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歐珀豪

  • 首展演/日期 2023.10.21
  • 首展演/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美援大樓1樓

《逆斷口》NTT x C-LAB 2023 聲響藝術節

葉于瑄、鄭道元、蕭育禮

入圍理由

創作團隊以舞蹈、聲響和裝置三種元素的發散衍繹,回應並思考著斷裂的象徵意涵與美學技術,勾勒出物質消亡與殘生的關係,並在衰敗的現象與表象中,挖掘出人文精神的晦暗靈光。作品以遊走形式讓觀眾穿梭在破碎的時空裡,關注肉身肢體、物質意念或其混沌有機的交會,如何透過抽象化的藝術語彙,撞擊出深暗的想像與辯證。觀眾也在體驗過程裡,間接地觸及了唯物論與唯心論的斷裂交界之處,及那些隱匿於末世寓言深處,生靈殘存的契機與無常。(主筆/孫平)


關於作品

作為曾在場的證據,斷裂面(Fracture)是受力或事件作用後所遺留的痕跡,但並非只是靜止的斷口,而是把過程記錄於可觀察之物體。《逆斷口》從斷裂面到不連續點之研究,概念由材料力學中的斷裂面為引,三位創作者以自身媒材脈絡發展對概念的研究與連結。三個漣漪在空間中同時擴張與迴盪,摒除虛構的整體而以隨機的重疊作為支點,交互施力直至斷口誕生。同樣的斷裂塑造相異的切面,三人在遺忘空間撿拾彼此的落塵,依自身路徑試圖重構,往時間的逆態前進。


藝術家簡介

肢體編排 葉于瑄
共創、實驗研究、表演藝術實踐。擅長以意象肢體、長時序構作文本方式描摹特定題材與人群角色。關懷在地文化、日常身體刻印議題。從精神與肉身其形影迷離的矛盾、不安晃動的邊界性出發,重朔身體物質與各式媒材碰撞的機能、脆弱與極限。

聲響創作暨演出 鄭道元
多領域藝術創作者,以一體兩面作為核心概念貫穿實驗聲響、影像與裝置等形式,試圖呈現對立共存的哲學意象。聲音作品以專輯、合輯及混音等形式發表於多國廠牌及平台,近年更將聲音美學拓展至多聲道、複合媒材及肢體劇場等領域,於美術館、藝廊與實驗空間等場域呈現。

裝置設計暨演出 蕭育禮
創作類型以聲響及動力裝置為主,聲音上探索在Acoustic與Sampling之間轉換中的形變過程,而動力裝置以廢棄技術物的解剖學和拼貼技法作為主要研究的方向。近幾年與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共同創作時,常以機械學來思考無機物與有機物之間的關係,並尋找兩者間能如何擾動彼此。


藝術家訪談

聲響創作暨演出 鄭道元、肢體編排 葉于瑄、裝置設計暨演出 蕭育禮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童詠瑋

觀眾魚貫入場,首先直面長廊上的聲音控台,鄭道元的聲響演出已經開始。左右兩個展間錯落蕭育禮所創作的三個動力裝置,以及葉于瑄所編排的三位舞者。在聲響的流動與包覆下,舞者與裝置各自緩緩移動、蓄勢待發,空間彷彿自成一個循環狀態。 

三位藝術家並沒有一個概念先行的統一方向或目標,而是從各自媒材抓取並碰撞出暫時性的實驗狀態——它始終在生長,直至最後一刻都持續變化。換言之,唯有回到生產關係抽絲剝繭,方能追索此一「關於斷裂面與不連續點的研究」,如何在創作過程中,同樣自衝突擠壓找尋斷裂破口。

從主題到生產關係的「斷裂面」

起點可追溯回2021年臺中國家歌劇院「LAB×藝術跨域實驗平台」所孵育的《身體拓樸學》,歌劇院再將葉于瑄與蕭育禮引薦至「C-LAB聲響藝術節」開展雙邊共製,並媒合進「2022 CREATORS聲鬥陣進駐計畫」中的鄭道元。三人初期的討論非常密集,分享著各自喜歡的作品及創作的關注,並從中找尋交集點。不過,交集不等於共識,而是在確認主題構想後,再回到各自的媒材、領域試探「斷裂面」可以發展出什麼樣的質地、內容。 

