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攝影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攝影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攝影 | 鄭敬儒

攝影 | 叁式

  • 首展演/日期 2019.08.17
  • 首展演/地點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永恆的直線

謝杰樺 X 安娜琪舞蹈劇場

入圍理由

作品由生命的終結做為開端,儀式性的場景揭示了死生一事是本作的基礎提問。編舞謝杰樺大膽地透過虛擬往生者中陰身的視野「體驗」,建構了瑰麗詭異的旅途情境,「再現」了連通生、死兩界之間從無生者能以身往還的甬道。途徑中有著「彼岸花」喻意的「赤團華」,最終再以設計精準的煙霧與光束將觀眾包含入內的造境,巧妙地將「彼岸」/「死後的終點」具現於觀眾集體第一人稱的體驗與想像交疊之中。本作一方面藉著引靈台灣俗民文化中的生死觀基底,將「作為世界中的身體」此一舞蹈命題實踐了新詮,更成功借喻意念與想像超越死生界限之可能。 (主筆委員/林育世)


關於作品

舞團繼《第七感官》和《Second Body》兩部跨科技作品後的全新製作。透過結合科技形式的表現語言,延伸自《Second Body》對科技介入所帶來之身體定義改變的討論,《永恆的直線》為創作團隊探討人類在科技時代下,對於過往「肉身消逝即死亡」之定義的挑戰與想像。除再次聯手科技藝術創作團隊「叁式」和燈光設計團隊「瓦豆」,也首度與煙霧藝術家林書瑜合作,以「煙霧」飄忽不定的形態和半透明的朦朧質感,輔以劇場的燈光著色和影像投影,營造出似真似幻之景象,將觀眾帶往未知的生境,體驗一趟死生思辯的旅程。


藝術家簡介

安娜琪舞蹈劇場
成立於 2010 年,舞團名稱取自 Anarchy 音譯。以當代舞蹈為主要創作形式,以肢體表現作為覺察外界的媒介,嘗試突破劇場形式,探索時間、空間、物體以及當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作品形式涵蓋劇場、舞蹈科技與裝置作品,包括以純舞蹈創作思考人與人的關係連結;結合科技創作深探人與科技的進退哲思。

謝杰樺/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在建築與舞蹈的雙重背景之下,獨特的空間概念與巧妙的科技元素,顯現出作品獨特的創作思維,為舞蹈表演和身體感官延伸出更多元的展現形式和感覺向度。跨界科技作品《第七感官》(2011) 、《Second Body》(2015)與《永恆的直線》(2019)等作品屢獲國際性指標藝術節邀演,曾為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典禮文化演出導演之一,也與編舞家董怡芬共同創作《日常編舞》舞蹈互動裝置系列作品,嘗試將舞蹈的展現形式延伸到『表演』以外。


藝術家訪談

編舞 謝杰樺 | 攝影 呂國瑋 (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文/吳家瑀 

科技介入身體,將生命樣態解構;此番後人類世界想像,是許多科幻小說借喻反思文明的敘事場景。近年伴隨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現代醫學等科技進步,人文社會焦慮為之觸動,而科幻文學為科技可能擘劃的未來預作提問、為我們提供審視人與科技關係的視野,其中一個核心命題,莫過於辯證生死、探問存在本質——意即,若肉身有無已不足界定生死,意識可被上傳雲端,或是仿生超越真身,何以是生命徵象和死亡定義?人之為人的本質與價值,又會是甚麼?又或者,是否仍有追問之必要?


科技身體,存在之思

2019年舞作《永恆的直線》,以科技文明模糊生死界線的想像出發,結合新媒體藝術、現代舞與難以駕馭的煙霧,化現一種比擬「之間」時空的舞台氛場,透過舞影抽象,演繹物質虛實、意識有無、生死臨界。

舞創起點,來自於編舞家謝杰樺感悟年紀漸長,面對死亡課題之日愈發迫近。回看舞團創立之初,2011年首部作品《第七感官》獲文建會計畫補助,開啟科技與舞蹈跨界合作契機,續作《Second Body》探討科技如何改變身體控制及其意象。因此,本次便延續思考科技與身體之軸線,轉向形而上領域,尋思科技改變死亡定義以後的存在之境。


