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9.08.17 - 11.03
  • 首展演/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

《馴國》吳權倫個展

吳權倫

入圍理由

吳權倫個展《馴國》結合馴育動物與國族主義兩大主題,前者是德國狼犬從物種(犬)到品種(牧羊犬)的育種歷程,後者從臺灣鶯歌的陶瓷狼犬撲滿,追溯至德國納粹御用陶瓷廠也是集中營的勞動項目;透過日本、德國同為軸心國的背景,連結帝國在台徵用狼犬的集體記憶。展覽主體包含狼犬的瓷偶品系與造型,呈現人與犬之間依存關係的文件及其美學詮釋,並藉著納粹育種的優生學論述指涉國族神話建構、戰爭與殖民史等議題。儘管手法相當質樸,卻開創出本地罕至的創作險路。 (主筆委員/鄭文琦)


關於作品

從個人自2012年起大量收藏的鶯歌產製狼犬撲滿出發,將規模化生產的陶瓷撲滿擺設,連結至純種狗於標準範本下的繁殖跟認證,追溯德國牧羊犬(德國狼犬)作為德意志民族認同建構之純種狗繁殖育種,以及日本統治臺灣時期效法德意志帝國、引入狼犬作為軍犬,且延續至國民政府遷臺後持續服務軍警等脈絡,也納入歷史上其他犬隻與國族主義交會的對照。展覽以瓷偶收藏與創作、素描、錄像、攝影、銅雕及文件層層指涉隱喻,從陶瓷到狗,再從狗的育種對照到製造者的歷史,交集出物種訓育、國族建構、戰爭與殖民史的論述空間。


藝術家簡介

吳權倫,1985年生於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現居與工作於柏林與臺南兩地。創作以自然與文明,生態與政治,媒材與數位間的不斷改寫、折衷與矛盾為背景,運用多元媒材,發展以觀念與研究為基礎的裝置作品。作品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光州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柏林貝塔寧藝術村展出,並受邀參與2014年台北雙年展。 藝術家個人網站 https://www.wuchuanlun.com


藝術家訪談

藝術家 吳權倫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文/吳家瑀 

若說生活中一切物質與文化基礎,是人類至今努力開拓文明、尋求歸屬的表徵,那麼是否能夠藉由物質與情感逆向追尋,為此彼找到各自來處?2019年個展,吳權倫從個人對寵物的情感出發,連結動物馴養、物種培育、陶瓷收藏及交易史,接引台德兩地國族政治;《馴國》歷經漫長的醞釀與創作過程,揭露的不僅是曖昧不清的歷史遺緒,還有投向過去、當下與未來的批判反思。


起源於生活中的小事

吳權倫的作品常常起始於生活小事。「呷布」是他在2009年收養的野狗,散步時常被問起品種,人們對寵物血統的執著,使吳權倫意外走進狗的世界系譜與建構邏輯。喜好收集鶯歌陶瓷老件的吳權倫,養狗後更加留意狗的造型陶瓷,對於鶯歌過往大量產製德國狼犬陶瓷撲滿的緣由漸生疑惑。這個未竟議題,直至吳權倫2017年到德國駐村,才因緣際會迎來完成計畫的天時地利。

狼犬陶瓷通俗氾濫、非屬稀罕,在學界乏人問津。回憶歷程,吳權倫笑說:「最好玩的是尋找鶯歌狼犬陶瓷背後的故事,過程其實是透過一種非常民間、庶民的方式」,藉助攀談老件攤商、尋訪藏家打聽消息,各種口耳相傳甚而天馬行空的說法拼湊線索。而面對資料龐雜,須取捨給予適宜觀眾的內容、權衡展覽規模的可見範圍,歷經許多掙扎與捨棄,吳權倫坦言《馴國》計畫形成充滿困難。


