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20.09.19 - 11.01
- 首展演/地點 立方計劃空間、龍泉市場
台北機電人2.0 : 訊息瘟疫
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
得獎理由
以向素人學習為出發點,作品橫跨典型與非典型的展覽場所:在立方計劃空間,將疫情期間的網路垃圾訊息,轉化為現場回收物件的動能,同時連動聲音創作者的演出;另外在龍泉市場透過氣味、燈光與敘事,改造潮濕場所的想像,二者皆連結病毒溫床的隱喻。作品探討網路現象、電子廢料與空間記憶之間彼此的循環與再生。創作者對當代議題高度敏感,以藝術創作的能動性,揭露了爆炸性訊息的煽動力,以及在不知盡頭的疫情蔓延時刻下,人的赤裸處境。
入圍理由
《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結合典型與非典型展覽空間,從立方計劃空間到龍泉市場,巧妙呈現「市場」的不同層次意義:既以鄭先喻運用爬蟲軟體爬出的「垃圾訊息」驅動裝置,以回應新冠肺炎疫情下「濕市場」令人敏感的交流/交易,並以市場的「濕漉漉」與液態的香水噴發處理「濕」的親密性、身體性,同時也回顧藝術家以藝術行動介入市場的創作來時路,還原「人」的個人史厚度,藉此賦予「機電人」懷舊的深意。(主筆委員/蔡佩桂)
關於作品
本計劃以即時擷取網路酸文與假資訊等「垃圾訊息」為起始點,將其回收轉碼,成為操作機械、燈光與噪音音樂的資訊串,並連結立方計劃空間與龍泉市場兩個展出場域。新冠肺炎改變了當代生活的模式,疫情的衝擊不僅是政治經濟、與社會心理上的,也是集體感官經驗的改變。在市場空間內,藝術家將其轉化為一大型現地裝置,透過嗅覺、聽覺與視覺改變觀者的空間感知,以此探討氣味作為記憶載體、改變空間感知的重要角色。
藝術家簡介
張碩尹,1982年生於台北,政大廣告系學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藝術碩士。其創作媒材跨及裝置、繪畫、表演與錄像,並結合科學、生物學、生物動力學等不同知識領域,反應人與科技、社會的關係。近期獲獎包括英國皇家雕塑學會獎、香港Art Central新晉菁英大獎。作品受台北市立美術館、巴西駐英大使館、韓國Noblesse Collection、墨西哥JM SR Collection典藏,與亞洲歐洲私人收藏。
鄭先喻,1984年生於高雄,藝術家、軟體與機械開發人員。創作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能源實驗裝置為主,內容多在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之間的關係,試圖以詼諧的方式去賦予作品某種生命象徵或是存在意義,藉此隱喻自身對於周遭環境的體會。其目前專注於生物學、電子、軟體等相關研究以及聲響、創作工具軟硬體的開發與創作,曾獲荷蘭YoungTalent入選、台北數位藝術獎首獎、高雄獎新媒體類優選、銅鐘藝術獎。
廖銘和(DINO),1976年生於台北,台灣九〇年代噪音第二波代表人物,曾為夾子樂隊成員。其創作標識九〇年代後半期台北噪音運動在技術上走向純類比電子,在內涵上建立獨立美學之里程碑。DINO的電子音響來自極其簡陋的模擬器材,利用線路雜音、靜電或麥克風回饋建立迴圈回路,在無音源的狀況下創造「買空賣空」的「再生音樂」(Recycle Music)。近年參與實驗電影、小劇場現場配樂製作,曾獲台北電影節最佳音效獎。
藝術家訪談藝術家 張碩尹 | 攝影 呂國瑋 ( 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採訪及文字整理|馮馨
