差異。以戲劇對白將原民長期被壓迫的複雜心境具象化,企圖用族人主觀視角,回看臺灣社會多數的眼光,回應「樂觀、豁達」等諸多對於原民的刻板標籤。
藝術家簡介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成立於1995年夏天,劇團以原創劇本及前衛劇場美學為發展目標,創作題材、形式、議題不限。多年來成員已有良好合作默契,許多合作過的成員也在劇場各自的領域發展與成長,劇團始終群策摸索獨創的劇場美學與風格,除了每年劇場探索和實驗的新作發表與國內外藝術文化的交流外,也將持續創作平臺的經營、戲劇教育的推廣與文化政策的參與。
導演 徐堰鈴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專技副教授,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駐團導演。近年導演劇場作品《去火星之前》《離開與重返》《踏青去》、趨勢教育基金會詩劇場《海鷗詩學》《光年》《愛是我們的嚮導》。2021年榮獲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主角獎,2009年入圍金鐘獎女配角,2003年ACC亞洲文化協會表演藝術受獎人、第二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觀察—表演藝術類個人特殊表現獎。
編劇 游以德Sayun Nomin
1990年出生,拉拉山泰雅族。演員、主持人與文字工作者,臺大戲劇系畢,現就讀北藝大文學跨域所。原住民族電視台《尋miing紀遺》、《出力CEO》節目主持人。重要劇場表演經歷:國家兩廳院2022秋天藝術節跨國製作《寫給滅絕時代》;趨勢教育基金會《愛是我們的嚮導》等。
文學寫作關注當代原住民,曾獲臺灣文學獎、原住民族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等,作品常見於文學雜誌,專欄創作「尤敏巴度那個無法田野」發表於《幼獅文藝》。
藝術家訪談
編劇 游以德Sayun Nomin、導演 徐堰鈴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童詠瑋
「彩虹灣原住民文化村」倒閉前的最後一天,三位泰雅族樂舞表演者與一位漢人女研究生,在假山、假水、假原鄉,有了一次荒謬卻真誠的交流。
原住民族的主體發聲
本作劇本曾入圍「2021臺灣文學獎」,編劇游以德Sayun Nomin如同劇中飾演的角色,在現實生活中的她也是一名研究生,可見其對研究調查之倫理難題的階段性反思。不同的是,身為泰雅族的游以德Sayun Nomin因外貌氣質,常被質疑族群身分,直至一位族人長輩提示她思考「何謂泰雅精神」,進而開啟本劇的發想;劇名後半的「文創劇場」,則啟發自謝世忠《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臺灣原住民前後臺三十年 1987-2017》一書中〈文化村宿命無言〉一節,該作詳盡爬梳本地原住民文化村的歷史脈絡。
長久以來,這類觀光展演確實限縮了對原住民族文化的認識。導演徐堰鈴接續補充,若說每個文化都有表演性,且透過操演練習再回頭形塑文化樣貌;那麼,從漢人視角出發所建立起的,究竟會是誰的文創/文化?尤其,縱使近年族群意識抬頭,現代戲劇涉及原民相關主題的作品卻依然稀缺。「我們一直想要做一個以原住民族為主體來發聲的舞台劇作品,劇場其實是一個好的發聲平台與管道。」
本作即以輕鬆詼諧的喜劇調性包裝,並將故事時空集中在單一場景與一整天之中,期待未來得因地制宜、觸及更多觀眾;然而,「化悲為喜」其實也是當代原民青年的現實生存策略——以自我調侃表達結構困境下的辛酸無奈。游以德Sayun Nomin指出,本劇呈顯出的種種歡樂悲傷、揶揄嘲諷,在台北觀眾眼中或許鮮活辛辣,但此一虛構的原住民文化村卻是她從小大到的部落生活日常。
族群操演的再現與創造
