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Mile End Photography

攝影| Mile End Photography

攝影| Mile End Photography

攝影| Mile End Photography

攝影| Mile End Photography

  • 首展演/日期 2016.11.18
  • 首展演/地點 新北市藝文中心

《蓬萊》南北管神話音樂劇

拾念劇集

入圍理由

《蓬萊》將南管、北管巧妙地融合,創作出具有傳統韻味的音樂,既創新又不偏離傳統;雖是原創,卻吸引人想要探究傳統音樂以及古籍之美。四位演員(朱安麗、崔台鎬、王靖惇、劉廷芳)飾演多個角色,操偶、使用神祇的肢體語言,以及導演李易修自創的一套神話語言,其唸做、唱腔、表演都令人感動與讚嘆。編導的創意與格局、演員的投入、團隊的合作,帶出精采的舞台表演,引導觀眾進入一個迷人的神話世界,更發展出一種傳統再創造的劇場新美學。(主筆委員 /陳惠湄)


關於作品

《蓬萊》為拾念劇集編導李易修創作的超神話三部曲的第二部曲,獲廣藝基金會2016委託創作支持。故事敘述無頭刑天受花園鬼島神族召喚,展開一段尋覓花園鎖鑰(小島之心)的旅程,最終發現撼動天地的秘密。劇本創作以《山海經》的神話人物為發想,此間有繼承、有翻案,但更多的是與當代臺灣隱隱牽繫著的人事物。眾多角色以面具和當代偶戲手法轉換,輔以融合閩南語、客家話、蘇州話、粵語的自創神話語,營造出神話世界的特殊情境與時空感。 這一系列神話音樂劇的主體均為「傳統南北管音樂」的當代再創造,並且以重新想像、建構出的新神話故事,傳遞有關個人與社群之間的衝突、國族與階級的矛盾、生存環境與資源爭奪等等內容,將這門臺灣特有的精緻音樂藝術介紹給更多現代觀眾,同時也開拓出新穎動人的表現形式。


藝術家簡介
「拾念劇集」主要編導李易修,長期浸淫於中國戲曲、音樂及現代戲劇,其創作特色多取材自台灣,認為只有從台灣傳統文化的思考為出發點的創作,才能找到與世界對話的角度與態度。作品融合傳統與當代表演藝術美感元素,以體現台灣的藝術特色與人文思考。而其深根東方文化的劇場作品,亦廣受國外觀眾及藝評家青睞。


藝術家訪談

編導 李易修 、 南北管作曲 許淑慧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蓬萊》為編導李易修創作的超神話三部曲的第二部。一系列神話音樂劇的主體均為「傳統南北管音樂」的當代再創造,並以重新發想,建構新神話,闡述關於個人與社群之間的衝突,國族與階級的矛盾,以及生存環境與資源爭奪等內容。

喜歡神話也愛聽故事的李易修,二十多歲時才開始學習南管樂,一直想以當代的劇場表現形式為南管量身訂作。對他來說,南管樂如遠古眾生的呢喃,神魔妖異的故事當是此劇最適切的主題。李易修從《山海經》的神話世界為發想,2008年製作超神話首部曲《大神魃》,為孤身遊蕩人世的女神旱魃立傳;他說,「服兵役時,某天站哨又熱又累,心想不要白費時間,腦中好像有聲音叫我把故事寫出來,拿起紙筆寫了八個對句,是《大神魃》的前身」。而後,兩廳院邀約製作音樂會,李易修把對句完整寫為詩經四言體,另外也寫出戲中所需的楚辭,《大神魃》遂逐漸成形。

他不滿足南管「彷彿只有古典美的既定印象,想用神話故事,讓南北管有不同於以往的呈現」,將神話斷簡殘篇拼湊成《大神魃》,述說河伯、刑天、旱魃、精衛等神祇的故事。八年後,他的翻案作《蓬萊》登場,角色相同但性格與遭遇卻全盤逆轉,是對臺灣政治局勢的暗喻。有別於《大神魃》兩千字的詩化文本,《蓬萊》是兩萬字的愛情神話推理劇;他說,「愛情故事是人類的動力來源,從愛情延伸出各種事件,奇詭懸疑的風格應該比較能讓觀眾進入故事。所有故事都有政治目的,我希望觀眾最後體悟到『歷史是任人詮釋的』」。

