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複合媒材聲音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版次共3版,2016

展場一隅

展場一隅

展場一隅

展場一隅

  • 首展演/日期 2016.01.16-02.27
  • 首展演/地點 就在藝術空間

造聲

王仲堃

入圍理由

展覽呈現藝術家從2006年開始專注於發展的機械聲音裝置,除了多年來的《開箱作業》系列作品外,也包括大型的聲音互動裝置。當箱子或物件隨著觀眾感應而打開、敲擊、發出令人會心的聲響,有如古典音樂盒的變奏,讓人看到工業社會裡的日常聽覺、視覺經驗,透過改造、模擬、拼裝,讓聲音的生產過程被視覺化,而成為一場微型的奇觀展演,連帶使得原本無趣的機器,忽然展現了優雅和超現實的姿態。在這裡,發聲與聆聽不只是時間的過程經驗,同時也是物質、身體極具詼諧的接觸即興。藝術家無疑的在此呈現他的發明樂趣,以及為聲響藝術拓展的新疆界。(主筆委員 /吳瑪悧)


關於作品

「造聲」總共展出十件聲音裝置作品,包含以箱匣式的《開箱作業》系列五件,以及全新發展出的大型聲音互動作品《聲牆》系列三件,兩件獨立的小品創作《三十一迴圈》、《傾倒時刻》。其中除三件《開箱作業》為舊作,其餘七件皆是全新創作。此次展出作品「聲牆」則將聲音製造的過程以電子線路裝置呈現出來,讓觀者得以一窺聲音製造的流程。另外,創作者有感於創作過程許多不同領域知識及資源皆從網路開放平台取得,所以在這次展覽中也安置了一張屬於製造者的工作桌,試圖將製造過程透明地坦承在觀眾前。


藝術家簡介
王仲堃,1982年出生於台灣高雄,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及科技藝術研究所,是台灣近年科技藝術的生力軍,他創造了各式各樣的機器,這些機器有著耐人尋味的單純性與獨特的美感,它們在感應觀眾靠近之際,不知疲憊地自顧自進行自己的運動,或發聲、或開關、或吐氣、或旋轉或叮噹,它們不僅僅執行簡單的單一動作,反之它們有著自己的節奏變化,既似頑愚,又似有靈。


藝術家訪談

藝術家 王仲堃|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兒時夢想做發明家,愛拆愛組動手做,喜歡勞作課和實驗課,王仲堃習慣用碰觸的方式理解世界。國中時,母親友人送他一支老舊薩克風,他雖明白樂器也是機件構成,但不理解為何空氣通過就能發出樂音?在參加社團和同好練習之外,他常常一個人摸索自己獨特的演奏方式。「有些音樂家強調吹奏要純淨無雜音,但我卻特別對那些因不專業演奏而發出的雜音感興趣。」國中老師發掘他繪畫天分,收他為徒;高中受美術科班訓練,考進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之後,之前的訓練卻被全盤顛覆。當時北藝大仍是學院制,他花五年邊學邊試,因從小對物件內在結構的連動關係好奇,選擇能觸摸立體媒材的雕塑組,專攻本無涉獵的動力雕塑。在組裝媒材、加入動力元素的過程中,「突然發現原來聲音也能雕塑,而且聽覺躲不掉,必然會暴力介入」,任何族群文化必有聲響有節奏,節奏表示心跳,心跳也有聲響,「時間跟聲音一樣,我們沒發覺不表示不存在;我不能發明時間,但作品卻能彰顯時間。」

大學畢業,他考取同校科技藝術研究所,期間聲音藝術家姚大鈞老師客座教授一年,對他影響重大。當時聲音藝術方興未艾,很多可能,也有很多展演可看。「姚老師擴充了我對聲響的想像,台北聲納國際科技藝術節讓我發現,原來聲音可以包覆身體,進入表演本身。當時我和姚仲涵幾個同學也時常自己辦表演,策劃了好幾次聲音藝術的活動。」王仲堃先是從音景出發,錄下環境聲響再用程式做現場即興,玩了兩年卻遇上瓶頸,他懷疑,若台上一切都是演出,能否換個角度,將轉譯聲響的過程呈現出來?本就擅長動態雕塑的他開發出第一件自己的樂器「聲瓶」,「演奏過程介於儀式或實驗,表達聲音本身被製造的過程及製作過程之於現場的關係。」喜愛動手做或許遺傳自美工背景,做過美術設計相關工作的父親,家中裝滿工具的箱盒抽屜是童年的探險寶地,「每次偷翻我爸的抽屜都很興奮,很喜歡箱夾物件給我窺探的想像。」

2006年第一件聲音裝置出品,他寫了名為《百聲計劃》的補助案,「當時傻傻以為百件作品很簡單,結果花一年只產一件,才趕緊去申請計劃變更,慢慢想慢慢做,才有今天的《造聲》。」他對展場及演出所需聲音機器別有劃分,「展場通常是些隨機片段互相觸發,提供觀眾一些既有的運算參數或套路,作為開關式的互動;演出則把樂器作為互動介面操作,思考個人、眾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以及全面掌握觀眾視覺、聽覺感官的方式。」展場中作品比如《空、器》是他對聲響物理震動的反思,試圖用震動影響觸覺;《另一種音景》對聲響及視覺符號關聯有深入探討;《開箱作業》則延伸他自幼對抽屜的好奇,把大千宇宙塞進每個如音樂盒的小箱子裡。

「動力本身就是時間的過程。當作品通電時就好像充滿生命一樣,像舞者,我是編舞家。當機械進入了物理迴圈,看似相同的每一圈卻因為細微磨損而略有不同。機械有它的生命週期,也在朝死亡邁進」他的作品雖為機械,卻宛若有靈,如進入成住壞空、消亡迴圈的生命。

初為人父的他,一邊解構視聽、發明新樂器,在藝術創作領域探索,但當鬧鐘響起,手上的機械構件馬上換成尿布奶瓶,「相比動力藝術裡的生命,孩子,是更為真實的生命創造吧!」王仲堃說。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