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6.05.14
- 首展演/地點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國家戲劇院
阿棲睞
布拉瑞揚舞團
入圍理由
2016年布拉瑞揚推出的兩部舞作《阿棲睞》與《漂亮漂亮》,都受到本屆觀察提名委員的青睞,在討論過程中,兩部作品都各有強烈支持,形成了自己與自己的對決,一直到了最後一輪投票,《阿棲睞》終於勝出。《漂亮漂亮》感人討喜,視覺效果令人驚豔,但是《阿棲睞》在感人之外,震撼力道更勝一籌,並且挑戰了舞蹈的概念,以一再重覆的高度體能動作,讓舞者身體在一次一次的筋疲力竭中所產生的線條與節奏變化,配合同樣聲嘶力竭的吟唱,最後讓整部舞蹈形成一氣呵成的張力與完整!以此編舞概念來闡述原住民與大地的合而為一,兼具哲學與美學上的意涵,為生存而舞蹈,因舞蹈而感覺存在,兩者迴旋激盪出「斜坡上的石頭」(「阿棲睞」一詞原意)的雄壯與真情,令人屏息動容。(主筆委員 /郭強生)
關於作品
「阿棲睞 Qaciljay」為排灣語音譯,表石頭之意,更隱含台灣東岸原鄉居住地景,座落於斜坡上的石頭。《阿棲睞 Qaciljay》以「山」為題目出發,並向部落學習傳統歌舞,也將舞者置入環境當中藉由「勞動」學習並累積。此為舞團第二號作品,學習傳統歌舞是舞團訓練中重要的一環,製作期間多次田野調查、訪問排灣族知識傳承者以深化舞作內涵,也立下未來創作可循的規則與方法。 2014年布拉瑞揚舞團成立於台東,聚焦於在地連結與文化涵養,由創團作品《拉歌 La Song》便邀請大量臺灣東部原住民青年表演者加入。《阿棲睞 Qaciljay》的開端,布拉瑞揚即帶著舞者回到自己的故鄉嘉蘭部落,向部落長者學習整地、收生薑,藉由勞動而涵養舞者的身體,期許舞者不只獲得技巧上的增進,而是熟成「成為人」的過程。
藝術家簡介
布拉瑞揚舞團成立於2014年,受羅曼菲舞蹈獎助金支持,由台灣原住民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創立。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布拉瑞揚多次受邀為國內外許多舞團編舞並演出。儘管如此,當他意識到自己身為原住民、也是一個排灣族人時,「認同」的過程引領了他往原住民文化的路上前進,並開啟了一段新旅程。他決定回到家鄉,並建立了自己的舞團,為了與有才華的原住民青年工作,不僅可以跳舞,更有令人驚艷的歌聲,這也是布拉瑞揚舞團最重要且不同於一般現代舞團的特質,藉由文化上的田野調查,更深入的去看見文化裡頭蘊含的內在,發展屬於原住民特有的身體表述和語彙。成立舞團,是要將原住民的孩子以及舞團作品帶到國際上,分享給更多的觀眾。
藝術家訪談
藝術總監暨編舞 布拉瑞揚 ・帕格勒法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2014年,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於故鄉台東成立「布拉瑞揚舞團」,將焦點放在台東在地生活,自傳統文化與人文地景取材,將東岸豐富的人文地景收納進舞者身體當中。創團作《拉歌 La Song》半數以上舞者為東部原住民青年,扎實的歌舞訓練及田野調查,成果非凡;2016年作品《阿棲睞 Qaciljay》則取排灣族語「石頭」之意涵,隱含台灣東岸原住民居住地景,並帶領舞者回到布拉瑞揚的故鄉嘉蘭部落,向長者學習整地、收薑等勞動技藝,不只增進舞者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透過將個體融入群體之部落儀式,經歷「成為一個人」的個體熟成過程。
