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承宏《花架05》∣ 攝影者:片子國際有限公司呂國瑋

陳萬仁《冗餘物語》∣ 攝影者:片子國際有限公司呂國瑋

陳曉朋《新路線》∣ 攝影者:片子國際有限公司呂國瑋

莊普《臨界的居所》∣ 攝影者:片子國際有限公司呂國瑋

戴翰泓《從一個角落到另一個角落》∣ 攝影者:片子國際有限公司呂國瑋

  • 首展演/日期 2021.05.15-08.29
  • 首展演/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勒法利計畫》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莊偉慈策展

入圍理由

《勒法利計畫》以詩意且細膩的作品鋪排,重探空總的建築肌理與城市地方感,並透過精準的選件,如陳萬仁〈冗餘物語〉、戴翰泓作品〈從一個角落到另一個角落〉、邱承宏裝置作品〈花架05〉等,將美援大樓各展間的空間特性予以突顯與擴延,讓觀者得以在觀展過程中醞釀、引動多樣且流變的詮釋和想像。相較於空總作為「文化實驗場」所背負的宏大使命,「勒法利計畫」尤其勾勒出空總在現實中所具有的臨時性,以及仍在不斷變異的多義狀態。(主筆/吳孟軒)

 

關於作品

「勒法利計畫」(Project: The Folly)以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空總C-LAB)所在的台北市為起點,從建築學中「folly」一詞的意涵開展,試著從空間的多義性,探討其內涵與外延的意義,同時也藉此對園區空間變遷的反思。藉由建築和藝術計畫介入,借用關係的反轉、視點的跳躍和改變,以取得描繪當下生活的新觀點。展覽探索空間本身的質性,並從構築物用以隱喻、改變人與其空間的關係,試圖從講究效用的功利主義與都市設計概念尋找破口。

 

 

藝術家簡介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成立於2018年,由文化部所屬之「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負責規劃執行。計畫目標在於打造文化創新生態系,推動文化實驗和社會創新,並提供公眾文化體驗與探索文化未來性的平台。

文化實驗場以舊空軍總司令部為基地,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戰後,由行政長官公署接收並改為臺灣省工業試驗所,1950年改為中華民國國防部空軍總司令部,為臺灣空防、作戰最高軍事指揮機關。


莊偉慈,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前《藝術家》雜誌總編輯。在網路媒體尚未普及前從事新聞工作,其後綜合新聞訓練與對藝術的評析專業,投入藝文報導與藝術評論領域。主要關注領域為藝術觀念及其展演技術的變貌,以及藝術史中的性別議題。近期策展為「Re:Play: 操/演現場」中「展演現場」(2020)、「勒法利計畫」等。


藝術家訪談
策展人 莊偉慈 | 攝影 呂國瑋 (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 林怡秀

在英文中「folly」源自法文「folie」一詞,具有愚蠢、荒唐、瘋狂的含義,在建築學中專指無實用功能的裝飾性建物,如18世紀的英國庭園設計中那些用以點綴景觀的偽遺跡造景。「folly」至近代則受建築設計者引用,將其概念賦予當代藝術結構與雕塑物的意涵,這種「不完全是建築、不完全是雕塑,也不為特定對象存在的構造物」也為空間打開更多層次的想像可能。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如巴黎維萊特公園(The Parc de la Villette)中的紅色鋼構元件,以及西雅圖奧林匹克雕塑公園(Olympic Sculpture Park)內的雕塑作品。建築師藉由folly的概念設置出可容納各種事件、觀念與實驗發生的場所,同時也擾動了原本公園空間與使用者、居民之間的關係。2021年,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空總C-LAB)展出的《勒法利計畫》以「folly」一詞的意涵開展,嘗試在這座具有多重歷史身份的空間,反思其場域的當代意義與實驗的可能性。