機械工程背景出身的蕭育禮,可謂叛逆地反向找尋裝置內部不可感知的施力矛盾,並由內而外地創發無法精準預期的破壞點,進而指向「無機物的有機性」狀態;鄭道元延續自身創作脈絡,關注聚集與發散的「一體兩面」——「就像人的壓力堆積到最頂點的那個時刻,腦袋反而會一片空白」——他試圖以飽滿的聲響能量呈現出留白的時間狀態;自幼接受肢體訓練的葉于瑄,則回到身體血肉般的流質狀態,往外看向支撐其生長的骨,往內探尋靈的意識狀態。

肢體、聲響與裝置的「複曲調」 

三者不整體連動,而是相互獨立,卻又隨機重疊交錯。然而,究竟該如何在沒有導演或統籌的角色下,維持各自創作生長的差異動能,使其從外部看來又符合一個共同方向呢?本作在正式演出前歷經兩次階段性呈現與一次移地訓練,正提醒他們停下自身腳步、共同進行系統測試,方能熟悉彼此需求,並確認各自媒材與空間、與觀眾之間的關係,進而從有機調整中再延展出下一階段的生長空間。 

鄭道元指出,本作並非從一開始就朝向「跨域」邁進,而是持續遊走在獨立與統整之間取捨、斡旋與掙扎。他自己習於隨心所欲的現場即興,對於肢體、裝置所對應的時間進點相對陌生,而需重新適應其中的互動反饋;但反過來說,他們也都不願意流於直觀、外顯的連動關係。蕭育禮補充,自己後期重新審視感測器如何連結舞者身體與動力裝置,避免在未經轉化下淪為單純的技術展示。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找到裝置自身的語言,去呼應、對話甚或抵抗。而若欲保持個性又留有彈性,或許可想像一種「複曲調」的合作模式,「時而獨奏,時而合奏。當某一個人特別突出的時候,其他人則像是和聲一樣疊加。」

返回未知的原初 

上述推進很大部份出自實測後舞者、觀眾的具體回饋。之於前者,葉于瑄偏向概念式的肢體編排,即是為了使其保持在可回應、可異變的狀態。她生動地形容:當舞者穿戴起蕭育禮的裝置時,就像從身體長出一塊骨頭般;當進到AB美援大樓體驗音場後,鄭道元的聲響宛若從四面八方掃射而來,深入進軀幹、產生明顯的刺痛感——這些實體衝擊皆使舞者在親身感受、調適後流變;至於觀眾,則同樣座落、穿梭於各個角落,彷彿在空間中撿拾著遺留的資訊殘片。 

《逆斷口》這樣的作品放在藝術獎中,絕對是一個異數——很難單從結果論來為其定調。如同葉于瑄詩意的描述,「它就是那些落下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殘破與混亂。」正因為拒絕一體的架構,創作過程與觀演關係亦體現本作的創作核心:從物理上的「斷裂面」出發,在時空的「不連續點」開展精神層次的的逆向探索——試圖「返回」至未知的原初。蕭育禮總結道:「在物理上不可行的移動,在數學上不可解釋的無意義,反倒在創作上可能產出更多有趣的事情。」


製作團隊

肢體編排|葉于瑄
聲響創作暨演出|鄭道元
裝置設計暨演出|蕭育禮
表演者|賴有豐、曾淯婷、詹佩瑄
燈光設計|丁浩祖
服裝設計|邱娉勻
舞台監督|陳品璇
聲音工程統籌|C-LAB 臺灣聲響實驗室
燈光技術統籌|丁浩祖燈光設計工作室
裝置協力|林煒庭
創作顧問|周伶芝
製作顧問|吳季娟
聲音工程顧問|丁啟祐
執行製作|謝亞芸
共同製作|臺中國家歌劇院、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相關評論報導

 -  2023.11.24 ARTALKS─  在生靈棲息的殘骸之上_《 逆斷口》(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