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6.08.06
- 首展演/地點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The Man》2016鈕扣計畫
田采薇
入圍理由
使用香菸、外套、電話等日常生活及手可得的物件,編織出一段男女的關係。尤其是外套的運用,創造出視覺的魔幻。本作品承襲舞蹈劇場的表現形式,卻又以纖細的感受力與想像力開創出截然不同的風貌。舞作流動在肢體語彙、角色人物以及視覺意象之間,點菸的男人、巨大的外套、歇斯底里的電話鈴聲,以及夏卡爾式的無重力漂浮身體,表現愛情關係的危險、孤獨與渴望。(主筆委員 /林于竝)
關於作品
《The Man》是由田采薇與德國福客旺舞蹈工作室(Folkwang Tanzstudio)舞者Jan Möllmer共同創作演出的舞作。作品以舞蹈劇場的形式,於夢境與現實交錯之際,探討「主體—他者」間的互動關係。在一般狀態下,「主體」與「他者」角色分明、截然二分,但在夢境之中,便能直接打破原有的僵固狀態,使得原先的對立關係轉變為融合的契機。過去有關雙人關係的舞蹈主題中,多半將主客體直接對立,探討雙方情感、依賴、疏離與焦慮等議題。《The Man》則嘗試打破主客體的區別,將一切視為主體的投射並從中尋找融合的可能。除此之外,更試著將東方哲學陰陽辯證的思考融入其中,藉由解消物我之間的區別,尋找關係互動中新的出路與整合的可能。
藝術家簡介
田采薇目前為德國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專職舞者。2008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同年十月進入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舞蹈系就讀,並於2011年畢業,隨即加入德國福克旺舞蹈工作室,成為該舞團專職舞者,同時間以客席舞者身分與烏帕塔舞蹈劇場合作至2015,並於2015年八月正式成為烏帕塔舞蹈劇場專職舞者至今。曾獲2015《第三屆北京國際芭蕾舞暨編舞大賽》銅獎、2014德國《Internationales Tanztheater Festival Erfurt》舞蹈比賽第二名及觀眾獎、2014德國科隆《Internationales SoloDuo Tanzfestival》舞蹈比賽新人獎及觀眾獎。
藝術家訪談
邊舞暨舞者 田采薇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The Man》是由田采薇與德國福客旺舞蹈工作室(Folkwang Tanzstudio)舞者Jan Möllmer共同創作演出的舞作,於2014年首度發表十二分鐘版本,並於同年獲得德國「Internationales Tanztheater Festival Erfurt」舞蹈比賽第二名及觀眾獎、德國科隆「Internationales SoloDuo Tanzfestival」舞蹈比賽新人獎及觀眾獎。隨後,兩人將作品發展為三十五分鐘版本,並於2015年五月受邀於德國「Dance Weekend Festival at the performance art depot Mainz」藝術節演出。2015年底,兩人繼續將作品發展成五十五分鐘版本,並受邀發表於德國波昂的開幕藝術節(OPEN! Festival)。2016年,應何曉玫Meimage舞團「2016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邀請,於台灣正式首演,配合演出場館及節目需求,將作品精簡為三十分鐘版本。
2008年,田采薇自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從小就以跳舞為職志的她,卻發現自己不知未來該往何處去,台灣的舞蹈環境似乎沒有給舞者一個明確的目標,當時在學校擔任客座教師的編舞家賴翠雙建議她以短期簽證出國,考一間舞蹈學校,邊學邊看,於是她遠赴德國,不僅考取了賴翠雙的母校福克旺舞蹈學院,繼於2012年進入福克旺舞團,三年後離團,加入碧娜.鮑許的烏帕塔舞蹈劇場,擔任專職舞者,在德國發展至今。
《The Man》最初是田采薇在福克旺舞團的舞伴Jan Möllmer所發表的兩分鐘獨舞,田采薇加入後,確認以「物件」為主軸的發展風格,從原本唯一的道具「菸」,延伸出各式生活用品,從排練場原本就有的兩件黑色大衣開始,熨斗、電話、杯子…,兩人將生活中看到的物件都拿進排練場,在與物件互動的不斷嘗試中,讓主題自然浮現,從原本的兩分鐘獨舞變成雙人舞。「舞作穿插很多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動作,旁人看了可能會說這是戲劇,很日常,其實我們只是呈現最真實的樣子」。田采薇認為福克旺舞蹈學院注意每個動作的質感而非獨重技巧,給她許多創作上的啟發,「如何說服觀眾這些日常的物件、日常的簡單動作,只是坐下或舉杯,值得被放在舞台上?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不斷嘗試,設計了所有的細節」。
田采薇表示,這齣舞作最大挑戰是彼此溝通上的默契跟耐心。她說:「Jan Möllmer是個很堅持的人,有時一個物件反覆玩到沒招了,覺得應該可以換個物件來試吧!但他卻堅持再努力一下,一定可以擠出新的可能,我們兩個很常陷入這樣的拉扯撞牆期。另外,我們幾乎都是靠直覺排列素材,非得要把物件玩到我倆異口同聲驚嘆,才能放進舞作,過程需要大量的耐心。」作品發展過程,以來回觀看錄影方式,嚴格檢視動作成果。他們並未預設舞作主題,每累積一小段落的創作,便呈現給觀眾看,從小型呈現到國際競賽,透過與觀眾互動累積的心得,方向逐漸明確;從開始發展,到在台灣呈現的三十分鐘版本,花了近一年的時間。
作品發展到最後,是連人都成了物件。田采薇在舞作中時而和大衣融為一體,時而化身燙衣板,種種不合常規甚至高難度的奇異事件,在台上不斷發生;當荒誕成了舞台上的理所當然,反而呈現出一種如夢似幻的真實感。二位舞者出神入化的技藝,與纖細的舞蹈質感,則為動作注入了詩性的語言。「這支舞作介於現實和夢境之間,夢可能是白日夢,可能是植物人的幻想。夢裡許多事物乍看與我無關,仔細回想才發現其實曾在生活一閃而過,只是當時沒注意。有時我們則把夢中情景當作日常,把沒發生過的事認作真實經驗」,田采薇如此詮釋。
舞作順著夢幻邏輯推演,舞者把一切虛妄當真,觀眾也讚嘆台上的一切,「但我們沒要觀眾明辨這是夢或真實,而是在兩者之間不斷切換。最後,觀眾甚至會問,這一切會不會都沒發生過?只是台上角色的幻想?」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週而復始,運行反覆,並無一定主客對立之理。夢與現實如此,兩人之間亦如此。
製作團隊
藝術總監:何曉玫
製作人:郎祖明
編舞者:田采薇、Jan Möllmer
舞者:田采薇、Jan Möllmer
服裝設計:田采薇、Jan Möllmer
舞台設計:田采薇、Jan Möllmer
音樂剪輯:Jan Möllmer
舞台監督:陳昭郡
技術統籌:劉家明
燈光設計:莊知恆
攝影:狠主流多媒體有限公司
劇照拍攝:林政億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