不規律的展場

近幾年來,C-LAB陸續藉由策展內容、藝術家創作邀請做為回應自身場域環境的方法,《勒法利計畫》則更進一步聚焦於園區本身的歷史空間與意義翻轉,尤其聚焦展演空間「美援大樓」現況,以及「地方」能所含括的歷史、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價值。策展人莊偉慈表示,「C-LAB園區的硬體與空間條件之間是一體兩面的狀態,這次展覽所用的空間其實非常不規律、不平整,如果以一般的展覽方式去想像是很難發揮的,因為它的基礎是負的,但這同時也是有趣的地方,藝術家需要和我們一起想辦法,空間條件在這次展覽中既是限制但也是挑戰。」

此次展覽所用的「美援大樓」展演空間,其歷史可回溯至1950年因韓戰爆發,美國開始對中華民國政府的貸款援助,由於當時台灣空軍裝備、訓練幾乎都來自美國,因此空總園區內也有美軍顧問團進駐,並在美援時期間先後在此建造通信辦公室、美援大樓。美援大樓展現的紅瓦白牆、現代主義建築語彙,明顯有別於園區中其他來自日治時期的建築設計,而在歷經半世紀之後,內部的閒置空間狀態也成為此次《勒法利計畫》在策展階段需同步思考的部分,「觀眾會在這個空間中看到怎樣的展覽、作品如何在此空間中呈現、展覽如何可以翻轉空間被閱讀的角度」成為策劃前期主要的討論軸線。

莊偉慈談到:「folly這個字在建築學中的意義既不是建築也不是雕塑,它指的是沒有功能跟目的的構築物,像是我們一開始進入美援大樓,其實你很難想像它會是展覽空間,園區裡有很多這類廢墟狀態的辦公建物,它不是雕塑、甚至連基本的建築功能都沒有。」在這樣幾乎已是無用之物的空間基礎下,更需借助藝術的介入,莊偉慈表示,「美援大樓本身有很多干擾,所以我很快放棄類白盒子的展示想法,而是回到自己怎麼觀看這個空間、怎樣讓觀眾理解自己和空間的關係,以及空間如何折射出地方的概念」從幾項問題開始,展覽進一步推至「美援大樓是怎樣的空間、C-LAB是怎樣的地方,它之於整個台北市又處於怎樣的位置?」等等由內部向外延伸的各種探問。


地方,與地方感

如何思考、理解與定義何謂「地方」,亦是《勒法利計畫》的關注所在,回看C-LAB園區硬體與美援大樓過往被賦予的意義,在軍事功能退位、當代機構進駐的當下,這些位於都市精華區的建築,近幾年來在各種尚未完全定型的流動想像裡被反覆定位,藉由藝術家們置入的臨時性folly,展覽也試圖重新翻轉觀眾與鄰近使用者對園區空間的觀看方式。藝術家陳萬仁、戴翰泓、邱承宏和廖建忠的作品,一方面在展場的現有狀態下進行現地創作,另一方面也在園區與都市、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中間接折射出不同的觀察視角。吳燦政、凌天、陳曉朋、莊普、蕭有志與泰國藝術家阿農.南堯(Arnont Nongyao)的作品則從「地方」的概念切入,以不同媒材撫觸城市的建構系統,以不同的感官紋理指出個體與城市公共空間,甚至個體與家屋的私關係。在實用主義之外,藝術如何以創造性的角度介入空間和環境的歷史,我們是否可以在不同層次的地方意義下,重新討論我們所在的現實狀態?


製作團隊
策展人|莊偉慈
藝術家|蕭有志、莊普、廖建忠、陳曉朋、凌天、戴翰泓、邱承宏、陳萬仁、吳燦政、阿農・南堯(Arnont NONGYAO)

展覽執行|劉怡均
教推規劃|孫永貞
行銷宣傳|劉郁青、黃怡翔、高愷珮、高慧倩
展務協助|王仁薇、想入流藝術展覽服務
翻譯|王聖智
視覺設計|邱璽民
展場設計整合|林冠明
技術執行整合|張暉明
攝影紀錄|片子國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