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劉慶隆

攝影 | 劉慶隆

攝影 | 劉慶隆

攝影 |劉慶隆

  • 首展演/日期 2016.06.26
  • 首展演/地點 金門翟山坑道

百鳥歸巢入翟山

心心南管樂坊

入圍理由

一灣坑道、一帶碧水,一聲悠揚的竹笛穿透濕潤微涼的空氣,清亮遼遠。遠方洞口光亮處,一排竹筏破水而來,素服淡妝的樂人們安坐其上,端莊典雅,如天上飄落之仙人。竹排上,南管藝術家王心心絲弦輕撩、竹板輕罄、朱唇輕啓,一闕詩仙的《早發白帝城》,一曲古早的《百鳥歸巢》,瞬間即讓岸上凝神屏息的觀眾,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也。 這是心心南管樂坊在原金門軍事重地之翟山坑道中演出的畫面。導演吳素君巧妙地將裝置、實景與活化石之南管做一結合。“毋忘在莒”的標語下的坑道裡,這實景表演在某種意義上更像是行為藝術。輕舟已過的,不僅是萬水千山,更是那千百年不堪回首的戰火離亂之歷史時空。 心心南管樂坊以溫婉沉定的力量,打破了表演的框架與疆界,跨越了藝術的形式與格局,並傳遞出穿透歷史時空的情懷與悲憫。 (主筆委員 /張曉雄)


關於作品

心心南管樂坊作為南管演出、創作、傳承的表演藝術團體,除持續強化南管音律、合奏等本體音樂旋律之美,更期望藉由演出內容與場地、氛圍的統合規劃,彰顯這項有形文化財的當代價值,讓更多民眾得以感受南管之豐美。 南管原屬民間廳堂音樂,最常出現在閩南傳統院落、廟宇裡,並以其溫婉的唱詞、沉靜的旋律走過台灣四百年;在2009年以其最原始的狀態,獲選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在有心的學者、藝術家及演奏家努力下,南管走進藝術殿堂,結合各項劇場元素,展現出新的樣貌!期望透過創新企畫,結合南管與金門傳統閩南建築,作一次完整的演出及講座規畫,展現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加分的效果。


藝術家簡介
心心南管樂坊創辦人王心心成長於福建泉州的南管世家,長年累積的藝術素養及演出功力,堪稱閩南南管最純正的代表;但王心心不固守舊局,在深厚的專業上追求藝術突破,從曲風的實驗、題材的擴張、到燈光舞台的現代設計,每年都讓南管演出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風貌。自03年以來,《琵琶行》、《葬花吟》、《聲聲慢》等一系列南管詩系列的創作,結合唐詩宋詞的南管曲韻,更將南管從民間音樂體系提昇到人文音樂的層次。03年,王心心創立心心南管樂坊,除了致力恢復清音雅樂的傳統,也嘗試讓南管在當代社會呈現嶄新面貌。曾合作的藝術家包括林懷民、羅曼菲、吳素君、簡文彬及游麗玉。10年首度嘗試跨國合作,與法國歌劇導演盧卡斯.漢柏斯合作創新南管歌劇《羽》。「心心南管樂坊」在跨界的同時不忘本質,精湛的唱功,結合台灣劇場精英的專業演出,呈現南管最精粹完美的一面,更期許能因此激發國人對在地文化的思考及傳統藝術的興趣。


藝術家訪談 

藝術總監 王心心、導演 吳素君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心心南管樂坊」連續四年受邀於金門「翟山坑道」演出,當南管音樂流淌在人工開鑿的翟山坑道,清麗悠遠的天然音響與金門閩南文化的溫厚相融,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累積一群忠實樂迷。2016年,「心心南管樂坊」邀約兩岸傑出樂人共演,為金門遺存的戰地史蹟、傳統聚落注入人文色彩,使金門成為兩岸文化藝術交流新據點,也凸顯翟山坑道於現今和平交流的時代意義。

