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文化創意園區提供,攝影 | 陳又維

松山文化創意園區提供,攝影 | 陳又維

松山文化創意園區提供,攝影 | 陳又維

松山文化創意園區提供,攝影 | 陳又維

攝影 | 陳藝堂

  • 首展演/日期 2016.12.09
  • 首展演/地點 松菸文創園區─松菸lab實驗室

彩虹的盡頭

林宜瑾

入圍理由

壞鞋子舞蹈劇場團長林宜瑾長期從傳統文化汲取養分,透過田野方法跟隨牽亡歌者了解牽亡儀式,並將之轉化為《彩虹的盡頭》演出,從題材到展演方式的選擇,都是極大的挑戰。藉著樂聲的牽引,舞者們演繹著亡靈超渡的過程,從生到死到靈,藉著神/人/偶的形象轉喻,將一般人覺得陰晦、避之唯恐不及的喪葬儀典,帶入逼人觀視、聆聽的劇場空間。也因為過/渡、轉/化是牽亡陣的核心,演出也特別透過素材的運用、空間的塑造,讓人體驗進出多維度的情境氛圍。該演出不只讓劇場表演與民俗儀典疊合交遇,也提供我們一種距離美感,重新去理解民間臨時性劇場,對於生命、身體的深刻觀照。(主筆委員 /吳瑪悧)


關於作品

《彩虹的盡頭》從「『ㄢˋ』–身體回家五年創作計畫」(2014~2019)開始,逐漸探索、實驗、發展而成,探討生死之於我們究竟有何意義?生命到底是什麼呢?演出以台灣傳統喪葬儀式「牽亡歌」為核心素材,「牽亡歌」是陪伴生者並超渡亡者的儀式;當「牽亡歌」進入劇場,林宜瑾謹慎看待傳統儀式對應劇場之轉化,不讓其成為徒具形符的象徵。從編舞、音樂、服裝、舞台、燈光,所有設計皆扣合主題;透過儀式的精神,深入尋找「身體為何而動」及「台灣人的身體」可能的答案,企圖完整傳統文化之於當代劇場的意義與內涵。


藝術家簡介
林宜瑾 ,1983年生於雲林。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研究所畢業。曾獲雲林文化獎舞蹈類首獎、世安美學獎表演藝術類首獎並曾於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以極專注並細微的觀察力做為創作基底,風格細膩流暢並富有詩意般的美感張力。近期對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身體如何動與如何形成舞蹈有著極大的好奇。並發起「ㄢˋ--身體回家創作計劃」(自2014年至今),此計劃起初是從河洛與的髒話中看見身體的原始動能,至今則發現地氣、意識與身體的相關性。過程中透過田野採集等方法來尋找「ㄢˋ」的當代肢體語彙。現任壞鞋子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台北藝術大學推廣中心教師。


藝術家訪談
編舞 李宜瑾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彩虹的盡頭》是由編舞家林宜瑾創作,報名「2016松菸新主藝」甄選活動,經初、複選脫穎而出,發表於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此作從台灣傳統喪葬儀式「牽亡歌」出發,發掘儀式與劇場交會的可能,企圖擺脫過度西化的身體觀,接納屬於自身在地的文化身體。

林宜瑾從小喜歡跳舞,愛看歌仔戲的爸爸曾開玩笑要她學歌仔戲,她談到:「當時覺得很俗氣,才不要!要學也學西方舞!教育不斷灌輸我們國外舞團多棒,好像身體就該往那走」。大學主修中國舞,學了許多民族舞藝卻總覺得在硬記動作,逐漸發現幾乎所有民族舞都從「顫」、「蹲」發起,她自問道:「為何簡單動作卻有這麼多變化?會不會跟生長土地有關?」心中問題逐漸匯聚成一個大哉問,「我是誰?我的身體動能來自哪裡?」,她想找答案卻不知從何入手。