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非常狀態席捲全球,各國紛紛拉起封鎖線,鎖國封城,移動的自由不再,口罩、消毒、量測體溫成為必經的日常,每日攀升的得病與死亡數字、流竄的資訊,我們究竟如何面對與相信?在這樣劇烈的生活衝擊下,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而這些失去又將產生什麼影響?《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以兩個迥然不同的場域回應這些疑問。
向素人學習
《台北機電人2.0》的前身《台北機電人》為張碩尹2020年初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發表的創作計畫,當時張碩尹以臺北市的電器維修師傅與家庭工坊為目標,在各電子商場、環保回收站進行考察,並與維修師傅建立合作關係,學習維修與修改電器的技術,同時向民眾徵集家中損壞的電器與數位產品,以「廢棄品」創作一系列的機械裝置,並與長年進行噪音演出的Dino(廖銘和)合作,讓Dino使用這系列裝置做為發聲體,以其擅長利用線路雜音、靜電或麥克風回授(Feedback)建立迴圈迴路的造音方式演出。
張碩尹提及當時會想要以電器維修師傅做為考察與合作對象,主要是著迷於一種「素人狀態」,這些可能才國中畢業,甚至不識字的師傅們,在歷經師徒制的學習後,卻能維修高精密的電機電路板,這種從零摸索的狀態令張碩尹深有同感,至今回想自身的藝術創作之路,從最初還是Bbrother稱號的塗鴉客時期,到後來去倫敦大學金匠藝術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求學摸索裝置作品創作方法的狀態,張碩尹也覺得是一種相當素人的狀態。
回收廢料與垃圾訊息再製為新
延續1.0「回收–生產裝置/訊號迴路–產生聲音」的模式,並回應《台北機電人2.0》創作發展期間的疫情狀態。《台北機電人2.0》分別於立方計劃空間與龍泉市場展出,並加入了鄭先喻一同合作。在立方計劃空間可以看到一個四頻道銀幕於展場中央,螢幕上呈現鄭先喻設計的程式即時擷取臺灣、日本、韓國等地對疫情的討論,其中包含各式假消息、網路酸文與論戰.這些「垃圾訊息」被程式萃取,轉化成機械裝置中點亮LED燈與馬達扭動的驅動碼,也在Dino演出時成為即時影響Dino噪音表演的材料;而這些訊號也同時影響龍泉市場內的裝置啟動噴出氣味。
從電子廢料的取用並將其製作為裝置,什麼是廢料?廢料是否無用?而無用的資訊與假消息是否為一種「垃圾訊息」?「垃圾訊息」該如何被定義?這些從物質到資訊間的生產、轉化、再製、循環的流動關係,成為這個系列不斷滾動發展的生產邏輯與驅動力。
重返市場──透過氣味改造場域的想像
龍泉市場是張碩尹赴歐深造前最後舉辦展覽之處,選擇龍泉市場一方面出自私人情感,一方面也取自疫情爆發的最初,有一說法病毒的源頭即是來自海鮮市場,張碩尹以「溼市場」與網路同樣作為一種溫床的隱喻,醞釀、擴散病毒與訊息。張碩尹回想2020年疫情開始於歐洲爆發,那三個月因為一連串防疫措施:長時間戴口罩、噴酒精、消毒所造成的嗅覺剝奪,使得一切彷彿保持著一種距離,缺少體感的距離,也同時缺少了一種場景的記憶。
張碩尹將這樣的自身經歷轉化至龍泉市場的展出,把市場中濃烈的特有氣味與潮溼狀態,編輯至現場觀眾經由QR code掃描聆聽的文本,與LFP香料香水實驗室合作的「氣味裝置」,透過設計的氣味帶出兩種氛圍情境,一個情境設定漫步森林中聞到的芬多精,一個則是在浴室中清潔、洗澡的沐浴精。當觀眾走入由RGB紅、綠、藍色光段的市場走道,不時噴發的裝置氣味與市場的原先氣味雜揉,這些氣味又分別呼應了聲音文本中的敘事場景。張碩尹試圖以數位呈像的三原色光、氣味裝置、聲音文本,在嗅覺因疫情而有所限制與受損的今日,以嗅覺帶動的情境感受,重新擾動觀眾對於一個習以為常的場域想像。
製作團隊
參展藝術家: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