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9.03.29
- 首展演/地點 兩廳院藝文廣場
《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2019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
驫舞劇場
入圍理由
驫舞劇場的「自由步」系列作品,與其說是一連串風格近似的舞碼發展,毋寧說是編舞蘇威嘉與舞者們共同持續發展的深度舞蹈身體思辯計畫。驫舞劇場的「自由步」有如將舞蹈身體做現象學式的還原,中止所有龐雜與舞蹈相關的外在概念,而只回歸到身體本身,及身體受意識引領,在時間中不斷產生的運動、節奏及身體圖式。「自由步」系列從周書毅、陳武康到今年的《一盞燈的景身》中的方妤婷,蘇威嘉及其舞者們以不可窮盡的身體構型極限描述了舞蹈概念的全新地平線。 (主筆委員/林育世)
關於作品
《自由步》系列是編舞者蘇威嘉自2013年發起的「十年編舞計畫」,以誠實面對身體與開發舞步,挑戰自我在創作上的極限,並對當代舞蹈與編舞形式展開思考。《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為「自由步」十年編舞計畫邁入第六年的作品,為表演者方妤婷量身打造,以其身體質地為素材,如同雕塑般的創作方式,刻畫舞者形體、挖掘潛力,創造作品中表演者的不可取代性。作品同時走向戶外,於開放空間演出,將表演者、觀眾及當下時空融合,形成舞蹈觀看與被觀看的新關係,並尋找與觀眾對話的多元與可能。
藝術家簡介
驫舞劇場,2004年成立以不受拘束無限創意的集體創作、精準到位的舞蹈肢體表現,展現獨樹一幟的舞蹈劇場風格。2008年《速度》獲第六屆台新藝術表演藝術類大獎,2013年《兩男關係》獲得德國科特尤斯國際編舞大賽首獎及最佳觀眾票選獎。近年兩位靈魂人物陳武康及蘇威嘉發展出各自創作路徑,也致力跨國合作、舞蹈推廣及系列活動策劃,包括《混沌身響》、《重製場》、共融藝術計畫、跳島舞蹈節等。
藝術家訪談
舞者 方妤婷 (左) 、 編舞 蘇威嘉 (右)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許祐綸
若說舞蹈是表達的一種形式,身體自為語言,能否透過不同形狀樣貌組構,將訊息往受眾心裡抵達?身體動態的結構變化如語式修辭,舞者內在凝聚而擴散的能量流轉,這般「語言」撩撥觀者共感,能否較文字話語更自由?
這是蘇威嘉「自由步」編舞計畫的提問。2008年,他在紐約觀賞Eliot Feld編舞、陳武康演出的《Undergo》,隔著語言障礙,從舞者身體獲得的觸動反被放大,「這感受,就從我看待那身體、感受形狀樣貌改變而來」,他深受啟發,「我也想試試這編舞方式:不多說什麼,好好地跳舞,把每個身體做成最精緻的樣子。」「自由步」編舞計畫成為他設定十年的功課,細細琢磨身體樣貌;於此同時,也向觀者傳遞訊息,「我希望分享看舞的勇氣——看舞沒這麼難,我們怎麼感受,完全取決於生命經驗不同。」
為舞者量身定做,將片刻留成永恆
十年計畫緩緩推進中程,蘇威嘉在不同合作舞者身上獲得回饋,對舞者個別存在的意義肯認益發執著;他想,若作品發展,是創作者汲取舞者身體語言而來,則個別舞者的特質,實無可取代。「自由步」邁入第六年,《一盞燈的景身》誕生,「量身定做」與舞者賦權成為核心,「今天這舞者不跳了,可能我們就收掉作品,剩下影像紀錄,我認為才是還給舞者這個必須。」
蘇威嘉與熟識多年舞者方妤婷展開合作,挖掘其獨有特質。「妤婷跳舞時,有種平靜感與獨特氣質,很容易把大家吸引進她的運動過程。」編創中兩人不斷實驗,在「形狀」的雕琢上工作,如從曲線出發,嘗試添減動作元素,一切思考基準,是「如何讓美妙的時刻延長?」。蘇威嘉用雕塑圖像的概念設定方向規則,他比喻,參觀美術館時,會遇到特別想珍藏的藝術品,「我也抱著一個念頭,就是要做個『如果拍下來,可以放在家裡一直播』的作品」。方妤婷則在蘇威嘉設定的路線架構裡發展動作聯想,「比如,我喜歡圖像式線條,會先把威嘉給的一些圖像放到腦海,再加入自己覺得有趣的動作線條,他則引導我,把圖像跟圖像間的過程串連。」
兩人在工作質地、速度與方法上反覆研究、嘗試、裁剪,爲舞作找到可以遊走發揮的架構。蘇威嘉說,「裡面有更多的琢磨,來自她對於舞蹈的體悟,跟我身為一個舞者時候的表演方法,我們去融合成她最喜歡的樣貌——當她相信這件事情,站上舞台,雖然跳著我的舞,但其實就是她自己的。」方妤婷則在編舞者的引導與互信裡,找到身體使用的可能方式,「這是很平等的待遇,我可以發表我的、他可以分享他的意見,我們再從這之中找到最好的平衡,不只是舞者服務編舞家而已。」
走向觀眾,開展連結契機
量身打造之外,另一任務,是要推進「自由步」最初分享舞蹈的想望。蘇威嘉尋找跟觀眾相遇的理想方式,將劇場規模的精緻搬到戶外。《一盞燈的景身》台北場輪番在兩廳院周圍五處進行,三平方公尺舞台上,僅高立燈光打落,如切割出凝滯時空;聲音設計澎葉生(Yannick Dauby)則從常景擷取旋律節奏,與城市聲景渾然天成。舞作於日落時刻開演,隨天色漸暗,周遭城市光影、街車熙攘,漸對映出燈下舞者動作線條、肌肉氣息起伏。
方妤婷在一定的結構形狀中舞動,將觀眾遠近動態與身體造型、心情、天候氛圍,巧妙的部分提取、即興包覆,以身體連結,從內在凝聚能量擴展。蘇威嘉珍視觀眾各式共感,不論是不期而遇的駐足,或下意識用鏡頭捕捉,「我相信那一刻其實已無關懂不懂,而是覺得『好美』或『它像什麼」。」觀眾單純念想微啟時刻,便是美好緣分開展契機。
千錘百鍊,傳遞最簡單的念頭
「一開始我常說,可能十年後,『自由步』兜了一圈,發現在浪費時間,因為創作就是需要時間琢磨⋯⋯但就算浪費也不後悔,它會成為一段經歷,影響未來創作判斷。」到《一盞燈的景身》,蘇威嘉卻越發篤定,「我每次做作品,都要選最好的表演者,用各種方式讓大家看到」,創作者要說的,多已在舞者身體的千錘百鍊,「只要端出最好菜色,就有機會讓大家認識這些人、認識舞蹈多一點。」「自由步」至此,蘇威嘉持續看見可能,「我會繼續在『身體』上工作,但加入各種方式,讓它更不一樣一點。」他持續發展著舞蹈身體,也嘗試讓更多連結產生,用十年琢磨初心,為了找尋珍貴相遇。
製作團隊
編舞者:蘇威嘉
表演者:方妤婷
聲音設計:澎葉生
燈光設計:劉家明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