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6.11.04
- 首展演/地點 北市 Mad L文化空間
第一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颱風走在預報前》
盜火劇團(編劇胡錦筵、導演林文尹)
入圍理由
在本次入圍決選的作品中,本劇無疑是最貧窮,也最小規格的製作。連劇場都稱不上的空間裡,三個角色與一些空間裡現成的生活用品,卻構成了一部讓人目不轉睛的好戲。這是一齣既寫實又荒謬的心理劇,最後還有兩種不同的結局,編劇的創意要如何被執行?這在台灣劇場「純」戲劇的製作上一直是個問題,劇本不是最後被導演的風格吃掉,就是演員的能力無法達到劇本深度。但這齣精緻的小製作展現了編導演之間成功的磨合,台詞準確的推進,導演在節奏動作的收放上步步為營,演員在劇情的三角關係中處處都「有戲可作」。在只有二十幾個座位的空間條件下,能如此投入於戲劇本身的琢磨十分難得。製作雖小但戲不小,是一齣足可做為範本的演出。 (主筆委員 /郭強生)
關於作品
「劇本」是劇場演出之本;有了自己的原創劇本,才能述說屬於自己這塊土地、人民情感及觀點的戲劇。此次展演,是盜火劇團第一屆「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作品的其中之一,以劇作家為主角,彰顯原創劇本的價值,為「華文戲劇」的內容生產,找到更多的創作人才。《颱風走在預報前》於非劇場空間實景演出,劇本日常化的語言,營造出強大的戲劇張力和情緒角力,風雨交加、颱風即將來襲的外在環境,呼應室內當下分手現場痛苦、壓抑的氛圍,演員情緒的控制和爆發恰到好處,導演妙筆生花採用開放式的結局,在寫實之架構下,打斷了線性時間和空間,營造出全劇的魔幻氛圍。
藝術家簡介
盜火劇團由藝術總監謝東寧於2013年所創立,劇團取名「盜火」,是效法希臘神話英雄--普羅米修斯「盜火」造福人類,盜火劇團企圖以劇場力量,走入人群、影響社會。 在創作方面,主要開發本土觀點的新創作,亦以導演的總體劇場觀念,詮釋當代新文本及世界經典劇作,期待透過劇場,能夠反映社會真實、土地情感,期待以全球的視野觀看,屬於華人生活的劇場圖像。盜火劇團亦肩負「藝術教育及社區推廣」、「劇團海外交流」、「文化政策研究」…等工作。本團入選為文化部105、106年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育成級。
胡錦筵
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畢業。編劇作品包括《第七天是疲倦的一天》、《安娜》、《颱風走在預報前》〈獲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季提名〉、《目前想不到》〈獲教育部文藝獎劇本類學生組特優〉、《二樓的聲音》〈獲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季提名〉、《三爐沈香》等。
林文尹
1975年出生於台北市。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曾就讀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1992年接觸台灣小劇場,曾任臨界點劇象錄行政、編導、演員、教育訓練講師,往後多次參與劇場、影像之編劇、導演、演員、設計、幕後助理等工作。2007年以劇情短片《花宅53號》獲第29屆金穗獎最佳演員。 重要劇場導演作品:《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夜》(1999,臨界點劇象錄,首演於臨界點劇象錄生活劇場,作品入選小劇場雙年展)、《白水2003》(2003,臨界點劇象錄,首演於華山藝文中心)、《惡露》(2010,人舞界劇團,首演於再現劇團藝術工場)、《昆西莫多》(2013,小劇場學校,首演於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藝術家訪談
