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攏是為著‧陳武康》2020臺北藝術節 《攏是為著‧陳武康》2020臺北藝術節

攝影 | 蔡耀徵、照片提供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攏是為著‧陳武康》2020臺北藝術節 《攏是為著‧陳武康》2020臺北藝術節

攝影 | 蔡耀徵、照片提供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攏是為著‧陳武康》2020臺北藝術節 《攏是為著‧陳武康》2020臺北藝術節

攝影 | 蔡耀徵、照片提供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攏是為著‧陳武康》2020臺北藝術節 《攏是為著‧陳武康》2020臺北藝術節

攝影 | 蔡耀徵、照片提供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攏是為著‧陳武康》2020臺北藝術節 《攏是為著‧陳武康》2020臺北藝術節

攝影 | 蔡耀徵、照片提供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首展演/日期 2020/07/31
  • 首展演/地點 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攏是為著‧陳武康》2020臺北藝術節

陳武康、傑宏・貝爾

得獎理由

此作品以舞蹈/非舞蹈的十個段落構成,從探問「何謂舞蹈」出發,直抵演出者的生命核心,由傑宏・貝爾的美學命題加上陳武康的編導演,內容涵蓋陳武康的生命經驗,以及他以不同表演形式對創作命題的詮釋。演出不僅未被特定的概念架構所束縛,反而以深具生命厚度的表演,凸顯了演出者的藝術養成與生涯發展在身體所留下的軌跡,充分展現了「表演」在建構個體獨特性上所具有的創造特質。


入圍理由

傑宏・貝爾的創作概念,加上陳武康精湛的導演和演出,兩人聯手,一層層推導「什麼是舞蹈?」、「當我們在看舞蹈時,我們究竟在看什麼?」、「如果表演者只用語言描述舞蹈,讓觀眾想像,那這還能算是舞蹈演出嗎?」從作品意義來看,本作不僅僅以舞蹈討論舞蹈,更能用「不舞蹈」討論「舞蹈」。從創作者來看,本作將陳武康和傑宏・貝爾兩人的藝術生涯,以作品段落安排緊密交織,「概念」與「表演」互別苗頭、互相支撐,成就一個出色的作品。(主筆/魏琬容)


關於作品

去年在全球疫情中,新冠病毒的相關出入境限制使臺北藝術節仍須取消今年半數節目,並且在很短的時間裡提出「緊急節目」。因此,傑宏.貝爾在本作中開啟新的編舞實踐方式,將部分作品寫成獨舞譜,交給陳武康自由詮釋。有別於過往的合作,這次陳武康必須肩負起編、導、演的重責大任,並在有限的時間內,克服(台法)時差,編寫並轉譯自己產出的文本(不斷中英互翻),藉由網路與傑宏.貝爾(Jérôme Bel)日以繼夜的密集工作。


藝術家介紹
陳武康,1978年出生於高雄,2001年與紐約編舞家Eliot Feld展開12年長期合作,擔任舞者,受其影響極深。2004年與友共創驫舞劇場,擔任藝術總監一職至今。2011年開始與不同領域藝術家進行跨界創作,包括展覽結合演出的《繼承者》,以及即興創作平台《混沌身響》等。2007年《速度》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2009年任台北聽障奧運開幕式舞蹈總監。2012年《兩男》獲德國科特尤斯編舞大賽首獎。

傑宏.貝爾(Jérôme Bel)的作品運用結構手法,從劇場奇觀中凸顯基本元素,自編舞語彙所拉出的距離中將作品簡化為最低運作限度。而後他將興趣自舞蹈轉為舞台實踐,其作品曾於泰特現代藝術館、第13屆卡塞爾文件大展、羅浮宮等展出或演出。2005年獲紐約舞蹈與表演獎,2008年獲頒歐洲文化基金會ECF Princess Margriet多元文化獎。《障礙者劇場》則於2013年入選柏林戲劇盛會,並得到瑞士「今日舞蹈創作」獎肯定。


藝術家訪談

導演暨演出 陳武康 (左)  攝影 留榮鋒;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創作概念 傑宏・貝爾(右) 攝影 Herman Sorgeloos 

採訪及文字整理|馮馨

舞蹈演出,如此需要身體在現場的表演類型,舞者甚至需要近距離一起工作、排練,面對疫情狀態與鎖國封城,1.5公尺成為日常距離單位的今日,舞者與編舞家之間究竟該如何因應?舞蹈演出該如何跨越限制進行跨國合作?2020年受臺北藝術節委託創作的陳武康與傑宏.貝爾(Jérôme Bel)以作品《攏是為著.陳武康》為大家找出了一個可能的路徑。


