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提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照片提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照片提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照片提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照片提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首展演/日期 2019.11.24
  • 首展演/地點 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聽

《春華秋水》德國 E-MEX 樂團與臺灣中青世代作曲家(李政蔚、林梅芳、陳立立、劉韋志、蕭慶瑜)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入圍理由

以臺灣為主題的音樂會,多半會沈湎於舊日情懷的套路,然而文化共同體不應該是一個扁平的想像,這場委創音樂會雖然標榜「以臺灣音樂或文化為素材進行創作」,作曲家並未因此受限於國族的狹窄定勢,反而體現對「臺灣」開闊而多元的詮釋:陳立立將笙與西方樂器無縫結合,細膩地描繪東海岸聲景;李政蔚從己身生命經歷出發;劉韋志的作品隱含政治議題,呼應當今社會的紛紜雜沓;蕭慶瑜由音樂記憶中汲取元素;林梅芳則植基於傳統,將南管曲韻轉譯至西方樂器。五位作曲家奮力突破陳舊的「臺灣音樂」框架,打開更自由寬廣的視野。 (主筆委員/陳宜貞)


關於作品

為臺灣音樂館「2019臺灣音樂憶像系列」第六場。邀請五位作曲家以臺灣音樂或文化為素材進行音樂創作,並由德國E-MEX樂團及國內傑出傳統樂器演奏家演出新曲。作曲家跨越不同世代,分別是代表三十歲世代的陳立立與劉韋志;代表四十歲世代的林梅芳與李政蔚,以及代表五十歲世代的蕭慶瑜。其創作向度包含臺灣東部聲景、政治議題與社會紛雜、個人生命經驗與心境、及取自民謠的音樂記憶轉化、由南管啟發的時間韻律遐想,透過東西方的音樂合作,開展自由寬闊的「臺灣音樂」演繹。


藝術家介紹

李政蔚/策展人、作曲家
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作曲碩士。2009、2010年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2016、2017年作品獲國藝會創作補助,並於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發表。2018年擔任沈錦堂老師紀念音樂會「俠情山水・客家頌」策展人。曾任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秘書長,現任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理事。現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及國高中音樂班。

林梅芳/作曲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學士、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作曲碩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作曲博士。曾於巴黎高等音樂院與巴黎IRCAM電腦音樂中心進修。曾任伊利諾大學專任客座作曲助理教授,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專任作曲副教授。作品曾於多項國內外國際作曲比賽獲獎、演出,作品並收錄於臺灣、法國、義大利、英國、美國與紐西蘭等地出版發行之專輯。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專任作曲副教授。

陳立立/作曲家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音樂哲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士與碩士。作品探索聲響色彩與細微錯綜語法,展現對文學、情感或當代社會的觀察。近年作品獲國內外獎項與委託邀約,參與美國Underwood New Music Readings、June in Buffalo音樂節、Mise-en音樂節、亞洲作曲家聯盟音樂節等演出,並與國內外多個樂團合作。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作曲助理教授。

劉韋志/作曲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作曲碩士、東吳大學音樂系作曲學士。曾受多個表演藝術單位委創或演出作品,包括臺灣傳藝金曲獎、兩廳院新點子樂展、國家交響樂團、采風樂坊、十方樂集、莎士比亞的姊妹劇團、朱宗慶打擊樂團,以及德國KNM Berlin、匈牙利THReNSeMBLe、美國Alea III、奧地利iKultur、義大利Composit新音樂節、新加坡華樂團和香港創樂團等。

蕭慶瑜/作曲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學士、巴黎師範音樂院作曲高等文憑、及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廿世紀音樂風格寫作」班高等文憑與第一大獎畢業。創作作品包含交響樂團、合唱、室內樂與獨奏唱等;亦致力於東、西方樂器混合編制之寫作,並持續在國內與歐、美等地展演。曾出版專書:《梅湘〈二十個對聖嬰耶穌的注視〉之研究》與《法國近代鋼琴音樂:從德布西到杜悌尤》。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

E-MEX 樂團
1999年由六位德國科隆及西部魯爾區的音樂家組成的獨立新音樂合奏團。近年在多國巡迴演出獲得廣泛好評。樂團委託創作大量作品並進行許多世界首演,亦有CD發行及廣播錄音。樂團與區域作曲家定期合作,並探索呈現新音樂的非常規方式,其音樂會試圖與視覺、戲劇、舞蹈、文學、表演藝術或多媒體作品連結。目前E-MEX以十名音樂家為核心。

陳麒米/笙
笙演奏家及音樂創作人,現任於臺灣國樂團、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笙名譽理事。近年與國內外重要音樂家及樂團合作,獨特的音樂風格中極具生命力與感染力。

楊宜樺/古箏
古箏演奏家。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近年積極參與現代音樂作品發表,受邀演出多首傳統樂器編制的新創作品而獲好評。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館源於文建會(文化部之前身)1990年起籌設的「民族音樂中心」,2002年併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其派出單位,並定名為「民族音樂研究所」。2008年配合組織整併,更名為「臺灣音樂中心」。2012年5月文化部成立,再更名為「臺灣音樂館」,2016年進駐臺灣戲曲中心。致力於臺灣音樂史料的保存研究,深化臺灣音樂研究能量;同時透過展演詮釋、人才培育、鼓勵原創與資源共享,傳承臺灣多元音樂文化及精神,延續臺灣音樂的脈動。


藝術家訪談
作曲家 李政蔚、陳立立、劉韋志、蕭慶瑜、 林梅芳| 攝影 呂國瑋 (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許祐綸