「馴」與「犬」召喚出的意義光譜

 德國狼犬的馴育,牽引出德國國族主義、納粹種族優生概念,乃至猶太集中營與阿拉赫官瓷之間脈絡的糾結纏繞,使得「狼犬」從地方、鄉下,再到國家,具有不同的意義層次,這點吳權倫巧妙藉由英文同字異意的特性,呈現在展名「No Country for Canine」中;中文展名玩轉類似手法,《馴國》定名前夕,正逢台灣處於大選前充斥「亡國論」的選舉語言中,「馴」一字多音,其諧音使吳權倫聯想選舉左右國家未來存亡,因此「馴國」之名不僅包含人類對自然的馴化,乃至國家誕生、維運產生的各式限制規訓,同時隱含「尋國」抑或「殉國」的焦慮。

《馴國》配合空間以十字型交叉雙軸線佈局,作品〈當收藏成為育種–台灣〉安放在十字架頂端位置,由鶯歌狼犬陶瓷撲滿堆聚而成白色神壇,與盡頭另一端的歐洲狼犬陶瓷遙遙相望,揭開臺德兩地對話的論述基調;橫向軸線兩端各為一白一黑空間,白色展間子題「最白的白」,談論人對狗的馴化、育種、訓練,乃至文化意義和娛樂性質的轉化,最為展現戳刺國族議題的力道,它藉由展示納粹和軸心國日本圖像、陳列納粹陶瓷、考據和描繪純種德國狼犬,襯以場域的簡淨視覺,提煉暨折射出人類賦予給「白色」的集體欲望和記憶,一旁播放吳權倫與德國學者的對談,討論納粹意識形態與種族主義和德國牧羊犬育種之間的相似之處。與之相對,黑盒子展間將藝術家所想所思濃縮成兩支錄像,精簡陳述。

為呈現研究成果,《馴國》中使用錄像作為推動敘事、連貫思路的媒材,然而錄像對吳權倫來說是全新探索,不諳剪接、拍攝技術加上腳本困滯,讓他吃足苦頭,一開始陷入漫無目的四處拍攝,待到回工作室釐清,才逐漸理出敘事邏輯,從欲求精準按部就班到即興剪輯,打破他以往對影像製作流程的正規想像。


探尋事物的來處

《馴國》在錄像敘述中安插以「據說」開頭的障眼法,模糊相對肯定的考察結果和學說,意圖引發觀眾參與對話或挑戰知識的可能。吳權倫說,規劃展覽時,最害怕聽到「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句話:嚴肅的主題一旦被說得輕巧,就難以認真對待。因此對色調格外走心,以黑白棕金藍統合《馴國》整體視覺,希望藉印象的植入使觀眾擁有記憶索引,避免展覽整體太過可愛而焦點模糊,從而有了重新檢視生活的心思。個展承載吳權倫近年觀察藝術圈以創作探尋淵源的好奇,也希望觸動觀眾的探尋之心,生活中種種事物、關係及局面的形成,多半其來有自,並非本就如此。


製作團隊

展覽主辦單位/ 臺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林平
展覽督導:余思穎
展覽承辦人:李瑋芬
行銷推廣:高子衿、劉惠平
製作助理:Magdalena PLUTA
銅雕:Skulpturengießerei Knaak
白瓷:Uta KOLOCZEK (manufactory)
相紙輸出:Ross WANG
佈展:林明彥及團隊
訪談受訪者:Frauke STEINHÄUSER
攝影與剪接:林于嫣 
Blondi照片授權:Hanns-Peter FRENTZ
〈格拉芙拉特:牧犬傳〉空拍機操作:Aerial Photography bw
〈狗匠〉3D掃描:TU 3D Lab 
〈格拉芙拉特:牧犬傳〉及〈編隊 型變 犬變〉受臺北市文化局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製作。

展覽專輯
編輯:何文安、吳權倫
藝術方向:章芷珩
專文:陳寬育、朱峯誼
翻譯:林心如、黃亮融
印刷:經緯印藝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