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6.12.28
- 首展演/地點 牯嶺街小劇場
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第十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台灣-韓國匯演
身體氣象館
入圍理由
作品導演姚立群與三位台灣—韓國身障表演者(鄭志忠、李新寶、姜聲國),以及劇場演員黃志勇、鋼琴樂手黃柔閩,共同完成的演出;可說是一次眾多生命以各自存在樣貌於「劇場」此場域交互匯流的行動過程。 從開演前要求觀眾入場自報名字的設計,開始聲息相通的觀演過程,同時反轉傳統觀演關係的權力位置;表演文本返回身體本質動能的發散與淬煉,面對不協調的生之慾望與衝突、生命的殘酷與美好,彰顯、放大諸多心理感官細節,
觀/演一起呼吸、喘息、顫慄、頌讚:ㄧ場迸發無以名之強勁力量的肉身展演。
(主筆委員 /楊美英)
關於作品
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三位主要演員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涵,牢牢附著在他們真實的身體上:姜聲國來自韓國,因腦性麻痺而肢體無法自主靜制;鄭志忠自小罹患小兒麻痺而雙腳萎縮;而李新寶於成年後步上全盲的生涯,且近幾年因交通事故導致右腳踝粉碎性骨折暨左小腿骨裂。整體來理解他們的日常,似乎這活生生的人間世大多數人的慾望也罕能參與進來。由於身心的狀態,真實的生活中,他們擁有相對較短的夜。一來,劇場可以成為一種想像的公共空間,讓他們接觸,讓孤獨與孤獨的接觸,看看從兩兩「(難以)協調」展開,不斷變換、轉化,能夠構成如何的「風景」。同時,不迴避劇場成了一處窺視的場域,讓演員們與觀眾之間去辯證孤獨的樣貌與概念─孤獨者的沉溺與抵抗。
藝術家簡介
身體氣象館,灣非營利跨文化交流之先驅藝術團體。於1991年由台灣小劇場先驅人物王墨林所組成,1991年創立迄今,以國際藝術節策畫與劇場製作,成就台灣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彼此交流,進行多面向的美學思辨,為台灣劇場於小劇場運動之後開啟與世界對話之窗。 2001年,創立「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並長期發展視障者表演藝術,讓「表演人權」思潮真正導入台灣表演美學論述,於東京、北京、香港、首爾等地藝術節與公演,不斷寫下新頁。2005年起,成立「小劇場共同營運實行委員會」,傾力經營牯嶺街小劇場,致力推廣前衛的表演藝術、實驗的跨界藝術及創意的形式藝術,同時,促進時代精神的匯聚、互動、發聲,以期展現真正的文化公共性,將之打造成一亞洲知名的表演創意基地,提攜新世代表演藝術工作者發展嶄新的劇場創意。
藝術家訪談
導演 姚立群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是第十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的重要製作,由腦性麻痺、肢障、視障表演者的肉身動態所交織而成的演出。導演姚立群透過異質的情感傳遞,到異質的肢體碰撞、交涉與相互協調,企圖在劇場中提出融合、跨越障礙別的劇場敘事語彙。姚立群身兼牯嶺街小劇場館長與此作導演,跟身心障礙者合作已十多年,認為此次最大挑戰是讓不同障礙別的演員,擁有相對應的交流模式,協助演員找到彼此於舞台上的共存之道。他說:「即使是所謂身心無障礙的演員,也有不同的訓練背景,也要花時間磨合;更別說被劃類到身障者的表演者,他們身上的特殊性,必然要花大量時間去認識」。
演員總共五位,除了兩位非身障者的男女演員黃志勇與黃柔閩,另三位皆是具多年表演經驗的身障者。資深劇場演員兼導演鄭志忠(阿忠)是臺灣劇場界的指標人物,是姚立群的前輩,「阿忠已經做了三十年劇場,他對劇場的思索比一般人深,在台上的身體表演也很驚人」。他們倆在牯嶺街小劇場交往頗久,卻從不曾以導演與演員的身分合作過,姚立群笑說:「過去三年他協助我帶工作坊,發現他和盲人共事的可能,才敢大膽邀他演出」。許多年輕觀眾也許不知鄭志忠其人其事,無法想像不靠雙腳的他如何演戲,他說:「也算風華再現吧!觀眾看他演戲應該會有很大的認知衝擊,或產生理解上的破口,重新思考舞台上的『存在感』」。
另外,來自韓國的演員兼行為藝術家姜聲國也帶給姚立群巨大啟發,他是腦性麻痺者,姚立群形容「他的身體一直動個不停,但是他有一定的藝術底蘊,甚至會上健身房鍛鍊自己身為演員的身體」,讓他大膽想像,揣想「他能如在一般劇場的概念之下控制自己嗎?」。直到演出前,他在韓國跟他進行工作坊的合作後,才逐漸掌握工作模式的可能走向。雖說是身障者,但每個人發動身體的模式截然不同,姜聲國打破一般人對身體重心的思考,姚立群談到他把「重心放上半身,身體很緊,走路很輕,不停晃動的雙手卻力氣很大,我們要如何和他做肢體接觸?這是一開始怎麼也想不透的空前挑戰」。
最後,姚立群將重點放在合作多年的視障演員李新寶身上,他曾是身體條件優秀的演員,卻在十年內因墜落捷運鐵軌,造成左腳粉碎性骨折,右小腿骨又因車禍裂傷。李新寶喪失了表現彈性和爆發力的雙腳,身心受創,個性有所改變,讓姚立群花了很多心力和他溝通嘗試。在日常生活中,盲人跟肢障者的交流是有難度的;盲人必須觸碰才知道後者的身體狀況,但當盲人碰到一位身體不斷抖動的腦性麻痺者,兩人如何發展舞蹈的即興接觸?姚立群的導演手法是讓大家把較大的關注放在李新寶身上,幫助這位舞台上唯一非全職的表演者,建立他能在此種合作關係中安心演出。
最終演出成型,姚立群認為一半要歸功於緊密穩固的工作團隊:舞台監督事前上明盲人工作坊學習,許多狀況已了然於心;舞台兼燈光設計則密切看排溝通,求得美學與實用需求平衡;音樂設計、現場鋼琴手及混音師始終全神貫注,因應演員狀態調整設定。所有人都能專注朝目標前進;也就是說,鋪陳一條能使大家有所交集的道路,面對挑戰也給予彼此新的美學刺激,找出「組合」的方法學。姚立群認為自己非常幸運,能遇到這群如此投入的表演者與工作者。
「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試圖藉由更多年輕世代劇場工作者的投入參與,在身心障礙表演者的這塊田地持續耕耘及優化,建立必要的行政暨演出技術,姚立群和團隊也會持續珍惜在地脈絡,並嘗試開創出不同於以往的舞台存在感,讓觀眾看到劇場藝術的新視界。
製作團隊
表演者:姜聲國(韓國)、鄭志忠、李新寶、黃志勇
鋼琴樂手:黃柔閩
導演:姚立群
音樂總監:李婉菁
舞美光影:陳冠霖
服裝造型:周君樸
舞台監督:彭珮瑄
助理舞台監督:王君盈
技術統籌指導:林育全
即時電聲:楊政
技術人員:李允中、王廣耘、蔡承翰
製作人:王永宏
行政統籌:廖子萱
韓語翻譯:馮筱芹、林芊蓉、林繹家
主視覺設計:振宇
攝影:陳藝堂
錄影:穀雨
展演協創宣傳影像:林育全
前台服務:陳昱君、楊凱婷、韓謹竹、官家如、黃佩蔚、劉宇真、楊凱絜、黃洛瑤
相關評論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