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場一隅

〈拼裝城市〉,2019

〈冷鍊〉錄像裝置現場

〈White Uniform〉,2017,單頻道錄像

歷史刺繡人-帝國婦No2

  • 首展演/日期 2019.04.27 - 07.21
  • 首展演/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

《冷鍊》侯怡亭個展

侯怡亭

入圍理由

「冷鏈」係指供應鏈中全程維持低溫以確保品質的冷藏物流,這個概念也成為當代社會控制的隱喻。《冷鍊─侯怡亭個展》緊扣著藝術生產、交易系統,及藝術家對刺繡技藝與女性勞動的長期關注,從委託女子監獄自營工廠受刑人代工的繡字成品(第一工場),招募參與者於展覽契約期間於殖民檔案帆布上刺繡的現場表演(第二工場),到被排除外於全球經濟體系的雅加達街頭縫紉車等替代經濟(第三工場),展覽貫穿殖民身體規訓、勞務對價交換、全球化秩序等不同層次的複雜佈局,為藝術家歷年來最完整的一次呈現。 (主筆委員/鄭文琦)


關於作品

展名「冷鍊」取自物流供應鏈專有名詞,泛指倚賴低溫環境之物品從原材料供應商、加工工廠至貯藏運輸物流至銷售物流,物品經長時間運送並保持質量的當代系統工程。展覽以「工場」劃分三個展區,包括委託女子監獄自營作業工場製作展覽成品;徵集參與者共同簽訂合作契約,以日治時期女子公學校及家政女學校檔案製作作品;以及圍繞被全球經濟系統排除的城市街頭代工者等。展覽以錯綜複雜佈局指涉現代社會治理術,探索人類於總總生產關係中透過分配、價值交換及資訊傳遞間的互動關係,並延伸至現今藝術體系中的生產、交易及價值轉換。


藝術家簡介

侯怡亭,1979年生於高雄,現居住及工作於臺北。作品以數位影像及錄像見長,研究不同歷史時刻及社會脈絡下的身體與數位影像之間的關係,關注勞動生產,並透過傳統匠人對照非傳承模組之生產系統提出新的連結,反映殖民教育、全控機構及經濟生產鏈,以及女性在全球化秩序下的樣貌。曾受邀展出包含:日本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週年展、智利聖地牙哥拉莫內達宮當代藝術展、第九屆澳洲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西班牙薩拉哥沙歷史中心個展等。


藝術家訪談
藝術家 侯怡亭 | 攝影 呂國瑋 ( 片子國際) 

採訪及文字整理文/許祐綸

在現代物流體系中,為保持品質,以一系列手法,讓產品從生產到消費全程,處於恆定低溫的適宜條件,這供應鏈系統以「冷鏈」為名,應用廣泛。然而,字面看似冰冷,這物流步驟裡,除了生產體系各切面的串連,還有「人」作為勞動者的存在。若生產線的改善仰賴縝密控制,這精密體系中的「人」,又該如何被思索與理解?


個體與集體生產的複雜網絡

 2019年侯怡亭在北美館的個展以此為名,將過去三年於不同地區訪查製作的作品及現場行為交織串連。成長於70年代高雄,侯怡亭對家庭勞務、代工、集體生產機制,還有個體尤其是女性在集體生產結構的位置,對應在全球化政治經濟體系之中的角色,有許多思考探問。「對我來說,集體的協作工作,不一定是要一群人在現場密集的服務勞力,也可能是一個人或個人與不同角色產生的關係。」


近年侯怡亭造訪了墨西哥紡織加工區與小型工作坊、台灣鐵路局便當工廠、哥倫比亞跨國切花工廠、雅加達社區家庭代工、裁縫腳踏車聚落,以藝術家身份穿梭其中,探索人與現代社會諸多生產系統的層層關係,同時,也辯證著藝術體系中的生產與價值意義交換。在個展《冷鍊》中,她結合不同地區踏訪經濟物生產的作品與行為展演,延續2009年起與代工者合作生產的方法,用三個「工場」為展場佈局,既涵蓋「冷」指涉的溫度與控制意象,也透過「鏈」之概念在美術館空間串接對照。


以「工場」串接起的勞動辯證

 「第一工場」中,侯怡亭委託台東女子監獄自營作業科的電繡班收容人,將刑期、上下工時間等生命數字化作公式打散重組,電繡裁縫至帆布,以《矯正藝文館》(2019)為作品命名,討論現代監禁制度中,監禁身體勞動的成果與規訓機制。曾就讀女子家政專校,侯怡亭追溯女子教育起源,發現女子監獄矯正課程與女子學校課程編排幾乎相同,她有意識地將收容人藝品加工勞動納入藝術生產流程,再於產場並置以銀箔絹印製作的〈刑務所之演化〉(2019),以不同監獄空間圖像,和十字形展場巧妙對照。展覽破題作品〈冷鍊〉於旁側展間,為哥倫比亞切花工廠訪查之作,作為不同區域生產方式的交叉對照。