生死之間,縹緲涵納萬千

雖談生死過渡、無有曖昧,謝杰樺並未指定舞作場景的空間脈絡。佛教說的「中陰」是構想初期參考概念,但各學科對於生死意識轉換及其居間性質,各有詮釋。因此,謝杰樺更願在連通生死兩界的情境視野之外,涵納諸般界於兩點之間的形體、概念和感知維度。「這個作品,整體意象就是一個存在與不存在、見與不見的中間狀態⋯⋯所以希望透過一種超越,去表達那個還沒到過的地方。」

尋覓視覺所似,謝杰樺表示,煙霧飄忽輕渺,隨光影變化若隱若現,做為此次題材意象和營造空間的介質,再適合不過。正巧他得知新媒體藝術家林書瑜擁有劇場操控煙霧的實務背景,遂邀請他加入團隊。一連串的挑戰於是開始,謝杰樺說,煙霧的形狀和運動難以掌握,本身溫度濃度都會影響成果。另則,熟悉環境條件是基本功,空間風動、環境溫濕,甚至觀眾體溫,也是左右實驗結果的參數暨變數。可偏偏場地狀態與時俱變,使團隊屢敗屢戰,總掙扎於捉摸未知的無力感。幸而光影塵霧,最終於正式演出如願呈現,不枉過程坎坷。


與煙共舞,朝向科技異境

 「煙霧也是表演者。舞者不斷與煙共舞,最後會有一種心電感應的狀態。」謝杰樺說,舞者體溫和動作擾動渦流,都會打散煙霧畫面,使效果不如預期。最初舞者沒有煙霧為伴,只能憑空想像與煙互動,或接收指令,以身體模擬煙霧形態。直到實際排練,舞者本於過去在《第七感官》配合互動科技調整動作的經驗,更懂得細緻微調肢體,與煙共存,合跳雙人舞步。

 「舞蹈之美,就在於它可以不那麼具象,而只是去表達一種狀態。」部分段落加入送行往生者的意義動作,隱約鋪陳聯想。然整體而言,作品更訴求感官沉浸於環場,被舞動所欲傳達的指涉意象包覆,進入影像投影和音樂聲響營造與推進的數位情境,身心更加朝向舞作原名,「恍似生境的他方」。

若說當今各領域對於科技介入身體的反饋與懸念,也是人與科技交涉進程中必然經歷的過渡,創作的外延,謝杰樺也不忘觸及更廣泛的思考。對他來說,《永恆的直線》呈現的「科技介入身體」與「中間狀態」,不單止於探問生命有無的真義,就表演藝術來說,還包括本作起用的劇場技術,以及對工作模式因應技術而改變、舞者配合科技應用而調整動作等種種適應。是以,在科技滲透生活的今日,對身處的當下世界有所體察覺知,或當也是本作額外給出的訊息。


製作團隊

製作單位:安娜琪舞蹈劇場
導演 / 編舞:謝杰樺
製作顧問:林家文、PROJECT ZERO Performing Arts Management

舞蹈構作:樊香君
舞者:洪紹晴、劉俊德、甘翰馨、田孝慈、周寬柔、Viktorija Semakaitė

科技技術統籌 / 影像設計:叁式
  -專案管理:曾煒傑
  -專案製作人:陳韋安
  -視覺總監:江家伶
  -演算視覺設計:吳克軍
  -視覺製作:顏晧真、何庭安、鄭淵升
  -程式設計:吳克軍、吳思蔚
  -技術助理:張存宇、許芳境 、曹家寧、呂承翰

劇場技術統籌:瓦豆 We Do Group
  -燈光設計:陳大再、陳以欣
  -舞臺技術統籌:李政寬
  -音響技術統籌:周文明

煙霧設計:林書瑜
煙霧設計助理:黃偉、林瑜亮
音樂設計:澎葉生
音樂執行:奈鳩.布朗
服裝設計:邱娉勻 JUBY CHIU
舞台監督:鄧湘庭
執行製作:戴筱凡
國際發展/ 行銷宣傳:AxE Arts Management
主視覺設計:李尋歡
指導單位:文化部
創作支持: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TAIWAN TOP 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
場地協力: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臺北市藝響空間網、新北投 71 園區、表演 36 房永安藝文館
贊助單位:菁霖文化藝術基金會、安益國際集團
彩妝贊助:Laura Mercier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