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6.06.03
- 首展演/地點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孤單在一起
李貞葳、Vakulya Zoltán
入圍理由
李貞葳,在其修長身軀裡,似乎蘊藏著一種源源不斷的驅動力,她與西洋劍出身靈敏矯健的Vakulya Zoltán 之間,發展出一種極為獨特的肢體語言,將內在的野性毫無矯飾地表現出來:牽扯、對抗、纏繞、依存、探索、呼應、對立、融合,兩位舞者在無定式的肢體語彙中建立彼此的信賴與磨合,面對各自的孤獨與不安,並尋覓著各自靈魂中殘缺的另一部分。終了,在激烈的翻滾纏繞之後,兩個緊繃對扯的身體突然斷裂,慣性將兩人投向絕然相反的對角,音樂燈光嘎然中止,似乎回應了孤單中的黑暗主題。 創作中的自我設限,是一種重要手段,在極大的限制中抓住主題核心並打破個人的慣性思維、慣性語彙,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孤單在一起》不僅展示了創作者極大的勇氣與信念,以極為單純的方式回歸舞蹈本質,從簡練而絕美的身體,讓人看到了靈魂深處的波瀾與水晶般的純淨,我們不禁要為他們喝采。(主筆委員 /張曉雄)
關於作品
用你(我)的身體丈量我(你)的身體
用我(你)的身體扭結你(我)的身體
既如纏綿,又像角力
在共舞之中 獨舞
用在一起的力量,直面各自的孤單
在告別待了五年的以色列巴希瓦現代舞團以後,李貞葳前往歐洲,展開自由工作的生活。新一層的舞蹈探索,在遇見匈牙利╱比利時獨立藝術家Vakulya Zoltán之後引發了更多的好奇。李貞葳的舞蹈擅長透過肢體傳遞情緒感受、招喚想像,Zoltán則從想法上去思考舞蹈的運用和表達,肢體使用截然不同的兩人深受彼此的吸引,他們嘗試融合、承擔碰撞,共同開墾身體的蠻荒之地。
《孤單在一起》著眼於人與人╱空間╱時間之間的關係——以個體為單位,用這層身體的邊界,對內也對外的去尋找連結,在有形中去碰觸,在無形中去探掘。為何且如何坦坦白白的把私密的自己交出來?既是一種脆弱的托出,也是一種勇氣的展現。
剝除了所有外在的遮掩和裝飾,兩人在舞作中回歸原始樣貌,一對一的裸裎相見,在這個私密的時空裡,彼此溝通,學習在妥協與合作中不忘我的前進。在接收與給予之間交互翻轉,看似緊密相連,卻存在著一道巨大的邊界 ; 執拗地扣住彼此,又不斷地分裂開來;在衝突之中找到和諧,在和諧之中觸發衝突,合一、移轉、破壞、重建,如此……在一起,直面各自的孤單。
編創的過程則是另外一種「孤單在一起」。訓練背景和肢體風格迥異的兩人,從最初的,何為「舞蹈」開始探討,而進展至肢體的舞動是來自於彼此的需要,選擇從一個單純的動機出發,在彼此的互動關係中,交換能量,再轉化,甚至時而變了調,有機地繁衍了肢體的多樣性。透過時間,作品不斷變化,堆疊出其中的細密質變,一邊走著,一邊找到共處偕行的軌道,也更認出兀自獨立的自己。
藝術家簡介
李貞葳
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前以色列巴希瓦舞團舞者(2009-2014), 編舞家Ohad Naharin眼中「最迷人的舞者之一」。曾與Ohad Naharin、Jérome Bel、Adolphe Binder、Yasmeen Godder、Shron Eyal、Marina Mascarell、Marcos Morau等知名編舞家合作,充滿爆發力的肢體特色,極具豐富感染力,被紐約時報讚為「充滿魅力的獨舞者」。 在巴希瓦舞團擔任舞者的同時,李貞葳也發展個人創作, 2010年作品《Elephant(s)》被耶路撒冷郵報評為「年度最佳演出」。於2011及2014年於台灣MeimageDance鈕扣計畫發表個人作品《The Bright Side》和《黑盒子》此作於臺北時報讚為年度最充滿創意與令人興奮的作品。。 曾於2009及2015年(提名)獲羅曼菲舞蹈獎助金之肯定,2016年獲選加拿大班夫藝術中心駐村合作與研討計劃。現旅居比利時,以獨立藝術家的身份持續演出及創作。2015年參與Thomas Schadt執導的大型舞台劇《Gemetzel》,並於該年秋天受邀擔任瑞典哥德堡歌劇院舞團客席舞者(2015-2016),演出作品《Noetic+》及《Northern(de)Lights 2016》。而其在編舞家Marcos Morau作品《Zelenstova》中的精湛表現,讓哥德堡郵報特以兩個「驚人」(amazing)來形容其「令人讚嘆的肢體和渲染力」。 2017年參與 Marina Mascarell 新作《Three Times Rebel 》並於歐洲巡演, 而此夏天將與Vakulya Zoltán帶著《孤單在一起》代表台灣季於愛丁堡藝穗節連演18場。
Vakulya Zoltán
