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陳藝堂

攝影 | 陳藝堂

攝影 | 陳藝堂

攝影 | 陳藝堂

攝影 | 陳藝堂

  • 首展演/日期 2016.04.01
  • 首展演/地點 台北水源劇場

《#》創作社CS監製作品4號

創作社劇團 (編劇魏于嘉、導演 李銘宸)

入圍理由

破碎的場景,懸置的對話,以及越來越模糊的時間與空間,作品的語彙形式徘徊在寫實與寓言之間。本作品隱喻當前的環境、災難以及年輕人 所面臨的工作貧窮等問題,但卻不以再現的方式企圖討論社會現實,語言在劇場當中另闢政治戰場,雖不反應現實,卻不斷動搖現實。(主筆委員/林于竝)


關於作品

劇本原名《現世寓言》,是2014年台灣文學奬劇本金典獎作品。李銘宸從社群媒體上觀察到『#』是代表標籤、索引的符號;跟在『#』之後的文字則多半跟正文關聯性不大卻是因正文而生、呼應正文的衍生文本;視覺上,則像寓意深層而多樣的井,故將劇名從《現世寓言》更改為《#》。 一則則寓言故事場景,以許多非人物件或動物為主要角色:動物園裡的黃色小鴨、貓熊、滿足速食產業需求的人造雞、為求生存進入食品工廠工作的北極熊,以及末日僅存的最後一個人類等,以戲謔口吻對應現實社會裡的人性與生活狀態。劇本剖視食安問題、地球暖化等天災人禍末世情景,以高密度、對白獨白交雜的語言反映角色人物的焦躁不安,是對現世最誠實而赤裸的寓言。


藝術家簡介

創作社劇團 
成立於1997年5月,由一群台灣資深劇場編導、戲劇學者、藝術行政及媒體工作者所組成。有鑑於現代劇場與社會文化脈動息息相關,創作社強調劇場原創精神,致力原創劇本,探索新的劇場美學風格,嘗試不同的創作組合方式。有別於台灣其他戲劇團體,創作社的核心成員包含多位編導創作人才,也因此,劇團作品更精彩體現台灣現代劇場的多元美學創意。迄今製作演出了31部作品,創作者包含劇團核心成員紀蔚然、周慧玲、魏瑛娟、黎煥雄,及客席導演符宏征、王嘉明、劉守曜、傅裕惠、呂柏伸、徐堰鈴等資深劇場創作者與影視導演曹瑞原,以及青壯世代編導楊景翔、馮勃棣、詹傑、吳瑾蓉、李銘宸、魏于嘉、朱宜、陳恆輝、王子川的作品,屢獲觀眾、藝術界、學界和媒體的高度肯定,並曾多次獲得台灣重要戲劇獎項。

魏于嘉 
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主修劇本創作)。劇本《現世寓言》獲台灣文學獎創作類劇本金典獎(2014年,2016年劇名更改為《#》演出,創作社製作),《媽媽/歌星》獲臺北文學獎舞台劇劇本優等獎(2015年);劇場作品《水管人》(2015年,編劇,末路小花製作)。

李銘宸
新北永和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主修導演。劇場創作,演出,平面美術。於2009年起以風格涉(社)名創作與發表演出,作品關注場域空間質地及材質與人的關係,取材現下景況與社會氛圍,多以集體即興創作之方式,積極嘗試各類領域與創作途徑,持續探索實驗一種期望超越先有疆域,更為有機的劇場表現可能。近期作品:台南人劇團321小戲節-耳邊風工作站《悲劇的靜止》、阮劇團劇本農場讀劇演出《再約》、創作社第25號作品《四情旅店》之〈客房服務〉、創作社CS監製作品4號《#》、黑眼睛跨劇團-對幹戲劇節《誰殺了大象》、臺北藝穗節榮耀邀演《擺爛》、新點子劇展《戀曲2010》等。


藝術家訪談 

編劇魏于嘉、導演 李銘宸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本屆入圍的創作社劇團「CS監製」第4號作品《#》,是「CS監製」媒合的第四組青年編導組合,也是導演李銘宸與編劇魏于嘉的首度合作。編導兩人雖是首次合作,但對彼此的作品並不陌生。魏于嘉激賞李銘宸的執導風格,幾乎沒有錯過他的每部作品;李銘宸則對魏于嘉的劇本創作印象深刻,尤其對於腦中難以言喻的景象,魏于嘉都能以具高度表現的語言能力書寫出來。此劇原名《現世寓言》,以寓言故事體裁,呈現既荒謬又真實、虛實交錯的現世風景,導演李銘宸從社群媒體時常運用的標籤符號得到靈感,將它改名為《#》。

