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展演/日期 2015.12.27
  • 首展演/地點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藝文中心演藝廳

牆上。痕Mailulay

杵音文化藝術團

年度入選獎得獎理由

這是一齣關於悼逝與追憶的敘事歌篇,一反原住民音樂常見的傳統表現形式,舞台上布置了一幕告別式場景,彷彿透過追思儀式的聯繫,族群記憶才得以訴說。

消失與空缺不斷顯現於作品中,強烈的被牆上記憶痕跡所提醒,作品裡空著的椅子(人不在了,年輕人不在了)、被消聲的對話(只見影像,聽不見聲音)、被說出來試圖重新建構的記憶,如同原住民被抹消的話語權。開場以沒有實體存在,卻無所不在的國家機器廣播聲音,對比具體存在卻無法被聽見與理解的原民聲音,如此做出委婉而嚴肅的控訴。作品保留並傳承馬蘭部落歌謠,最後歌舞呈現族群強韌的生命力,令人動容。

 

入圍理由

這是一齣關於悼逝與追憶、壓迫與反壓迫的敘事歌篇。一反原住民音樂常見的傳統表現形式,舞台上布置了一幕告別式場景,彷彿透過死亡的聯繫,口述與歌唱,族人記憶、家族情感、自我認同才得以訴說。然而,真實場景同時是:空缺的椅子(年輕人不在家鄉)、被消音的話語(只見影像,聽不見聲音)、試圖重建卻充滿塗抹、改寫、流徙痕跡的記憶;對比前景「國家的聲音」如此宏大,「不被聽見」、時續時斷的族語的聲音,暗示了原住民被剝奪的話語權。不僅是馬蘭部落天籟歌聲的傳達,「空缺的聲音」反轉為控訴壓迫的動能,《牆上。痕Mailulay》在聲音、身體及空間布署的強烈隱喻下,提出了一次委婉又嚴厲的政治批判。 (主筆委員/ 紀慧玲)


關於作品

迄今成立十八週年的杵音文化藝術團,長期推動地方藝文,基於保存延續台東馬蘭阿美族傳統文化,杵音文化藝術團耆老以原味歌謠吟唱出台東馬蘭部落史詩,婦女、青年們則以手足舞蹈,頌揚祖靈。

「牆上‧痕」為杵音文化藝術團與新銳導演-陳彥斌,首次合作之作品,嚐試將馬蘭複音音樂結合族人闡述個人生命經歷之方式,以音樂劇手法呈現,古謠吟唱結合個人生命故事情境流貫其中。


藝術家簡介

杵音文化藝術團 ,吟唱東臺灣傳統部落故事,帶領大家回溯阿美族的樂舞世界。
杵音文化藝術團之命名,『杵』乃象徵動力來源,是原住民生命的泉源,取其不忘本;『杵音』則象徵原住民內心欲表達的世界,使各族群透過歌舞文化的傳遞,達到互相了解、欣賞的目的。本團以『杵音』自許,期望透過最原始和最純真的演出,讓原住民傳統歌舞文化能不斷地延續傳承。

迄今成立十八週年的杵音文化藝術團,長期推動地方藝文,基於保存延續台東馬蘭阿美族傳統文化,杵音文化藝術團耆老以原味歌謠吟唱出台東馬蘭部落史詩,婦女、青年們則以手足舞蹈,頌揚祖靈。