第二工場以2015年開始的「代工繡場—歷史刺繡人」為軸線,將日治時期女子教育黑白檔案照片作為基礎,徵求參與者共同在歷史照片刺繡加工添上色彩。侯怡亭以「勞動」穿針引線,將人與檔案、展覽現場與歷史攝影當下、藝術生產契約下之勞動及殖民視角的女子教育,透過繡線縫補;相對於第一工場中勞動者的不在場,「代工繡場—歷史刺繡人」參與者與藝術家簽訂契約,於展覽三個月期間提供至少16天、90個小時時數在場縫繡,展覽後作品則歸參與者所有。展場外牆錄像作品〈White Uniform〉 (2017),另以台灣鐵路便當七堵工廠訪談為題,將台鐵廚房員工訪談影像,交織著白色制服的廚房作業員的行為演出,參考七十年前鐵路便當包裝,於工作檯重複剪下海苔加工製作便當。

第三工場的錄像及裝置〈拼裝城市〉(2019),則是由2017年於雅加達的計畫而來。藝術家在當地訪談家庭代工生產體系,過程中發現散佈城市街頭、特殊拼裝的裁縫腳踏車,爲城市裡需要衣物縫補的人們提供服務。這特殊裁縫社群誕生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逐漸創造出小規模經濟模式。侯怡亭與這些街頭裁縫師傅訪談,詢問他們如何想像縫補政治經濟變化中的城市破敗;裁縫師傅們分享雅加達複雜政治經濟觀察及街道工作經歷,也在印有城區破敗建築的帆布上繡補色彩,完成一場參與式的影像。


藝術家與藝術體制的穿梭謫問

展覽中不同展間與作品交錯對照,藝術家的身份穿梭其中,也將藝術體系的謫問層層套疊,將精準控制下的生產鏈延伸到藝術生產,交錯出層次複雜的批判空間。侯怡亭不避諱對藝術家身份的諸多自省與自我批判,「從日常商品經濟物,到藝術創作與傳遞,諸多角色都在特定套路架構下運轉者,這之中生產的是什麼?還可以怎麼生產?這個製造是否必需?為何而發生?」她反思一個展演形成背後的諸多激盪,以及在藝術機構中難以直面的社會現實,提醒自己不讓藝術的思考與創作成為模組化的產製;回歸身歷其境感受、同人與環境的共處,如同針線穿梭回返,作品從未是終點。

 

製作團隊

冷鍊製作群
展覽概念:侯怡亭
展場規劃:侯怡亭
展覽行政執行:李佳霖
展覽主視覺設計:和圃數位文創有限公司
翻譯:黃亮融

矯正藝文館
法務部矯正署臺東監獄作業科: 蘇科勳、謝樹榮、劉俊男
電繡製作:臺東女子監獄電繡班在監收容人
執行策劃:侯怡亭

刑物所之演化
銀箔製作:侯怡亭
絹版製作:湯雅雯

代工繡場
參與者:周婷、何嘉綺、胡濱、吳詩韻、廖翊丞、林淑娟、黃子儇、張庭瑋、林妤靜、陳美智
合約:李佩昌律師
執行策劃:侯怡亭

White uniform
駐地協助:Tokyo Arts and Space (Tokyo Wonder Site)
受訪者:交通部臺灣鐵路局七堵餐廳主任簡仲達、主廚謝秉宏
演出者:湯雅雯、 周婷、何彥諺、詹陳嘉蔚
執行策劃:侯怡亭
美術製作:何嘉綺
剪接:陳文良
翻譯:林心如

拼裝城市
駐地協助:Ade Darmawan, Sandy Lo,Angga Wijaya, Gudskul, Stuffo Labs
裁縫腳踏車設計:Nurdin
受訪者:De De Sunjani, Ah-Ah, Hendry, Eri Yanto, Agung Haryadi, Dedy Sumirat, Gungun Gunawan
執行策劃:侯怡亭
攝影:侯怡亭、 Michael Jaya Wiguna
剪接:陳文良
翻譯:蔡天芸

冷鍊
駐地協助:駐哥倫比亞代表處曾永銳(Eduardo Yun-Jui Tseng),Felipe Rodríguez G, Pablo Gómez, Fernando Días Lluviosos Barrera,Juan Pablo Santacruz
受訪者:Andrea Ao (The Queen’s Flowers company)
執行策劃:侯怡亭
攝影:侯怡亭
剪接:侯怡亭
翻譯:遠東譯像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