 一人身兼三職的跨國共製
這是陳武康與傑宏.貝爾的第二次合作。2018年冬季,傑宏.貝爾因為意識到飛行對於生態環境的破壞,宣布舞團不再搭機巡演,因此2019年臺北藝術節傑宏.貝爾作品《非跳不可》(The Show Must Go On)的製作,是他首度採用「代理」的合作方式進行,由陳武康與葉名樺擔綱「導演執行」,負責作品的排練與演出。這段經驗宛如為《攏是為著.陳武康》的合作提早暖身,兩人透過密集地來回的視訊溝通,慢慢將這件全新創作長出骨與肉。

此作品由傑宏.貝爾先提出概念架構,再由兩人一起討論發展,架構中有傑宏.貝爾的舞作回顧、陳武康的個人生命歷程回顧,還有他者與其他作品的加入,陳武康以「大腸包小腸」的比喻形容這樣的演出滋味。相較於2019年,陳武康表示這次更為挑戰,身兼編、導、演三職,是舞者,但也不時需要切換自己,跳出來觀看自己。


十個舞蹈段落
演出包含十個段落,第一段到第四段從身體出發,自全裸拉扯捏塑皮膚、視心臟跳動為舞蹈,續以呼應大眾流行曲歌名的方式,透過大衛.鮑伊(David Bowie)的〈Let’s Dance〉與傻瓜龐克(Daft Punk)的〈Lose Yourself To Dance〉而舞;第五段是陳武康的個人歷程,從舞蹈的啟蒙、養成,到後來開始自我創作、與他人合作共創至今的重要回顧;第六段則加入他者,由陳武康的父母在台上跳著雙人舞;第七段則呼應了傑宏.貝爾身在這場演出中缺席的緣由之一:「環保」,由陳武康口述節目單,說明生態環保理念、作品結構與感謝名單;在第八與第九段則分別透過三件經典舞作以兩種方式詮釋舞蹈中的其他性,第八段中陳武康依次以純動作、講解加上動作、音樂加上動作,演出三次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的《母親》,有「現代舞之母」之稱的鄧肯,也同時是傑宏.貝爾2019年的作品與研究主題。陳武康在第九段以口述舞蹈的方式,盯著筆電中的影片,向觀眾「說」出西蒙.福堤(Simone Forti)的《Huddle》與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春之祭》,展現舞蹈中的和諧與暴力第十段則是將演出結束的權力開放給觀眾,像是儀式般地,陳武康望向底下觀眾,若觀眾之中有人閉眼,則演出結束。

陳武康坦言第九段是他覺得最艱難的一段,前面的段落是掏出自我,但在演出第九段時卻是另一種技能的試煉,看著電腦螢幕說舞並且感同身受螢幕中舞者的情緒,對演員來說可能得心應手,他們可以察覺到其中的情緒轉折起伏,但對身為舞者的他,眼中最先看到的都是肢體。以《春之祭》來說,觀眾可能會透過一個動作而感受到舞者的情緒是絕望的,但在陳武康的眼中則是先看到肢體如何動作,而動作如何施展的狀態。此外,文化差異也有影響,即便兩人都看過《春之祭》,對與碧娜.鮑許同為西方舞蹈受訓出身的年輕傑宏.貝爾是一生難忘的震撼,對陳武康則是觀看經典、解碼碧娜.鮑許舞蹈方程式的心情。


 面對觀眾,面向未來
在傑宏.貝爾的舞作中,時常可以感受到他透過解構與結構不斷提問「何謂舞蹈?」兩人討論在歷經這樣作品發展與演出過程之後,舞蹈的下一步是什麼?舞蹈的未來將走向何方?傑宏.貝爾將結束此作品的權利交給陳武康,於是陳武康安排讓觀眾一起參與,共同完成的結束儀式。

在這個儀式進行的時刻,陳武康重新站回到舞台的正中央,對觀眾講述這個規則「觀眾閉眼,則演出結束」,接著場燈亮起,有人或左右相覷,或凝視舞台,陳武康透過燈光終於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個觀眾的眼。在這個對看的過程,有人緊張,有人微笑,有人生氣。陳武康說,但在對上眼睛的那一刻,兩人明瞭彼此皆在現場。


製作團隊

創作概念:傑宏・貝爾
導演暨演出:陳武康
導演助理:葉名樺、吳和儒
服裝顧問:鄧宇芳
演出嘉賓:陳國顥、韓瑛
製作:R.B. Jérôme Bel
藝術執導和執行統籌:Rebecca Lee (R.B. Jérôme Bel)
特別感謝|驫舞劇場、Eliot Feld
感謝支持|R.B Jérôme Bel is supported by the Direction régionale des affaires culturelles d'Ile-de-France, French Ministry for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by the Institut Français, French Ministry for Foreign Affairs, for its international tours and by ONDA - Office National de Diffusion Artistique - for its tours in France.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委託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