2012年,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邀約場勘,藝術總監王心心和總導演吳素君一看坑道,讚嘆此地和南管音樂是天作之合,「馬蹄形坑道完美的迴音效果跟坑外『毋忘在莒』四個大字搭配起來,太妙了,南管在這演一定很適合」吳素君笑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金門鳥種繁多,樂坊特選《百鳥歸巢》做為演出主題,演奏時眾鳥齊奏,一時難辨是人造或天然鳥鳴。坑道原做戰備用,在此演出亦隱含兩岸和平意味,且金門傳統建築與泉州建築神似,以泉州鄉音吟唱的南管樂音,飄盪在建物之間更添歷史風情。坑裡有條水道,演出時觀眾沿岸站開、表演者乘竹筏由遠划近,加上觀眾中也安排了表演者;每首歌聲響效果從四面八方傳來,各具奇趣;聽覺引領視覺、營造夢境般的幻覺場域,從演出曲目到呈現方式都配合場地精心編排,吳素君說「有場演出,竹筏剛停,王心心正要開口唱,一滴水碰巧從她額前滴落,太美了!想要在舞台重現這番場景幾乎不可能」。

坑道演出難處亦多,因潮濕導致悶音或坑道內外溫差,種種惡劣條件除了團隊精準執行力,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大力協助也居功厥偉,「從前期的觀眾報名、將觀眾分批帶入坑道、提供觀眾接駁用的遊覽車並由專業導遊於車上發放節目單、解說觀賞須知,有秩序又有效率」吳素君回憶為了熟悉場地、團隊在閩南式老屋改建的民宿住了好幾天,每日在建築廳堂中練習,最後甚至在原定的坑道演出之外,加開了聚落建築的環境演出。

這樣的演出型態,王心心其實並不陌生,南管本就源於民間,早期台灣不把南管看作表演藝術,而是尋常民間的生活環節。「以前良家子弟學南管是為了以樂會友,玩票性質的業餘切磋;傳統南管樂人從沒想過南管能搬上舞臺,甚至反對賣票」南管很貼近生活,一奏就是一天,樂曲不間斷。王心心認為南管像麻將,絲竹管弦陰陽互補,四人到齊才能玩,「我到台灣後,常常湊不齊四人練習,更多時候獨自在家練,慢慢體悟也許人少點也行,但得要求自己技術更精進才對得起觀眾」。王心心認為南管是世界性的音樂藝術,每當和不同藝術家合作都感到南管的空間寬廣,藉由舞台化讓南管有機會被更多人看到、讓更多人感動,這是心心南管樂坊把南管舞台化的原因。

從民間藝術轉上舞台表演,導演吳素君是關鍵人物之一。身為雲門舞集創團舞者,她曾登上世界各地大大小小舞臺,回到自家卻對南管一見傾心,「1994年我在漢唐樂府看王心心演出,這麼美的藝術,這麼棒的藝術家,能怎麼幫南管提升到另一層次?」吳素君提煉傳統元素做出了《艷歌行》,安靜典雅的南管絲竹室內樂,搭配梨園戲的細微表演動作,在勾欄院連演數十場,最終出國巡演,造成轟動,「南管和梨園戲兩樣都是傳統,但把兩者結合絕對是創新」。吳素君認為,出生泉州南管世家又自幼習藝,唱奏譜曲樣樣精通的王心心,幾乎就等於南管藝術,「在她身上無論多創新的東西都不會脫離傳統,骨架始終在那」。吳素君和王心心「舞臺年齡」相加近百年,始終為南管的舞台藝術努力耕耘;也因為尊崇南管,更是盡力為南管拓展未來更多可能性,「只要還有觀眾喜歡,無論得獎與否,我們都會繼續往前走」。


製作團隊
委託製作單位: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製作單位:心心南管樂坊
演出單位:心心南管樂坊、 東山御樂軒南音社、 廈門市錦華閣南樂社
藝術總監:王心心
導 演:吳素君
服裝設計:鄭惠
中樂者:王心心、李寶霞、丁玉經、陳雪軒、楊桔平、林志勇、張福祿 、康碧容、施恆德、葉台竹、楊秀敏、陳藝玲、陳迎紅、朱玉愛、陳桂心
活動紀錄 台灣土狗文創工作室
平面設計 張思惟
劇照攝影 劉慶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