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場一隅 攝影 | 你哥影視社

展場一隅 攝影 | 你哥影視社

展場一隅 攝影 | 你哥影視社

展場一隅 攝影 | 你哥影視社

片場側拍 攝影 | 田倧源

  • 首展演/日期 2023.08.12 - 11.05
  • 首展演/地點 國立台灣美術館101展覽室

《宿舍Ký Túc Xá》 選自2023國際科技藝術大展「你正在工作嗎?」

你哥影視社

得獎理由

《宿舍Ký Túc Xá》展現了扮演的創造能量,正視移工的主體性與人權,以積極的手法觀照存在於現實的各種縫隙。工作坊的創作方式充滿玩興,藉由去中心的手法表述生活困境。透過介入私人空間,激起公共性的理解和討論。其造形語言扣合作品觀點,建構了一個眾聲交織的場域,突顯現實中翻譯、溝通與調解的可能,反映了當代台灣社會面對的挑戰和轉機。


入圍理由

「你哥影視社」長期以當代勞動者及跨國移工為主要關注對象,其創作藉由公開徵集演員、持續舉行私人讀書會與工作坊等方式,在去中心的概念下,與合作者展開長時間的討論分享,並逐步共構出影像的敘事文本。本次作品在先前完成的電影《宿舍Ký Túc Xá》基礎上,將所欲討論的議題及眾人共創的素材、鏡頭未抵的現場等細節轉化為實體空間裝置,原本片中的角色亦成為持鏡者,使團隊的工作過程透過造型化的方式,重新延展為觀眾得以同場閱讀與感知的雙重場景。(主筆/林怡秀) 


關於作品

《宿舍》靈感來自2018年汐止,超過100位越南籍女工因不滿宿舍空間狹小、浴室不足等生活問題,多次反應未果而發起的罷工。許多女工透過手機直播,在網路上展示罷工過程。直播的過程並非都是高張力的控訴怒罵,也不時穿插朋友間的嬉戲,女工的抱怨與訴求在床與床之間辯論,人與空間和物件獲得新的意義,突破了僅是日常睡覺、工作生活的空間,宿舍被重新「翻譯」。這件作品試著以這個事件為基礎,另外邀請移工、仲介、新移民,在假日從各自的工廠來到片場(一座歇業的工廠),為期半年的數場工作坊形式參與重演和改編,生產電影和劇本的內容,開發更多關於人與空間的故事和慾望。當工作坊進行多次,不同地方的生命、身份和工作類型便脫離了最早的事件,宿舍中的故事和角色都開始生長出自己的內容,電影完成並非終點,而是包含前置作業到工作坊、攝製的整個過程。

 

藝術家簡介

你哥影視社是由蘇育賢、田倧源、廖修慧組成的笨蛋電影製作團隊。成員皆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當代藝術、建築、藝術史研究。深信不成熟的素人製作,是自身電影的特殊性所在:關注影像生產過程中的田野調查、具創造性的工作坊、意外事件的穿插、機動性地現場編輯敘事結構。透過「電影製作」作為方法,對現實的重新演繹,賦予其美學的意義,並成為思考的媒介。


藝術家訪談

導演 你哥影視社 (左起)蘇育賢、田倧源、廖修慧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許祐綸  

2018年4月,零星媒體報導了一則抗議事件:在新北市汐止區一座工廠的外籍移工宿舍,聚集上百名越南籍女性移工,因不滿宿舍空間擁擠,飲食起居生活條件惡劣與苛扣薪資,群起抗議,並透過直播串聯分享。


在脫臼的時間裡打造另一處公共場域 

事件受到媒體關注前,女工們的直播畫面已先觸及社群網路,有別於媒體新聞視角的編輯敘事,不同女工手機鏡頭的畫面,像是不同頻道、敘事頻頻切換,送到網路另一頭。「三天的罷工時間,有很多早、午、晚、大夜班的女工聚集,當全部人聚在一起的時候,突然會有個特別時刻,因為很多時間大家就是在等,也沒在幹嘛,所以他們會形容『這裡好像菜市場』,或是會彼此聊天『這個人從來沒見過』、『這女生怎麼那麼漂亮』,然後向直播的觀眾介紹。好像在這特別的時刻,本來不會遇到的相遇在一起,而本來她們很不滿意的空間,則變成辯論發生的地方。」你哥影視社成員田倧源說。 

成員蘇育賢補充:「它是很混亂的,很多人在直播,每個直播裡面,其實大家也不見得在討論抗爭有關的事情,有時真的就只是吵架或在玩,鬧哄哄的,於是你的視角傾斜滑掉了,在這個很多脫臼的時間裡面,你注意到原本很糟、苛刻的環境,突然變成論壇、遊戲場。」這些來自不同抗爭者視角的畫面,後來被你哥影視社成員一一留存,翻譯上字稿,成為《宿舍Ký Túc Xá》的前期素材。 

