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樓展場,攝影 | 黃宏錡

2樓展場,攝影 | 張鐘元

2樓展場,攝影 | 張鐘元

B1樓展場,攝影 | 黃宏錡

B1樓展場,攝影 | 黃宏錡

  • 首展演/日期 2016.03.26 - 04.24
  • 首展演/地點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無無眠

蔡明亮

入圍理由

繼「來美術館郊遊」後,「無無眠」再次進入北師美術館,以更為簡潔布展形態呈顯「行者」系列兩部影片與〈秋日〉。毫無疑問,時間仍為蔡明亮作品最核心的思想。它是玄奘的緩慢步走、是冬夜的踟躕、是浸泡水中的謐靜。光影幻化之間,投映銀幕與館外市景交融。時間作為電影展覽的另一路徑,是引領觀眾走入展廳,坐臥躺觀賞動靜之間的聲影。於此同時,「無無眠」的啟示在於將美術館形構為融會大眾文化(歌手獻唱)與嚴肅文化(電影作為藝術)的交匯之處,更成為觀眾的沉睡之穴。(主筆委員 /孫松榮)


關於作品

本展播放三部短片皆為蔡明亮近兩年全新創作。《西遊》與《無無眠》是「行者」系列短片的第六與第七部作品,李康生身穿紅色僧袍、光頭赤腳,以其獨特緩慢的速度行走在世界各地,彰顯一種失落已久的──唐朝玄奘徒步萬里西行取經的弘法精神。《秋日》是黑澤明御用場記、同時也身兼作家及製片人—野上照代女士的肖像錄。 本展覽採用極簡無裝置概念,讓影片作品中的城市影像和美術館原有的展場空間,在夜晚氛圍下緊密結合,並選用不同材料作為投影介質,紙糊屏幕的細微紋路與斑駁痕跡;金屬板如同賽璐璐般的通透質感,皆產生了不同的投影及觀看效果。為期四週的展覽舉辦了多場深夜講堂、音樂會及夜宿美術館活動,吸引眾多學生、民眾甚至親子家庭走進美術館,拓展了藝術參與及美感體驗的更多可能。


藝術家簡介
蔡明亮,1957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為台灣新電影運動以來最具代表性的電影導演之一。1994年以《愛情萬歲》奪下威尼斯金獅獎,奠定世界影壇地位,之後亦獲藝術界青睞,於台北、威尼斯、上海、名古屋等地推出展演及跨界創作。2009年作品《臉》成為羅浮宮首部典藏電影,創下藝術電影的標竿與典範。2012年展開「慢走長征」影像創作計劃,至今已完成七部短片作品。2013年憑《郊遊》獲威尼斯評審團大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2014年受布魯塞爾、維也納、台北與光州等藝術節邀請,推出舞台劇《玄奘》;同年於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展出《來美術館郊遊》,寫下電影走進美術館的歷史創舉。


藝術家訪談

藝術家 蔡明亮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繼2014年《來美術館郊遊》後,蔡明亮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再度合作,以李康生穿僧袍於世界各地慢走長征之「行者」系列短片,《西遊》、《無無眠》,及以日本知名電影導演黑澤明御用場記、製片兼作家野上照代女士為主角的《秋日》,三部短片輪番播放,再次把電影帶進美術館。一個月的展期,蔡明亮淨空美術館,全無贅餘裝置,並調整美術館既定的開放時間,舉辦各式活動,甚至提供寢具讓觀眾通宵夜宿,打造不同以往的觀影體驗。

近幾年蔡明亮逐漸不拍劇情長片,更多聚焦於同一主題的短片,例如李康生的「慢走長征」系列。蔡明亮要求自己丟棄僵化規定以換取創作自由,從美學而非市場考量出發,重新思考電影還能做些什麼。無論剪輯、拍攝技術、故事情節或演員表演都仔細評估,用極簡的結構讓作品呈現行動理念。他說:「電影不只一種拍法,也不只一種看法。我們對電影媒材的概念其實麻木又僵化,但電影媒材這麼神奇,為何不好好用它呢」。蔡明亮質疑,為何談論電影只有紀錄片或劇情長片?為何拍電影非要先有故事?「現在,人們看電影都在討論劇情看不看得懂,刺不刺激,很少人在討論美學。大家老愛說電影是一門藝術,但怎麼可以沒有美學就成為藝術概念」。

