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陳長志

攝影 | 陳長志

攝影 | 陳長志

攝影 | 陳長志

攝影 | 陳長志

  • 首展演/日期 2019.07.12
  • 首展演/地點 國家兩廳院-戲劇院 生活廣場

悲傷ㄟ曼波

圓劇團

入圍理由

在帆布搭棚的劇場空間裡,既不是婚喪,卻有喜慶氛圍,沒有那麼悲傷,因為有著雜技的曼波。圓劇團聚合了文化人類學、劇場、道場、雜技、音樂等多方菁英,戲仿道教科儀的身體圖像與引渡亡魂的表演文化,運用了殯喪、弄鐃、電子琴、爵士鼓、嗩吶等元素,展現詭異狂歡、群魔亂舞的異怪身體,夾雜插科打諢,憂傷與歡樂齊飛,五味雜陳,難以形容。既是生死臨界的走江湖特技雜耍,也是台式黑色幽默。 (主筆j委員/于善祿)


關於作品

歷時兩年多深掘民間文化的新作,嘗試在馬戲雜耍中融入臺灣喪葬儀式特有的「弄饒」技藝,從探索中表現出兼具傳統與當代的雜技語彙和身體特性。弄轉鐃鈸與火球等絕技,在殯葬儀式中往往扮演著轉化悲喜、娛靈娛人的功能,導演將其物件象徵和儀式意義加以提煉嫁接到現代表演,且在兩廳院外搭起俗豔的臺式帳篷,點綴新興糊紙文化色彩斑斕的紙紮藝術,請來實際執業的師公加入演出、增添詼諧笑料,搭配混編流暢的樂種雜匯活絡現場,邀請觀眾飲酒觀看,一同感受生死臨界、冷熱交替的氛圍節奏,觀看生命的過眼即逝。透過融合科儀神聖和生活現場的雜演狂歡,將集體悲傷從沈重此岸擺渡到曼波輕盈的彼岸,展現另類超渡的療癒作用。


藝術家簡介

圓劇團,由林正宗與陳星樂等人共同成立於2016年。團名取「圓」無邊界和無限循環生命結構的意象,自許成為自由的場域,多元面向地伸展觸探,尋求當代馬戲藝術的實驗與探索,同時以行動連結常民文化,讓馬戲自然地呈現出有機的人性與溫度。團名之「圓」,亦有邀請聚首、分享當代馬戲藝術之意,期望藉由劇團和劇作,讓藝術家與觀眾彼此連結、激盪思考,以詩意的力量,產生對當代社會的哲思。


藝術家訪談

導演 林正宗 | 攝影 呂國瑋 (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吳家瑀

「弄鐃」是傳統喪葬科儀裡的技藝表演,過程即興趣味,不僅是撫慰亡靈的儀式,更可轉渡悲喜,緩解生者哀慟。圓劇團《悲傷ㄟ曼波》將此民間雜技與當代馬戲交錯並置,藉由身體的演繹活化,找到延續文化記憶的可能,同時傳達一種世事無常、流轉循環的生命觀。


弄鐃文化,本土馬戲

 「除了學校學的東西,還有甚麼是更有機、更生活的,跟我自己的傳統經驗相關的?」2016年圓劇團創立至今,導演林正宗不斷追尋當代馬戲雜技可依附之本土文化,發現行將消逝的文化傳統裡,其實「有很多很時尚、很現代的語彙」,讓他能夠「看到更深的東西」,因此決定以民藝、以弄鐃,解放刻板的馬戲形式。2016年《如果你還在》、2017年《噶哈巫!斷語?》以竹子、竹藝為元素,2019年進一步將弄鐃帶進作品裡。

「弄鐃這個東西,我小時候看過一次。」林正宗回想首度觀看弄鐃表演,彼時隔壁阿婆家辦喪事,現場卻有猴子戲耍特技、也有人跳火圈啣椅子。「他們常常把一張椅子咬起來之後,還能變化出一些東西,用吉祥話去講,說甚麼『我現在咬的不是椅條,是金條喔』。」弄鐃科儀中的即興發揮,如轉換角色身份,或是就地取材,都讓林正宗覺得「很活」、「既寫實又魔幻」,因而他也在《悲傷ㄟ曼波》裡面,用身體和道具去產生這樣的時刻。


雜技的身體,科儀的匯變

 「竹子對我來說,有些不可掌握的狀態,以及它還有一種危險的特色。所以我的每個作品裡都有竹子,包括《悲傷ㄟ曼波》,撐起鐃鈸的工具、轉鐃鈸的就是竹子」,林正宗喜歡古老事物,卻不是刻意為舊而舊,而是發掘有益發展馬戲身體語彙的元素,對於竹子和弄鐃科儀的追尋便是如此。

