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6.10.14
  • 首展演/地點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廳

曾經未曾

明日和合製作所

入圍理由

從幾位陌生旅客在機艙中的短暫交會開始,幾位演員(張耀仁、鄭莉穎、李梓揚、余佩真)在不同角色之間自然轉換;編劇馮琪鈞將簡單的故事線延展,創作出流暢的劇場敘事;舞台設計鄭烜勛以簡單的佈景、物件、不同的視角,打造出具想像力的空間;導演洪千涵將憂傷包裹在幽默輕鬆之中,以純熟的劇場手法拼貼出互相牽連的故事片段,是令人矚目的新生代導演。編導、演員及團隊以高度默契互相配合,在有限的空間、人員與物件中創造出一個極富想像力的傑出展演。 (主筆委員 /陳惠湄)


關於作品

此作原為2015年參加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的30分鐘參賽作品,2016受關渡藝術節邀演,由導演洪千涵與編劇馮琪鈞重新改版,將30分鐘雙人戲擴大編制及演出長度成為70分鐘的全新版本。藉由「飛機」這跨越時區跟空間的載體所引發坐在相鄰位置的陌生人,其記憶的觸發及連結延伸。嘗試藉由各種人際關係組合,去探索記憶的更多面向;從親情、友情到陌生人際關係,將「失去」的定義擴大。當所有曾經發生過的記憶都是「失去」,那些引發你聯想到「失去」的現在,都將領著你體驗接下來未曾發生過的新未來。


藝術家簡介
明日和合製作所,2016年初成立,其核心成員洪千涵、張剛華、黃鼎云皆為近年在表演藝術領域持續創作的新銳編導,決定以團體形式尋找創作上的可能。有別於常見的團體組成中以專業、技術、功能為導向的分類激盪模式,將三人同時置放於「作者」的位置,以水平式生產進行藝術創作。現階段作為發展主軸的核心觀念:「現場展/演」 (Live Exhibition)、「回應式創作」 (Responding Creation)、「沉浸式計畫」 (Immersive Project)。在表現形式上並不侷限特定媒材/媒體,反而更重視生產過程與社會、環境、科技、歷史等其他領域之折衝。

馮琪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主修劇本創作,現任寫戲工作室專職編劇。舞台劇本作品:2016臺北藝穗節《空氣男友》、2015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首獎暨2016年關渡藝術節《曾經未曾》、2013臺北藝穗節《戀愛の第一現場》(劇本協力)、2010畢業製作《演習作業》、2009關渡文學獎第二名《非死亡》。

洪千涵 
劇場導演、表演藝術者,現為明日和合製作所團長。2010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導演;2014年畢業於倫敦皇家中央戲劇與演講學院,為進階劇場實務碩士(MA ATP)。2015年與倫敦劇場友人組成的Canteen 50A Lab獲選邀請至布拉格劇場四年展,演出展演《愛撫過了 Caressed》; 2014年受邀參加倫敦現代泰德美術館主辦的Merge Festival房車藝術節,集體作品《Tick Tock》,以及在英國倫敦的畢業製作與策展Unresolved Festival《Milk Float》。 近期致力當代展演類演出,2015年參與藝術自由日展演作品《坐坐茶室》,大獲好評,2016年初受邀至新板藝廊「123自由日-新世代藝術現場」展演,以及2017年前往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演出。2016年年初與黃鼎云、張剛華創立明日和合製作所,六月發表明日和合製作所出号作《明日和合》展演作品、十月受邀參與當代藝術館街大歡囍策展作品《可以睡覺》、寶藏巖邀請作品《做一頓飯》。其他導演作品包括《石屎森林》獲2017年第二屆神奈川海鷗短劇祭最佳導演獎、2016年臺北藝穗節《空氣男友》獲2016年台新文藝獎第三季提名與藝穗節「戲劇中的戲劇」獎項。


藝術家訪談

導演 洪千涵 、 編劇 馮琪鈞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曾經未曾》是由明日合和製作所,導演洪千涵、編劇馮琪鈞與演員張耀仁等人共同創作,2015年第三屆中國烏鎮青年競演戲劇節的首獎之作,隨即受關渡藝術節邀演,將原版三十分鐘延伸成七十分鐘的完整演出。作品以幽默包裹悲傷,以魔幻寫實的風格和非線性敘事手法,深刻探討人的記憶如何形塑、影響當下每個決定,並以劇場視聽元素,喚起觀眾自身埋藏已久的情感記憶。