自2013年長片《郊遊》之後,蔡明亮宣布將電影改到美術館展演,主因是企圖脫離市場取向的院線發行模式,將注意力轉回創作本身;「我其實不那麼愛拍電影,拍攝過程一堆麻煩事,老闆、觀眾、公司、影展各有各的要求,如果我是商業片導演早就被淘汰掉了,但因為我的作品屬性讓我生存下來。我很幸運能在電影院做幾乎不可能立足的事,但也更確定我的作品必須被放在恰當的通路上」。他愛電影但也質疑電影,電影院有固定座位,觀眾進去就是要刺激、娛樂與故事,但美術館是流動的,觀影距離或時間因人而異,兩者造就的觀影時空氛圍截然不同,尤其是「為期一個月的美術館檔期,或許能吸引比院線更多的觀眾前來觀賞,把根基紮的更深」。

北師美術館館長林曼麗相當支持蔡明亮的計畫,認為這樣的展演應當成為常態。兩次在美術館辦展,蔡明亮思索如何與館內既有建築裝置相結合。看美術館就像看一個人,每個人都特別,作品並非首位,時間到了就會挪開,就會卸除,美術館卻始終都在。在電影院放映,即便做足宣傳,票房卻只看上映前兩週;美術館展期長,且全國僅此一處,能做的嘗試反而更多。如同往常,蔡明亮依舊上街賣票行銷,親力親為邀請民眾走進美術館看他的電影。他讓美術館成為可以很放鬆、很好玩的地方,有歌手唱歌,有深夜講座,大家要躺要臥,要走要留,邊睡邊看電影都可以,將美術館轉化為同時能吸引文青與時尚年輕人的「潮」地帶,「要罵我或者跟我說看不懂我的電影都行,美術館就應該很自由;我不擔心觀眾不喜歡,我在意的是觀眾不進美術館」。蔡明亮認為電影只是手段,重點是讓人走進美術館,每個人在美術館都能自行組合觀賞順序,在淺移默化之中自然學習,去接受各形各色的表現形式。他認為「美學教育是當務之急,孩子從小就去美術館,心自然就柔軟開放了」,尤其是走進美術館,「總有人會被改變,但電影院幾乎不會改變什麼,改變了就賺不到錢,如果觀眾素質不改變,就沒有藝術創作甚至自由表達這些事」。

蔡明亮認為台灣觀眾稍嫌偏食,對「藝術片」敬而遠之,而這也是他積極上街面對面拉票的原因。因為北師美術館是學校單位,他在午餐時進校園拉票,但校區展覽通常是不賣票,他跟林曼麗說一定得賣票,理由不是為了賺錢,重點是花十分鐘講述內容並賣票,「我就能確定觀眾會多一個人。」當觀眾並非因課堂要求到美術館寫報告,而是自願購票進場,反而更能領悟美術館的好玩之處;「我在臺灣大學杜鵑花節賣票,遇到一個家庭,父親掏錢買票時突然說:『蔡導,可是我家兩個小朋友看不懂你的電影啊!』」,蔡明亮笑著回答:「他們肯定看不懂,但又何必在乎呢?就帶他們去玩,讓他們知道原來電影還能這樣,跟家裡電視播的不一樣,原來美術館是這麼好玩。知道了就好了,重點是讓美術館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製作團隊
藝術家:蔡明亮
展場設計:蔡明亮、李天爵
行政經理:王雲霖
展務執行:張鍾元
技術支援:戰爭藝術公司

MoNTUE北師美術館
執行總監 : 林曼麗 
執行總監  : 藍恭旭 
展覽統籌: 徐珮琳
展覽執行: 吳家祺 
媒體暨編輯 :朱筱琪    
教育推廣 :趙宜恬   
志工統籌 :鍾一瑄    
票務行銷 :徐珮琳  
行政專員 :黃聖閎 
展覽助理 : 王韞雄、林惠慈、洪紹元、莊舒茵、李宣儀、涂子軒、許博俊、郭修余、陳冠宇、陳君婷、張蓉安、張元綺、黃欣怡、劉彥均、鄭凱文、羅聖雰、劉彥均、蕭慧君
視覺設計:莊濟寰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