何為「臺灣音樂」?以「臺灣」為題的當代音樂樣貌應當如何被描繪?文化主體性的音樂生態打造使命有其重量,而《春華秋水》卻透過自由輕盈的姿態,開展出「臺灣藝術創作音樂」命題下的奔放與縱深。


東西交會的臺灣音樂憶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2013年起推動「臺灣音樂憶像系列」,演出臺灣作曲家經典作品或委託創作,結合出版計畫,逐步累積臺灣音樂作品。《春華秋水》為2019年的系列第六場,找來李政蔚策劃,集結中青世代作曲家—蕭慶瑜、林梅芳、李政蔚、劉韋志及陳立立,以臺灣元素為題打造新作,與德國現代樂團E-MEX合作,並加入傳統樂器共同演繹。接下策展任務的李政蔚,以年齡為分界尋覓創作者,匯聚不同世代,再根據E-MEX編制協調創作者的樂器使用平衡。計畫框架寬廣,音樂館唯一設定,是讓作曲者依自身生活經驗或臺灣特有音樂元素發想創作,然形式不拘,作曲者得以自由實驗。


跨越世代的臺灣文化觀察與轉譯

 《春華秋水》最終為「臺灣音樂」這個命題成就了開闊詮釋。三十世代的兩位作曲人中,陳立立以自身經驗擷取靈感,以北迴鐵路及太魯閣水簾洞的山洞意象,寫作《洞聲/洞光》 。她將笙融入長笛、單簧管、打擊、小提琴與大提琴編制,結合噪音與樂音,營造火車穿梭山洞時的律動、風聲震動與車內聲響壓縮交雜,衝突與和諧並置,勾勒連結生活情感的場景。旅美多年,陳立立在回國首部委托創作裡,初次嘗試將笙入曲為東西樂器混合室內樂,與樂手精細雕琢細微聲景的衝突反差、轉移與混合,將臺灣自然場景化為聲響音色實驗。劉韋志的《眾聲喧嘩 四》延續他同系列社會政治題材,以長笛、單簧管、打擊、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為編制,再加入過往較少使用的實際錄音,轉化兩岸領導者演講、街頭運動中煙霧彈擊射、市民吶喊等音頻,與器樂聲音結合。創作時機逢臺灣大選前後,香港反送中運動方興,「亡國感」成輿論關鍵字的不安情緒蔓延,然而作品不拘泥躁動情緒,實驗聽覺色調,呈現當代多元聲音紛呈沓雜、卻生機蓬勃並規律前行的脈動。

四十與五十歲世代中,李政蔚《凝‧靜》為中提琴、古箏與鋼琴編制的三重奏,融合阿美族〈祈雨歌〉、閩南〈天黑黑〉及客家〈天公落水〉三傳統曲謠片段,將旋律變形轉化,寓意族群共存凝聚。作品創作期間逢父親罹癌病故,李政蔚透過佛教典籍尋求平靜,受證嚴法師「心平靜,當下就是淨土」之語啟發,呈現心境轉折於樂曲風格轉換,湧動中尋覓寧靜力量。林梅芳從氣功、太極、易經及南管的接觸經驗獲得啟發,將東方哲學裡「氣」及能量的凝結與流動,時間凝止中卻綿延連結的姿態,轉化為音樂的抽象概念,以《Liason》為單簧管、中提琴、鋼琴三重奏編制、兩樂章構成的樂曲命名,傳遞東方概念中,緩動流轉卻一氣呵成的特殊韻味。蕭慶瑜的《聚》,則擷取〈思想起〉與〈落水天〉兩首高傳唱的福佬及客家民謠,將旋律拆解,擷取細碎片段改寫、重組、疊置,以鋼琴為領,和長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為五重奏,將庶民音樂語言與西方器樂互補混色,聚合成跨越時空的姿態交疊。


「臺灣」共同體的寬廣詮釋

 《春華秋水》的曲目由德國E-MEX樂團演繹,經驗豐富的專業樂團,對東方語法並非不熟悉,然而單場音樂會中,由外國樂團專為臺灣作曲者創作曲目演出,卻是難得嘗試。曲目演繹經歷許多意見交換,而樂團掌握譜曲動機,細膩詮釋雕琢,亦與傳統樂器笙及古箏無間合作,呈現成果令人驚艷,也開啟後續交流契機。

臺灣音樂的孕育之路,如何從不同世代音樂人開展,在《春華秋水》這場東西交匯當中有精彩體現。讓人思及春華、秋水之名,皆意喻不同時序流轉、景物紛華,就像是當代音景紛呈,湧動而廣闊。


製作團隊

一、主辦單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臺灣音樂館
監製 陳濟民
製作 朱瑞皓、翁誌聰
策畫 葉娟礽
執行製作 王俊凱、石芷瑄、蔡惠茵、蘇芷霓、閻令琬
翻譯  許凱妮、閻令琬、楊建成
舞臺技術 捷韻實業有限公司
宣傳協力 維肯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視覺設計 沈氏藝術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錄音錄影 甘泉國際事業有限公司

二、執行單位:十方樂集
藝術指導  徐伯年
策 展 人   李政蔚
製作經理  王靖媛
製作助理  翁文訢

三、演出者:
(一)作曲家
  李政蔚、林梅芳、陳立立、劉韋志、蕭慶瑜

(二)德國E-MEX樂團
指 揮  Christoph Maria Wagner 
長 笛  Evelin Degen
小提琴  Kalina Kolarova-Zummach  
單簧管  Joachim Striepens
中提琴  Alba Gonzalez I Bacerra  
打 擊  Michael Pattmann
大提琴  Burkart Zeller 
鋼 琴  Martin Von Der Heydt

(三)傳統樂器演奏家
  陳麒米
古箏 宜樺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