洪千涵,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與英國倫敦大學中央演說與戲劇學院畢業,是近年頗受矚目的新銳導演,屢次奪得國內外戲劇競賽獎項,近期又獲2017日本神奈川海鷗短劇藝術祭最佳導演獎。洪千涵的父親是熱愛文學的商人,母親則懷抱著演員夢,成長過程耳濡目染,從小便立志當電影導演。她談到,「高中英文話劇比賽是我第一次導舞台劇,為了想戲怎麼導失眠到半夜,這件事太好玩了!」。升大學前她報名一系列文學劇場營隊,從紀蔚然、楊力州等老師身上悟到其實形式只是附加,無論劇場或電影,人始終是核心。在北藝大她專攻戲劇導演,受陸愛玲老師啟發,讓她知曉劇場是所有元素的統整,並引領她自由隨意創作。她喜歡團體工作,逐漸確立了集體編創的模式,自英返國後,即與同學成立以平行共同創作為宗旨的劇團「明日和合製作所」。

參加2015年第三屆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時,編劇馮琪鈞與洪千涵分享一個「在飛機上把旁人認成自己母親」情感錯置的真實經歷。機場是離開和迎接之地,飛機則是橫跨時空的載體,在侷促密閉的機艙座位,很容易讓人產生迷幻聯覺,她倆決定往下發展看故事怎麼走;洪千涵說,「我爸是台商,常常接送機,所以對機場很有感情;五年前爸爸過世,我也想把『記憶』題材挖得更深」。烏鎮版本講述飛機上一男子和一位母親的相遇,回到台北,編導倆人在劇本放入更多原生家庭的連結,邀來演員集體激盪,挑選各自經歷,串聯成戲。

洪千涵出生南投,馮琪鈞則在台中成長,兩人都對九二一大地震記憶猶新,瓦泥崩裂的樓梯間、在家門口的公園夜宿帳篷、接不完的關心電話等等,一個記憶勾起另一個記憶,驚覺自己的記憶尾端,能夠連結另一人的記憶開始。洪千涵認為「搭飛機的時候,這種感覺尤其強烈,當你離開了熟悉的土地,在陌生的感官環境裡,很容易勾起隱藏心中的回憶片段。如遇到亂流聯想到地震,聯想到一家人開車逃難的緊密經驗。上飛機時大家是陌生人,起飛後卻成了集體意識流,記憶互相串通」。

編劇馮琪鈞安排了五位角色一同搭乘航機,有時記憶連貫,有時則是個人體驗,當其中一個角色憶及過往,整個舞台場景瞬間隨之變換,把飛機逃生指示,變成學習面對死亡的教學步驟,或把搭機時產生的睡眠障礙,連結到童年聽枕邊故事,再到長大孤身北上求學的床邊一角;馮琪鈞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也是別人的配角」。

戲中每個片段都由編、導、演員及設計群集體創作,工作模式雖繁複,時常彼此摩擦爭執,最後成果卻讓大家特別滿意;洪千涵說,「我在英國學集體創作,回臺灣也想成立不以編導優先的平等創作團隊,讓大家的創意都能匯集進來」。馮琪鈞在排練初期則懷疑集體創作真能適用嗎?最後會不會有人決定回到導演至上的創作?他說,「我跟千涵都喜歡極端的、不中庸的決定,也因此有時兩個極端拉扯的過程很艱辛。我寫劇本時自認劇情該往這裡,千涵卻堅持往那裡,是不斷說服和被說服的過程」。排練時,馮琪鈞先寫一段文字交給大家,演員嘗試發展後再重寫;設計群也在製作前期就進場看排,洪千涵這麼說:「這齣戲絕對不只是編劇或導演的功勞,而是大家集體創作出來的。我們的目標是讓劇場裡一切元素都變成表達的工具,創作這世代的敘事邏輯」。


製作團隊

導演:洪千涵
編劇:馮琪鈞
暨集體創作演員:張耀仁、鄭莉穎、李梓揚、余佩真、范頤
舞台設計:鄭烜勛
燈光設計:王芳寧
服裝設計:朱珉萱
音樂顧問:廖海廷
動作設計:蘇品
文製作人:陳歆寧
舞台監督:孫唯真
平面設計:陳嘉微
平面攝影:唐健哲
劇照攝影:洪振峰、李球球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