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er Life?》2020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Better Life?》2020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攝影 | 王建發

《Better Life?》2020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Better Life?》2020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攝影 | 王建發

《Better Life?》2020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Better Life?》2020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攝影 | 王建發

《Better Life?》2020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Better Life?》2020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攝影 | 林育全

《Better Life?》2020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Better Life?》2020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攝影 | 林育全

  • 首展演/日期 2020.08.15
  • 首展演/地點 桃園展演中心

《Better Life?》2020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聚合舞

入圍理由

設計作為表演(Design as Performance)這個概念在本作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本作中,設計不僅僅為劇本服務,設計被視作表演的一部分,四段故事,四個設計,各有精彩。《Better Life?》以四位新移民的真實故事為主體,在素人表演的拿捏上相當的出色,減一分則太少,多一分則太重,力道正好,才讓四段故事像拼盤上菜餚,口味不同,卻又和諧。本作另一個出色之處,在於觀看動線,由於觀看角度的改變,四段表演的感染力不僅僅停留在故事本身(雖然故事自身已經很動人),而能更深一層去觸及觀者心中對於跨國移動與身份認同的經驗。(主筆委員'/魏琬容)


關於作品
在台灣,有一群人來自越南,操著不太流利的英語及華語,努力地適應工作或家庭。為了更好的生活,他們或許選擇來到台灣從事高風險的勞力型工作,或許選擇與台灣男子締結姻緣。在本作中,聚合舞Polymer DMT延續2018年的身份計劃,擴大談論「族群」,邀請四位桃園在地越南籍新住民,娓娓道來一路歷程。作品以展覽及現場演出兩種形式呈現,在舞台上打造關於四位新住民的時空象限,重現他們生命中的重要回憶。


藝術家簡介
聚合舞Polymer DMT,2011年創立於德國埃森(Essen),2016年在台中立案,專注於跨領域藝術創作及跨文化合作。「聚合舞」取自聚合物(Polymer)諧音,象徵團隊特質如一個聚合物,將舞蹈(肢體表演)作為創作主體,團隊召集人/藝術總監羅芳芸,將舞蹈(肢體表演)作為創作主體,依計畫案的主題/方向,尋找不同領域、文化,但有共同興趣與理念的藝術家一起創作。以「有機」的方式「聚合」,讓每個製作最終呈現的作品型態有其獨特之處。


藝術家訪談

舞台與空間設計/技術統籌/燈光設計:陳成婷(左)、主要創作者:羅芳芸(右)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許祐綸

流動與遷徙是當前時代的表徵,對不同生活圖景的想望,牽引著一次次離家,即使抵達未必等同歸屬。在地者與移居之人,對更好生活的渴望是否真有所不同?若能相互傾訴,你我又能如何重新理解彼此?聚合舞作品《Better Life?》的問句,問向移人,也問向每位觀者。


移動與身分
聚合舞的成員來自歐洲、臺灣等背景,多數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遷移。「在此前提下,我們自2017年開始做『身分認同』這個命題──但這並不是我們想要去尋找『自己的歸屬感』那麼簡單的事情,而是不同文化環境跟社會結構的經驗,帶領我們想要去找到一些現象、答案或真實。以及在我們的創作理念裡,到底『移動』這件事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是什麼?」在德國生活十六年的羅芳芸提及,在那裡,自己做為「外來人」的身份意識頻頻浮現,例如,幾年前鄰居老太太忿忿不平跟她聊著難民議題如何造成德國社會動盪的當下,她意識到,參與談話的自己,不正也是移民?「什麼是『我們』?怎麼去界定『我們』這個詞彙?『我們』之間怎麼樣共享、共存?對我們來說都是重要的。」羅芳芸說。

2017年開始發展的「身分計畫」圍繞著這樣的提問展開。第一部曲《Unsolved/未解,懸》探討家與身分的關聯,第二部曲則以人與人的距離為前提,討論歷史與時代環境變遷下,族群的遷徙與回歸。自計畫開啟以來,聚合舞在德國、臺灣不同城市進行為期兩年的田調,成員拜訪不同的越南移民,採集訪問其生活場景與故事,成為二部曲首個企劃《Better Life?》的基礎。這個互動式展演與紀錄式劇場作品,由四位越南新住民擔綱表演者,帶著親身故事來到舞台;觀眾則被分為四個組別,以不同的順序,經歷舞台上不同空間裝置中,每位表演者的生命片段──隨著阮秋姮的越語教室了解她與母親交集的生命故事;進入阮紅蓉初抵台時的仲介接待所感受她的惶恐;窺見范美幸與女兒對家的想望;也走到阮玉英的越南商品攤車看見他在臺灣的立足營生。舞台空間設計陳成婷運用空間、物件與生活記憶的關係,在舞台創造與觀眾訊息傳遞解讀的媒介,讓觀眾的流動與移人的遷徙疊合出不同的虛實交錯。


Better Life?
「心目中的Better Life是什麼?」如同作品名,作品末尾的訪問影像裡,問句問向四位表演者,或也指向觀眾;最終在城市車水馬龍聲響中,大小房屋降落舞台,布幕拉開,四位表演者從觀眾席高處走下謝幕。凝視視角交換,表演者與觀眾,移人與在地,我們或許沒有太多不同。《Better Life?》的舞台表演從真實故事與生活經驗元素複現回憶,卻又不落入政治正確語境琢磨,同時也避免在重複中過度演繹與失真,這是作品實現的最大挑戰;聲音、影像的轉換,空間運用的巧妙,同時也成為藝術團隊與素人表演者合作的基石。

聚合舞坦承,在田調過程中,飽覽移工處境的苦澀、生活的複雜樣貌,但最終選擇了《Better Life?》的呈現形式,陳成婷說:「最後作品呈現的樣貌,並非我們不知道或忽略這些故事,因為我們並不是一個上帝視角,去把我們田調過程中經歷、覺得最應該要為之奮戰的故事題材取出來,而是,嘗試在我們能夠做到的範圍內,能有多少真實?即便每一個人當下的生活處境可能是苦盡甘來,可是那也不代表苦與差異已不在,也不代表進到劇場看演出的臺灣觀眾,不會感受到他們是從什麼樣子的處境中走過來。」羅芳芸則說,藝術團隊以作品探討移工議題,目的並不在「幫助」,「我們並不需要包容,而是需要更多的理解、認識:認識怎麼樣去除標籤?怎麼樣撕去那個偏見?這可能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但這是我們一起在做的事情。」


製作團隊

主要創作者:羅芳芸
越南藝術家/共同創作:Thanh Phuong Ngo
舞台與空間設計/技術統籌/燈光設計:陳成婷
音樂設計:André Schallenberg
表演者:阮秋姮 NGUYỄN THU HẰNG、阮紅蓉 NGUYỄN HỒNG DUNG、范美幸PHẠM MỸ HẠNH、鄧貴双、阮玉英 NGUYỄN NGỌC ANH
台灣執行製作:蔡雅庭
舞台監督:陳巧瑜
影像設計統籌:余竑賢
音響技術指導:陳韋錡
技術執行:羅婉瑜、余芷芸
行銷企劃/文案:胡邦妮
行銷執行:張雅淳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