你哥影視社是由蘇育賢、田倧源、廖修慧三人組成的電影創作團體。來自視覺藝術、建築、藝術史背景的三人,在《宿舍Ký Túc Xá》以前,已經拍攝多部關注跨國勞動者的影像作品。前部長片《工寮》,是成員三人首次開啟以工作坊為基礎的製作方式:與移工組成暫時社群,透過工作坊共同發展劇情、角色設定以及電影美術,移工半即興的演出構成作品,又在影片裡後設地揭露電影製作的現實。《宿舍Ký Túc Xá》將「電影做為方法」、工作坊做為共同創作方式,而後再更細緻地推展。 

劇組公開徵集對拍電影有興趣的越南籍參與者,在週末時間聚集片場。廖修慧說明,這些參與者背景含括工廠移工、仲介、舍監、外籍配偶,在半年的時間,分組進行多次不同主題的工作坊:自我介紹、真實事件與罷工可能性的討論、罷工標語繪製、行動劇排練、道具製作等。在其中一場工作坊裡,參與者需輪流擔任導演、編劇與演員,演出一齣情境劇;其中一場,來台求學的越南博士生帶領大家討論自身國家的罷工經驗與有效的罷工方法;另一場,讓參與者帶自己的物件佈置宿舍床位;再一場,讓大家繪製抗議標語、討論標語圖像的美感與效益。 

在不同工作坊中,團隊讓參與者扮演真實世界裡的身份,將自身真實經驗與立場融入。這樣的設定和重演,讓參與者與角色形成特別的關係,進而不斷產生新的故事劇情。在每次的工作坊中,對話、互動與現場開展出的內容,也為後來影片所提取,逐步共構出《宿舍》的敘事腳本與畫面。


相互參照的敘事線 

影像中,場景由一個由床架與大量女工物件堆積的「宿舍之神」展開,新到女工抵達宿舍,觀察著正在醞釀的一場罷工——抗議與行動劇的道具準備、排練,以及面對管理方舍監前來勸說時的猶豫與衝突。而後在2023年國立臺灣美術館「你正在工作嗎?」展場,團隊首次將作品發展為裝置,將電影裡的場景、道具,化為讓觀眾穿梭停留的展架,標語與物件成為繪畫或雕塑;展場中央床架上的十部工作坊歷程、非線性敘事的短片,則和正片組織成不同敘事線,互相參照補充,同時,團隊再將在計畫裡擔任攝影師的移工影像集結成攝影集,散置現場供觀眾翻閱。 

這樣的多重元素組合,以及正片裡刻意將拍攝者位置揭露、工作坊歷程的置入,裝置版本將電影的後設推進地更加繁複。但成員說,這既不立意討論集體創作的權力結構,也非交代作品的製作流程。 

「紀錄片有個傳統的鐵律,就是拍攝者要像牆上的蒼蠅、不要干擾現場,彷彿攝影機打開紀錄就是真實。但我們的拍攝過程其實包含工作坊,攝影機打開,其實就在製造現場。」這個現場,包括在不同時間點來到台灣的越南朋友,因為電影的名義,在每個週末形成的臨時社群。田倧源回想,在一次寫標語的工作坊裡,一位女工看著自己的成品說:「不知道我寫的這個,會不會感動到仲介?」旁邊另一個女生回應:「能不能感動仲介不重要,重點是要讓觀眾去重新思考。」參與者在工作坊中投射自身,同時也思考鏡頭外的受眾,後設的重點不在形式與揭露,而是感性地穿越層層的現場。 

你哥影視社說《宿舍Ký Túc Xá》的方法,並不是以工作坊去執行一部電影的完成,反之,它更像個計畫與平台,匯集許多看似不相關聯的事情,但卻提供了不同的可能——藉由共同的虛構,介入層層的現實。


註 : 作品名稱中的「Ký Túc Xá」為越南文「宿舍」。


製作團隊

導演你哥影視社
製片廖修慧
聯合製片陳氏碧庄 Tran Thi Bich Trang
攝影蘇育賢、田倧源、江忠倫
電影美術田倧源、廖修慧、蔡咅璟、陳怡如
現場錄音田倧源、廖斐昭
配樂劉芳一
現場口譯陳氏碧庄 Tran Thi Bich Trang、鄧氏霞妝 Lucy Dan
中文字幕翻譯陳氏碧庄 Tran Thi Bich Trang
英文字幕翻譯蔡佳曈
後期混音Nigel Brown
展場設計你哥影視社


相關評論報導

- 2023.01.05 ARTFORUM藝術論壇─ 你哥影视社谈通过工作坊共构叙事的创作方法
- AOFA.TW 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 ─ 從《工寮》到《宿舍》:工作坊不能只是比較好玩的工廠?
Blurred Lines : “Dorm” by So Yo-hen
- Documentary Review: Dorm (2021) by So Yo-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