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23.07.29-10.22
- 首展演/地點 台北當代藝術館
《永福製品》選自「Signal Z」
李承亮、蔡咅璟
入圍理由
蔡咅璟與李承亮卸下台南火車站旁的「幸福牌」老舊招牌,運到「Signal Z」的展場中。定時閃爍著七彩LED燈光的作品,搭配多種管道蒐集而來的幸福牌音響,播放馮志銘創作的聲響與音樂編曲組合,以老流行新編,改變了物件氛圍與空間屬性。作品主題聚焦於2008年金融海嘯,不但是對新聞事件再翻掘,也是對播放媒體、音樂共鳴的身體感,以及許多人生命記憶的考古。來自真實地景的老舊的幸福牌招牌,連結一段台灣產業發展的痛史,從當下的眼光審視時代遺留物件,讓懷舊情緒的感性力量道出積極的時代意義。(主筆/陳寬育)
關於作品
《永福製品》藉由一面被棄置於台南火車站上方的老招牌,發起對從前記憶的想像。作品以「幸福牌」這塊招牌所共處的歷史為索引,觀察21世紀第一個全球化引發的鉅變「雷曼兄弟金融海嘯」,以音樂結合燈光塑造感性敘事、回溯金融海嘯發生當時台灣的情境,透過掛念這個製造幸福的品牌,反問全球化之下的個人,到底幸福是什麼?
藝術家簡介
李承亮,1986年出生於基隆,2013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早期和朋友合作「復興漢工作室」,共同創作以無厘頭的姿態衝撞藝術創造的可能性;2013年開始生活工作於台南,創作媒材不限定,將手工融合在概念裡,發展工藝和藝術合作的形態,對應物件造型與環境空間,關注生活的當下,為生活狀況尋找註解。
蔡咅璟,1986年出生於嘉義,目前工作生活於台南。作品多以錄像、裝置為主要媒材,作品試圖融會神秘學、共作與生態保育等各種可能,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是其關注的核心本質。認為人身為動物,不可能孤立於世界,但人類在現今世界中發展出極其複雜的生存模式,與動物的關係也變得極其複雜,在這樣的結構下該如何思考或者產生與動物之間例外的關係似乎有其必要性 。
藝術家訪談
音樂製作 馮志銘、藝術家 蔡咅璟 、李承亮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陳湘汶
藝術家李承亮、蔡咅璟發表於2023年當代藝術館「Signal Z」聯展中的作品《永福製品》,靈感來自他們所生活的台南市,火車站前長年來掛著一個名為「幸福牌」的巨型招牌。李承亮說:「我們看到它的時候就已經掛在那邊了,莫名的在空中,那麼舊卻又巨大而精緻,這是它最有魅力的時候,它跟一般招牌不一樣,它沒有主人。這個招牌光是存在,就很有力量,所以我在想,它的力量到底從哪裡來?」
承載故事的物件
「幸福牌」是在地電器商「永福製品」底下的音響廠牌,在1970年代曾經養活了許許多多台南的家庭,甚至與藝術家們同齡的人家中,都可能會有一兩名親戚曾經在幸福牌工作過。然而,這家曾經風光的企業亦不敵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而倒閉,這個看似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事件,實際上也影響了台灣數個世代的人。蔡咅璟過往的作品多著重在田野考察,並透過長期的資料研讀、轉譯,再製作成各種形式的計畫型創作;李承亮則以大型雕塑裝置為人所熟知,各種充滿想像力與生活感的造型,每每讓人印象深刻。起初,他們只是單純地被這塊巨大招牌所吸引,後來決定從它開始發展出一件作品,而在這次的合作中,他們也以各自熟悉的創作方法分工。在調研過程中,他們得知永福製品於1978年在美國開設「Lasonic」品牌販售收音機、影音播放器等,而該時期也正值美國嘻哈音樂萌芽階段,嘻哈音樂的元素便自然地加入到這件作品當中。
藝術家們說到,這件作品最難的地方其實是如何不加入過多的內容。創作初期,除了修整幸福牌招牌的結構之外,透過多種保護漆料的調和塗裝,顯現斑駁的時間痕跡,留下它本來的樣子而不做過多的加工,在展示時將燈條反轉安裝在招牌內側,以間接照明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在正面閃爍,所以觀眾看到的會是招牌在發光,而不是燈具本身的直接光線。蔡咅璟說到:「如果是透過影像會表現出相對明確的敘事,不過我們選擇用聲音做為敘事,讓不同世代的人可以在這件作品裡面自行串聯、去共鳴。」走入《永福製品》展出現場,首先看到的是「幸福牌」三個字矗立在寬敞的展場內,懸掛於一旁牆上的匾額,刻寫著幾行重要的時間點,首先是幸福牌倒閉的日期至這塊招牌被取下的那天,下列則是這個品牌誕生、輝煌與結束的三個時間點,藝術家藉著這塊匾額,對於這塊已被廢棄、懸置在空中的招牌表達敬意。
那個邁向國際的品牌,怎麼不再幸福了?
這次的作品是李承亮與蔡咅璟首次共同創作,並邀請聲音藝術家馮志銘參與作品重要的音樂內容製作,永福製品旗下的國際品牌「Lasonic」雖與美國嘻哈音樂發展背景相關,不過在作品中所剪輯的音樂,主要是希望以10分鐘的播放長度來表現1970、1980年代的音樂特色,另一方面,也藉此聲音質感展現出藝術家創作中的特殊質地。在聲音敘事中也加入對幸福牌員工的訪談內容、金融海嘯時期的新聞報導片段等素材。相對於一般習慣以視覺進行閱讀與觀看的觀眾而言,《永福製品》這件沒有敘事影片的作品,有意識地將觀眾拋入一個混雜的時空,從1970年代的企業榮光、到1980年代在美迎來嘻哈熱潮、2008金融海嘯,一路隨著聲音來到當下的台灣。展出現場,藝術家團隊以四處收集而來的大量收音機,堆出一落一落播放聲音資料的裝置,並且與招牌、鷹架、匾額、燈光重新佈置成屬於幸福牌的舞台,讓觀眾隨著藝術家引導的視線,了解這塊招牌的故事,藉由幸福牌這個工廠的歷史狀態,去探討全球化之下,對渺小個人的影響。全球化看似一種抽象的概念,但其實每個人都在這個洪流當中,無法逃脫。
馮志銘說,當音樂與燈光共舞的片段結束「在等待與另件作品輪播的空檔,在這個等待的時間裡,我做了一個像雨聲的訊號干擾聲,那些幸福牌前員工的訪談聲音,就穿過這片雨聲,像是收訊不良的感覺。」這個浪漫的描述,一如三位藝術家共譜的一張情書,穿越時空,寫給那個曾經輝煌的幸福牌,也留給現在和未來的台灣人。
製作團隊
藝術家|李承亮、蔡咅璟
拆卸招牌:高空作業|先鋒國際
交管|陳曉南、黃婷玉
紀錄(平面)|吳傑生
紀錄(動態)|陳怡如、陳亮璇
聲音製作
嘻哈樂顧問|黃鈴珺
音樂製作|馮志銘
音樂執行|陳婕希
幸福牌歷史訪談
幸福牌前員工、文鼎留聲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