關鍵轉捩點是巴黎駐村期間。林宜瑾每天沉浸於巴黎這個城市生活,才驚覺自己對台灣一無所知,心生愧疚,當駐村結束後不眷戀巴黎,收拾行囊返回台灣來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後遇到肢體默劇表演者姚尚德邀約環島演出,她帶著睡袋從北到南,花兩個月上山下海體驗生活。2012年,她成立了壞鞋子舞蹈劇場,兩年後發表創團作《泥土的故事》,作為環島體驗的總結。但「屬於台灣的身體感是什麼?」的疑問仍未解開,於是,她展開了長期探索身體的     《ㄢˋ》計劃,希望能解答不斷膨脹的疑惑。「ㄢˋ」是台語髒話的諧音,另一層則是同音的「岸」。生在海島,「我想靠岸,上岸去找答案」。

出生於雲林西螺,在林宜瑾印象中,外公過世時也遵從傳統儀式辦喪禮,家人卻在喪禮過後改信佛教,「他們說這些儀式沒水準,不要比較好」,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便逐漸遠離這些傳統禮俗,也沒想過會在舞蹈創作之路再度遇見。2015年三月,林宜瑾參與阮劇團主辦的嘉義草草藝術節,她找了樂團「農村武裝青年」同行演出。排練時,樂手不經意給出一段節奏,卻讓她身心一震,一問才知是「牽亡歌」。她決定從此處著手找身體,和團隊花了三個月,每周末下台南向牽亡歌者林宗範(仙仔)老師學習,「學做樂器、唱歌跳舞,甚至老師帶我們直接去喪家跳,實地感受儀式的力量。」確定「2016松菸新主藝」甄選投案通過,林宜瑾與音樂設計李慈湄到台南採集素材,碰巧遇上林宗範老師做場,她說:「全程參與之後我真的熱淚盈眶,在過程中釋放、化解、道別與感念,有了非常深刻的情感交流,這是真正的台式溫柔。我突然明白為什麼要以此為題材創作,再也不懷疑自己。這些家人以前說沒水準的東西,其實一直在我腦中。」

以前人愛熱鬧,葬禮是地方大事。牽亡歌發跡台南善化,是傳統喪葬儀式陣頭之一,融合釋、道、佛教傳統,也參雜了客家、閩南、台南平埔族特色。唱跳演加上花鼓、車鼓陣腳步,熱鬧非凡,迅速擴張各地鄉鎮,陣頭之間競爭激烈。從早期四個分明角色,到近年統一的蛋糕裙,無論舞步、唱念都因時代而改變,林宜瑾說:「整個故事就是角色帶亡魂過三十六關,最後法師請家屬和死者道別,幾乎整個鄉里全員出動,很有民眾劇場的感覺。」

「彩虹很美卻摸不著,盡頭是哪裡?」排練過程中創作顧問龔卓軍老師不斷提出質問,也讓林宜瑾更明確釐清創作理念。為何要在松菸演出?牽亡歌牽亡魂,舞作牽的是誰?她在劇場設計了一座呼應三十六關的展演空間,讓觀眾可隨著表演者前進或駐足,最後有座擺著紙紮的狹小迷宮,表演者宛如花車人偶,看似無神卻彷彿有魂。觀眾經歷燒紙紮和其他儀式,一路走到最後打開門,外頭光線透進來,彷彿排隊投胎,靈魂身體歸位。林宜瑾說:「舞者中來自阿美族的潘巴奈在東華大學研究阿美族的『巫』,而阿美族也有牽亡概念;另一位阿美族舞者陳彥斌也說,排練過程讓他想起在蘭嶼參加達悟族儀式的過程。」就她來說,這齣舞作是「我的宣示,是對土地的承諾,是一個道別過去西方思維,嚴謹看待自身原動力的過程」,始終是在「找身體的家,會持續實驗,看未來能走到哪。」


製作團隊
編舞:林宜瑾
舞者:陳彥斌、劉俊德、彭子玲、潘靜亞
舞台設計:林仕倫
音樂設計:李慈湄
服裝設計:蔡浩天
燈光設計:江佶洋
舞台監督:劉晏綺
執行製作:何冠朋
攝影:陳藝堂、蔡欣邑、陳又維
錄影:廖庭汝
文案:林志洋牽亡歌
顧問&音樂:林宗範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