曾經在布達佩斯當代舞蹈大學研讀表演與導演(2005-2006)以及編舞(2006-2008),後來獲得里奧納多.達文西獎學金,畢業於薩爾茲堡舞蹈實驗學院;他同時也是2011年維也納 Impulstanz 舞蹈節舞蹈網路獎助金的得主。在2002年至2006年間,Zoltán曾經參與許多不同劇院的演出,並且在布達佩斯的梅林國際劇院創作,此外,他也是劍擊運動的職業選手。 自2011年起,他與 David Zambrano、Francesco Scavetta、Karl Van Welden、Benjamin Vandewalle、Albert Quesada、Kendell Geers、Joris Blanckaert、Gabor Kasza、Vera Tussing 及 Georgia Vardarou 等編舞家、作曲家與視覺藝術家合作。2011年,他推出創作《繼續用我》(Keep on using me),2012年,進行一項名為《暫停》(PAUSE)的單人創作研究,另外在2015年與 Albert Quesada 合作《一二三一二》(One Two Three OneTwo)。2016年與長期駐Kaai Theater編舞家 Vera Tussing 參與創作並演出《Mazing》。2017年與ACME合作新製作《It’s time》,以及另一新製作Radouan Mriziga 的《 7 》將於Kunsten Festival 舞蹈節首演。
藝術家訪談
創作/舞者 李貞葳
李貞葳出生宜蘭,讀幼稚園中班時,初見蘭陽舞蹈團的演出,便吵著母親要學舞,一路從舞蹈班、舞蹈科,到進入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七年一貫制的舞蹈系,畢業後出國踏上國際徵選的試場,成了巴西瓦舞團首位台灣舞者,繼以優秀的身體條件及特殊的舞者質地,從二團升級到一團。舞團總監納哈林曾以「最有吸引力的舞者」讚許李貞葳,許多大報的舞評人也毫不吝惜地給予她極高評價,目前以旅歐自由藝術工作者的身分,一步一步地朝向她感到好奇與挑戰的方向前進。
舞蹈是她體驗人生的重要媒介,她說,「我很早就開始學舞了。每個階段想要的、學到的都不同。一開始的肢體開發訓練,理解然後運用,思考甚至開始質問、挑戰自己,這是一段不停改變的成長過程,也很感謝一路上家人、師長的支持和建議」。李貞葳慶幸自己的舞蹈人生不斷被挑戰,雖然有時挫折不安,有時彷徨無措,但她勇於探索,相信實際的行動大於言詞。恐懼是因為未知,藉由創作和未知共處,所有的經歷匯集才造就今日的她。
旅歐時認識了Vakulya Zoltán,看見彼此雖同以舞蹈為專業,卻有各自對舞蹈的認知及訓練方式,邀約合作後不斷溝通協調,終於找到異同平衡;她說,「當兩人有了這樣不斷相互挑戰的合作關係,如何繼續發展出多樣變化?這是舞作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從「個人」這基本單位出發,延伸出伴侶、家庭、組織、社會、國家,身為社群動物的我們,始終在面對「關係」的變化,有時具體有時抽象。透過舞蹈,用身體探索並詮釋,將「關係」在舞台上視覺化的呈現出來。李貞葳認為合作中最大挑戰是彼此溝通,兩人都堅守各自的完美主義,時常陷入己見的僵局,「但這些僵局也讓我們更嚴苛挑選素材,對每個細節都來回分析、發展與再質疑,直到它的價值與意義被凸顯出來。我倆都不會輕易妥協,這是最挑戰也最好玩的地方」。
二人全裸演出《孤單在一起》,Vakulya Zoltán表示:「我們試圖放下對裸露的恐懼,但不是過份的暴露,不自戀但也不畏懼」,他認為此次合作最珍貴之處在於分享「親密」。倆人試圖模糊角色與性別的刻板印象,純粹呈現人際互動中的親近、緊密,但有時成為一種暴力的細微權力關係。青年時期擔任演員的Vakulya Zoltán,十九歲時觀賞了運動劇場的作品後,便投身學習舞蹈。身兼職業擊劍選手的他,和科班出身的李貞葳對身體的思考有截然不同的路徑。此次受邀前來台灣演出,他對台灣觀眾的熱情印象深刻,他觀察到「觀眾抱持著好奇心進劇場,互動熱烈,能感受到他們在演出中盡情想像及投入我和貞葳創造的世界,是一次非常好的演出經驗」。
對於創作,兩人同樣認為必須從生活出發,最重要的是好好過生活,好好去體驗每片刻的感受,再找出可以化為作品的語彙。無論談愛或創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熱情去實踐,道理不能停留在嘴上,這也是彼此如何排練出《孤單在一起》的方法。李貞葳說,「所有創作都是從自身開始。我需要也渴望真切的經歷人生,才能懂得我到底在做什麼;不只創作,生活也是這樣」。人生經歷對創作總有影響,這些所有生活的總和,以及勇於迎接挑戰的性格,形塑了李貞葳以及她的作品,一位在國際舞台上耀眼的藝術家。
製作團隊
共同創作/舞者:李貞葳&Vakulya Zoltán
舞台設計:王鼎曄
燈光設計:王正源
燈光設計助理:徐子涵
音樂設計:晟 | SHENG
舞台監督:廖曉佩
技術執行:林晉毅、段凱婷、郭建宏、郭欣怡、張景翔、黃薪伊、黃詠心
製作資源統籌:菉原工作室
節目製作:孫平
執行製作:吳可雲
行政票務執行:陳春春
節目單文字撰稿:洪瑞薇
攝影:李欣哲、Jonas Matyassy、Max Morron、Tilo Stengel
演出紀錄:穀雨展演協創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