魏于嘉就讀臺灣大學戲劇系研究所時,有感於媒體壟斷、多元成家、低薪資高工時等社運議題引起大眾激辯討論,期間碰巧讀到英國知名劇作家卡瑞•邱琪爾(Caryl Churchill)的劇本「A Mouthful of Birds」,內容集結數十個場景長短交錯,卡瑞•邱琪爾的劇本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或連貫場景,但核心主軸卻很清晰;魏于嘉於是嘗試這種劇本寫法,寫下《現世寓言》的草稿,以當時的社會氛圍為主題,藉以想瞭解社會大眾的爭執點。面對社會爭論,魏于嘉直攻核心,在追查重要資料時,卻發現上網搜尋很容易被無關訊息干擾,太多旁枝末節,反而讓議題相關的法條或資訊難以搜尋,有時資訊浮出,卻又瞬間消失在網路的茫茫大海之中。她選擇寓言體裁的敘事,但刻意模糊或淡化寓言常有的道德教訓,呈現她所感受到的社會氛圍;她說,「我不分立場,看了幾乎所有頻道的各種新聞,強烈感到大家的表達慾,突然群起憤慨然後彷彿又沒事。但我並非要批判,我也是戲中那個叫大家『收垃圾』,但自己看到垃圾又怕弄髒手的角色」。


在此次合作之前,導演李銘宸習慣以集體發展產出文本,較少從文字出發,確定劇本才導戲;他說,「看劇本第一印象很像看某種日漫或臉書GIF圖的時空感,各種怪奇事件不斷發生—海嘯、龜仙人降臨、動物跑來跑去等等,諸如此類的事件,在腦中想像場景很過癮,但真的落實在台上,怎麼想都覺得很俗、很無聊或轉折很硬」。李銘宸認為,在排練創作時試圖將劇本實際呈現時,努力尋找工作所謂「一以貫之的劇場邏輯」,一再地發現,劇本最有趣的地方或許在於「激發觀眾『想像』的剎那間」。李銘宸試著定出介於觀眾和舞台、想像和真實的位置所在,並以集體編創的開放性看待文本及其排練;他說:「每個劇本最棒的狀態不一樣,有些適合拿來讀,在腦中想像,有些適合搬演」。原劇本如同短篇寓言的故事集,每個片段篇幅比重相近,李銘宸特地將尾段長篇獨白改到開場,將近四十分鐘的獨白營造出貫徹全戲的荒蕪氣氛,也造就此戲獨特的時間運作系統,讓演出能量更飽滿。魏于嘉也對導演改動劇本的企圖相當支持,對她來說,劇場是「氛圍論,是某種強大想像力的手工藝;最特別的是現場肉搏感,絕不是把文字唸出來就了事」。

撮合本次兩位年輕編導合作的創作社行政總監李慧娜,當初受導演周慧玲及劇作家紀蔚然同聲推薦魏于嘉的劇本,讚許這是天才之作;李慧娜發現劇本裡隱含的日常暴力和高密度語言,很適合以李銘宸的導演風格處理,雙方的合作一拍即合。創作社「CS監製」的初衷,是媒合彼此未曾合作過的年輕世代編劇及導演,試圖激盪出新的創作火花,雖然演出的反應極好,但過程其實並不容易。李銘宸深思熟慮,有些細節甚至演出在即仍在更動,有時不免牽一髮動全局。當創作者工作節奏無法與既定的製作時程同步,對團隊或創作者都是壓力,「銘宸的創作才華需要有能夠相信他、瞭解他的製作團隊的支持,因此我也曾建議他要能建立有默契的固定合作夥伴,協助他持續創作和製作好作品。」李慧娜說,「創作社始終對年輕藝術家有信心,也會繼續做為一個讓藝術家能合作的平台,努力推出好作品。」


製作團隊

監製:李慧娜
製作人:藍浩之
導演:李銘宸
編劇:魏于嘉
演員:安原良、 何瑞康、 陳以恩、 陳俊澔、 李慕恩 胡書綿、 蕭東意、 賴澔哲、 曾智偉、 潘韋勳、 張長順
服裝設計:李育昇
舞台設計 陳嘉微 
燈光設計:陳冠霖
攝影:陳藝堂
平面設計:劉悅德
宣傳片導演:陳冠宇
行政經理:張令嫻
執行製作:吳佳紜
專案宣傳統籌:尚安璿
舞台監督:余品潔
舞台技術指導:蘇俊學
燈光技術指導:王瓈萱
音響技術指導:張秩暉
舞台技術執行:洪誌隆、 林佳蓉、 徐鈺荃、 許安祁
燈光技術執行:陳定男、徐子涵、林晉毅
音響技術執行:陳宇謙
導演助理/音樂音效執行:李思萱
導演助理/小道具執行 張家豫
服裝設計助理:謝東霖 吳定盛
梳化:Teddy Cheng
服裝管理:吳定盛
佈景製作:優旺特藝術有限公司
舞台輸出:風揚國際有限公司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