編劇 胡錦筵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此戲為編劇胡錦筵原創劇作,將生活中細瑣對話放上舞台,營造日常但不平常的劇場氣氛,並在寫實架構下使用開放式結局,探討多元人際關係之可能。《颱風走在預報前》是以戀愛為題,試圖反應出當下年輕人的社會現狀:不願提及過去,無法預期未來,唯一擁有的就是尷尬,和無法處理的當下。
此2015年,胡錦筵剛上完日本知名編導平田織佐在臺北開的劇作工作坊,思考自己能否如平田所教那般,將日常語言放置於舞台上?剛好臺北文學季讀劇活動邀劇本,他從生活中錄音取材,劇本完成後先自己讀,再找非專業演員讀,聽起來若有不自然之處就反覆修改。胡錦筵挑戰「一鏡到底」的寫作手法,以同世代的年輕戀人為主角,寫就這齣如鏡反射觀眾生活、極具真實感的三角戀愛戲;他說,「閱讀文字跟口語文字不同,生活中我們其實不會說的像寫的這麼多,更多是在看似沒意義的發語詞裡面,藏著很多情感細節」。
導演林文尹和胡錦筵結識於多年前外表坊時驗團的作品《春眠》,胡錦筵對擔任演員的林文尹十分欣賞,邀他演出自己劇作《二樓的聲音》及《目前想不到》。在聽完臺北文學季讀劇活動《颱風走在預報前》的讀劇會後,兩人便著手討論如何將劇本落實演出;林文尹認為劇本裡有種極致戲謔底下的犀利,他好奇真的做出來會怎樣?於是一起找盜火劇團的製作人劉天涯和藝術總監謝東寧討論,最後由盜火劇團把概念整理起來,並提供場地資源,延伸成多齣劇作連番上演的「自己的劇本─原創戲劇節」。林文尹形容本劇的導演方法:「劇本裡的感情糾葛是我們身邊都會發生的平常事,如何把瑣碎拿上舞台?我自己也是演員,知道彼此信任很重要。有些演員要用減法,拿掉習慣的表演方法才能營造自然感;如演員之一是沒演戲經驗的模特兒,則要用加法給她表演技巧。讓演員在台上表現出真的生活與說話,需要花大量時間嘗試。」
他倆從年紀、外型到劇場經驗截然不同;胡錦筵當初考上戲劇系只因分數剛好,大三才看了人生第一本小說,他非常感謝王友輝老師劇作課的教導,讓他從寫作得到了成就感,決定要以編劇為職。他逼自己一年看百本以上的小說,養成大量閱讀和日常觀察習慣。光靠寫作難以維生,剛畢業的他一邊投入教職,利用餘暇寫作;他提到「我幾乎都寫自己想寫的,喜歡從很極致的角度切入發想,比較不擅長受人委託的命題寫作。」寫完劇本,他會自己找製作人,跟製作人看場地,討論演員名單,有時會配合場地空間狀況重寫。對他來說,空間、演員、所有元素都會對劇本有所影響,劇本並非初稿寫完就定稿,而是要進排練場與大家一起工作,不斷磨合、改寫才有最終成品。
相較於胡錦筵,林文尹則資深的多。林文尹高中時就加入臨界點劇象錄劇團,當年本想畫漫畫做廣告,誤把劇場當電影,以為接觸劇團可以學分鏡。當時臨界點劇象錄以編導田啟元為核心,劇團每週固定團練,啟蒙了少年林文尹對劇場的思考,也深刻影響他的創作觀念,他談到「從接觸劇場到現在,我心裡面一直有當年寺山修司影片中表演舞踏的震撼畫面,對當時十七歲的我來說,這些畫面很恐怖但又很美,至今仍想把心中那些畫面做出來,始終沒變。」為了生計,林文尹曾半工半讀,從保全到攝影記者都做,但最後還是回到熱愛的劇場表演;他說,「在劇場我比較快樂。我現在有戲就排,另一邊在宜蘭教國中表演藝術課。說是教表演,其實都在教做人基本道理,也培養未來的觀眾」。
胡錦筵是死忠的籃球迷,尤其喜歡看美國職籃達拉斯小牛隊,球隊中的明星球員能切能投是他的偶像;林文尹則比較喜歡從前喬丹時期分工明確的比賽風格,對現在人人不分位置投三分球的風氣不感興趣;喜歡全能球員的胡錦筵全心投入劇本寫作,偏好分工明確的林文尹卻在劇場裡能導能演。或許,就是因為彼此差異大,在劇場裡反能互補,激盪出最好的藝術成果。
製作團隊
編劇:胡錦筵
導演:林文尹
演員:徐子婷、鄔曉萱、劉皇麟
燈光設計:林靖雁
音樂設計:許博烝
導演助理:葉彤
舞台助理:林鈺軒
藝術總監:謝東寧
製作人:劉天涯
專案製作:楊名芝
執行製作:黃澄閑、沈琬婷
視覺設計/劇照:葛昌惠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