 近身觀察弄鐃身形,使《悲傷ㄟ曼波》達成當代馬戲與傳統雜技的身體和諧,跨域合作則為林正宗提供更多視角,將劇作格局打開。比如與新興糊紙文化的藝術家張徐展是首次合作,糊紙和弄鐃「都與生命科儀相連」,引發張徐展聯想,借用牽亡儀式中的紙糊法器「水藏」,疊成演出篷內的兩側柱體,「鐃鈸是圓的,它一直在轉,就像一種輪轉,他由此想到糊紙也有圓形的、循環輪轉的東西。那牽水藏是撥下去就會轉,往生者就會離開它痛苦所在,往西方極樂世界昇華。」

視覺藝術家陳長志也援引西洋動畫裝置「費納奇鏡」來表現鐃鈸轉傷悲於圓滿之意,再以攝影蒙太奇拼貼火轉鐃鈸與旋轉木馬影像,呼應弄鐃時空既是行喪又似樂園的曖昧狀態;而現場音樂作為替演員帶戲的動力,「音樂一奏下去,演員就有點『茫』的感覺。這種『茫』就是《悲傷ㄟ曼波》想要的。」林正宗說,黃思農很能掌握弄鐃音樂的雜燴感:「他的音樂就很雜,有衝突、有浪漫、有很孔鏘的東西。」此次合作對象雖然對主題理解各有觀點方式,彼此念頭拋接、協調溝通,創意終得馳騁發揮。


與悲傷共舞,一同搖擺人生

 「『悲傷ㄟ曼波』這個名稱是在看弄鐃時想到的。」林正宗說,看弄鐃就像洗三溫暖,上一秒師公還神色嚴肅,下一秒音樂轉場,馬上開始表演搞笑,冷熱交替,對他來說很是衝突。林正宗覺得這種二元對立其實也是呼應人生,生死課題,往往來得猝不及防,對於這樣的劇變,只能面對。而這也正是林正宗覺得弄鐃之所以有其存在必要:「它使我們心靈得到一些平衡慰藉,也得到一些我們原本想像不到的期待,所以弄鐃雖是表演給亡者看,也是表演給生者看」。弄鐃在悲喜跌宕間撫慰生者,所以才說:「弄鐃就像和悲傷的人一起跳舞」。

然而,這樣的文化正在消逝。「過去弄鐃很重要的意義在於召喚和驅離,鐃鈸聲一出,能召喚亡者,也驅走不乾淨的東西,讓亡者路上好走。但現在反而是鐃鐃被文明社會驅離。所以『驅離』在這裡有其現代性。這是不一樣的驅離,它能驅離,然後它也被驅離。」林正宗在田調過程中除看到技藝沒落,也看到與之相關的工藝凋零,回想起當初帶演員找詹介卿師傅學弄鐃,弄鐃鐃鈸需特別訂製,偏偏老師傅又少,最後才找到宜蘭的林午銅鑼一起設計製作。因此,林正宗在戲的最後一幕,才以漸遠散去的鐃鈸聲火,隱喻傳統技藝的消亡命運。

《悲傷ㄟ曼波》承載弄鐃文化,說出生命是一場悲喜歌舞、搖擺人間。戲末的火鐃不停轉至散盡,也轉出光暗共存、片刻消逝的世間意象,而即將失傳的民間技藝,也在與現代馬戲融合轉化、度脫紛繁愁緒中,找到其再現於當代的意義。


製作團隊

藝術顧問:邱坤良
喪葬科儀顧問:楊士賢
戲劇構作:周伶芝
導演:林正宗
錄像展覽創作:陳長志
舞蹈設計:黃懷德
馬戲動作設計:張國韋
現場音樂暨聲音設計:黃思農、曾韻方
燈光設計:江佶洋
服裝設計:蔡浩天
舞台空間設計: 新興糊紙文化
鐃鈸設計:林午銅鑼、詹介卿 道
具設計:詹介卿、彰化永靖詹家民俗特技團、桃園許厝港許家班振德壇
舞台監督:張景翔
視覺設計:羅文岑
演出人員:林文尹、温其偉、林乘寬、郭爵愷、許偉倫、許偉翔(桃園許厝港許家班振德壇)
製作人:王嫈綠 執行製作:林春輝
劇照:陳長志、林育全
演出錄影:Amandine Dubois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