出身雲門舞集的布拉瑞揚,作為舞者,在台上光彩奪目,眾人折服;作為編舞家,他曾受邀為世界知名的瑪莎•葛蘭姆舞團(Martha Graham Dance Company)編舞,頗有好評,國內外編舞邀約不斷。他本可留在國外、在資源豐富的情況下專心創作,卻毅然回到故鄉台東成立舞團,眾人說他一時衝動,其實內心早已醞釀三年。在紐約為瑪莎・葛蘭姆舞團編舞時,布拉瑞揚就想成立自己的舞團,給熱愛表演的原住民青年更多機會,「跳舞這麼多年,爸媽卻好像始終不了解我在做什麼,甚至有故鄉的親友以為我是去學綜藝節目的伴舞,問我『怎麼還沒上電視?』」有人期許登上國家劇院,有人冀望巡迴世界各大廳堂,布拉瑞揚自問屬於他的殿堂在哪?「我想給父母看看我這幾年到底在做什麼,家鄉就是我的殿堂。」
自幼離家,布拉瑞揚對家鄉其實非常陌生,「我以前回台東,待沒幾天就急著想上台北,部落太無聊了,待不住。朋友一聽我要回台東成立舞團,都說我那麼都市化的一個人,一定待不到半年就想回台北。」他本來也想在台北創團,但台北要去哪找原住民舞者?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哪有舞團訓練場地?友人聽聞布拉瑞揚想創團,熱情介紹他回台東看糖廠倉庫,「我一看,四面黑色牆壁加上挑高天花板,這就是我要的!本來去台東只帶了一個背包,打算待三天就走,結果車票一延再延,我才發現原來從場勘那天起,我就沒再想過回台北了。」
「我只是想創造一個空間,讓原住民孩子及家長可以看見未來有更多元的選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來這跳舞。朋友開玩笑說我怎麼打掃倉庫把自己弄得又髒又黑?但我覺得現在的我很單純,很踏實。或許,以前我都在裝扮自己求取認可,現在這個才是真正的我。」不喜歡受注目的他,本來只想低調創團創作,沒想到一說要成立舞團,大家都來出錢出力,「原來成立舞團不只是布拉瑞揚的事,是大家真的期待台東有這樣的空間很久了。我是有責任的,也終於明白這決定是正確的。雖然很多事仍邊做邊學,但回來的時間點不早也不晚,祖靈都安排好了。」
高中到高雄讀書學舞,全校就他一位原住民,旁人始終投以特別注目。高一某天放學,途經旅館一位男子問他是不是山地人?然後指向旅館門後說這裡有山地姑娘,要不要進來?「我當時真的很自卑,原住民怎麼會是這樣!我很幸運從舞蹈得到抒發和慰藉。直到去紐約我才知道,原來世界上有各種膚色的人,各種各樣的歧視;原來我不差,我不需要自卑。」布拉瑞揚鼓勵身邊舞者出國旅讀,成立舞團也特別照顧原民青年舞者。「出去看看才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若非在台東與原民舞者工作,布拉瑞揚可能仍會因循過往的排練方法;「出國」讓他看見自己,但是「回家」才讓他成為自己。「以前林懷民老師常說我太慢、不積極,在台東我卻常被舞者說太急了。因為許多舞者不是科班出身,我習慣用的語彙他們一時無法瞭解,卻也因為這樣,我們採用了移地訓練的方式,帶舞者上山下海,去部落做身體訓練。我慢慢發現許多事不用刻意強求,自然而然就好。」即使結果並非最好,但不疾不徐,過程本就需要時間醞釀。
《阿棲睞》從部落儀式中常見的「牽手」出發,不僅舞者彼此牽手,也和觀眾、和故鄉的鄉親牽手,這是一趟始終在路上的旅程,並不因演出結束而告一段落。結束劇院的演出,布拉瑞揚帶舞團至台灣東部進行部落巡演,未來還有更多的作品會在台東或部落進行首演。「雖然出生台東,但至今我仍不覺得自己是真正的台東人,就創作上來說,我可能要花一輩子尋找自己。可以確定的是,我應該不會再離開台東了,這裡有太多可以學習、可以分享的事。
製作團隊
藝術總監暨編舞:布拉瑞揚‧帕格勒法
音樂設計:陳主惠
燈光設計:李建常
服裝設計:林秉豪
影像繪圖作者:撒古流
流影像協力製作:亞粟・亞巫
現場演唱歌者:林廣財
排練助理:黃韋捷
舞者:林定、黃韋捷、許培根、張堅志、洪琮智、周堉睿、曾永傑、曾志浩、謝昊穎、陳忠仁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