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Terry Lin

攝影 | Terry Lin

攝影 | Terry Lin

攝影 | Terry Lin

攝影 | Terry Lin

  • 首展演/日期 2021.10.29
  • 首展演/地點 桃園展演中心

《共狂》2021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LEE\VAKULYA 李貞葳

入圍理由

《共狂》透過群舞、音樂、裝置與空間的傑出調度,將身體的壓抑與孤獨,以內爆的方式層層疊加成一既狂放又內斂的舒張韻律,鼓手Dutch E Germ、歌者暨舞者董柏霖的精彩表現,亦從聲音的層次上,突顯了狂歡與熱烈中的孤寂和荒蕪。從《共狂》中,可看出李貞葳已將其所熟練的Gaga技巧,淬鍊成一特殊且成熟的舞蹈方法,以此引領舞者們進行各自對「孤獨」與「狂」的探尋,在此作中形成了「獨」與「群」同時存在的微妙樣態。(主筆/吳孟軒)

 

關於作品

自2020年至今,在Covid-19的衝擊下,每個人都在因應各樣的約制、面臨生存及生活的調整與挑戰,身體與精神所面對的限制和壓抑皆到達另一個層次 : 當人與人之間的「保持距離」變為一種緊繃、當行動不再自由、當所有行為都被放大檢視⋯⋯。旅歐自由舞蹈工作者李貞葳,帶著表演者一同用身體自我探問、並回應著外在的現狀。

《共狂》透過六位表演者、一位音樂家的編制,聚焦於身體與精神的緊密關係,透過作品反射時下處境,也以此探測空間的突破,尋求在緊繃時刻可喘息的出口。


藝術家簡介

李貞葳,宜蘭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現為自由舞者、編創者、Gaga舞蹈教學者、2017年東元藝術獎舞蹈類得主。


LEE\VAKULYA,為李貞葳與Zoltan Vakulya 創立的雙人舞團,兩人自2016合作至今,專注於舞蹈表演領域,同時也跨領域與多媒體和視覺藝術家合作,並致力於具體化與實踐屬於他們的身體語彙。

在創作概念上,他們主要興趣來自於身體與處在的社會環境如何互動,並連結時下的精神狀態表現,關注人與社會之間微妙且不可分割的關係。以即興創作的策略和思維,在表演當下持續挖掘且保持深度聆聽。


藝術家訪談
編創、演出 李貞葳 | 攝影 Kat Leung 

採訪及文字整理| 謝鎮逸

狂放的節奏、不羈的身體律動,在一記記重拍與躁動鼓點的敲打、撞擊之下,出於一陣癲狂的行屍走肉卻也堅持著存續下去的最後一口氣。旅歐編舞家、舞者李貞葳的《共狂》,在2021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彰顯出一種當代現世的濃濃末世感。

李貞葳表示,身為一個用身體在做創作、表演來表達的工作者,非常有感於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巨大社會變化。對於身體接觸的緊張、敏感和不信任感,人與人之間在距離上及精神上的緊繃與不適,這種經歷疫情改造下的身體及其精神狀態,地球上的每個人無一倖免。其中尤以隔離更讓人們日復一日地在有限空間中,與自己獨處、面對孤寂,是為群居動物置身於當代人身處境中的最大考驗。


身體與聲響的撞擊

一向對聲音與音樂敏感的李貞葳,在《共狂》更進一步把聲響發揮到最極致。在保持社交距離的當代情境之下,身體無法與觀眾搭建更近的距離並觸及觀眾,但聲音這個具備穿透力和傳導力的元素卻可以做到。聲音可以進入到觀眾的耳膜、撞擊到觀眾胸口,希望可以藉此讓觀眾在這樣的奔放時刻得到抒發與釋放。

這次邀來知名音樂人Dutch E Germ擔任《共狂》的音樂設計及現場鼓手,李貞葳和他一同研究並探索出什麼樣的節奏、鼓聲、音樂質地最能夠讓人產生共鳴。除了音樂聲響之外,也找來身兼舞者與歌手的柏霖(PoLin)利用獨特的人聲去作共振。為了找出一個最純粹抒發出來的聲音,李貞葳透過一些身體性的引導方法來協助他觸發發聲的潛能。當身體被擠壓到一個限度時,發出的聲音就成為了他可以釋放力量的破口。如何在拿捏真實能量之餘又要技巧性地保護聲帶,都亟需長時間的研究與探索。當群體一同鳴唱時,能感覺到胸腔和口腔的震動,其實也是在支撐著身體的表演。透過這樣的方式,也讓大家試著何以把聲音投射、擴散到整個劇場空間,進而讓觀眾沉浸在集體共感的氛圍裡頭。


尋找舞者獨到特質的工作方法

排演之前,李貞葳和每一位表演者討論關於自身在疫情之下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透過他們的分享來設計出每個人的挑戰與功課。透過觀察舞者的身體特質、優勢、潛力,還有思考方式,來讓他們詮釋和轉換各自在疫情下的身體經驗與精神狀態,並各自探索出口,情緒解放。一方面能從身體的探索上去挖掘每一個人的特質,也試圖讓他們離開習性與舒適圈來爆發出潛能。

無論是創作、排練甚至是演出,在身體舞動的使用上,李貞葳運用了結構即興的方式來引導表演者發揮於特定走向上有的各種可能,這非常仰賴當下的高度聆聽與自我覺察,而非已設定好的舞步。例如舞者劉昀的身體有著靈巧的速度感,編舞設計上則反向約束她去思考身體在有限空間的撞擊與擠壓,並試著測量身體與外在空間的關係,同時也去感受身體內在空間的調移。


舞台美學作為疫情的當代隱喻

沒有翼幕、舞蹈地板,舞台以完全透視、毫無遮掩物的裸台現身;舞台的燈桿全部降低,營造出空間上的壓迫感;伴隨著舞作的進行,空間才慢慢敞開。裝置設計採用反光材質的軟膠,除了平衡了深色、裸裝的舞台,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與質地。透過燈光的投射下,閃爍的軟絲條使身體又躁動又細微的震動變得外顯。從一開始觀眾席燈尚未暗熄,大幕已升起到一半時,演出便開始了,這才從舞台上的工作燈,逐漸轉為劇場燈,在散焦到聚焦的過程,如同檢視著社會現狀到窺探著個人在疫情下的心境。這也是對疫情來得令人措手不及的隱喻;縱使在毫無準備之下就直接席捲全球,但我們依然得要直球面對。

最有代表性的一刻,無非是所有人圍著爵士套鼓,彼此以不同的方式回應著鼓譟的巨響。這種共作(collective)的方式,在李貞葳看來如同樂團的組成;只不過這個樂團是用身體去撞擊聲音。每一個個體所發出不一樣的節奏、層次的聲音,最後慢慢堆疊出群體的聲音,也成為了疫情之下我們得以一同共感、共狂的點題一幕。


製作團隊
編創 | LEE\VAKULYA 李貞葳
演出  | 柏霖PoLin 、林慧盈、 陳恩綺、 趙亭婷 、劉昀、李貞葳
音樂設計、現場演出  | Dutch E Germ
舞台設計  | 王鼎曄 
燈光設計  | 徐子涵 
造型設計  | 蔡浩天 、李貞葳
舞台總監  |  黃詠芝 
現場成音  |  鐵吹製作 Feblow Production 、林立弘
製作人 |  蘇庭睿 
製作統籌   |  壞鞋子舞蹈劇場
演出單位 | LEE\VAKULYA


相關報導與評論

2021.11.01 表演藝術評論台─「白色」的節奏,普世想像的《共狂》(李宗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