李易修先編寫出「八卦曲」的歌詞,然後將它作為《蓬萊》劇情發展的結構,再由作曲家許淑慧,以自身學習南北管和易經多年的體會,組配成「八純卦」的陰陽變化,寫出「完全南管的南管」、「有點像北管的南管」、「有點像南管的北管」和「完全北管的北管」。深具傳統南北管音樂風格卻又充滿新旋律、新編曲及當代的演奏詮釋技巧,是《蓬萊》創作出的南北管音樂新系統。音樂設計許淑慧希望做出現代觀眾覺得好聽的南管音樂,因此並未依循傳統曲牌去寫,她認為「少點限制或許更能新創,南管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很慢很靜,但懸疑故事的推演不能太慢,所以音樂上從行版、快版、偏快版都有,聽起來符合傳統結構,但也有流行元素」。

偶戲與擬偶的表演風格,是所有戲劇發展的起源之一,正如很多古老的戲劇,因為原始宗教的需求與想像,而以「偶」作為召喚神靈到現世的媒介,「偶」等於是神靈寄宿的身體。現存很多東方戲劇,演員的表演程式都還保留著相當多「偶」的質地,傳統戲曲如此,跟南管樂配合的古老宋元南戲遺緒「梨園戲」更是如此。李易修特邀「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協助製「偶」以及指導操作,演員無論背景皆須長期受訓,他說,「雖然戲中仍有程式化語言,但也希望具備現代劇場較自由的創造跟發想特質,所以除了戲曲演員,我也邀了幾位現代劇場演員,較能準確完成劇中『創新』的部分」。

對所有演員來說,《蓬萊》除了要學唱學視譜、上偶戲工作坊排練之外,最大挑戰是李易修自創的「神話語」。「《大神魃》講上古神話,試圖融合四種江南的漢語方言,廣東話、客家話、蘇州話及台語,創造符合劇中氣氛的神話語。」大學選讀中文系的李易修表示,許多江南方言保留著豐富的古漢語音韻,且系出同源,比如客家話和台語其實讀音神似。他說,「我先請朋友用方言唸過劇本,經由錄音然後以聲韻學基礎去擴張和編撰,語言都有對照系統與固定模式,每個語言都有相對應的音符邏輯和識讀系統,演員熟了以後,甚至還能用神話語聊天,說出劇本沒寫的話」。

演出雖好評不斷,然而行銷與宣傳十分艱辛,現代與傳統交融反而讓客群更模糊難覓。李易修說,「南北管在論述上困難但欣賞並不難。要讀懂《蓬萊》台詞需要文學基礎,但我敢說我們是雅俗共賞」,他更期待觀眾的思辨,因為「好的劇場作品,應該要能激發觀眾探索、思考的慾望,若真要什麼都說白了,反而失去餘韻」。


製作團隊
編導:李易修
南北管作曲:許淑慧
製作人暨宣傳統籌:蔡菁芳
執行製作暨排練助理:許沛青
主演:朱安麗、崔台鎬、王靖惇、劉廷芳
樂師:許淑慧、廖梒瑜、蔡怡君、劉昭宏、敖裴倫
偶戲指導:鄭嘉音
戲偶美術設計製作:葉曼玲
服裝設計:楊妤德
燈光設計:江佶洋
影像暨平面設計:陳建蓉、張暉明
舞台設計:謝均安
編舞暨肢體指導:劉湘湘、林宜瑾
音樂設計:吳詩瀅
助理燈光設計:馮祺畬
戲偶結構設計:阮義
舞台監督:黃國鋒
劇本英譯:劉微明
戲偶結構製作:阮義、陳佳豪
戲偶製作助理:潘樂怡、林薇仁、于恩平、邱書凱、林書韻
道具設計製作:張以昕、蔡菁芳
骨笛製作:廖祐慶
篆刻:黃崇
鏗版畫翻拍:謝宗榮
宗教顧問:張馨方
舞台技術指導:洪誌隆
音響指導:陳鐸夫
舞監助理:蔣宗琦
舞台暨燈光技術人員:林茜、王志強、利俊良、李伯涵、李致翰、辛俊融、張容甄、梁家茂、莊岳錩、郭欣怡、 彭逢逸|
影像暨中文字幕執行:李妍羚、余竑賢
英文字幕執行:張愉婷
服裝管理:王顥燁
梳化:謝采彤、吳心云、何怡嫺
攝影:Mile End Photography、藍祺聖、陳又維
舞台製作:大岳藝術製作有限公司
影音錄製工程:景三造戶斤影像制作有限公司
音響工程:飛揚企業社
製作演出:拾念劇集
戲偶協力:無獨有偶工作室
劇團演出支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