若欲翻轉文化村所形構出的看與被看的關係,本作勢必得在文化再現的考據上多所琢磨。其中,文化顧問里慕伊.阿紀Rimuy Aki與樂舞指導弗奧伊.舒樣Bawxin·Suyan對原民文化的長期耕耘,為本作賦予了深厚的底蘊;演出陣容也全為原住民族,四位主要演員——陳彥斌Fangas Nayaw、卓家安Ihot Sinlay Cihek、張念誠Hola Taru與游以德Sayun Nomin——近年更致力原住民族主題的劇場創作。不過,演員與角色的身分並沒有完全對位,比如其中係由兩位阿美族演員扮演泰雅族族人。徐堰鈴強調,在盡力貼近族群集體形象與生命經驗的同時,他們也將角色揉捏出獨特的個體樣貌——再現之餘更是演員的「創造」。
游以德Sayun Nomin闡釋,正因為不分族裔的當代原民青年,遺憾無法以族語作為第一語言,整個製作過程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文化的再學習;而倘若期待進一步突破同溫層、與漢人深度交流,非原住民族的導演徐堰鈴與製作人楊帛翰,在此就擔任協助與建議的角色。徐堰鈴自許作為創作陪伴者,主要任務為突顯舞台焦點、強化美學表現,但身兼文化觀察者,則需在比如語氣、節奏、面向、能量等細節上,與劇組來回拿捏表演性、確保精準傳達。
當代原民青年的回家路上
另一個仰賴精密計算的,是本作「演出即拆台」的設計與執行。此一由舞台設計張哲龍所提出的概念亮點,等於逐步拆解文創觀光娛樂性、商業性的虛假表象。在改造空間之餘,本劇輔以四次樂舞表演的推進,探問文化為何展演、向誰展演的核心命題。游以德Sayun Nomin分享,當演員第一次進到佈景工廠、實際試搬道具時,台詞終於深入身體感覺,具象地體會文化流失、精神消亡的急迫性。
值得慶幸的是,觀眾走出劇場後,迎來的是製作團隊邀請、匯集的各式原住民族自創品牌攤位,真正展現出當代原民文創的內涵與活力;徐堰鈴也觀察,劇組的原民青年正積極思考、表述及創作,種種加總、積累在心中的情緒或許可以因而產生變化。「若說戲劇最重要的使命是透過集體感受開啟討論,那些暫時沒有辦法獲得解釋或解決的難題,至少可以一起承擔。這就是一個重新塑造的過程,重新塑造當代的都市原住民或原住民劇場。當這些事情深入他們的心中,承接起原住民族的身分與使命時,他們會不會就已經在回家的路上了呢?」她感性總結道。
製作團隊
演出單位|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製作人|楊帛翰
執行製作|徐儷慈
文化顧問|里慕伊・阿紀Rimuy Aki
樂舞指導|弗奧伊・舒樣Bawxin·Suyan
編劇|游以德Sayun Nomin
導演|徐堰鈴
演員|陳彥斌 Fangas Nayaw、卓家安Ihot Sinlay Cihek、張念誠Hola Taru 、游以德Sayun Nomin
聲音演員|朱安麗、蘇達So͘ Ta Voyu
舞台設計|張哲龍
舞台設計助理︱稲見 紀光
燈光設計|鄧振威
音樂設計|柯智豪
服裝顧問|謝建國
服裝顧問助理︱黃孜恩
平面設計 / 攝影|林育全
標準字︱何景窗
舞台監督|林岱蓉
舞台技術指導︱林坤賢
燈光技術指導︱郭欣怡
音響技術指導︱洪宇成
舞台技術︱朱采育、翁銘嬬、許哲睿、喬致皓、謝宛芸
燈光技術︱利俊良、萬書瑋、彭逢逸、戴寀如
音響技術︱洪國華、鍾成駿
服裝管理︱吳定盛
梳化造型︱陳懿凡
假人製作︱孫立之
排練助理|呂岱樺、賴邱義寶
行政經理︱趙夏嫻
劇團行政︱朱昶維
- 2023.04.20 ARTALKS─ 劇場性(theatricality)作為方法《藝術之子》、《泰雅精神文創劇場》(許仁豪)
- 2023.04.21 表演藝術評論台─ 蛇與筆電,應許一個安娜其語族——關於《泰雅精神文創劇場》 (陳泰松)
- 2023.04.24 表演藝術評論台─ 跨越疆界後的原民認同在哪裡?《泰雅精神文創劇場》 (陳佳伶)
- 2023.04.24 表演藝術評論台─ 展演被邊緣、被展示的原住民歷史之必要《泰雅精神文創劇場》 (施靜沂)
- 2023.04.26 表演藝術評論台─ 五穀雜糧的原民困境與幽默《泰雅精神文創劇場》 (楊禮榕 )
- 【芭樂人類學】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